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些古詩中寫出了重陽節的習俗
可以這樣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古詩中只要是寫「重陽節」的,都會寫到重陽節的習俗。特別是唐宋時期的詩歌中,以歌詠重陽節為主題的詩歌俯拾即是。有的以「重陽節」命題,有的以「九月九日」命題,有的直接就用「九日」。
和賈主簿弁九日登峴山(孟浩然)
楚萬重陽日,群公賞宴來。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逸思高秋發,歡情落景催。國人咸寡和,遙愧洛陽才。
九日(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葉於人既無分,
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
重陽席上賦白菊(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重陽(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 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重陽日即事(趙嘏)
病酒堅辭綺席春,菊花空伴水邊身。 由來舉止非閑雅,不是龍山落帽人。
『貳』 重陽節王維的詩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詩今譯: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解說: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⑶佳節:美好的節日。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品鑒鑒賞:
壹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貳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叄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
『叄』 適合重陽節的朗誦稿敬老的有哪些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明天,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含有長久長壽之意,同時秋季也是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人們對這個節日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人節。在這個屬於老年人的節日即將來臨之際,我們祝願所有的爺爺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長壽!
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莆仙人還有在重陽節祭祖的習俗。老一輩為了我們國家的強盛,為了下一代能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他們艱苦創業、辛勤勞動了幾十年,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精心哺育和照料我們,使我們茁壯成長。如今他們老了,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尊敬和照顧。所以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