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優良家庭家風心得感悟範文
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那麼關於優良家庭家風心得感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優良家庭家風心得感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優良家庭家風心得感悟1
我們告別了安逸享樂的寒假生活,開始了暫新的校園生活,迎來了“新起點,新希望”。開學的第一天,我們一如既往地觀看了《開學第一課》。
這次課以“傳承家風家訓,踐行核心價值”為主題,通過介紹趙一曼家書蘊含的愛國情懷、楊啟發家庭培育的敬業家風、李元成全家恪守的誠信家道、羅必炎一家踐行的友善家訓,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到什麼是家風、家訓?如何把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說的是孝順父母是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占據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個家庭都應該首先傳承的家風。羅必炎秉承孝老愛親、多行善事的家風家訓。他任勞任怨地悉心贍養親、繼、養父母8位老人,用大孝情懷教育子女,四世同堂的家庭重德重孝、相親和睦。他的事跡讓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小時候我經常在爸爸、媽媽地懷里撒嬌,總是不停地許諾:我長大了以後一定要讓你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平日里,每當我吃過飯後,經常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爸爸、媽媽卻在忙碌地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他們總是先讓我品嘗,我卻習以為常地拿起來就吃;我一旦生病,爸爸、媽媽便忙前忙後,百般照顧,而他們身體不適,我只能問候一下,也沒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家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和鞭策,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開學第一課》的觀看,使我們潛移默化地感受到“誠實、孝道、勤儉、誠懇”等優秀家風熏陶。今後,我會用好的家風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優良家庭家風心得感悟2
最近在看一部電視劇,叫《虎媽貓爸》,講的是教育孩子引發的家庭紛爭。對待孩子,“虎媽”採取高壓手段,“貓爸”則是百般順從。分歧不僅在年輕父母之間,老一輩也各執己見,各有招式,爺爺奶奶是極度溺愛,外公則不惜動用暴力手段來管教。
這個家庭在教育價值觀方面太混亂了,一家人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結果家庭不能和諧相處,鬧得雞飛狗跳,甚至不斷製造出家庭悲劇。這種現象,現在也不是孤例。很多家庭教育孩子,也是爺爺奶奶老一套,爸爸媽媽用新招,有的使用土辦法,有的採取洋模式。家庭價值觀不同,家風也就模糊混沌,家風不好,不止影響孩子前途,大人也難有幸福。
再往大處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不好了,社會風尚又怎麼可能清純醇厚;家庭矛盾多了,自然也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有人說,孩子是中國的最大公約數,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個家庭要形成良好的家風,就得找到時代價值的公約數。
從古至今,家風和國運,也都緊緊聯系在一起。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家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孟子也說過,“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現在,各地也都在倡導“最美家風”,尋找“最美家庭”,就是因為,家與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家風關系社會風尚,影響國家治理。
古代有很多經典都涉及家庭教育的內容,人們眾所周知的《弟子規》、《禮記》、《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等等,就記載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細節,有很多家訓警句,現在依然可以作為人生應秉持的原則。去年,我市武隆的楊興明家庭,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最美家庭”榮譽稱號,中宣部、全國婦聯還將楊興明老人樹為“全國教子有方先進典型”,就是因為這個家庭傳承一百多年歷史的《黃氏家訓》,教育了黃家一代又一代子孫,形成良好的家風,值得更多家庭學習。
家風是傳統文化,涉及到很多道德倫理和禮儀規范,在今天需要進行傳承。對待傳統文化,有個常識判斷,就是不能全盤照搬,盲目拿來,而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就要求,圍繞家風,既要繼承傳統的優秀的文化倫理,又要積極將時代先進的價值元素植入進來,來為每個家庭提供可以依循的教育價值觀,形成新家風。
