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孝順的六根指什麼
『六根清凈』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凈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凈』的渲染文章!至於什麼叫做六根,甚麼又叫做六根清凈?他們是不想知道的。
其實,六根清凈四個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范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麼,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物件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漪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那麼,為什麼要稱為六根清凈呢?
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於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是在於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於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凈,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鎮,貪與鎮,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鎮、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凈,一旦到了六根清凈的程度,超凡入聖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於清凈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凈了,事實上,凡是貪逐於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不凈,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凈。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凈與不凈,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根據中國天台宗的判斷,六根清凈位,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位,要斷見思二惑──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這應該是從普通(外)凡夫進入賢位(內)凡夫的階段。
又據法華經及涅槃經中說,能得六根清凈,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香、嘗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嘗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樣。
六根清凈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
神話。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不執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麼,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凈的六根,
㈡ 請問佛教大師「孝」的問題
這確實不好辦,父母不同意,即使結婚了也很別扭。畢竟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順其自然吧
㈢ 這4件事功德無量,你做過哪件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經常做好事有利於積累功德,這功德不僅會有利於我們的發展,甚至有些還會延續到我們的子孫後代,對他們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而最能積功德的這四件事就是,多結善緣,相信因果,清凈口業,孝順父母。
最後一件是孝順父母,是佛教中認為最積累功德的事。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就相當於在供養菩薩,所以這其實是一件最積善的事情。而孝順父母的人,到的善果還會有健康長壽,體態端正。這四件事放在我們生活中,不管是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還是從我們自身出發,都非常有利於我們的發展。
㈣ 持戒到底有多重要
當持凈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凈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凈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佛遺教經》
-----------------------------------------------------------------------------------------------------
在經典中我們是可以了解持戒的重要性的,簡單說,持戒乃是守護福德功德的金剛鎧甲!以戒為師!
下面提供部分摘錄:
1.若人求大善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
何以故?
譬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為一切善法住處。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
2.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若能具足持凈戒。一切如來所贊嘆。——《大方廣佛華嚴經》(佛馱跋陀羅譯本)
3.不持戒人,雖有利智,以營世務,種種欲求生業之事,慧根漸鈍;
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鈍器。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義之餘》
4.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5.佛言布施持戒。現世得福。——《犍陀國王經》
6.一切皆由業布施得財富
持戒生天上若無布施緣
威德都損減定慧得解脫
此三所獲報十力之所說
此種皆是因不應擾亂我
是故應修業以求諸吉果
——《大庄嚴論經》
7.天復請曰:誰為最安樂?誰為大富貴?誰為恆端嚴?誰為常醜陋?世尊告曰:少欲最安樂,知足大富貴;持戒恆端嚴,破戒常醜陋。——《天請問經》
8.勿自恃持戒,輕毀犯戒者;
恃戒凌於人,是名真破戒。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五~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一~開化長者品第一》
9.為人長壽。無有疾病。身體強壯。從持戒中來。——《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10.若人慾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優婆塞戒經》
11.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佛說四十二章經>
12.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菩薩瓔珞本業經》
13.佛告葯上:「善男子,法聚者,名曰凈行。凈行者,能離一切不善之法。善男子,汝見如此少眾生不?」葯上白佛:「唯然,已見。」佛告葯上:「此諸眾生離邪淫故,必得諸陀羅尼,必得具足一切諸法。」
——《僧伽吒經》
14.世尊。行梵行者甚為希有。何以故。世尊。如來行難得。佛告一切勇。如是善男子。梵行難得。若行梵行。若晝若夜常見如來。若見如來則見佛國。若見佛國則見法藏。臨命終時其心不怖。不受胎生無復憂惱。不為愛河之所漂沒。——《僧伽吒經》
15.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大般涅盤經》
16.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念戒。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所有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彼諸果報皆因持戒而得。何以故。依因凈戒根本力故。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叢林依地為根本。如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妙果依戒為根本。菩薩摩訶薩住於持戒。能與一切天人作大福田。復能滿足施者功德。——《法集經》
17.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長阿含經》
18.如依大地一切葯谷卉木叢林皆得生長。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長。如依大地一切諸山小輪圍山大輪圍山妙高山王皆得安住。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19.信佛禁戒法, 修習於智慧,
以凈戒具足, 速疾成菩提。
精進為第一, 生凈佛國土,
宣說善法要, 攝護諸眾生。
具足慈悲心, 修行凈梵行,
具解脫知見, 成如來善名。
世間之父母, 菩提心第一,
說此法門者, 第一善知識。
聽此法門者, 必作無上尊,
具世尊十號, 寂滅心相應。」——《僧伽吒經》
20.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
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
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
——《優婆塞戒經~五戒品》
21.人持戒乃孝順。報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殺萬物得長生。不盜物皆富。不淫不亂不欺皆信。不飲酒皆凈。父母有時墮是中便安隱。
——《佛說罵意經》
22.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凈慧,慧能凈戒。種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能凈右,右能凈左;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凈慧,慧能凈戒。(種德,婆羅門名)——《佛說長阿含經》
23.若人持戒當得見佛。戒為最上庄嚴。戒為最上妙香。戒為歡喜勝因。戒體清凈如清冷水能除熱惱。戒法最大。世間咒法龍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聞。持戒獲安樂——《佛說大乘戒經》
㈤ 夫孝名為戒,始乎孝順,終乎持戒.戒乃貫諸願而成始成終者也是什麼意思
像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禪師就發隱:「夫孝名為戒,始乎孝順,終乎持戒。戒乃貫諸願而成始成終者也。何也?一者,戒即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前已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