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發展歷史
1、戰國時代
重陽節已經是一個節日,但在當時僅在王室開展活動。
2、魏晉時代
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3、唐朝時期
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據記載,正式將農歷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公歷780年左右)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從此,民間和宮廷共同慶祝重陽節,並且在這一天組織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
4、宋朝時期
重陽節已經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