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重陽節的活動方案
為了確保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活動方案准備工作,活動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活動所制定的書面計劃,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那麼什麼樣的活動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2021年小學重陽節的活動方案(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主題: 愛在重陽
活動對象: 五(3)班
活動背景: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只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感恩教育從感受父母爺爺奶奶的養育之恩開始,從小讓孩子對老人心存感激、知恩圖報,做個有孝心的好孩子。一個人只有愛父母、愛家人,長大後才會愛他人、愛祖國。
活動時間: 20xx年10月1日——11月1號
活動目標:
1.了解重陽節的風俗及民族文化含義
2.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學會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對老人的情感,動手又動腦。
4.培養學生敬重老人,關心老人的良好品質,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活動准備: (國慶假期作業)
1.回顧成長歷程,體會爺爺奶奶等長輩們的艱辛。
2.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及意義(查閱搜集資料、問別人等)。
活動實施過程:
一、收集資料
1.了解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重點收集重陽節的有關資料。
2.教師向學生推薦與老人有關的書籍、報刊,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引導他們認真閱讀並將典型故事記下來,結合自己的感想,准備交流。
3.上網收集資料。利用「酷站漫遊」提供的網址和利用關鍵詞上網搜尋有關尊老敬老的資料,為活動的開展做好充分的准備。
二、觀察回憶
1.教學中充分聯系學生的家庭生活實際學生細心觀察自己的爺爺、奶奶的生活起居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觀察所得。
2.利用雙休日,通過「與爺爺奶奶互換角色」,親身體驗老人的生活,真切感受他們的辛勞。
3.引導學生回憶平日里爺爺奶奶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老人的敬愛。
4.了解學生對爺爺奶奶的關愛程度,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利用重陽節到來之際,設計活動方案,用實際行動為爺爺奶奶慶祝節日。
三、調查訪問
為了全面掌握地區老人的生活狀況,提高學生的尊老意識,教師指導學生分組開展調查、訪問、參觀等活動。
1.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調查的目的設計調查表,開展問卷調查工作,並統計匯總百分比,進行交流反思,及時記下調查後的感受。
2.根據調查反饋情況,確定訪問對象(鄰里尊老敬老的先進典型),指導學生根據采訪對象的不同,設計相應的問題進行采訪,做好記錄,認真寫好采訪日記。
3.各小組到社區找到自己的長期服務對象,利用雙休日,組織探望,並為他們打掃衛生,跟老人聊天、談家常,了解對方情況,深入開展體驗活動。
4.學生調查訪問活動結束後,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根據各自的特長把所見所聞及時地寫下來、畫下來,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社會宣傳報道,擴大社會影響,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訪問階段,學生雖是活動的主體,但教師的指導還是不必可少的。教師要及時與相關單位、個人聯系,保證學生活動得以有效開展。采訪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調查采訪時的態度、方法,做好活動前的物質准備和活動過程的資料收集,有意識地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表達的能力,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各項階段性活動給予肯定性的評價。
四、合作交流
1.教師要組織學生交流收集的尊老敬老的資料,談談自己的感受。
2.小組合作制定一份重陽節活動方案,各小組具體談談活動方案的實施步驟。
3.學生出示調查統計結果,交流采訪後收集的信息,向同學介紹在調查采訪過程中的體會。
4.展示參觀訪問中拍攝的照片或錄像,並向同學談談參觀後的感受。
5.在各組組長交流時,教師要和其他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活動成果,並建議學生把感興趣和感受深的內容記錄下來,認真收集資料,分類整理。
