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孝順有三是哪三
一是不能侍親(孝敬父母,愛護家人),二是不能事君(恪守本分,行忠義之事),三是不能立身行道,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
B. 不孝有三是指哪三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白話翻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其中「不孝有三」具體是指的是:
1、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
2、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
3、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
(2)不孝敬父母不能當官擴展閱讀:
東漢末年趙岐在所注的《孟子章句》中對此句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舜懼無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禮也;舜不以告,權也:故曰猶告,與告同也。」
很明顯,趙岐明確了「三不孝」的具體所指,並將「無後」 解釋為「沒有後代」。「這句話整體的結構應該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結論,『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是孟子以舜所舉的一個例子,『君子以為猶告也』是出於對舜形象的維護所做出的對『舜不告而娶』的 進一步解釋。」
因此,這句話可以解釋 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是其中 最大的一種,舜娶二妃都沒有告訴其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兒子應該盡到的責任。
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 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 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但君子認為舜娶妻這件事雖盡了忠,還是應該告知父母。
C. 孟子說的」三不孝「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作為中華文明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正一點一點被快節奏的生活所侵蝕。經濟發展了,社會就真的進步了嗎?經常看到有虐待父母,拋棄父母的子女,包括我們的身邊也遇到不少。真人讓人心寒。
孝,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的正式提法,是在西周,當時的含義有兩種:一是尊祖敬宗。先輩去世了,要定期進行祭祀,以表尊敬之意。二是傳宗接代。把祖輩的生命、血脈得意延續,這也是盡孝。但是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誰說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孟子說:作為對孝道最具權威的孟子,他在《離婁章句下》所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提出的是「五不孝」:四肢懶惰、酗酒賭博、不贍養父母、縱情享樂、逞勇鬥狠。看完之後我們發現,孟子所說的五不孝沒有無後為大這一說啊。
再看看《孟子·離婁上》中的記載。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可見孟子當時只是針對舜的這種行為,而發出來的評價,是特指,而不是對所有人講的,因為舜作為一個聯盟首領,子嗣對於家庭和部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的孟子只說了無後為大,並沒有說其他兩種不孝是什麼。
趙岐說:東漢的經學家趙岐,著有《孟子章句》,對孟子261章的字句、大義分別做闡釋和發揮。趙岐在《十三經註疏》作了解釋:「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他把不孝定義了三種: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對於這兩種說法,見仁見智咯,孟子作為一代大儒,其思想體系比較完整,之前在《離婁章句下》中對五種不孝的行為作了解釋和定義,不可能再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變,那不是打臉嗎?而趙岐對孟子章句的詮釋也並不是原汁原味的還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思想。
D. 古人常說「不孝有三」,這指的是哪三個不孝
我們偶爾會聽見有人在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無後為大隻是其中的一不孝,那麼其它兩大不孝又是指的什麼呢?這不孝有三隻不過是古人所說的不孝,其實現代的不孝又豈止這三種?
孝經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輕蔑中國文化,浮躁清狂,會點洋文,上幾天大學就忘記了自己身份,總是羨慕外國貶低自己國家。最偉大的發明電腦二進制,其實也得源於中國的道家文化,周易、八卦、道德經、孫子兵法,這些逐漸被國人忽視的文化,如今已經成為老外研究追捧的對象。
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都遠遠比不上拋棄幾千年文明的中華文化,那些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月亮圓的人,其實才是最大的一種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