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孝道有哪些名人事例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之一,以政事和勇敢著稱。家境貧寒的子路,曾為了滿足父母想吃米飯的心願,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借來米糧。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里們都稱贊他是一個勇敢且孝順的好孩子。這體現了孝道精神,並啟示我們要尊老愛幼。
事例二:包拯辭官侍母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清官。包拯年輕時因孝道聞名,28歲中進士後,先任大理寺評事,後出任建昌知縣。因父母年邁不願隨他至他鄉,包公毅然辭去官職,回家照顧雙親。數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這種孝順的行為,在封建社會中極為難得,展現了包公高尚的品德。
事例三:韓信報分食之恩
韓信,西漢初年著名將領,少時家貧,父母雙亡。他雖勤奮好學,卻生活困頓。在淮水邊,韓信常靠釣魚換食,有時飢一頓飽一頓。一位人稱「漂母」的老婦人,見韓信可憐,便常將自己的飯分給他。韓信發跡後,始終銘記漂母的恩情,封侯之後尋找漂母並贈以千金,以報答當年的恩惠。這就是「一飯千金」傳說的由來,彰顯了知恩圖報的美德。
『貳』 關於孝敬父母的古代事例
以下是關於孝敬父母的古代事例的潤色和改寫:
1. 舜以孝感天:盡管瞽叟、繼母和異母弟象屢次試圖害死舜,舜仍舊對他們孝敬有加。他的孝行最終打動了天帝。在舜成為帝王之前,大象和鳥曾幫助他在歷山耕田和除草。即位後,他依舊尊敬父親,將象封為諸侯。
2. 老萊娛親: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老萊子為了使年邁的父母開心,身著五綵衣服,手持撥浪鼓,模仿兒童嬉戲,以此逗樂雙親。他還在跌倒時假裝受傷,以此安慰父母。
3. 郯子鹿乳:郯子為治療父母的眼疾,假扮成鹿,混入鹿群中獲取鹿乳。這一行為差點使他被獵人誤認為是鹿而遭射殺。
4. 子路負米:孔子弟子子路在清貧時期,以野菜為食,卻從百里之外背負米回家孝順父母。後來他做了官,仍懷念已故的雙親,希望能盡孝道。
5. 曾參心痛:孔子弟子曾參在山中砍柴時,突然感到心疼,意識到母親可能有難,便急忙回家。果然是家中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只能用牙咬手指希望他回家。
6. 閔子騫蘆衣:閔子騫的生母早逝,繼母常虐待他。冬日裡,繼母給親生兒子穿棉衣,卻給閔子騫穿蘆花充填的「棉衣」。閔子騫的父親得知後欲休妻,但閔子騫卻為繼母求情,希望繼母的兒子不必和他一樣受凍,父親最終同意,繼母也改過自新。
7. 文帝嘗葯:漢文帝在母親薄太後生病期間,三年如一日地衣不解帶地照顧。他總是親自嘗過母親所服的湯葯,確認無礙後才讓母親服用。
『叄』 關於感恩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視為各種美德中的首要品德。如果一個人連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他很難去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應當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尊敬其他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培育全社會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肩負著這一責任。
子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之一,以政事和勇敢著稱。子路小時候家裡非常貧窮,常以粗糧野菜度日。有一次,他的父母想吃米飯,但家裡一點米都沒有。子路便決定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去親戚家借米。他背著米回家,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自己卻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稱贊子路是一個勇敢而又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辭官侍母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是廬州合肥人。他的父親包儀曾擔任朝散大夫,去世後被追贈為刑部侍郎。包拯少年時就以孝順聞名,性格直率而厚道。在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中進士後,先任大理寺評事,後出京任職建昌知縣。但因為他父母年事已高,不願隨他遠赴他鄉,包拯便立即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稱贊。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拯才重新開始他的仕途。這還是在鄉親們的勸說下才決定的。
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獨子,兒子通常不能不顧父母而去外地做官。這是違反封建法律規定的。通常情況下,父母會為了兒子的前程而隨他一起去,或者兒子會和其他家族成員一起勸說父母。父母不願隨兒子去外地做官養老,在封建時代是罕見的,因為這違反了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顧父母。歷史書上沒有詳細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有病,無法承受旅途的顛簸,包拯這才辭官。不管怎樣,包拯能主動辭去官職,說明他並不是那種只迷戀官場的人,他對父母的孝敬也值得當今一些忽視這些品質的人學習。過去的故事中,雖然經常提到包拯的鐵面無私,但對他孝敬父母的事情卻常常被忽視。
『肆』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請列舉
1、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2、董永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年齡稍微長大一點後就下田勞動來贍養父親。董永因為家裡貧窮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的時候,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
3、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聖五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4、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5、閻元明從小就孝順父母,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閻元明被任命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為赴任遠離家鄉,不能奉養母親,甚是悲痛。母親也很捨不得元明離開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淚,以致失明。元明強忍悲痛向皇帝上書,請求歸家侍奉母親,皇帝准許元明回家侍養母親。
母親得知皇帝准許元明回家養親,眼睛馬上就復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後來,刺史呂壽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詔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並准他母親頤養天年之後再出仕。母親故去,服喪過後,元明依然悲傷,每逢忌日都慟哭不止,鄰居都很為他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