6.分為六個小組,討論交流,根據每組要求准備節目參加班級「愛在重陽」主題隊會。
一、活動目的:
「百善孝為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炎黃子孫,自然應當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為進一步營造敬老、親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尚,引導少年兒童學會感恩,樹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觀念,增強少年兒童的社會責任感,我校特在重陽節之際,針對我校全體學生,開展以「愛在重陽雛鷹行動」為主題的重陽節感恩活動。
二、活動時間:
20XX年10月X日——10月X日
三、活動對象:
全校少先隊員
四、活動過程:
活動以學校、少先隊中隊為單位,結合活動主題,以主題班會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在各中小隊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在重陽雛鷹行動」主題系列活動,通過活動展現齊小少先隊員孝老愛親的良好精神風貌。
1、認真做好宣傳工作:校利用10月X(周一)的國旗下講話,大力向廣大少先隊員宣傳重陽節敬老活動的重要目的和意義;少先隊大隊部下發活動倡議書。
2、10月X日(周三)開展「愛在重陽,雛鷹行動」主題班隊活動,並能與10月份的雛鷹爭章(孝敬章)相結合,各中隊圍繞主題,自主設計活動方案。
3、利用小賢人廣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搜集重陽節典故,在廣播台交流重陽節傳統習俗及敬老的感人故事。
4、在廣大少先隊員中開展「四個一活動,讓夕陽更燦爛」活動。即:為老人做一件好事、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為老人製作一張「感恩卡」、為老人寫一句「孝親承諾語」。
五、活動說明:
1、10月X日(周一)前3—6年級各中隊至少擇優上交1張學生製作的「感恩卡」參加評選,優秀作品將在學校櫥窗展出。
2、10月X日(周二)前各中隊將活動小結表及「孝親承諾語」上交大隊部。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進一步營造敬老、親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尚,激發全體隊員孝老愛親的內在自覺,並由愛家、愛老推及到愛國、愛社會,進一步樹立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積極投身到和諧社會建設中來,我校特在重陽節之際,針對我校全體學生,開展以敬老為主題的重陽節感恩活動。
一、活動組織
組長:朱xx
副組長:印xx
執行:許xx
二、活動時間:
xxxx年10月8日——10月14日
三、活動內容:
1、舉行一次「賀重陽敬老人」升旗儀式(負責人:牛屈峰)(時間:10月8日)
2、校「新蕾廣播台」以慶重陽節為主題播放節目(負責人:徐香)(時間:10月9日)。
3、出一期黑板報。(負責人:許志春、牛屈峰、徐香、謝曉花)
出此主題黑板報年級:二、五
主題:以「敬老、助老」為大方向,主題自擬
注意:開辟一個小欄目「身邊的榜樣」,主要是介紹本班優秀學生的事跡,可以用粉紅紙列印、張貼,定期更換。
時間:9月26日——29日
評比時間:9月30日16:30分
4、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每位同學製作一張漂亮的賀卡,將自己想要對父母、長輩說的祝福語或最想表達的感謝語寫到紙上並帶回家送給自己的父母長輩。(負責人:各班主任)(時間:9月26—29日)
5、為老人做一件好事。(負責人:謝曉花)(時間:10月9日—13日)(10月13日16:30分前擇優上交3幅)
號召學生為老人(家裡的或者家外的)做一件好事,形式可以是陪老人聊聊天、幫老人做家務、到敬老院慰問老人等等,並用照片的形式呈現出來,配以簡短的文字說明(我做了什麼,怎麼做的),以WORD格式發送到cc,文件格式:班級+姓名。
10月26日是重陽節,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校德育處和少先隊大隊部將開展「念親恩、感親意、抒親情」——重陽節敬老活動。現將有關安排如下:
一、指導思想
通過形式多樣、富有實效的敬老主題活動和良好的社會氛圍的渲染,展現龍王小學少先隊員尊老敬老的精神風貌,進一步營造敬老、親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尚;激發全體隊員孝老愛親的內在自覺,並由愛家、愛老推及到愛國、愛社會,進一步樹立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積極投身到和諧社會建設中來。
二、主要內容
根據青少年的特點,在各中小隊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念親恩、感親意、抒親情」主題系列活動,通過活動展現新世紀小學少先隊員孝老愛親的良好精神風貌。
1、以中隊為單位,班隊課上各班開展以「念親恩、感親意、抒親情」為主題的班隊課,進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少年兒童孝敬父母長輩,學會感恩。
2、小小真心話。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每位同學准備一張漂亮的賀卡,將自己想要對父母、長輩說的祝福語或最想表達的感謝語寫到紙上並帶回家送給自己的父母長輩;
