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真正的孝順必須破除三種無知
第一種無知,不知道自己是主動來到這個世界,而不是被父母創造。
第二種無知,對父母養兒的艱辛後知後覺,不知不覺。
第三種無知,看不到父母的人生與痛苦。
第一種無知,不知道自己是主動來到這個世界,而不是被父母創造。
第一種無知,由於我們不知道有輪回,我們不知道自己來到人類的世界,並不是被動的被父母生出來的,而是我們主動的選擇。我們以為是父母把我帶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我們認為,父母應該對我的一切負責。而這其實是一種無知,源自於你對輪回的真相的無知。
你不知道是你自己無始以來的心所不斷造下的業,推動著你這一世投生為人。在父親和母親相交的那一剎那,你被自己的業力推動著投胎進入這個身體,因而有了這個人身。父母只是給了你身體,而你的心,或者說你的靈魂,並不是父母生出來的。所以實際上是你選擇了父母,並不是父母創造了你。
所以大家要知道,你來到人類的世界,是你主動的選擇。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業力,你來不了。而且如果沒有父母給予這個身體作為你投胎的載體,那你有可能得到畜生的身體,你有可能成為其它的生命形態,但絕對不是人類。
而中國的孩子經常會發生的狀況,孩子傷害父母,叛逆父母,攻擊父母,這其實是一種情緒化的無知。孩子應該知道,是你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你要對你自己的一切獨立負責。在這個方面,中國孩子在世界觀上有著最大的錯亂。
因為對輪回的無知,我們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不知道自己作為人的這一世是怎樣開始的。因為這種無知,我們不了解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多麼的不容易。父母給予了我身體,讓我能夠具有瑕滿人身,能夠象人道眾生一樣感知這個世界,這是何等的難得,在過去千生萬劫的輪回中你都不曾有過這樣的一次機會。此生能夠得遇父母給予你身體,給予你這個瑕滿人身,父母的恩德無比深厚,你應該懷有報恩心。
第二種無知,對父母養兒的艱辛後知後覺,不知不覺。
人們說「養兒方知父母恩」,而這句話實際上是一種後知後覺,它意味著人生已經錯過了很多,走過了很多的錯路才有的感悟。
從母親的懷孕開始,養育孩子最初的三年內,父母對孩子所付出的一切,所有的孩子幾乎都是不知道的,沒有感受的。父母所承擔的艱難和痛苦,身體上的,精神上的,家庭層面的,社會層面的,對所有這些,孩子都是無知的。
所以我們提倡要破除這種無知,不要等到養兒才知父母恩,不要等到父母老了,孩子才後知後覺。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孩子先知先覺呢?就是要讓孩子了解到,在你人生最初三年裡,父母所給予的無比艱辛的付出和所承擔的痛苦,那是對你最深的愛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這種無知,了解父母所承擔的痛苦與艱難,並且學會去接受父母的一切。
雖然現在很多家庭不是父母在帶孩子,而是老人或保姆在帶孩子,但是父母為了老人帶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努力工作創造經濟條件等等,這一切也應該讓孩子感受到,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清醒的了解到父母為自己所承擔的付出,而不是一種幾十年後才後知後覺的方式,造成很多的人生遺憾。
第三種無知,看不到父母的人生與痛苦。
當我們長大一點,稍稍知人事以後,所關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孤獨感和自己的需要,父母是否給予了我安全感,是否給予了我想要的一切。我們對父母更多的是索取,是自己的需要,而忘記了父母作為一個人,他自己的人生,他自己的痛苦。
你不知道,父母也是輪回中無明的眾生,他們有自己的迷茫,自己的痛苦,自己人生的局限。而當你只關注自己的需要時,對父母就只會感受到不滿。
當你看到父母的任何的缺憾和短處時,這實際上是你對他們的艱難的無知,對他們整個生命的局限性的無知。你應當看到,你所有對父母的成見,都是因為你對父母的人生沒有了解,也沒有體諒
三種無知如同連環扣
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白,你和父母之間關系的不合諧,是因為你對父母存在著這三種無知:
