Ⅰ 什麼樣的婆婆才值得孝順
01
一大清早,朋友阿美就給我發來一條消息,我看了一眼,上面寫道:「我真是越來越服氣我的婆婆了!」
阿美結婚兩年,和她的老公關系很好,饒是現在兩人也還是如剛剛談戀愛的小情侶一般,正是老公的這層關系,所以她對婆婆的怨念也是越來越深。因為礙著老公的面子,她不好發脾氣。
她的婆婆是一年前她生孩子的時候過來的,本來說只是過來坐月子的時候幫著照顧一下,誰知後來坐完月子後,她的婆婆表示說想留下來。
她的老公有些為難,一邊是老婆,一邊是媽,阿美覺得老公沒有自作主張,而是和她商量,這種態度讓她很滿意,於是很痛快地就答應了。
她的婆婆老伴去世得早,這些年來一個人生活,過得也不容易,阿美是准備把她當做親媽一樣,好好孝順她的。但婆婆住下來沒多長時間,她就發現和婆婆處不來。
阿美不止一次和我們提過,她覺得自己的婆婆不值得孝順,因為孝順的前提是婆婆不說把她當做女兒看待,至少也應該把她當做一家人。但是顯然,她的婆婆把她隔離在家人之外了。
比如,吃飯的時候,如果家裡還有剩飯,她的婆婆就會說讓她吃了,她的老公要吃她的婆婆卻不讓,說隔夜飯吃了不好。而她的婆婆自己也不吃,說以前在家吃多了,現在想吃點好的。
這個理由阿美真是無法反駁,雖然最後的剩飯每次都是她老公吃的,但婆婆如此明目張膽的做法始終讓她心裡不樂意。
04
關於婆媳,向來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的是因為這樣的問題,有的是因為那樣的問題,能和平相處而內心又毫無憤懣的,我真的見得很少。
有些是明面上的不和,而有些則是內里的不和,表面上兩人倒是相安無事。
我家樓下的阿姨就是這樣,她不時上來和我媽吐槽自己的兒媳,說她不洗衣服懶得要死,飯做好了也不知道去端,甚至還說兒媳越來越胖,沒有以前好看,配不上她兒子。事實上,她的孫女都三歲多了。
但是我去她家的時候,發現她和兒媳說話特別客氣,兒媳要去舀飯,她都勸阻說:「我來就不好了,你玩你的,不要管。」如果不是親耳聽見她曾經的吐槽,我會以為她們之間是不存在婆媳矛盾的。
Ⅱ 怎樣對父母才算是孝順
問題一:怎樣才算是很孝順老人? 得看實際情況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你離家遠,不方便回家,寄物寄錢也是可以的,相信父母也會理解的
祝幸福平安
問題二:對父母怎樣做才叫孝順? 古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國的美德。孝敬父互是兒女一生的事。父母對兒女的愛傾注了一生的心血。我想你為父母作些事都是應該的,但所有的事情的原則是愛父母,都應以愛為中心,特別是在父母活著的時候盡孝心,那是最有價值的事。做那些事?像生活中大小事情,聊聊天,一起散步,一起吃飯。。。。太多了,只要你用心,父母就會相當高興!祝福你。
問題三:怎樣才算是做到孝順父母? 我們要學會感恩,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感恩是我們民族的美德。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盡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盡量滿足老人的需求,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們都希望子女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勝於物質的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與自己溝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親情。此外,老年人還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選擇。所以說,做子女的要處處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點,子女也要多寬容和諒解。
問題四:你認為,怎樣才算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要正確區分孝敬在不同場合的具體要求,並按這些要求去做。孝敬父母表現在方方面面。愛父母,心Y想的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 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 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留意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干凈;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象沒洗干凈;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咸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這么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 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 我們要用角色......>>
