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描寫重陽節的詩句。
1.秋登蘭山寄張五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2.踏莎行 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年代: 宋 作者: 辛棄疾
夜月樓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
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
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3.秋登蘭山寄張五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一作九月九日峴山寄張子容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4.卜運算元·風急雁聲高
年代: 宋 作者: 陳著
風急雁聲高,露冷蛩吟切。
枕剩衾寒不耐煩,長是傷離別。
望得眼兒穿,巴得心頭熱。
且喜重陽節又來,黃菊花先發。
5.偈頌一百零九首
年代: 宋 作者: 釋可湘
重陽節,何可說。
籬菊新開剪剪金,霜柑微露團團月。
元亮攢眉回去見境生情,閩王特地緘來弄巧成拙。
處處登高看不徹。
6.偈頌八十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釋妙倫
九日重陽節,淵明採菊時。
黃花到處有,何止在東籬。
❷ 關於重陽節的詩句有那些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 鄭谷《菊》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 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龍山飲》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 江總《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 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少年自負凌雲筆。 —— 劉克庄《賀新郎·九日》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對青山強整烏紗。 —— 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九日悲秋不到心。 —— 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 江總《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 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 杜甫《九日藍田崔氏庄》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 蘇洵《九日和韓魏公》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 —— 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 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 —— 潘希白《大有·九日》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 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❸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❹ 求大神幫忙想一首關於重陽節的詩句,最少得有四句,求教。。。。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版處,遍插茱萸權少一人。
2、《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3、《重陽席上賦白菊》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4、《九日龍山歌》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5、《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6、《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❺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的全詩賞析及作者出處
詩句「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出自毛澤東的詩作《採桑子·重陽》。全詩的鑒賞如下:
【作品鑒賞1】
據《毛澤東年譜(1893—1949)》記載:「(1929年)10月11日,農歷重陽節,當時臨江樓庭院中黃菊盛開,汀江兩岸霜花一片,觸景生情,填詞《採桑子·重陽》一首:『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首詞通過度重陽,詠菊花,贊秋色,抒發了詩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獨具神韻,極富曠古絕倫的藝術魅力。毛澤東以特有的胸懷、氣魄和藝術眼光,譜寫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壯美頌歌。
逆境人生多感慨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閩西。6月下旬,在龍岩召開的紅四軍第七次黨代表大會上,紅四軍內部關於建軍原則和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等問題發生意見分歧。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未能被多數同志理解和接受,他也因此未能繼續當選前委書記。此後,他身患疾病,在閩西一邊養病,一邊開展地方工作。10月,毛澤東帶病坐著擔架趕到剛解放不久的上杭,住在汀江岸邊的臨江樓。第二天,適逢重陽節,毛澤東倚樓遠眺,詩興油然而生,吟成這首《採桑子·重陽》。