3、開展「爺爺、奶奶的重陽節,我做主」的活動,要求少先隊員們開動腦筋,為爺爺(奶奶)設計一個有新意的過節方案,向長輩們送上節日深深的祝福。建議少先隊員可以為爺爺、奶奶准備一根拐杖,方便他們平時的出行;可以陪爺爺、奶奶鍛煉身體,大家一起來運動;也可以陪爺爺、奶奶聊天,陪老人們說說話,談談心,還可以幫助爺爺、奶奶做點家務事,減輕爺爺、奶奶的辛勞等。用實際行動感恩爺爺、奶奶,旨在進一步喚起少先隊員們尊老、愛老的意識,大力弘揚尊老、愛老的風尚,讓他們學會感謝,學會關愛。共同享受溫馨的家庭生活。
4、三分鍾小故事演講。利用晨讀課的時間進行「三分鍾小故事演講」。請學生講述自己親身感受或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父母、長輩真心付出、無私關愛子女,以及作為子女真誠回報、感恩於行的感人故事。
5、自選活動。各中小隊圍繞主題,自主設計,鼓勵創新。
6、孝歌我會唱。組織學生學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長輩為主題的歌曲,曲目自選;
三、總體要求
1、高度重視,積極參與。各中隊要充分認識敬老愛老活動對少先隊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傳統美德,推動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此項活動,利用少先隊組織的優勢,積極動員,廣泛發動,使盡可能多的隊員參與到活動中來。
2、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各中隊要結合實際,圍繞各項重點活動,精心設計活動方案,認真組織開展,要充分考慮隊員的特點,注重活動實效。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而老人本身也是社會應特別關注的群體,他們把自己一生奉獻給了社會,奉獻給了他人,人到暮年,本該承歡膝下,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頤養天年,然而在xx鎮敬老院里,有著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沒有兒女,沒有生活來源,靠國家的一臨之際,有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孤寡老人,但是他們曾經一定有很多的親人,在這樣的日子裡,他們一定會倍加思念他們的親人,在這樣的日子裡,他們的心情一定很難受。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歌舞等節目、我們的慰問等來撫慰老人們的心,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他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更希望我們能給他們送去一些越冬的物資,讓他們這個冬天不會受冷。
一、指導思想:
「百善孝為先」。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制定我校「我們的節日·重陽節」主題活動方案。
二活動時間
xx年9月30日——10月10日
三、活動內容
以關愛老人「六個一」道德實踐活動(上好一節傳統文化課,「舉辦『我們的節日·重陽節』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我為爺爺奶奶做一件好事、聽爺爺奶奶講過去的故事、為爺爺奶奶製作一張「感恩卡」、為爺爺奶奶寫一句「孝親承諾語」。)為主要內容,大力倡導尊老愛老良好風尚,引導小學生從小尊敬老人、關愛老人,為老人獻愛心,做好事。
四、活動過程:
1、普及重陽節知識,上好一節傳統文化課。
各班主任老師提前學習方案,布置學生通過學習各種途徑了解重陽節知識。各班傳統文化課教師,利用傳統文化課,引導學生交流重陽節的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
2、舉辦「我們的節日·重陽節」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活動。
各班語文老師搜集重陽節的詩詞和歷代尊老愛老經典詩篇,選擇適合自己班中孩子的內容,製作ppt,在周二、周四的晨誦時間組織誦讀,引導學生感受傳統「孝」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營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開展我為老人獻愛心活動。
利用十一黃金周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四個一活動」,即:我為爺爺奶奶等老人做一件好事、聽爺爺奶奶等老人講過去的故事、為爺爺奶奶等老人製作一張「感恩卡」、為爺爺奶奶等老人寫一句「孝親承諾語」。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做人,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為老年人辦實事、送溫暖、獻愛心,以實際行動回報老人給自己的關愛。
4、感悟體驗展示:
(1)低學段同學講述故事:低年級同學講述自己親身感受或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父母、長輩真心付出、無私關愛子女,以及作為子女真誠回報、感恩於行的感人故事。各班主任老師把活動照片上傳到班級博客。
(3)中學段繪制手抄報。中學段同學將自己搜集的重陽節知識繪制志手抄報,活動結束後,每班上交15份精品到課程研究中心。
