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重陽節祭祖的詩句
1. 關於祭祖詩句
關於祭祖詩句 1.關於祭祀的詩句
悼亡詩 沈約
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梁。
今春蘭蕙草,來春復吐芳。
悲哉人道異,一謝永銷亡。
簾屏既毀撤,帷席更施張。
游塵掩虛座,孤帳覆空床。
萬事無不盡,徒令存者傷。
悼室人詩 江淹
佳人永暮矣,隱憂遂歷茲。
寶燭夜無華,金鏡晝恆微。
桐葉生綠水,霧天流碧滋。
蕙弱芳未空,蘭深鳥思時。
湘醽徒有酌,意塞不能持。
悼室人詩 江淹
適見葉蕭條,已復花庵郁。
帳里春風盪,檐前還燕拂。
垂涕視去景,摧心向徂物。
今悲輒流涕,昔歡常飄忽。
幽情一不弭,守嘆誰能慰。
2.關於祭祖的詩詞
1)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 淡盪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盪春光寒食天》 3)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 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4)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 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5)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馮延巳《鵲踏枝•清 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杜牧《清明》 7)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8)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9)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韓翃《寒食 》 10)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 晏殊《破陣子•春景》 11)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12)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 馮延巳《鵲踏枝•幾日行雲何處去》 13)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14) 三千丈清愁鬢發,五十年春夢繁華。 —— 喬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5)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
—— 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 16)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17)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 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18)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19)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 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20)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 張繼《閭門即事》 21) 林卧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22)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 孟雲卿《寒食》 23) 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 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24)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 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25) 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
—— 李冠《蝶戀花•春暮》 26)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 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27)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 辛棄疾《感皇恩•滁州為范倅壽》 29)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
—— 喬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30) 懷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趙長卿《臨江仙•暮春》 31)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 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32)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 楊萬里《寒食上冢》 33)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 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34) 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35) 梨花榆火催寒食。 —— 周邦彥《蘭陵王•柳》 36)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 高翥《清明日對酒》 37)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 程顥《郊行即事》 38) 聽風聽雨過清明。
—— 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39)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40)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 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41)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黃庭堅《清明》 42)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 高翥《清明日對酒》 清明祭祖詩詞: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3.關於「祭祖」的詩詞
1. 《寒食前有懷》
作者:唐朝 溫庭筠
萬物鮮華雨乍晴,春寒寂歷近清明。
殘芳荏苒雙飛蝶,曉睡朦朧百囀鶯。
舊侶不歸成獨酌,故園雖在有誰耕。
悠然更起嚴灘恨,一宿東風蕙草生。
2. 《寒食江畔》
作者:唐朝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雲晴,風景令人憶帝京。
還似往年春氣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聞鶯樹下沈吟立,信馬江頭取次行。
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3. 《清明日龍門游泛》
作者:唐朝 李嶠
晴曉國門通,都門藹將發。
紛紛洛陽道,南望伊川闕。
衍漾乘和風,清明送芬月。
林窺二山動,水見千龕越。
羅袂罥楊絲,香橈犯苔發。
群心行樂未,唯恐流芳歇。
4. 《長安別》
作者:唐朝 王建
長安清明好時節,只宜相送不宜別。
惡心床上銅片明,照見離人白頭發。
5. 《清明日青龍寺上方賦得多字》
作者:唐朝 皇甫冉
上方偏可適,季月況堪過。
遠近水聲至,東西山色多。
夕陽留徑草,新葉變庭柯。
已度清明節,春秋如客何。
4.關於祭祀的詩句有哪些
1、唐代 李嶠《汾陰行》