這種教育價值觀所要凝聚的,也就是時代價值的最大公約數。比如,既要有傳統家風崇尚的禮儀、仁愛、勤勞、樸素等等基本品格,又絕不能缺少現在國家倡導的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法治等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也只有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先進的現代文明進行有效融合,形成時代價值,形成新家風,家庭教育才不會出現那種價值混亂的現象。
《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當前,應該以更加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精神,來凝聚時代價值的最大公約數,形成符合現代社會文明需要的“最美家風”,讓每個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理性的共識,來不斷催生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最美家庭”,讓家庭更加和睦,社會更加和諧。
優良家庭家風心得感悟3
中國古代有許多名門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規家訓,其後人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會相對遵紀守法,這其中家風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因為這些族人從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風對他們有著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同時,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家規家訓對他們有著強烈的道德約束力。今日,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加強黨員幹部家風作風建設,這些傳統資源無疑都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生的光陰若白駒過隙,然而總有那麼一些人、一些事如鎏金石刻般,雖經時光河流千百年的沖刷,不但沒有流逝,反而越發彌足珍貴。這其中,就有那些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家風故事,其所蘊含的傳統與美德,融入語言,匯入血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核。今日看來,這些優秀傳統家風依然可以為黨的建設和國家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父子相傳,精神相繼。父母是子女言傳身教最好的典範,為人父母樹立道德上的典範,養成良好的家風,最受益的人恐怕就是至親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紀曉嵐稱頌為“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自身立言立德的同時,對子女教育亦非常嚴苛。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其子女也得以傳承父輩精神,為後人所稱道。
彭玉麟戎馬一生,充滿傳奇,他為清朝中興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他一生曾六辭顯官:他曾因習於軍營而疏於民政,請辭安徽巡撫;以不懂漕政、性情褊急、見識迂愚為由,請辭督掌八省的漕運總督這一“天下第一肥缺”;曾在四年間連續四次請辭兵部尚書……危難關頭,彭玉麟總會臨危受命,而後功成身退,從不貪戀權力。
彭玉麟廉潔奉公,雖居高位,卻始終堅持“不要錢”的生活准則。他曾將7年間所得養廉銀二萬一千五百餘兩,分文不取,全數上交國庫充作軍餉。在權貴當道、橫行的清末,彭玉麟成為一個罕見的清廉、正直、淡泊的名臣。
不僅嚴以律己,彭玉麟對待子女亦非常嚴苛,從家書中可以看出其良好的治家風范。當得知兒子修葺舊屋花費不少時,彭玉麟“諭子”書中寫道:“以起屋買田,視作仕宦之惡習,己身誓不為之……不料汝奢靡若此。”“今小民廬舍被焚,歸無足蔽風雨者,官員亦多貧乏,兵丁欠缺糧餉……小子狂妄,使予赧愧!”他還曾勸誡兒子“習勤保家聲”:“今後當痛自改悔,銳志向學,慎勿享餘蔭,以為衣食飽暖無所憂,便學走馬王孫故態,蓋自墮落之不足,而墮落其家風也。”
不僅對子如此,彭玉麟對親屬亦多有要求,他寫信給弟弟告誡其不要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用之則引私人,結朋黨,於國事無補,徒糜國庫……恐其違法,而有私情屈逆吾心,不能正法。”
要想為子孫後代樹立良好家風,首先得自己行得端正,堅守原則。自己作出典範,無論是在多麼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始終保持清廉本色,這才能夠成為後人的榜樣。現在的黨員幹部也要先做到自身過硬,這樣才能正人正己。同時,家風也需要有意識的養成,對子女親屬的不當行為要時常提點,才能及時矯正,築牢思想防線。
家風的力量總能穿越時光,發揮出令人驚嘆的道德引導力和約束力。家風家訓家規,或刻於石碑之上,或鐫於牌匾楹聯,或傳唱詩詞之中,其影響力早已超越有形,於無形無聲處指引著子孫後輩向優秀先輩看齊。有些家風已傳承幾百年,如明朝太僕寺卿何以尚所相傳恪守的何氏家訓,500年間不曾斷續,教化早已超出本家族人,對當地整體民風民情亦有著澤潤之效。
何以尚歷任明朝戶部主事、南京大理寺丞等,官至太僕寺卿。他一生為官清正忠誠,敢於與當時的權臣嚴嵩的行為做斗爭。何以尚之所以能夠剛正不阿,與其家族家訓有著密切聯系。
早在明朝初年,何家就制定了《何氏家訓十二則》,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敬祖、敦族、為善、守成等12個方面,教育子孫忠孝、清廉、正義。何以尚的父親何世錦孝行出名,對子女的教育也很嚴格,他在庭院懸掛“非仁毋為,非義毋行,夙夜匪懈,無忝爾所生”的訓辭匾額,並一再力戒後人“但為天子官,勿為私家官,但為庶民官,勿為子孫官。”