問題五:怎麼對待老人,才算孝順。 孝順盡孝,傳統的想法就是給花的、給用的、多陪陪。其實我的體會對盡孝的理解卻與上不同。一是錢不一定解決問題。多數老人們是不太需要兒女們的錢的,因為他們知道兒女的錢來之不易,都了解兒女的經濟條件,對於兒女的錢從不掛於口上的。因此,錢不是盡孝,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二是多陪陪不算是盡孝。在身邊或許你可能多陪陪,聊聊天,可如果你為工作而不近身呢,陪陪只能是一種奢想。因此,我認為用多陪陪可能也不當吧。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心中有爹娘就行,時時想著他們,打個電話、說一說心事,那怕聽一聽他們的聲音你也高興,這樣的心情老人家會從心裡高興的,他們需要的就是這個,心與心的溝通,心牽著心,我想著你,你想著我。 孝順不是一味是順從 這是愚孝做事少 讓父母操心 不要過於跟他們爭吵 不要讓他們傷心 孝順父母。不只是嘴上說說,即使多打幾個電話也是很好的。愛父母,因為他們給了你生命,同時也是愛你愛的最無私的人
問題六:怎樣對待父母才叫孝順? 這個孝字從形體上看一個老字的上邊,下邊是一個子的下邊,2個結合在一起就是孝字,就是老子要養小子,小子長大了要養老子,2個是一體的代代相傳不能分開的,做人如果離開了孝那簡直禽獸不如,烏鴉反哺、羊跪哺乳,禽獸尚且報養育之恩,如果人不孝那還不如動物,所以做人最根本的是孝,這就是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一生教育的中心,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必須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精華,這樣才能對的其老祖宗的教誨, 孝有小孝和大孝, 小孝先孝父母之身,父母把我們養大成人很不容易,恩情一輩子也報答不完,所以平常的飲食起居首先想到父母,把父母供養好,要父母衣食無憂,然後就是孝順父母之心,父母心裡想什麼東西,你的辦得到讓父母滿意開心就是孝,不要為了自己的事情讓父母牽掛就是孝順父母,父母說的話認真聽,即使說的不對也不能當面忤逆父母頂撞父母,不要和父母爭辯,不要看不起父母以為他們沒有學問文化程度低,不了解社會,不了解你等,對於一些問題父母雖然知道懂得不一定比我們多,但是他們在一些人生的經歷對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經驗比我多,他們看問題比我們要理性、現實多,所以最好能聽父母給你的意見,把自己的身體保護好,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毀傷,孝之始也。」不要認為供養父母聽父母話就是孝順,自己把自己身體保護好就是孝順,因為自己和父母是一體的,道理很簡單,你自己身體好才有能力孝順你的父母,這一點也很重要,家庭關系處理好,讓老人不在為我們操心,這就是孝順, 大孝就是把你對家庭的孝的心和行為放到社會上,孝順更多的人,做為一個對社會用的人,讓父母也為你感到自豪。 說了這么多自己其實也沒有能做到,慚愧啊!懇請大家都好好學習我們古聖先賢的教育,發揚和光大我們的優良的傳統文化精神,「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希望大家共勉,把我們的孝心傳達到整個社會。
問題七:怎樣才算孝順 15分 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只能做到「安外其身」。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不能從心裡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更深刻的孝道就是要內安其心。
《論語》中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牢記父母的年齡,一方面會因為高堂健在而心慰,別一方面又會為他們已入暮年而憂懼。「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種最深痛的悲哀。
姑娘,怎麼才算孝順,什麼叫孝順,每個人都有個人的解讀,說出若干個答案,孝順應該是老人和子女共同構建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各個家庭差別迥異,大相徑庭,故人雲「順者為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樣的所謂的「孝」和現代的「孝」有點不著邊際,現代人不敢苟同。
姑娘,其實你對父母是很孝順的,只是在錢的方面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你父母也不指望你,你給父母留下錢,考慮你的花銷和實際情況父母也不會接受的,正像你講的那樣,哪家爹娘不心疼自己的女兒啊!
