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子女怎樣孝敬父母
1、要主動用心供養父母。在衣食住行方面,應該仔細觀察父母有什麼需要,主動為父母准備好,不要等父母張口。除非迫不得已,父母永遠不會張口跟孩子要東西。等父母開始要東西了,就已經說明,你對父母實在是太不用心了。
2,要記住父母的生日。子女的生日,父母永遠都不會忘記,父母的生日,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父母不一定希望生日過得多麼熱鬧排場,希望收到多少禮物,但起碼你要記住給父母打個電話,告訴她:「生日快樂!」
11,要孝敬愛人的父母。夫妻雙方要互相孝敬對方的父母,老人才會安心。對愛人的父母不好,愛人心裡怎麼能夠好受?家庭怎麼能夠和睦?老人怎麼會安心呢?
12,要愛天下所有的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每一個父母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我們都要去愛。如果只愛自己的父母,卻不尊重別人的父母,別人又怎麼會尊重我們的父母呢?
❷ 美德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括哪些?
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 本著「古代存在,現代需要」及批判繼承、整體優化、針對實效、知行統一等系列原則,中國倫理學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會理事長欒傳大先生領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課題組從豐厚的中國古代道德資源中挖掘、選擇,確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基本德目: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這18條德目,內容實在目標明確,有利於農村學校開展德育教育,有利於農村學生了解掌握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知識,弘揚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高區別真善美與假丑惡的道德判斷能力,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養成良好的文明道德習慣。
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本著「古代存在,現代需要」及批判繼承、整體優化、針對實效、知行統一等系列原則,中國倫理學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會理事長欒傳大先生領導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課題組從豐厚的中國古代道德資源中挖掘、選擇,確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基本德目: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這18條德目,內容實在目標明確,有利於農村學校開展德育教育,有利於農村學生了解掌握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知識,弘揚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高區別真善美與假丑惡的道德判斷能力,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養成良好的文明道德習慣。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可歸納如下: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並賦詩明志:「封候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在戰斗中,他身負重傷,仍高呼「殺敵報國」,直至壯烈犧牲; *** 員吉鴻昌就義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 *** 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朴,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於創造力而著稱於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教材中,墨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隋文帝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形成隋初良好的社會風氣;馬鈞發明翻車,李春營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
什麼是美德?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一、仁愛孝悌
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二、謙和好禮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義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於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處於對長上,對道德准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謙德亦根源於仁德辭讓之心,其集中體現就是在榮譽、利益面前謙讓不爭,以及人際關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體現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氣」,在人際關系中為「和睦」,在價值取向上為「和諧」,而作為一種德性為「中和」,「禮」、「謙」、「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誠信知報
「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涵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信」是守信用、講信義、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報」即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些也都是組成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國道德質朴性的重要表現。
四、精忠報國
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為一種「千萬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愛親人愛家的情感升華,由此也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報國、保家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克己奉公
中華民族由於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禮」的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體秩序對個體的意義,要求個體服從並服務於整體。因而奉公就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從整體。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這種「公」的精神培育是強化對社會、民族的義務感和歷史責任感。
六、修己慎獨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論的傳統,使得中國倫理道德,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建立在對人性尊嚴的強調與期待上。這種集中體現以律己修身為特徵的道德修養學說強調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維護人倫關系和整體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諸己」,「慎獨」就是在自我獨處時要嚴於律己,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修己慎獨的修養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於主動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七、見利思義
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也是中華民族十分重要的傳統美德。以義為人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升華為中華民族「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這種......