第一種無知,因為不知道輪回的真相,你不知道你是主動來到這個世界的,這種無知讓你把自己的一切狀況都歸因於父母。破除了這種無知,你就了解生命與生命之間不是依賴關系,而學會獨立。
第二種無知,你不知道在你人生最初的三年中,父母對你的恩德非常大,對你的愛非常深,你不能感受到父母曾經如此辛苦、如此艱難的愛護你。然後由於你對父母的付出缺乏深切的體會,所以就容易產生挑剔和叛逆,並且會誇大自己的不安全感。
而第二種無知又造成了第三種無知,就是你對父母一味的只想索取,索取不到就會失望。你只想讓父母成為給予者,守護者,而從來沒有站在他們的人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痛苦和局限。
這三個環節就象連環扣,一環扣一環。梳理好這三個環節,就破除了三種無知。第一個環節就是孩子要先知先覺的獨立,第二種方式就是要先知先覺的感恩,第三種方式就是先知先覺的學會體諒父母,關愛父母。當孩子在這三個方面能夠梳理清楚,從三種無知轉變為三種接受,就能夠獨立的去面對自己的人生,獨立的學會理解、包容和給予,形成健康的人格,找到生命的方向。
我們對父母的孝順,通常是三種假孝順。
我們中國人很講孝順,但通常我們都沒有真孝順,而是三種假孝順。
第一是因為道德而孝順,第二是因為貪欲而孝順,第三因為恐懼而孝順。這三種孝順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前面所談到的三種無知所造成的。三種孝順都不是因為愛,也不是因為責任,也不是因為感恩。這三種孝順本身都是人性的扭曲,是人倫的不正常造成的。
第一種,因為道德而孝順。我們說道德式的孝順不是真孝順。我們是為了平衡與父母的關系,而不是真正對這段關系有一種深刻的認知,不是出於我們對於父母的恩德有深切的體會而願意去承擔。道德式的孝順就是,我的尊嚴、我的價值感要求我必須要孝順,我不可以做一個不孝順的人。也就是說,我們是拿一個道德的標准在要求自己而孝順,並不是我自然的就想去愛父母。
所以說道德這個東西,它只是一種平衡系統,一種行為規范,而與真心無關。真心是什麼,是你真的想愛他,真的想了解他,真的要去利益到他。出於道德感而孝順,是沒有這些感受的。
第二種,因為貪欲而孝順。也就是說,我們是出於物質上或精神上對父母的依賴而去孝順。如果我不孝順,我可能得不到父母的物質,或者精神上的關愛。不論是物質或是精神上,我們對父母的這種想要索取的慾望,本身就是我們的貪欲。
第三種,因為恐懼而孝順。因為我們不能正視和接納父母的痛苦,而變成因為恐懼而唯唯諾諾的孝順,這種情況是因為自己完全陷入了情緒,沒有在愛的世界去理解和尊重父母,沒有完全的去接受父母。
真正的孝順,必須是破除了三種無知。
真孝順必須是感受到父母的愛。由於我們前面講到的孩子對父母的三種無知,父母為我們的付出與愛,我們無知。我們失去了和父母之間用真心編織成的那個紐帶,而只剩下道德感的、自我索取與自我滿足的,用非愛的元素來維系的平衡感和安全感,我們感受不到父母真正的愛,而只感受到一種關系的平衡。
真正的孝順,首先應該是從感知力開始的。感知自己是主動來到這個世界,然後感知父母為我們付出了什麼,父母付出的背後,他們的心靈狀態又是什麼,這樣你才能感受到一個人愛的價值和力量。第二應該有著感恩心,感恩心後面帶著的是責任,然後我們會有一種自發的對父母的愛護。第三應該是帶著輪回的世界觀,關心的是父母永恆的利益,而不僅僅是此生的利益,我們的心中是永恆的祝福。
所以說要做到真正的孝順父母,你必須要清楚的了解父母的一生,這非常重要。當你客觀的、清晰的了解了父母的一生,你才知道在他的一生當中,處在那麼多的痛苦糾結和迷亂的狀態中,為什麼他有那麼多的缺憾、不足。而他在那麼艱難的狀態中還能為你付出和給予了這么多,你就知道那些給予有多難,有多珍貴!你能夠真正的理解父母了。
當我們和父母之間,不出於自我的視角,而是站在客觀的視角上,看到對方的人生,看到彼此之間的關系,這是我們與父母交流的基礎、互動的基礎、愛的基礎、責任的基礎、感恩心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生命的升華的基礎,讓我們世界觀真正轉變的基礎。
能夠客觀,你就看清楚了你自己以前那個主觀視角所帶來的錯誤,帶來的情緒化,帶來的對自己和他人的一切傷害,都是來自於你自己心中的業力,而並不是父母。父母只是一個和所有人一樣的人,他們有自己人生的悲傷、痛苦、絕望、不足、缺憾、恐懼。因為所有的凡夫眾生都是這樣,人生充滿了局限和不足,情緒和痛苦。因為他們是這樣,所以他們不可能完全的滿足你;同時即使他們是這樣,他們依然非常艱難的給了你那麼多的愛護,給了你那麼多的滿足。當你人格清醒,你就一定會看到這些。
如果沒有這種客觀的深入的了解,我們都是在做標簽化的自我加工。標簽化的意思就是,你看待父母時,永遠把他們當成是「我的」父母,而從來都忽略了他作為他自己,一個獨立的人,他所具有的局限、他的無奈、他的傷痛,你永遠都忽略了他作為一個「人」而不是「我的XX」的感受。我們只活在自我的視角,從自我出發去看待關系。其實不僅對父母,通常我們對待一切關系都是這樣做的,這是非常不好的。