君不見昔日西京全盛時,汾陰後土親祭祀。
2、宋代 張祁 《廬州詩》
其後立良止,祭祀在宗枝。罪戮彼自取,禍福尚能移。
3、唐代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四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4、唐代 韓愈《寄盧仝》
至今鄰僧乞米送,仆忝縣尹能不恥。俸錢供給公私余,時致薄少助祭祀。
5、宋代 陳藻《辛巳歲晚上墳》
過淮不擬成僧去,掛紙誰能接跡行。多少隴頭無祭祀,此來猶喜剩餘生。
5.有關祭祖的詩詞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軾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
————————————————————
西江月 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內進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麵常嫌粉(氵宛),洗妝不褪唇紅。高情憶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這是一首悼亡詞,所悼念的是追隨蘇軾二十三年的愛妾朝雲。
————————————————————
半死桐·鷓鴣天 賀鑄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悼亡賀鑄的亡妻
————————————————————
悼亡詩三首(之一)——潘岳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
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
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
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緣隟來,晨溜承檐滴。
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庄缶猶可擊。
——————————————————
離思——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
納蘭性德是古代詞史上寫悼亡詞最多的詞人,共有20多首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毀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字早醒儂自夢,更更。泣不盡風檐夜雨鈴。
——《南鄉子》
塵滿疏簾素帶飄,真成暗度可憐宵。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
唯有恨,轉無聊,五更依舊落花潮。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雨西風打畫橋。
——《於中好》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 。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
《採桑子》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沁園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綉榻閑時,並吹戲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發、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回腸。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陽何事近黃昏,不道人間猶有未招魂。
銀箋別夢當時句,密綰同心苣。為伊判作夢中人,長向畫圖清夜喚真真。
《青衫濕》
近來無限傷心事,誰與話長更?從教分付,綠窗紅淚,早雁初鶯。
當時領略,而今斷送,總負多情。忽疑君到,漆燈風颭,痴數春星。
6.關於「祭祖」的詩詞
《寒食前有懷》作者:唐朝 溫庭筠萬物鮮華雨乍晴,春寒寂歷近清明。
殘芳荏苒雙飛蝶,曉睡朦朧百囀鶯。舊侶不歸成獨酌,故園雖在有誰耕。
悠然更起嚴灘恨,一宿東風蕙草生。《寒食江畔》作者:唐朝 白居易草香沙暖水雲晴,風景令人憶帝京。
還似往年春氣味,不宜今日病心情。聞鶯樹下沈吟立,信馬江頭取次行。
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清明日龍門游泛》作者:唐朝 李嶠晴曉國門通,都門藹將發。
紛紛洛陽道,南望伊川闕。衍漾乘和風,清明送芬月。
林窺二山動,水見千龕越。羅袂罥楊絲,香橈犯苔發。
群心行樂未,唯恐流芳歇。《長安別》作者:唐朝 王建長安清明好時節,只宜相送不宜別。
惡心床上銅片明,照見離人白頭發。《清明日青龍寺上方賦得多字》作者:唐朝 皇甫冉上方偏可適,季月況堪過。
遠近水聲至,東西山色多。夕陽留徑草,新葉變庭柯。
已度清明節,春秋如客何。
⑵ 重陽節最佳詩句
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人們會登高祭祖、賞菊、飲菊花酒等活動,以表達對老人的敬重和懷念之情。重陽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本文的主旨:品味重陽節的魅力,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重陽節的歷史
重陽節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當時有一位叫做華佗的醫生,他認為農歷九月九日是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人體的陽氣也應該在這個時候最旺盛,所以他提出了「重陽」的觀念。後來,重陽節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家庭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尊敬老人、祭祖、賞菊等,以表達對老人的敬重和懷念之情。
重陽節的文化內涵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會登高祭祖,這既是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登高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同時也可以讓人們欣賞到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祭祖則是表達對祖先的感恩之情,同時也是一種家族文化的傳承。賞菊則是一種文化藝術的表現,人們可以欣賞到各種各樣的菊花,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重陽節的詩句
重陽節最佳詩句:「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高》一詩,表達了登高遠眺、豪情萬丈的情感。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登高祭祖,可以藉此機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自由,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
重陽節的操作步驟
1.登高祭祖:選擇一個適合登高的地點,如山頂、公園等,向祖先獻上香燭、鮮花等祭品,表達對祖先的感恩之情。
2.賞菊:選擇一個花園或公園,欣賞各種各樣的菊花,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
3.飲菊花酒:將菊花泡在白酒中,飲用後可以清熱解毒,同時也可以感受到菊花的清香。
⑶ 重陽節的習俗和詩句
習俗:
1、登高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重陽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詩句:
1、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2、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3、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4、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5、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張可久《折桂令·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