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真正的孝道,是孝而不順
分享一段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話,這段話是講子女對父母所謂的「孝順」。我覺得這段話也代表著我的孝道觀。
中國人最喜歡說孝道,認為孝道就是孝順,就是事事都要順從父母,不能惹父母不開心。其實真正的孝道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孝道,是孝而不順。關於孝道,儒家經典《禮記》是這樣說的:「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第一等的孝,就是你的品德和成就出眾,使父母能夠受到他人的尊敬。第二等的孝,就是你的言行舉止很好,不使你父母受到他人的詬病。第三等的孝,就是能奉養父母,是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靠。《禮記》從來沒有說過: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也沒有賦予父母這種權利,所謂既孝且順,那不過是後人的添加與曲解。
② 孝順辨析
自古以來,孝道的提倡並非只強調順從。孔子和孟子都強調孝,但並非盲目遵從。孔子在《孝經》中通過曾參的疑問表達了這一觀點。曾參問:「如果子女遵從父母的命令,是否就算是孝?」孔子回應道:「這怎可等同於孝?當父母行為不義時,子女應當有勇氣勸阻,而非盲目順從,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真正的孝,是在不義的情況下敢於抗爭,而不是無條件服從。」
孟子雖然提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他並未明確其他兩點。漢代趙岐對此有所解釋,認為「一味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是不孝的第一種表現。無論是天子、諸侯還是士人,都應盡孝,但順從與抗爭需有所區別。正如《易經》所示,陰陽相生相剋,順與不順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
孔子深知《易經》的道理,他對曾參的問題表現出質疑,暗示順從並非唯一標准。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孝敬"一詞更為恰當,它包含了尊重和理解,既包括順從父母的合理要求,也包括在必要時的異議和糾正。因此,是否僅僅用"孝順"來概括,確實值得進一步探討和思考。
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晉代袁宏《後漢紀·安帝紀上》:「觀人之道,幼則觀其孝順而好學,長則觀其慈愛而能教。」中國是禮儀之邦,從古至今孝順的名言、格言和孝順的故事數不勝數。
③ 孝順父母是不是什麼都要順從父母。那不就是不孝嗎父母錯也說對
孝順,從不是一個概念,孝道是尊重的愛和支持從物質和精神上給他們,聽話,當然,是孝道的一部分,但應該有邊界,盲目信仰不可取,更不能錯了,還說,小一點善意的謊言有時可以,但不是法律基本原則,有些事情不是一個非此即彼,圓滑處理更好。
孝順是多方面的,並不能因為某一件事情或者幾件事情沒有聽從他們的話就不孝順了,並不能說盲目的聽從父母的安排就是孝順。
(3)孝道不等於孝順擴展閱讀:
孝道,可以分為兩種:
1、一種是天下的孝道,另一種是天下的孝道。世界上所謂的孝道,就是子女為了報答父母對他們的養育,長大後要侍奉父母,讓父母幸福。還有六個親戚之間的年輕一代孝順。過去、將來和現在的凈業,第一是孝敬父母、服務師長、行善而不殺生、修十善業。
因此,孝順是我們人類行為的基礎,孝順受到所有人的贊揚,否則,不聽話的人都受到指責;天、地、靈尊重孝道的人,懲罰不孝的一代!在孝道的世界裡,有真孝道和假孝道。真正的孝道從內心的尊重和回報,從行動的實施上叫人真正孝順;
2、另一方面,雖然假孝道在外表上與真孝道相似,但如果在內心只是為了別人的評價,而實際上並不想這樣做,那就叫做假孝道。為了不被公眾批評,這被稱為假孝道。真孝順的人有很大的財富,假孝順的人有很大的財富,但因為他們只是大吵大鬧,他們的心不是真的,所以他們沒有任何的財富。
如果外面的人不知道為什麼,而贊美假孝道,而假孝道,因為它無法承受這個名聲,不好的事情就會發生。因此,我們要對父母和長輩,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感恩,恭敬的奉獻,做無愧的孝道之人。
④ 百善孝為先,張藝興告訴你,真正的孝順是什麼樣的
下面,我簡單說說我的理解。
什麼是孝道?孝道,就是承載道德的要求,做一個承道載德的人,是還是不是?
什麼是孝天下?孝天下,就是承載天下人對幸福生活的要求,做一個為建設和諧美好的天下而奮斗的人,是還是不是?
什麼是孝國家?孝國家,就是承載全國人民的要求,努力為讓全國人民的生活安寧和美,同時不受侵犯,是還是不是?
那麼,孝,就是承載某某的要求,做承載了那種要求的人,是還是不是?