(2)高學段寫活動徵文。高學段同學將自己在節日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寫成徵文,活動結束後,每班上交15份精品到課程研究中心。
菊花黃,桂花香。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節是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優良傳統的節日。在重陽節到來之際,工會決定開展兩大主題活動。
一、向全體師生發出倡議:
(一)給身邊老人一個燦爛的微笑。向老人講一個笑話,說說身邊發生的有趣事情,耐心傾聽老人回憶過去,用我們的燦爛笑容感染老人,與老人同樂。
(二)送身邊老人一聲美好的問候。重陽這天都要為老人送上一聲親切的問候、道一句美好的祝福。給老人送上我們的一片真情實意。
(三)為老人做一件貼心的實事。為家中的老人洗一次腳、捶一次背、梳一次頭、做一道菜等,讓老人切實感受到我們晚輩的孝心和敬意。
二、學校為離退休教師舉行慶祝活動:
(一)向離退休教師發一封慰問信,向他們致以節日的祝賀,同時向他們介紹學校的發展、改革情況。
(二)帶領離退休教師走進農村,讓他們切身感受農村改革的巨大變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情況。
(三)學校領導和離退休教師共進午餐,向老教師致以節日問候,聆聽老教師的心聲,和老教師共話學校發展大計。
(四)向今年七十歲的老教師和八十歲以上的老教師送上生日蛋糕,祝賀他們延年益壽,健康快樂。
(五)上門慰問因身體原因不能參加集體活動的老教師,把學校的關懷送到家庭,送到床邊。
活動主題: 重陽節敬老愛老活動
活動時間: xx年xx月xx日
活動意義: 在重陽節尊老敬老愛老,從而通過活動深刻地明白孝敬老人不只是在重陽節這一天,而是要在生活的時時刻刻。
活動內容: 意義深刻,能傳承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傳統美德的活動。
在此,我校大隊勞動部向各小隊推薦下列活動,供各小隊參考:
活動一: 在敬老院進行活動,帶去水果或者重陽糕,看望老人,為老人服務,與他們談心,聊天;在敬老院進行公益表演,表演題材不限,但要求貼近老人生活,讓老人感到親切,與老人互動,一同歡樂。
活動二: 與居委聯系,拜訪一位老革命家,為他帶去屬於我們少先隊員的祝福,同時聽他講述革命故事,一同分享他革命成功的喜悅,回校後與班級同學或全校同學交流,並完成一篇小隊活動報道。
活動三: 進行重陽節知識競賽,有能力的小隊自己出一份有關於重陽節的知識競賽題,與小隊員共同完成,並在小隊活動表後附上競賽試卷,我們大隊勞動部也會在活動期間的午會或者校會上進行知識競賽,並在活動後評選出優秀活動小隊。
活動要求:
1、請個中隊以此主題活動為契機,設計一份適合本班的重陽節小隊活動方案。
2、請各小隊將此次活動的過程認真做好記錄,視頻與照片以及文字材料一並上交。
3、上交截止時間10月22日。請活動完就上交材料。
最後,希望同學們可以利用好這次機會,完成一次有意義的活動,也希望時刻為老人服務,時刻尊敬老人的活動意義和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可以深深紮根在每個同學的心中!
B. 關於傳統節日看法的調查報告
關於中學生對傳統節日認知現狀的調查
調查問題:
1、關於「洋節」對中國傳統節日造成沖擊的感受與看法?
(有,很強烈;. 有,但不強烈; 從來沒有; 其他)
2、您是否覺得人們對外來節日的過分重視而影響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
(是 否)
3、您是否覺得外來節日比傳統節日更有趣味?(是 否)
4、您是否覺得年味越來越淡,過春節成了一種形式?(是 有一點 否)
5、如果您覺得年味越來越淡,那麼您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工作或學習的壓力、外來文化的沖擊、現代人觀念上的轉變)
6、您過年時貼春聯、包餃子、吃年夜飯、守歲、拜年嗎?
(全部都做、做了一部分、都沒有做)
7、您知道每個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源或故事嗎?
(知道得比較清、知道一部分、一無所知)
8、您知道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嗎?
(知道得比較清楚、知道一部分、一無所知)
9、你喜歡過傳統節日嗎?
(喜歡 不喜歡 無所謂)
10、你覺得傳統節日對現實生活的意義
(很大 一般 很小)
11、你了解傳統節日的相關內容的途徑
(書籍,網路,電視等大眾傳媒 聽長輩說的 上課聽老師講的或同學討論聽到的)
12、你所了解的外國節日名稱
(幾乎不了解 2---3個 5個以上)
調查結果結果與分析:
1.中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調查顯示60%的同學選擇;喜歡t;,35%的同學選擇「不喜歡」,另有5%的同學選擇無所謂.可見,大部分的同學還是比較喜歡過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在中學生的生活中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但同時許多同學反映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日趨淡化,在「為什麼不喜歡過傳統節日」調查一項中,高達55%的同學反映節目活動單調,38%的同學選擇「吃,喝為主沒意思」,另有7%的同學選擇「太鬧了」,反映我們現在的傳統節日的缺乏與時具進,缺少更多的時代氣息,所以對中學生的吸引力,影響力越來越弱.
