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形容不孝順的成語
六親不認liùqīnbùrèn
[釋義] 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不認所有親屬。形容不通人情世故;也指對誰都不講情面;不徇私情。
[語出] 《史記·管晏列傳》:「上服度則六親固。」
[正音] 親;不能讀作「qìnɡ」。
[近義] 寡情絕義 鐵面無私
[反義] 與人為善 普渡眾生
[用法] 常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⑵ 在古代 不孝子 怎麼用成語形容
不孝子,大逆不道、六親不認。
不孝敬父母。古代罪名之一。2,[your son]∶舊時父母喪事中用於自稱。《東周列國志》第四回:「庄公曰:『寡人籌之熟矣。段雖不道,尚未顯然叛逆,我若加誅,姜氏必從中阻撓,徒惹外人議論,不惟說我不友,又說我不孝。我今置之度外,任其所為,彼恃寵得志,肆無忌憚。待其造逆,那時明正其罪,則國人必不敢助,而姜氏亦無辭矣!』」
形成過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罪名是《北齊律》中規定的十種重罪,即「重罪十條」。具體是指:反逆(造反的行為)、大逆(毀壞皇帝宗廟、山陵和宮殿的行為)、叛(叛變的行為)、降(投降敵國的行為)、惡逆(毆打、謀殺尊親屬的行為)、不道(兇殘殺人的行為)、不敬(盜用皇帝器物及對皇帝不尊重的行為)、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禮制服喪的行為)、不義(殺本府長官和授業老師的行為)、內亂(親屬間的亂倫行為)。隋朝《開皇律》在北齊「重罪十條」基礎上正式形成了「十惡」制度。「十惡」是: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
【五不孝】《孟子·離婁下》:「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⑶ 形容人不孝順的成語
1. 不孝之子:指那些不孝順父母的子孫。在自省時用來表示自謙,在指責他人時則表達了對其品行的高度譴責。
2. 忤逆不孝:形容行為逆反,不遵從並忽視對父母的孝順義務。常用於批評那些不尊重父母意願的人。
3. 先意承志:原指孝順的子女能夠提前預知父母的心意並加以滿足。後來引申為奉承上級,迎合他人的意圖。
4. 先意希旨:與「先意承志」意思相近,指不等他人明確提出要求,就能事先領會並迎合其意圖。常用於形容那些善於觀察、揣摩他人心意以討好的人。
5. 先意承指:同「先意承志」,強調能夠准確預知並順應他人的意圖行事,多用於形容那些拍馬屁、巴結他人的人。
6. 先意承顏:原指孝順子女能夠不待父母言語,就能做得讓父母臉上有光的事情。後來也用來形容那些善於取悅上級,奉承領導的人。
⑷ 形容不孝順老人的成語。
逆子賊臣 逆臣賊子 鴞鳥生翼 衣冠梟獍
⑸ 形容人不忠不孝的成語
忠孝不並
【讀音】:zhōng xiào bù bìng
【解釋】:並:並行。指忠孝難以兩全。
【出處】:唐·令狐德《大唐故柱國燕國公於君碑銘》:「忠孝不並,我兒須人輔弼,卿宜抑割,豈可徇以私情
⑹ 用成語形容一個人沒禮貌 沒教養 不孝順
多行不義 目無尊長 不肖子孫 無德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