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人與動物之間感人的故事
重陽節來臨之際,平平一家來到八大處游覽。公園入口處有一個小湖泊,湖邊有許多大石頭,遊客們常在這里歇腳、吃東西。這時,一隻黑白羽毛的花喜鵲正在地上尋找人們掉落的食物碎屑。
平平興奮地跑過去,想要和喜鵲玩耍,但喜鵲看到有人靠近,立即飛到了湖泊對面。大人說:「野鳥怕人,別追了。」平平卻說:「小鳥是我們的朋友,天冷了,我想給它點兒吃的。」於是,平平帶著一片麵包,跑過去尋找喜鵲。她對喜鵲說:「小喜鵲,你餓了吧,吃些麵包好嗎?」
喜鵲站在一塊石頭上,見平平來了,飛到一張椅子上,站得幾乎和平平一樣高,剛好可以看著平平的眼睛。看到孩子純真的眼神里,沒有絲毫傷害的意思,喜鵲安靜下來,歪著頭,彷彿在傾聽。平平用手捧著麵包,小心翼翼地遞到喜鵲面前,說:「別害怕,吃一點吧。」喜鵲遲疑了一下,啄了一塊麵包,吞了下去。平平又給喜鵲剝了一些葵花子,喜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平平對喜鵲說:「小喜鵲,你在這里生活得好嗎?我們下次來一定還看你。你能飛到我的手上,讓我摸摸你的羽毛嗎?」喜鵲認真地聽著,然後轉了一下腦袋,似乎笑了一下。接著,它出人意料地一下子飛到了平平的頭上,先是用嘴銜起她額頭的一縷劉海,然後輕輕地噙著,細心地從發根一直捋到發梢,一下一下地,幫平平梳理起來。看那樣子,就像在梳理自己的羽毛。喜鵲不慌不忙地幫平平梳好了劉海,又飛回石頭上。它端詳著平平,似乎在說:「現在看起來順溜多了。」
當一家人離開時,平平跟喜鵲擺擺手,說:「小喜鵲,再見。」喜鵲聽後,飛起來,繞了一個圈兒,竟落在前面不遠的地方,望著他們遠去。
爺爺感嘆地說:「鳥都懂得知恩報恩,何況我們人呢。」
在山村裡,曾經發生過一個感人的故事。在一個寒冷的冬季早晨,女主人像往常一樣打開柴屋的門,准備取些木柴做早飯。忽然,她聽到「喵喵」的貓叫聲。奇怪,家裡沒養過貓,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她順著叫聲找過去,竟發現一隻母貓和剛剛生下的六隻小貓。
小貓的眼睛還睜不開,冰冷的地面迫使它們縮成一團,一個勁兒地往母貓身子底下鑽。看到有陌生人來了,疲倦而虛弱的母貓十分警惕,渾身的毛都豎了起來,它「嗚嗚」地低聲叫著,弓起腰,准備和「入侵者」拚命。女主人見此情景,不禁起了憐憫之心,她默默地回去,給母貓一家取來禦寒的舊毛氈和一些吃的。母貓呢,彷彿明白了她的心意,也就毫不客氣地大吃起來。
就這樣,一個月、兩個月,小貓漸漸長大,冬季也在這溫暖的呵護中過去。一天早晨,女主人像往常一樣來喂貓,貓卻全都不見了,它們悄悄地搬走了。後來,發生了很多「怪事」。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門口總會出現一條魚或者別的什麼。是誰在開這樣的玩笑?剛開始,大家以為是有人惡作劇。誰知,第二年依然如此。等到第三年的時候,家人覺得實在是太離奇了,於是,在年除夕的晚上,男主人裹了棉被坐在外面,盯著門口,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結果,在半夜的時候,從遠處慢慢走來一隻貓,嘴裡叼著一條魚,它走到這家門口,把魚放下,靜靜地凝視著裡面,過一會兒,才悄然離去,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原來,是貓在報恩。
動物報恩的事跡,令人感動。藍天、白雲、碧海,森林、原野、草地,大自然充滿了生機,各種各樣的生物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關愛生命,回報自然,是人類應盡的義務。
然而,人類對於動物的殘害,近幾十年來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收羅盡凈,無一不吃。難怪連最普通的小麻雀也見人就飛跑。但現實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善心的人們、純真的孩子,能夠和動物友好相處;而動物也相應以自己的真誠和善心盡其所能回報人們。文中的花喜鵲,是我們親眼目睹的事實,當時有另一位小朋友跟這個喜鵲對話,這個喜鵲也給她梳劉海;還有一位小朋友要給它搭窩。《貓的報恩》中的貓母親,雖然不能講人的語言,但是深知恩義。很多書中描寫的動物,都有這樣感人至深的記載。
人與動物,人與自然,本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死存亡,休戚相關。只有和諧共處,互愛互敬,共存共榮,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才會萬代長存。
B. 【詩歌賞析】一片心傷過重陽——沈尹默《客中逢九日》賞析
客中逢九日
沈尹默
去年閉戶過重陽,今日依然在異鄉。
隨處菊花難自好,一時風雨苦相妨。
避災不盡登臨感,念遠應憐鴻雁行。
客里茶疏憐節物,莫憑詩句笑劉郎。
網路沈尹默https://ke.sogou.com/m/v615862.htm