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誠實守信:曾子的故事
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買東西,小兒子哭喊著也要去。她對孩子說:你好好在家等娘,娘回來叫你爹殺豬娃給你吃。孩子不鬧了。當她從集市回來,曾子正在磨刀,准備殺豬。她急忙對曾子說,豬娃不能殺,我是哄孩子玩的。曾子說:大人怎能對孩子無信呢?母親不守信用,孩子便會失信於人,答應孩子的事是不能反悔的。曾子的妻子點頭稱是,和曾子一起殺了豬娃。
誠實守信的幾則小故事
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們不但為誠實守信的美德大唱頌歌,而且努力地身體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諾言,講信用。人們都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朋友的幫助,才倖免於難。而有信,自然會得到大家的:
舊時中國店鋪的門口,一般都寫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自古在商品買賣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誠實待客、不欺詐、不作假的行業道德。
在當代中國,誠實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發揚光大。這種美德表現在工作和學習上,就是專心致志,認真踏實,實事求是;表現在與人交往中,就是真誠待人,互相信賴;表現在對待國家和集體的態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誠老實。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折:挫折。撓:彎曲。
百折不撓:形容不管經受多少挫折,決不屈服、退縮。
激 夫 獲 貴
眼看丈夫滿為御
害羞感嘆求離去
夫慚懇解竟提升
不遜樂妻賢內助
晏嬰,戰國時齊景公之宰相,體軀短小,惟才幹超人,名聞諸侯,而其御者(車夫) 體甚魁梧,卻為俗子。 一日御者揮馬鞭過其門,意氣揚揚,狀甚自得,其妻窺狀,至為感嘆,是夜求御者離去,夫聞其故; 答以: 宰相身高不及六尺(約今之四尺二寸),名聞天下,備受諸侯敬仰,尚能謙虛,而君身高八尺,為晏嬰驅車,竟揚眉得意,前途豈有可為! 御者愧甚,從而改變,謙虛和謁,晏嬰稱奇,追問其故,乃告以受妻激之實情,晏嬰以知過能改,遂提升御者為大夫。
敬 親 感 賊
能事嚴親值佩欽
請看龎氏奉姑心
寄鄰紡織猶懷敬
感動赤眉不敢侵
漢朝姜詩,事母至孝,其妻龐氏,敬順尤篤。 母好飲江水,龎氏每天必往六七里程外取水,煮羹烹茶奉姑,一日因遇強風遲歸,母因渴甚,而有微詞: 姜詩大怒,遂離棄得,龐氏寄住鄰家,日夜勤苦紡織,以所得微資,經常買佳餚,托鄰嫗轉給其姑,經久,鄰嫗始以實相告,其姑慚愧,即令其回家團聚,姜詩夫妻之孝行,因而名傳四方。 時有赤眉賊路過該地,賊首呼喊: 驚大孝者觸鬼神之怒,眾賊未敢搶刧而過,其孝感豈......
美德的詞語有哪些
路不拾遺、聞雞起舞 路不拾遺 自強不息 助人為樂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投之以李,報之以桃 鷹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德結草銜環
❸ 孝敬父母的語錄
1、希望兩位新人在今後的生活中孝敬父母,互敬互愛,共同創造兩人美好的未來。
2、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同時應該是一個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的好學生。我們應該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會寬容,不要為打飯時的一點口角大打出手,學會禮讓,學會遵紀守法,不要為一時沖動二付出代價,學會孝敬父母長輩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論語》--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20、有些同學可能認為自己現在沒有物質條件去孝敬父母,只能等到將來掙錢了再好好對待年老的父母。於是在平常生活中,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的愛,忘記了應該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每時每刻。
21、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今天,勵志吧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孝順的名言!
2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23、所以,想要做一個文明的好學生,在學校就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勤儉節約在家裡就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熱愛勞動在社會上,就要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助人為樂。只有這樣,讓自己在生活中鍛煉自己,磨練自己,才能成為一名文明學生啊!
24、☆☆☆《勸報親恩篇》作者無可考。文中大力宣傳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文明美德,曾廣泛流傳,影響極大。盡管篇中有小部分封建糟粕,相信讀者能批判地閱讀。因全篇基本為白話文,故
25、生我育我,父母恩深;寸草春暉,銘記於心。孝敬父母,可望兒女孝敬我;虐待父母,怎教兒女孝敬我。兒女不肖,父母之羞;父母失贍,兒女之羞。
26、一要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學好每門功課,遵守校紀校規,講文明,有禮貌,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
27、學會感恩,孝敬父母。感謝父母,因為父母給予了我生命,使我來到了人間,長大成人,走自己的路。對父母的感恩不僅在母親節父親節的那一天,感恩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送一枝花,泡一杯茶,幫母親做家務洗一次碗,拖一次地,洗一次腳,捶一次背,打一個電話都是不錯的選擇
28、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29、在家裡,我孝敬父母,體貼家人。就算自己最愛吃的東西,也願意自覺留下一些,和爸爸媽媽一同分享。有時,我會幫助媽媽擇菜晾衣服收衣服折衣服擺碗筷上周,我還嘗試過站在椅子上炒了一盤煎雞蛋,爸爸媽媽吃了都說很香啊,有一種兒子的味道!
