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800字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範文800字(通用7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我整理的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範文800字(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魯迅先生是我十分仰慕的文人,他筆下的文章諷刺意義極深,給我的感觸也頗深。就好比《朝花夕拾》中的那篇文章——《二十四孝圖》。
這篇文章主要是講了兩個有關「孝」的小故事,《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老萊娛親》中,魯迅嚴厲批評了老萊子可笑的,侮辱孩子的行為——一手拿著「搖咕咚」,身穿綵衣在地上玩鬧。《郭巨埋兒》中的小孩子實在令魯迅同情,這么小就要被所謂的「孝道」埋進了土裡,好在最終「掘出黃金一釜」,並沒有埋下去。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心中對封建迷信的憎恨一下子噴涌了出來,怎麼會存在這種愚昧而殘酷的「孝道」?不過,我對魯迅所講的《老萊娛親》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說,這老萊子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可我不這樣認為。老萊子的可笑行為其實是在逗自己年邁的老母親和父親所笑,在老萊子的心中,他們這樣就是自己的盡「孝」之處,應該是值得稱贊的,這樣的認知實在是可笑至極,最可怕的錯,是你不知道自己犯錯。
《郭巨埋兒》中的郭巨實在太殘忍了,我想不明白,他是怎樣冒出這個空洞的「想法」的?如果將孩子埋下,那就連最基本的人性都沒有了,何談「孝道」?這種愚蠢至極的做法令人唏噓不已,也淡化了「孝」在現實中存在的真正意義。這個孩子,就是迷信的受害者,封建社會的祭品,而他的父親便是虛偽「孝道」的「典範」。
相比之下,現代的「孝」無疑是珍貴的,可敬的。外婆的肺部要開刀,爸媽都很著急,做完手術後陪在外婆身邊給她做這做那,我偶爾過去,眼前外婆的臉上除了病氣,還掛滿了幸福的微笑和欣慰。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切實感受到真正的「孝」。
「孝」一個字卻涵蓋了種種樣式的盡孝方式。有的令人豎起大拇指連連稱嘆,也有的,令人背後發毛,令人發指。我希望大家記住「百善孝為先」,也希望大家對於「孝」有正確的認知。敬孝雖好,但有些「孝」,不敬也罷,有些方式,我不敢苟同!
《二十四孝圖》,是我腦海中常常浮現出的文章,它寫盡了封建迷信的可恥,也寫盡了對封建時期孝道的控訴和對「祭品」無聲哀悼。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游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發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里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裡?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里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裡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松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系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著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為不悅,一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著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著干,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裡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人之初,性本善,總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捧著一本彩版的三字經聽父母講如何做人,如何孝順,如何敬人做事。
讀到二十四孝圖,不禁有感而發,雖已不是封建舊時,兒童也會被父母或尊長要求學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魯迅先生一起讀閱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圖,滿心歡喜的求知心被湮滅了,
想那時只有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現在相比,我們除了課本還有許多課外讀物,想那時魯迅先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污滅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可如果魯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會有怎樣的感嘆,或許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那時,封建的孝道雖然不可取,但卻讓人學會了尊老愛幼,也許有些禮節過於繁索,有些做法過於愚昧,也存在著虛偽和殘酷,但和現在有些人來說,已經善良了許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為中國一民,雖不同時期,在屢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與舊時期改頭換面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不如古時的殘酷。
走在街上,橋洞中,可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兒童,老人,記憶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橋頭的老奶奶,冬去春來,送夏迎秋,季節變換,而她的衣衫不變,溫度變化,而她的親人的冷淡不變,她頭發花白,凌亂地披著,那不知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也補了好幾個洞,她坐在橋頭,不知在看什麼,不敢去想像,只怕自已也會平添憂愁,腳邊的鐵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兩枚的硬幣是她一天少得可憐的生活費……
如果,我想是如果魯迅先生看到這一幕,還會認為封建孝道只會害人嗎?這里沒有孝,沒有親情,沒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憐的目光,這里沒有尊重,沒有幸福,只有被湮滅了善良的高等動物投去的一聲清脆,一枚硬幣打著轉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釘子一樣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這種善能繼續,那麼二十四孝圖也不會顯得那樣虛偽,那麼魯迅先生也不會大喊中國的劣根性了。
人這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耳邊又響起了這流傳千年的精典……
魯迅先生寫的很多文章都帶有諷刺意義,這篇《二十四孝圖》也不例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做為百善之首,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孝子的故事,而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卻頗有深意,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於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交替的時期,可當時的中國但凡需要變革就會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紳士」們跳出來抵觸,「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那些企圖阻止中國前進和變革的人的憤恨,他渴望中國進步,更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廣白話文,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讀到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我彷彿可以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慨和期許,他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為孩子們的未來撐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乍一看,這應該是一本頌揚孝道的書吧,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對這些所謂的孝子故事卻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裡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腦子里似乎也閃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滿頭華發的老爺爺,卻穿著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親的懷里,母親手上還拿著「搖咕咚」,那場景著實讓人可笑。「」郭巨埋兒「就更讓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為母親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為了對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挖地三尺多時,發現了一壇黃金,上面寫著: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奪,民不能取。這故事乍一看,覺得匪夷所思,為了養母親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兒子,埋著埋著竟然還挖出壇金子,可細讀後我才了解魯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圖》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頌揚孝道,勸人為善的,可實際上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會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裡面的故事,似乎是誰者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來。」而這一禁錮就是幾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讓人感嘆呀!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虛偽兇殘的本質,也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予以警示。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裡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現在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呢?