你講「我最不明白的是,媽媽在我面前總是感覺不錯,不說我有不對的,怎麼一轉身在表姐(親戚里最討厭的人,圓滑世故,卻不誠信)面前說我不孝順(當時是在午睡聽到的)」,你不要怪罪自己的老媽,老媽是為你開脫,對表姐沒有說真話,那是在忽悠你表姐,是迎著表姐說,難道媽媽和外人講話還把自己的閨女豁出去嗎,不可能的,這只是老媽的計策罷了,你千萬不要上心裡去,記恨老媽好嗎 。「我今天受到的打擊可以說是嚴重」,你的話本身就有些「言重」了 ,經過老漢的解釋,你該明白了吧。
問題八:怎麼樣才算孝順父母 這樣吧。下面的幾項,您有做到嗎?
1:陪父母的時間做到了與工作的2:4
2:自身做好婆媳關系以及子女的孝義。
3:孫子孫女有否留給父母照顧
問題九:怎樣算是對父母有孝心? 百善孝為先,對父母,首先讓他們順心開心,現在老人對吃穿不是很在意,沒事的時候和他聊天,說一些開心的事情,甚至自己的煩惱也行,只要你經常和老人溝通,老人就會感覺幸福,老人幸福了,你說這是孝心嗎
問題十:你覺得怎樣對待父母才算是真正的孝順 沒事打個電話,逢年過節在忙也要回家看看,回答完畢
Ⅲ 「對待老人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就是孝順」。你認為對嗎
“對待老人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就是孝順”我十分認同這句話,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甘願對孩子付出一切,如果能夠把這樣的愛放在老人身上肯定就是孝順。
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是無私奉獻,希望把最好的一切給他們,並且不求任何的回報,他們能夠對孩子包容所有,但是很多時候對自己的父母卻不能做到這樣的態度。如果在照顧老人上面能夠做到對孩子的態度,那麼肯定這就是孝順,畢竟這樣可以給予老人足夠的關心和理解,並且事事都可以遷就他們,這樣可以讓老人過得足夠的愛。
人老之後離不開子女的陪伴和贍養,如果子女能夠把對自己孩子的那個態度放在老人身上,我相信所有的老人都會感到幸福,這也就是所謂最大的孝順。老人的要求並不高,如果子女能夠把自己放在心上,這樣都會讓他滿足,而不是覺得自己被子女遺棄。
Ⅳ 父母年老之後,孝敬他們的最好方式不是拿錢,而是做到以下幾點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的老去,我們總是疏忽,看不到他們變老的過程,卻總是在一瞬間,突然發現,他們真的老了,身軀不再挺拔,聲音不再洪亮,甚至像個小孩子,對我們變得很是依賴。
該如何像小時候,他們疼愛我一樣,去好好孝順他們呢?除了拿錢,或許,做到以下幾點,才是他們最願意看到的。
01
常回家看看,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作為一個普通的打工人,如果不努力「搬磚」,就無法撐起一個家,陪伴家人,就顯得格外奢侈。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不少人在家裡安裝了監控,想家了,想父母了,就隔著手機屏幕,看看家裡,看看父母的身影。
只是,他們不知道,父母也會時常對著攝像頭,像個孩子一樣,一有什麼事,就要隔空跟孩子「念叨念叨」:家裡的花生豐收了,曬滿整個院子;鄰居來串門了,還帶了點自己種的小菜;爸爸釣到了一條大魚,興奮地捧著魚孩子們看......
只是,更多的時候,只有他們孤寂的身影,或是坐在屋檐下發呆,或是無聲無息地背著農具推開家門出去幹活,隔了很久,才慢慢地回家......