《採桑子·重陽》是毛澤東身處逆境時寫的感懷之作。大病初癒的毛澤東心情復雜、百感交集。起句「人生易老天難老」,人生短暫,而自然界的發展變化則比較緩慢,好像不容易衰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有「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這里反用其意,以「天難老」反襯「人生易老」。1964年1月,毛澤東對英譯者口頭解釋說:「與人間比,天是不老的。其實天也有發生、發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機界,如細菌、動物。自然界、人類社會,一樣有發生和滅亡的過程。」
「歲歲重陽」,每年都有重陽節。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有飲宴祈壽之俗。「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既是「天難老」的特點,也是「人生易老」的證明。每年都有重陽節,景色依舊,而人的年齡卻不斷增加,特別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暫。面對重陽節,想到人生短暫,悲觀者嘆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觀者表達「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1929年的毛澤東年富力強,但又身處逆境,對於像他這樣一個胸懷宏圖大志而又深感創業維艱的人來說,內心的體驗是極其豐富的。單純看詞開頭這幾句似乎有些沉悶,略感壓抑,但毛澤東終究是有偉大抱負的政治家,不會因時間無涯、人生有涯的感慨而消沉衰頹,反而更加激發起「及時當勉勵」的緊迫感。
吟詠菊花有新意
「戰地黃花分外香」,作者筆鋒突然一轉,寫出今年重陽節獨特的感受和不同尋常的意義。「黃花」即菊花,典出《禮記》:「季秋之月,鞠有黃華。」菊花與重陽習俗有密切關系,重陽節也被稱作菊花節。早在西漢,我國就有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重陽節登高賞菊,也是千百年來詩人吟詠的傳統主題。如王勃《九日》:「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杜甫《復愁》:「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蘇軾《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句在不同的手跡中有不同的文本。初稿作「但看黃花不用傷」,後改為「野地黃花不用傷」和「大地黃花分外香」。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時才定稿為「戰地黃花分外香」。客觀地說,初稿的「但看黃花不用傷」最能反映毛澤東當年寫詩時的心境狀態,但它的境界不如定稿。改成「戰地黃花分外香」,給讀者創造出一個色香俱佳的非凡意境,原來的感傷情緒一掃而空,顯得格外開朗灑脫。著一「戰」字,把戰地的環境和氛圍烘托出來了,從而為此詞塗抹了一筆革命色彩。
古代詩人中,把菊花和戰爭、戰場聯系在一起的並不多。唐代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寫道:「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表達了詩人濃重的思鄉之情。唐末黃巢《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詩人把菊花與戰爭相提並論,但充滿了血腥殺氣。
「戰地黃花分外香」化用楊萬里的「若言佳節如常日,為底寒花分外香」,與元好問「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的句意完全相反,將消沉情緒轉化為激揚的格調。毛澤東筆下的戰地菊花與革命戰爭聯系在一起,經受丹心熱血撫育,因而更加芳香四溢。1996年1月28日,《文匯報》所載《舒同與毛澤東》一文中寫道:「1932年春漳州戰役結束,毛澤東同舒同第一次會面。打掃戰場時,毛澤東握著舒同的手說,早就知道你了,看過你的文章,見過你的字。毛澤東邊走邊從彈痕遍地的地上撿起一顆彈殼,輕輕地說:『戰地黃花呵!』舒同會心地一笑,他為毛澤東如此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神妙的結句所觸動。」這是革命家的視角, 這是思想家的氣魄, 這是革命樂觀主義的自然流露。
激越豪邁贊秋景
詞的下闋通過吟詠秋景表達對待秋天的態度。「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一年一度的秋風猛烈地吹來,與春天明媚和煦的春光迥然不同。秋季不及春天那樣萬紫千紅,嫩綠嬌黃,香郁迷人,但秋風具有掃盪酷暑、盪滌塵埃的巨大威力。「勁」字寫出了秋天強勁有力的個性,也隱隱透露出詩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
春夏秋冬四季中,秋以蕭瑟凋敝、滿目蒼涼等特質給人以悲傷之感。「睹落葉而悲傷,感秋風而凄愴。」絕大多數古代詩人每每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系在一起,以蕭瑟的清秋意象傳達人生的煩悶、生命的憂患。無論是風格婉約的柳永、李清照,還是詞風豪放的蘇軾、辛棄疾,在紅衰翠減、萬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傷身世,悲從中來。
然而,毛澤東沒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調。「勝似春光」一句,寓意非凡。在毛澤東看來,秋色比春光更加美好,更有魅力。他打破了肅殺哀婉的文人悲秋傳統,高揚贊秋情愫,展現出遼闊豪邁的藝術境界,彰顯了豁達激越、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
「寥廓江天萬里霜」,秋高氣爽,水天相接,這是對「勝似春光」的具體詮釋。雖是繪景寫實,卻又胸襟寬廣,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壯闊之感。如果說「戰地黃花分外香」是芬芳秀麗的近景,表達詩人對戰斗勝利的溫馨心境,那麼「寥廓江天萬里霜」則是遼闊壯麗的遠景,寄託詩人對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韻悠揚。「萬里霜」之「霜」不是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霜」,色彩斑斕,絢麗迷人。