2.中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了解,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在「你所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的名稱」調查一項中,有17%對的同學選擇基本不了解,而能說出5個以上的僅有13%.與此鮮明對比的是「你所了解的外國節日名稱」一項中,僅8%的同學選擇了幾乎不了解,而選擇5各以上的高達31%。中國傳統的節日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日漸冷落可見一般。另外在口頭調查中還發現幾乎所有的同學都不能准確地回答出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的,有的同學甚至將婦女節、兒童節、國慶節、勞動節,這些法定節日說成我國的傳統節假日。
3.了解傳統節日的相關內容的途徑,雖然多樣,當有效性顯然不足,21%的同學選擇「聽前輩說的」,38% 的同學選擇「上課視聽老說的或同學討論時聽到的」,41%的同學選擇從「網路、書籍、電視等大眾媒體」獲知,內容零散,分散,既不利於記憶,也不利於興趣的提高。
4.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68%的同學「有必要保留傳統節日」,而22%的同學認為「沒有必要保留」,另外的10%的同學選擇無所謂。反映傳統節日得到大多數同學的認同,知道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在「你覺得傳統節日的對現實生活的意義」一項調查中,選擇「很小」的佔15%,選擇「一般」的高達68%,這充分反映了同學們的矛盾心理。
也許這次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未必准確,但應該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現在的中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程度,從中不難看出,我國傳統節日在中學生中的影響力已經下降到令人擔憂的地步。
(2)反思與建議
我們認為造成中國傳統節日日趨冷淡的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我們的文化自覺程度不高雖然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但生活中我們時常不重視,沒有認真對待。過去口號不少,但實際工作仍做得不夠。如2005年「中韓端午節審遺之爭」,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之所以選擇韓國,據說是因為「韓國江陵端午祭從陰歷四月初五開始,直到5月七日結束,活動達1個多月」。期間有許多民俗活動,如漢詩創作比賽,鄉士民謠竟唱大賽、拔河、摔跤、盪鞦韆、投壺等;有豐富的慶祝活動,如煙花游戲、端午放燈;此外還有被稱作「亂場的商品交易」活動持續的時間不可謂不長,項目不可謂不多,參與面不可謂不廣。而相反,中國的端午節也有豐富的習俗,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卻似乎只剩下「吃粽子」了,而且時間也只有1天。
2. 外來文化的傳入。在問卷調查中發現,75%的同學喜歡洋節,只有寥寥25%的同學喜歡中國傳統節日。接受調查的同學雖然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習俗了解不多,卻對近年來從西方舶來的「洋節」了解不少。不僅能說出許多洋節的名稱,還能說出「洋節」所代表的意思,如「聖誕節」是為了紀念耶酥誕生;「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等。年輕人的喜新厭舊,加上商家和煤體的炒作,「洋節」在中國學生中很受歡迎。
3.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明顯不夠。傳統節日作為文化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流傳是一個耳濡目染的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如果中學生沒有機會接觸,體驗它的優美,陌生感就會越來越強烈。如永強一帶每年正月都有「耍龍燈」,它是否算是傳統文化一部分,我們中學生認知是比較模糊的,而家長也很少明確告知,導致許多同學把它認同是迷信的一部分,同時又很少講其中的寓意,由來,歷史演變,同學們僅僅把這些當成「看熱鬧」。
4、洋節活動似乎更適合青少年的年齡特點。傳統節日注重吃,喝,缺乏新鮮感,對於現在衣食無憂的青少年吸引力不大。中學生正處在於一個非常活躍生理,心理變化時期,思想更傾向於玩樂,洋節恰恰正好符合我們的口味。
通過以上幾點分析,我們認為要改變傳統節日對中學生影響須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首先,政府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應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將傳統節日適當增加為法定節日(去年國務院已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列為法定節假日),通過各種活動,措施,引導全社會重新認識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作用。傳統節日中蘊涵許多道德因素、家庭溫情,如中秋節,人稱「團圓節」,春節、重陽節,無不體現著人們對親人團聚、尊老愛幼的美好願望。政府還可通過努力,將節日活動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由百姓辦,使百姓快樂,讓百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溫州的攔街福活動,使百姓在自覺和不自覺中傳承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 我們的傳統節日才能越辦越活,越辦越有生命力。
其次,學校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上應發揮主陣地作用。學校盡可能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多開展一些相關主題活動,如「傳統節日知多少」、「傳統在身邊」、「我與傳統節日」等;過節之前,引導學生上網查資料、收集古詩,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過節時鼓勵學生製作賀卡、小報,講民俗故事,禮儀表演,節日飲食大比拼……讓傳統變得有聲有色,讓民俗變得可親可近,提高學生對本國傳統節日的溫情和敬意。
另外,傳媒也要發揮應有的引導作用。把即將消失的東西趕快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同時可以請嘉賓來講講、請研究人員來講講還可以到鄉村去采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情感,從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節日知識宣傳給年輕人,像溫州電視台「白曉講新聞」欄目在這一方面就值得肯定。
相信在社會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傳統節日的現狀將會大大改善,我們盼望著傳統節日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