何以尚中舉後,鄉民在村中旌善亭舉行了一個隆重的慶賀儀式。慶祝之時,何以尚建議擬些村規民約,以改變村風,弘揚正氣。於是在其父的主持下,擬定了《鄉約十條》掛於亭中,並更名亭子為“鄉約亭”。歷經460多年,“鄉約亭”一直完整地保留至今。何以尚的一生都在忠誠地踐行著何氏家風,在其告老還鄉時,朝廷封賜璽書稱其“承家節操,澡行詩書;宏猷末試,終養歸休;教子以孝,而作之忠。”
“村中子弟務宜禮教修明而後文人蔚起,人才輩出,簪纓繼美,登科甲之榮。村中子弟務宜讀書積善,正心修身,弘揚文章報國,忠孝傳家風。崇尚節儉以養廉,厚儲資財以育才養賢……”這10條鄉約與何氏家訓一起,成為傳承何氏家風的精神紐帶,從此該鄉中秀才、舉人的,在興業縣居榜首,自明嘉靖至隆慶、萬曆三帝就有12人中舉。縱觀歷朝歷代何氏族人,不論文治武功,始終遵法紀守規矩,為民者鮮有違法犯罪,為官者均清廉正義。
㈡ 與春節有關的孝 勤 儉的家風
我家的家風家訓——孝、儉、勤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每個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訓。我家的家風和家訓可以概括為「孝、儉、勤」三個字,雖然簡單普通,但是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是孝,在我的記憶里,父母都很孝順,父母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回家看看老人,陪著聊天、散步。父母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舉動,都在影響著我,我有兒子的時候我也在教育、影響著兒子,逢時過節,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長輩們還沒到齊,兒子就開始動筷子先吃了,我看到後馬上教育兒子,「以後吃飯如果長輩們沒有動筷子,小孩子絕對不能先吃,要等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到齊了,大家才能一起吃飯」。還有就是教育兒子要主動給長輩盛飯,通過我的教育,兒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這些習慣,從小時候起兒子就幫我照顧患病的妻子,為緩解妻子精神壓力,兒子周末放假時候經常帶妻子出去走走使她始終保持心情舒暢,減少發病幾率,大家經常看到兒子與妻子手拉手在公園散步,親戚、鄰居看到後都誇我兒子的都會誇他孝順。
其次是節儉,小時候,父母就常講:「節儉興家,浪費可恥。」這個淺顯的道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影響著我的言行:我的鉛筆總要用到抓不住為止;至於穿的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穿過的;過年的壓歲錢我從不亂花。我養成了不攀比,不浪費的好習慣,這得益於我嚴格的家教。我也以此來教育兒子,讓他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兒子小時候很挑食,不是挑菜就是挑肉、而且還常常剩飯,吃不完就倒掉,每次洗手洗臉的時候都要用大半盆水,我發現了他這兩個不好的習慣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還給他講了我小時候的故事。小的時候家庭條件不好,吃的都是用玉米珍做的飯,做的饃饃都
是用大米磨完的米麩子做的,黑黑的。可要吃肉還要等到過年的時候每人才能吃上一點。而水就更珍貴了,我們都是很珍惜的用水,不浪費一點一滴。每天回家還要幫父母們做農活,晚上還要學習。兒子回想他現在幾乎天天都可以吃上肉,而水就更不用說了,每天將水龍頭一開就可以用水了,也不用幫爸爸媽媽做農活,回家吃過飯就可以寫作業了。此後,兒子真的做什麼事都不在浪費了,一塊橡皮用了還剩一點他也要將它用完。這便是我的另一條家規「勤儉節約」。
「勤」就是勤奮。「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勤奮的重要性不難理解,父母和我那個年代由於家庭等原因沒有機會好好念書,我經常教育兒子要勤奮,要努力,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在每個階段,都要做不同方式的督促、交流、溝通,當他遇到困難時,幫他分析困難,引導他自己解決找到最好的學習方法,從小鍛煉他的獨立能力和勤奮學習的能力。在不同場所,不同時間遇到的不同情況,因勢利導,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從小就讓他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我專門訂閱《家庭與教育》,學習雜志中專家的指導,來對孩子進行引導、督促。由於他英語是短板,從小就重視孩子在英語上下功夫。每到周六和周日,他總是陪孩子上奧數課、英語課,在我的引導下,孩子逐漸養成了勤奮學習的好習慣,身體素質鍛煉的也比較好,學習任務繁重時,也沒有特別疲勞。在他的勤奮努力下他的英語也趕上來了,中考考了140分,高考英語成績121分。他的數學天賦突出,我就培養孩子學習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方面的知識,在我的指導、引導下,在小學、初中階段,每一年都在數學奧賽中獲獎,奧賽不僅是一個榮譽,同時讓他增強了對學習的自信。正是奧賽獲獎,憑這個優勢,在09年被鞍山新元實驗特招錄取。初中畢業
後考進了鞍鋼高中,孩子在鞍鋼高中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兒子馬德浩今年二十二歲了,現在東北財經統計學院就讀。現他正處於大學三年的最後一學期,我一直鼓勵孩子考取研究生,孩子也充滿自信,向美好的未來沖刺。
我們的國家是由千千萬萬個幸福家庭組成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只有我們每個人認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風和家訓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穩定、和諧、繁榮、強大。
設備檢修作業區 馬啟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