這首詞的原稿是下闋在先,先描寫秋天的壯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悟人生的短暫和宇宙的無限。詩人進行修改時,將上、下兩闋互易位置。採用這種「挪移法」之後,原先字里行間透出的抑鬱情緒銳減,先抑後揚,境界變得更加開闊,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激越豁達的活力。這是毛澤東創作於逆境中的作品,有沉鬱的思索,但全然不見怨天尤人、消沉鬱悶的牢騷與哀嘆,呈現給世人的是積極樂觀、豁達昂揚的人生追求與灑脫心態。
【作品鑒賞2】
《採桑子·重陽》是現代革命家、文學家毛澤東於1929年創作的一首詞。此詞通過重陽述懷,表達了詩人對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戰爭的贊美之情;表達了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表達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前後闋都是由議論轉入寫景,寓情於景,景中抒情。哲理寓於直敘,議論,寫景之中;深情寓於宏觀秋光之中。整首詞寫得鮮明爽朗、氣度恢宏,有著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出處】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原文】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
人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易衰老,重陽節年年都會到來,今天又逢重陽日,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麗,遼闊的江面水天相接,秋高氣爽。
【關鍵詞註解】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傳統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陽是十月十一日。
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黃花:指菊花。
不似:不類似,不像。
寥廓:空闊遠大。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也有兩年了。而此一階段毛澤東過得並不舒心: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丟掉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被指會像黃巢和李自成一樣難成大器,而他在會上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必須加強,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長制度的傾向」,遭到部下的反對;身染瘧疾,缺乏科學的醫治,並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病期間差一點兒被捕;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他被擔架抬到上杭縣城繼續養病,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當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里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年),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著有《毛澤東詩詞》《毛澤東文集》等。
❻ 閲嶉槼鑺傜殑涓冨緥璇楄瘝
閲嶉槼鑺傜殑涓冨緥璇楄瘝濡備笅錛
1銆佸繖閲屽伔闂叉極璇濈嬶紝鐤忔灊鎮鏌寵告坊鎰併傝尡钀哥畭琚栫櫥楂樺勶紝閲庤強鐗佃。鎾╁叴澶淬傝祳閰掑綋棰樿壇楠ュ暩錛岃祴璇椾笖浠繪氮鎽囪垷銆傛棤鎯呭瞾鏈堝偓浜鴻侊紝渚跨潃杞昏呬笂灝忔ゼ錛
2銆佷究鐫杞昏呬笂灝忔ゼ錛岀敯緲佸懼姏灞曢縛鐚楓傝壇鐢頒竾欏烽摵絎虹敾錛屾睏姘村崈鐩嗘礂媯硅淬備粖宀佸拸縐嬫儏鏈浜嗭紝鏄庢槬緇囬敠蹇楄兘閰錛熼暱奼熸粴婊氬綊涓滃幓錛屾暍鍔濇椂鍏夐『鎴戞祦銆
鍙ゆ椂姘戦棿鍦ㄩ噸闃寵妭鏈夌櫥楂樼堢忋佹嫓紲炵キ紲栧強楗瀹寸堝跨瓑涔犱織銆備紶鎵胯嚦浠婏紝鍙堟坊鍔犱簡鏁鑰佺瓑鍐呮兜銆傜櫥楂樿祻縐嬩笌鎰熸仼鏁鑰佹槸褰撲粖閲嶉槼鑺傛棩媧誨姩鐨勪袱澶ч噸瑕佷富棰樸
閲嶉槼鑺傛簮鑷澶╄薄宕囨嫓錛岃搗濮嬩簬涓婂彜錛屾櫘鍙婁簬瑗挎眽錛岄紟鐩涗簬鍞愪唬浠ュ悗銆傛嵁鐜板瓨鍙叉枡鍙婅冭瘉錛屼笂鍙ゆ椂浠f湁鍦ㄥg嬩婦琛屼赴鏀剁キ澶┿佺キ紲栫殑媧誨姩錛
鍙や漢鍦ㄤ節鏈堝啘浣滅墿涓版敹涔嬫椂紲澶╁笣銆佺キ紲栵紝浠ヨ阿澶╁笣銆佺栧厛鎮╁痙鐨勬椿鍔錛岃繖鏄閲嶉槼鑺備綔涓虹嬪d赴鏀剁キ紲媧誨姩鑰屽瓨鍦ㄧ殑鍘熷嬪艦寮忋傚攼浠f槸浼犵粺鑺傛棩涔犱織鎻夊悎瀹氬瀷鐨勯噸瑕佹椂鏈燂紝鍏朵富浣撻儴鍒嗕紶鎵胯嚦浠娿傞噸闃寵妭鍦ㄥ巻鍙插彂灞曟紨鍙樹腑鏉傜硡澶氱嶆皯淇椾負涓浣擄紝鎵胯澆浜嗕赴瀵岀殑鏂囧寲鍐呮兜銆
❼ 哪些古詩中寫出了重陽節的習俗
可以這樣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古詩中只要是寫「重陽節」的,都會寫到重陽節的習俗。特別是唐宋時期的詩歌中,以歌詠重陽節為主題的詩歌俯拾即是。有的以「重陽節」命題,有的以「九月九日」命題,有的直接就用「九日」。
和賈主簿弁九日登峴山(孟浩然)
楚萬重陽日,群公賞宴來。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逸思高秋發,歡情落景催。國人咸寡和,遙愧洛陽才。
九日(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葉於人既無分,
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
重陽席上賦白菊(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重陽(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 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重陽日即事(趙嘏)
病酒堅辭綺席春,菊花空伴水邊身。 由來舉止非閑雅,不是龍山落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