結語
我們講了親子關系中普遍存在的最基礎、最根本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三種傷害,孩子對父母的三種無知。在這樣相互錯誤的方式當中,我們不懂愛。而我們中國人的孝順,通常都是在這三種無知的狀態下做出的假孝順。
這些就是從大的生命格局方面,我們對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梳理。因為現在中國的社會,父母與孩子之間飽受相互關系的痛苦,而產生很多問題,對彼此的心靈形成很深的傷害。通過我們這樣的梳理,大家就能夠回歸到對生命的敬重、對親人的感恩,體會到更深刻的無常,啟發智慧的生命觀。
❷ 養孩子有付出,於是父母喜向孩子索取.做其他的事,也付出,但因為沒法索取了,只好放棄.這就是孝道本質.是否
養孩子有付出,父母向孩子索取,我覺得這違背了養孩子的本質,因為父母都是比較愛孩子才會養孩子,根本不會認為孩子可以回報自己的
❸ 「現實版」樊勝美:女孩們要敢於說「不」,孝順與索取是兩回事,這是為何
家是無數個孩子溫暖的避風港,在遇到喜事時,全家喜洋洋,在遇到坎坷時,家便是最後的遮擋物。夜晚總會有一盞燈,照亮你回家的路,也許這便是幸福的意義吧。
「要房要錢要車的時候,不停地壓榨一個你已經放棄掉的女兒。」憑什麼兒子在家就能過上「王子」般的生活,而女兒就應該為了兒子的一生去奮斗呢?這也許是最悲慘的,也是最可憐的。不是所有的親情都是理所應當地去幫助,要在不公平對待面前,學會說「不」。勇敢說「不」不是不孝順,而是給自己的人生做主。
結語每個女孩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要孝順,但是孝順的前提是公平且尊重。就算對兩個孩子做不到公平對待,至少不那麼偏心,大家都好過一些。
人心永遠都捉摸不透,因為所謂的男女平等,些許不是社會的要求,而是原生家庭帶來的最大傷害。豪門生子能理解,但是普通人家難道是有「皇位」要繼承嗎?
而洛洛父母只是社會的一個縮影罷了,社會的輿論很難改變一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謝謝觀賞!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娛樂故事。
❹ 向父母不斷「索取」,也是一種孝順
我跟我媽,不像一些城裡長大的母女那麼親密,比如她們會經常相互撒嬌賣萌,微信PK表情包之類,我們不會。
我跟我媽,我們倆就普通農村母女之間的關系。偶爾打電話或視頻通話,過節給她發紅包送點小禮。
畢業以後我就再沒問她拿過生活費了,像一朵獨立盛開的小黃花。
嚴格說來, 我心裡的孝順首先就是「不索取、不惹麻煩、自力更生」 。
後來才知道, 有時候索取也是一種愛 。
我結婚的時候,按我們當地風俗,嫁妝或多或少都行。不需要像某些高彩禮高嫁妝地區那樣豪華奢侈,我打算隨便買幾件物品意思一下就好。
但是買東西的時候,老媽卻執意問:「這個要不要?那個要不要?大紅的被子啊肯定要買質量極好的!還有日常的四件套也得備著...」
我不要她不開心,我要她反而開心。
為了不拂我媽心意,當時挑了店裡很貴的大紅色四件套。往常買什麼都嫌貴的她,付錢卻是格外眉開眼笑,像寵一個寶寶。
而後懷孕。雖然已經是奔三少婦,我媽仍然把我當做無知的小女孩,交待多吃什麼,不吃什麼,注意什麼。
她買了一箱土雞蛋寄給千里之外的我,疫情期間那郵費都快趕上蛋的錢了。可每次電話得知我經常都有吃她買的土雞蛋,也是一副滿意又滿足的樣子。
有時候突然想吃小時候老媽做的肉丸湯或者粉蒸肉,就會連環call問她怎麼做。電話那邊總是一絲「你真笨這都不知道」的竊笑,更多的卻是很開心我能問她這些小問題。
孕期每次電話都必問我:「最近有沒有很想吃的,我給你買來寄過去?」
最初我的回答都是,什麼都買得到,不用不用。
後來我才發現了 「標准答案」——提一樣需求,向她索取 。
我說:「我想吃你那邊的一家鹵牛肉,你有空寄點給我,這邊真買不到。」
這時候老媽就會很上心也很開心:「好好好,疫情好點就給你寄,真空包裝的,放心。」
原來,我們雖然年紀不小,但在他們身上仍有所求,這樣的「索取」真的能換來他們的開心。
孕期,和婆婆討論育兒經驗的時候經常會爭論起來。
本來我倆都是好脾氣,但對寶寶的養育方式上存在很大差異。
其實產生差異的緣由很簡單:我是看現在的書和App,她是按幾十年的老經驗,有些方法早就更新換代了,她確實不知道。
有一次我們又有不同意見時,我有點生氣說:「算了算了,我會找個月嫂,到時候都聽專業人士的,她說什麼就是什麼。」
她似乎更為生氣:「你居然不信家裡人卻信外人!」
這件事暫時擱置。而後我在思考:我婆婆一直是個好脾氣的人,我們相處數年都沒有矛盾,為什麼針對小寶寶的事情上就那麼大差異呢?