孝順父母,就是承載順父母的要求,承載順父母的要求不等於承載道德的要求,那麼孝順父母不等於孝道。
當父母承載了道德的要求,孝順父母,才體現孝道,如果父母沒有承載道德的要求,那麼孝順父母就沒有體現孝道。沒有父母完全承載道德的要求,也沒有父母完全沒有承載道德的要求。在父母承載了道德要求的那些方面,孝順父母和孝道是和諧統一的;在父母沒有承載道德要求的那些方面,孝順父母和孝道是對立統一的。
孝順父母和孝道,也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和諧統一時,尊重滿足父母的期望。對立統一時,把矛盾降到最低,調和親子關系。不要僅僅要求孩子做一個孝順的孩子,要求他們做一個孝天下的孩子,做一個承道載德的孩子,才是孝道。
在我看來,孝道,是以公為導向,孝順,是以私為導向。當我們在提倡孝順父母的時候,其實是提倡自私。很多人分不清孝道和孝順,包括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在內,提倡所謂的孝順父母的品德,結果是國家社會不一定良性發展。我們應該提倡孝順父母承道載德的那些方面,優化沒有承載道德要求的那些方面,而不是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一味要求子女孝順父母。
我知道,我是一個在道德方面做得有非常非常多的不足的人,對於我做得好的,希望孩子們也能行。對於我在某些方面的認識有缺陷的時候,孩子按照正確的要求承道載德的要求去做,我如果理解了盡管沒有按照我說的做,我也會很欣慰。
⑤ 在中國文化中,「孝」到底是什麼意思
傳統文化中,其實是單單講孝這個字的,孝可以組很多詞,孝敬,孝道等等,後來不知道誰,發明了這個詞,孝順,於是人們就開始覺得是不順著父母,就是不孝順了。什麼是孝順呢,就是順從父母的意見,聽從父母的意見,這大致是對於孝順最好的解釋吧。
可是,孝並不等於孝順。數百年來,人們慢慢地將孝和孝順混為一談。孝,就是好好對待自己的父母就好啦。你的父母做的對的事情,你要去順從他的意思,錯的事情,難道你還要去順從他的意思嗎?
比如說,你的父母,她做錯了事情,難道你還要順從他的意思,繼續下去嗎,如果你這么做了,你豈不是在害你的父母嗎,你順從她的意思,當然不是愛她的表現啦,本來一件事情,沒有那麼嚴重,正是因為你的順從,反而將事情推向更嚴重的地步,當你的父母因為這些事情受到牽連的時候,你不會後悔嗎,如果這是所謂的孝道,真的會流傳五千年嗎?當然不是啦,孝並不能夠跟孝順畫等號,孝順只是孝的一部分。
那麼,不順從父母的意思行嗎,當然是不行了,如果順從父母的意願,能夠讓父母高興的話,當然是最好了。比方說有客人來你家做客,即使是不喜歡他們的討論,可還是能夠裝成很順從父母的樣子,這樣會讓父母在客人面前很有面子,然後再有什麼不同意的地方,就等客人走了以後再去跟父母討論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父母都是過來人,而且現在關上門,都是自家人,不說兩家話了,他也是為了自己好,相信會正確對待,慎重考慮你的建議的。
這個做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是非常明智的,父母始終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的,孩子幸福就是他們最大的孝順,然而他們的想法始終跟孩子之間還是有代溝有差異的,因此,溝通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根本。
有時間多陪陪父母,跟他們多溝通溝通,多了解些他們的想法,也讓他們能夠了解自己,這才是孝之根本~
⑥ 什麼叫孝順和孝道
應該是「孝順」,「孝」為供養、補給、仿效、尊、敬的寓意。「順」是隨、從的意思。「孝順」的含義:贍養和尊敬長輩,供給和順從長輩的心願。「孝順」既是「孝道」
「孝順」是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的範例比比皆是。老輩含辛茹苦把後輩撫養長大、成家立業、娶妻生子,要付出多少辛酸與血汗?為了兒女,可以無怨無悔的付出、心甘情願的付出、全心全意的付出、沒有任何奢求的付出,如果兒女遇到致命的威脅,父母會毫不猶豫的拚命維護、甚至以命換命。老輩如此的維護子女,如果子女再不孝順,那就不是人了、就連畜生都不如。
有句俗語:「每個人不一定成才,但要一定要成人」,「先做人、後做事」,這里的「人」不但具有道德、智慧、正直,還需要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敢於擔當的勇氣,而「孝順」是做「人」最基本的條件。我不知道各位聽沒聽說過「為人處事」有這么一句話:「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能和別人真心實意相處?」可見,「孝順」已被世人評判為「處身立世」的一個准則。父母之恩大於天啊
⑦ 孝順和孝道有什麼區別
孝敬和孝順雖然都是孝道,但還是有微小的差別的,孝敬是對老人無條件的遵從,有時會變成不分好壞的聽,這裡面有敬畏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