30、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勸報親恩篇》
31、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32、「人生沒有綵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偶爾會想,如果人生真如一場電子游戲,玩壞了可以選擇重來,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正因為時光流逝一去不復返,每一天都不可追回,所以更要珍惜每一寸光陰,孝敬父母疼愛孩子體貼愛人善待朋友。
33、同時希望你們事業上相互支持,相互勉勵。生活上相互關心,相敬如賓。單位上尊敬領導,團結同事。家庭中孝敬父母,恩愛甜蜜。早日為老張家添一對可愛的龍鳳雙胞胎。
34、《勸報親恩篇》作者無可考。文中大力宣傳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文明美德,曾廣泛流傳,影響極大。盡管篇中有小部分封建糟粕,相信讀者能批判地閱讀。因全篇基本為白話文,故
35、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出自《勸報親恩篇》。注釋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36、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的首位。一個人如果對給予他生命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37、他們通過相識相知到相戀相愛,到今天結為夫妻。從今以後,你們要互敬互愛互諒互助,以事業為重,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雙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不僅如此,還要孝敬父母。
38、偶爾會想,如果人生真如一場電子游戲,玩壞了可以選擇重來,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正因為時光流逝一去不復返,每一天都不可追回,所以更要珍惜每一寸光陰,孝敬父母疼愛孩子體貼愛人善待朋友!
39、偶爾會想,如果真如一場電子游戲,玩壞了可以選擇重來,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正因為時光流逝一去不復返,每一天都不可追回,所以更要珍惜每一寸光陰,孝敬父母疼愛孩子體貼愛人善待朋友。
40、感恩,是這個社會最缺的一門功課啦!不學會感恩,就不知道孝敬父母不學會感恩,就不知道回報社會不學會感恩,就不知道盡自己的責任!劉新吾
41、注釋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種道德的人。』
42、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勸報親恩篇》
4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
44、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勸報親恩篇》
45、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6、今天,是我女兒xx和xx結婚的大喜日子,作為父親,我希望婚後的你們,在生活上互相幫助互敬互愛在事業上努力學習,積極進取。同時希望你們能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常回家看看!
47、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第一》
48、希望同學們從熱愛學校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做起,進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有益社會文明發展的人做一個體魄健壯,情趣高尚的人,做一個抱負遠大,意志堅強的人。
49、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50、學會感恩,孝敬父母。感謝父母,因為父母給予了我生命,使我來到了人間,長大成人,走自己的路。對父母的感恩不僅在母親節父親節的那一天,感恩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送一枝花,泡一杯茶,幫母親做家務,洗一次碗,拖一次地,洗一次腳,捶一次背,打一個電話都是不錯的選擇。
❹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留存下來,經歷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後代優秀道德遺產,它標志著中國道德的「形」與「魂」,是中國文明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結晶。
仁愛孝悌
仁愛孝悌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品德,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之情擴展的「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謙和好禮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義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
「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謙德亦根源於仁德辭讓之心,其集中體現就是在榮譽、利益面前謙讓不爭,以及人際關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體現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氣」,在人際關系中為「和睦」,在價值取向上為「和諧」,而作為一種德性為「中和」,「禮」、「謙」、「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
誠信知報
「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涵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
「信」是守信用、講信義、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
「報」即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精忠報國
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它作為一種鞏固千萬年來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愛親人愛家的情感升華,由此也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
精忠報國、保家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克己奉公
中華民族由於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這種「公」的精神培育是強化對社會、民族的義務感和歷史責任感。
修己慎獨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論的傳統,使得中國倫理道德,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建立在對人性尊嚴的強調與期待上。
這種以律己修身為特徵的道德修養學說 強調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維護人倫關系和整體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諸己」;
「慎獨」就是在自我獨處時要嚴於律己,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修己慎獨的修養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於主動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見利思義
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
以義為人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升華為中華民族「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
這種道德觀念是鼓舞志士仁人為民族大業義無反顧地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
勤儉廉政
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儉節約、廉明正直著稱於世,他們以勞動自立自強,形成了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質品質。
「儉以養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對為政者說則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應有的品德,因為無「廉」則不「潔」,無「廉」則不「明」。
「廉」的本意是在取捨之間,取道義,舍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儉廉政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共有的美德。
篤實寬厚
中國傳統道德崇尚質朴、樸素的精神。
中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以「實」為標准,反對虛偽虛妄。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以「實」為價值標準的規范和美德,如老實、誠實、求實、踏實、實在等等,形成崇尚實干,反對空談的務實精神和實踐精神。
在待人接物上,中華民族一向以寬厚為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寬厚的道德人格來打動別人,達到任我溝通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的寬容大度,寬宏大量,忠厚長者等道德評價,都是中華民族寬厚品德的體現。
勇毅力行
「勇」有憑力氣的血氣之勇,有憑意志的意氣之勇,理直氣壯、恪守堅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
「毅」是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則方面的毅力。
中國人十分重視「力行」的美德。中國文化認為,人格的完善,社會的進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於行,「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正是這種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華民族在各種險惡的環境中能夠化險為夷,自強不息,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