翻看很多孕媽寶媽的分享,都說「 婆媳問題是從生娃開始的 」。
試著分析一下。
婆婆做飯時候,會在意家人這一餐吃得多不多;打掃衛生的時候,總喜歡提一句「今天的地真有點臟」;我問她什麼東西怎麼做的時候,她總是很開心來分享;要是問她要一點土特產,更加高興了...
所以,她只是想讓自己在家裡的存在感再強一些。
很多婆婆,為什麼一定想要把自己的育兒理念傳達並執行?因為她經歷了很多年辛苦,覺得那是寶貴且獨有的經驗,是加強自身存在感的特質,甚至應該值得讓全家人佩服、誇贊。
如果我用自己的新知識否定婆婆的所有老經驗,無疑,是對她的不認可,不需要。
就跟我媽一樣, 他們年齡越來越大,離社會最流行的東西越來越遠,就越希望有人可以依賴自己,需要自己,認可自己。
畢竟,我婆婆雖不識字,玩微信和抖音是那麼認真。她也想做個潮人。
我有一個七十多歲的奶奶,每年都給她的子女和孫子女們做臘肉香腸,說起來這些東西她已經做了一輩子了。
但今年的香腸有點失誤,肉沒有壓緊,煮出來切的時候容易鬆散。
加上疫情原因,寄給小姑的香腸路上耽誤太久,發霉壞掉了。
當奶奶知道小姑香腸吃不了,以及我們其他人吃的香腸會散開,居然失眠睡不好。
她大概覺得,自己唯一能做的東西,已經不被子女喜歡了?
其實這些東西,外面也是可以買到的;就算超市買不好,還有萬能的淘寶,四川地道口味的也不少。
但是我們都喜歡接收她寄來的。
這樣, 從臘月買肉開始,她就有了期待;到寄出去的那一刻,她就有了快樂;如果子女說一句「還是你做的好吃」,她一定會更幸福些。
七十多歲的老人,本來可以不用做這些的。可是,這種小的索取,我相信也是孝順的一種。
圖源網路
孕期我給自己買東西,便宜的就好,能用就好;但是給寶寶買東西總是相信一件事:貴的才會好。
難怪人家說,寶媽的錢最好賺,倒不是智商不在線,我看純粹是被愛糊住了腦子。
一想到小寶寶什麼都不會,最需要媽媽的關心,媽媽們心都軟了吧。
確實,許多媽媽都喜歡寶寶的小嬰兒時期,他們對媽媽有強烈的依賴感和信任感。所謂人母,大抵是願意付出一切的。
可是,寶寶總會長大,獨立,離開。他們源於我們的身體,流淌我們的血液,最後成長為完全獨立的個體。
他們越來越走在社會前列,知道的越來越比長輩多,越來越不需要長輩的「指手畫腳」。
此時,全世界都在教每一對父母如何 「體面地退出」子女的生活 。這是對的,也是殘忍的。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今生的漸行漸遠。
而正是因為如此,子女表現出的依賴感和適度索取,才是年邁的父母們最期待的。
適度的「索取」,讓長輩不會覺得自己沒有了價值,不會覺得自己沒有了存在的作用和意義。
畢竟,若父母在100歲的時候記得你10歲喜歡吃的糖,還是會給你留在兜兜里,然後疼愛地送給80歲的你。
所以,能撒嬌的時候撒嬌,能索取的時候適度索取吧。付出是孝順,索取亦然。
你好,我是圓寶媽,90後新手媽媽。來來來,一起聊聊夫妻感情、婆媳感情、孩子成長問題、育兒知識吧~
❺ 怎樣應對父母一味地向自己索取
你要讓父母明白,所有有理由的索取都是因為曾經付出過,你讓他們想想曾經為你做了什麼,有沒有資格向你索取那麼多。
❻ 你是大孝子,孝順的很,你有沒有想過你家就是無底洞,你父母他們只知道索取,全從來不付出,
其實這樣的溺笑是不對的
父母再有能力的情況下,也應該自食其力,因為兒女還有自己的家庭要過,如果一味的索取,那麼兒女的日子越過越水,當父母的也應該為兒女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