鄉愁是中國詩歌的永恆主題!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於羈留他鄉的遷客騷人而言,目之所及,皆牽愁惹恨。更哪堪佳節來襲呢?情到深處,唯訴諸文字,方能一解鄉愁之苦。中國詩歌中鄉愁詩佳作迭出,即使跨越時空,讀來依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沈尹默的《客中逢九日》也堪稱鄉愁詩佳作。只是沈尹默為一代書法大師,詩名為書名所掩,所作舊體詩詞並不顯赫當時。沈尹默曾嘆息說:「我無字不入詩,為詩壇之公認。平心而論,我之成就當以詩為第一,詞次之,書法最下。世人不察,譽我之書法,實愧哉矣!」遺憾之情溢於言表。
《客中逢九日》是一首七言律詩,是詩人客居他鄉、再遇重陽有感而作。
首聯敘事。緊扣題目中「客中」和「逢九日」,點明時間、地點及事由,奠定全詩凄清感傷的基調。「去年」、「今年」寫一年光景飛逝而過,猶自滯留他鄉的無奈,「閉戶過重陽」寫佳節到來,無客來訪,院門緊閉,獨自過節的凄涼。重陽佳節,本該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盡享團聚之樂、詩文之雅,卻不想接連兩年獨對佳節,詩人的悲戚之情盈於開篇。
頷聯寫景。寫菊花在秋風秋雨中搖曳不定、漸次凋零之景,暗喻自己在在戰亂中飄搖無著、已近暮年之狀。字字寫菊花,字字寫自己,以花喻人,含蓄貼切。「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詩人本想吟賞菊花以排解愁緒,卻不想因風因雨平添更多愁情。行文至此,詩人的悲戚之情更為濃重。
頸聯抒情。山河破碎,戰亂頻仍,兄弟離散,各自飄零。秋風秋雨交相侵襲,鴻雁南渡悲鳴聲聲,此情此景,離愁浩盪,哪裡有心思登臨高處祈福避災呢?「鴻雁行」用典,典源《禮記·王制》「兄之齒雁行」,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後。後以「鴻雁行」為兄弟之稱。此聯中,詩人感傷時局,思親念遠,鄉愁難禁,感慨萬千,悲戚之情呼嘯而來,摧人心肝。
尾聯敘事兼抒情。宕開一筆,轉入自我開解:罷了!罷了!從愁緒中抽離出來,讓美食慰藉溫暖一下遊子的心吧!然而,想要烹茶,茶少客疏,意興闌珊。有重陽糕可以一嘗,只是簡陋的儀式,實在有負於重陽佳節,恐怕要被人嘲笑吧。「莫憑詩句笑劉郎」這一句詩再次用典:據說某年重九節,劉禹錫吃重陽糕後想要賦詩一首,猶豫半天,因古代典籍里無『糕』字而最終棄用「糕」字」。後來有人寫「劉郎不敢題糕字,空負詩中一世豪」兩句詩來笑話劉禹錫。此聯宕開一筆,收束全詩,詩人的落寞感傷、孤獨愁苦的形象也鐫刻進風雨重陽中,成為那個時代一幅讓人嘆惋的畫卷。
好一個悲戚愁苦的重陽節!異鄉遇佳節,無客院門閉。賞菊風雨摧,登高無人陪。烹茶茶藝疏,食糕怕人飢……好一個悲戚愁苦的重陽節!
沈尹默祖父輩自吳興入陝,仕宦陝南,定居漢陰。沈尹默生於斯長於斯,漢陰給了他生命的滋養與呵護。他二十歲離開漢陰,暫居西安,而後留學日本,回國後先後寓居北京、杭州、重慶、上海等地。於他而言,入陝,吳興成故鄉,出陝,漢陰成故鄉。他一生輾轉多地,兩個故鄉,皆難得親近,因此鄉愁比一般人來得濃烈。再兼山河飄搖,時局動盪,羈旅之中,望故鄉而不得,想家人而難聚,鄉愁累積,離恨重重,注於筆端,遂成詩篇。他的鄉愁詩緣情而發,深切感人,藝術成就很高。
這首《客中逢九日》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緊扣文題,用典巧妙,將詩人客居他鄉之苦、輾轉流離之痛、思親念遠之切、感傷時局之悲囊括其中,語言淺近而詩味濃郁,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好一首鄉愁詩!
C. 重陽節為什麼封山閉園
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封山閉園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防疫,防止在登山游園時人群聚集;二是為了防止火災,祭祀拜祖少不了煙
火,重陽節又是風高物燥時節,所以只能封山閉園。
D. 中元節什麼意思
中元節,又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是中國一大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俗稱七月半、七月十四、吉祥月、施孤、齋孤,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七絕消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枯卜「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
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並敗知
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