父母老了,幹活不再麻利了,說話也變得少了,就連愛嘮叨的媽媽,都沒什麼可嘮叨的了。
而這一切,不正是因為孩子不再跟前嗎?所謂天倫之樂,無非是兒孫滿堂,承歡膝下。
大概,所有的父母都一樣,只要一聽說孩子要回家,便喜上眉梢,早早就去買菜,開始准備一桌子豐盛的飯菜,還開始跟著網路視頻,學著做些新鮮的菜式,以迎合孩子們的口味,水果和零食,也不落下,好似過年一樣。
哪怕孩子們總是姍姍來遲,吃完飯又要往回趕,他們也心滿意足。
所以,有空就回家看看吧。就像那首歌里唱的: 「常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有多大貢獻,一輩子只圖個平平安安。」
02
經營好自己的小家,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孝敬。
以前不懂得為什麼「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只要女婿一來,不管貧窮還富有,一定要好酒好菜,盛情款待。
直到自己也做了母親,也生了女兒,才終於明白,自己捧在手心的寶貝女兒,以後就託付給這個陌生人了。所謂「不看僧面看佛面」,丈母娘成百上千倍對女婿好,就是卑微地提醒女婿:「你可要對我女兒好呀!」
古時候,公主出嫁,作為母後,再怎麼不舍,也會再三叮囑女兒,千萬不要回娘家。因為,一旦回來,就意味著被夫家休了,若是涉及到政治聯姻,更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詩經》中所說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室宜家」,也正是人們對婚姻幸福的期許和祝願。希望出嫁的女兒,從此成為別人家的主人,經營好了自己的小家,便是對父母最好的孝敬。
時光過去了幾千年,這個樸素的願望卻始終沒有改變。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在兒女成家之後,推出他們的生活,放手讓他們過自己的小日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過得幸福,我們也就開心了。」
所以,在談婚論嫁時,一定要謹慎;而一旦進入婚姻,就一定要珍惜,那些動輒就分手的決定,傷害的不僅僅是兩個人,還有雙方父母的心。
03
學會理解父母,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
「故土難離。」是很多父母的心結。
好不容易在外站穩腳跟,把爸媽從鄉下老家接過來一起生活,本意是想讓他們享清福,沒想到卻成為了一種禁錮。
逛公園、跳廣場舞、進超市購物,這些便捷和愜意,並不是每一個老去的父母都能心領神會,無縫對接的。
老家的山山水水、鄉里鄉親、圩場集市,才是他們揮之不去的念想,才是能夠讓他們心神安寧的歸處。
所以,他們總想著要回老家去,即便拗不過兒女,也不會無所事事地待著:要麼繼續干起了小商販的行當,要麼見縫插針開荒種菜,要麼還去應聘保潔員或門衛。
似乎,只有做點什麼,才能讓他們覺得心安理得,才覺得不虧欠兒女。
有的人不理解,認為固執地要按照自己的老一套去生活,真是給自己「丟盡了臉」;也有人表示支持和理解,比如,一條視頻中展示的,兒子開著寶馬車幫母親拖著茄子辣椒去集市擺攤,或者定期開著寶馬,幫母親去賣廢品。
父母老了,掙不了什麼錢了。但勤勞已經刻入了他們的生命里,靠自己的勞動賺錢,賺多少無所謂,賺的是一份自信心,一份自我尊重和自我成全。
所以,理解他們種種「不可思議」的做法,順從他們的想法,放手讓他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父母也才會感受到徹底的自由。
結語:其實,孝敬父母,並不需要我們特別做些什麼。
金錢,夠用就行;飯菜,粗茶淡飯就行;衣著,能夠禦寒就行;房屋,不必多麼豪華,能夠遮風擋雨就足夠。
父母最需要的,是我們最真心的關愛,有求必「應」,成為他們的主心骨和頂樑柱,讓他們不管在任何時候,一回頭,我們都在,這就足夠了。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路。
Ⅳ 不幫帶孫子的老人,兒女以後該不該孝順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孝順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度里,我們有這樣的文化底蘊,國外的人可能對贍養老人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且老人對於兒女也可以在他們18歲的時候將他掃地出門,但是我們不同,父母對我們來說已經付出的太多了,真的是那種扶上馬還要送一程,甚至一定要送到目的地,所以就算是老人不幫著帶孫子,我們做兒女的也應該明白父母恩情今生無以為報,一定要做一個孝順的人。
綜上所述,老人沒有給我們帶孩子的義務,就算是不幫兒女帶孩子也應該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