哪裡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著自己,不能先考慮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負米為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麼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並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現在的我們呢?即使是自己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卧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為了父母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己做出點犧牲是沒什麼的。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先為父母著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報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為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我們能拿什麼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美德是中國的一種偉大精神。最近我閱讀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節感人,讓人不禁被他們的孝道所感動,心中油然升騰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圖》主要講了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個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親嘗湯葯》和《棄官尋母》。《親嘗湯葯》主要講述了漢文帝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怠慢。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以便母親隨時照用,母親所服的湯葯,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人丁興旺,使西漢十分發達。漢文帝作為一位皇帝如此孝順,怎能不讓人敬佩。他更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無論都忙,無論自己的事業多麼重要,我們都不能對父母不聞不問。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遠,都要心繫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要的並不多,一聲噓寒問暖,足以撫慰他們孤獨寂寞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壽昌做官後,行四方尋找母親。找到線索之後,他便棄官尋母。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和母親相遇了。多麼感人的孝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在腦海中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一個孝子嗎?」「當然,可是有的時候……」有的時候我會因為一些小事,沖著媽媽發脾氣,讓媽媽很生氣。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兩包薯片,准備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媽媽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氣,對媽媽大吼道:「你為什麼吃我的薯片,你賠我。」「兒子,薯片這種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營養又好吃的雞蛋,你快起來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賠我的薯片。」就這樣我鬧得媽媽很頭疼。現在想想真慚愧啊!媽媽為了我的身體發育,讓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沖她發脾氣。就算是又有營養又好吃的東西,我也不能只想著自己啊!
我以後一定孝順父母,一定不讓父母操心,更不能讓他們生氣。
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人們必須有的精神品質。而孝道是擁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說「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經我們可能都犯過錯,但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孝道的文化,並踐行於我們的日常行為中,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於孝的感人事跡一直發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鑽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為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席扇涼,為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後,都稱贊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後,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獲慰藉。
2004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後,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田世國瞞著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後,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說:「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秘密吧」。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准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麼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為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為父母著想的地方,盡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悅的事情。
大家共進一步,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孝」發揚光大!
;Ⅱ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回憶舊事而已,《二十四孝圖》如何做到了「極盡挖苦之能事」?文壇巨子魯迅,早就對《二十四孝圖》鄙夷不屑。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對「二十四孝」極盡挖苦之能事。魯迅尤其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書中寫道:「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裡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頁,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不過彼一時,此一時,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麼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後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Ⅲ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
雖然以前未曾拜讀過孫雲曉老師的作品,但是對於他的名字及教育觀點卻早已如雷貫耳,心中對他甚是敬佩。因此假前來到校圖書室借閱圖書時,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本《教育從尊重開始》。利用假期時間深入地研讀了這本書,覺得自己的確沒有選錯,這的確是一本值得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讀的好書。
《教育從尊重開始》共分為七章,每一章的內容都十分精彩,令人受益匪淺。書中以一個獨生女的父親的教育經歷和感悟,在對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教育實例的生動敘述中,娓娓道來教育的真諦——愛與尊重。在書中既有孫老師獨到的發現和深刻的觀點,也有精彩的案例和實用建議,是孫老師作為一位父親教育自己孩子的自述體作品,字字真切,句句肺腑,將體驗性、欣賞性、可操作性融為一體,是中國父親教育的忠實記錄。
讀著這本書,我時時可以感受到孫老師對於青少年兒童的信任和關愛,感受到他對當代教育深刻的憂慮和反思,讓人不知不覺與之產生共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孫老師的這一觀點一直貫穿全書,也一直貫穿在他對女兒孫冉的教育之中。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認同這一觀點。
在本書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到了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並可能學會尊重別人。所以,我們成年人應當保護孩子的權利意識,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隱私權。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這些權利常常被大打折扣,他們的權利時常受到侵犯。一些父母常常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物,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孩子規劃好一切,從上幼兒園開始到上小學、中學、再到考哪所大學,甚至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孩子的一切都在他們的安排之下,絲毫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不考慮孩子的真實感受。
如果孩子不聽從安排,不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做,父母就會打著愛的旗號,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孩子喪失了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所應享有的尊重,苦不堪言,有的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做出過激的行為。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到底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怎樣尊重孩子?而在這個問題上,孫老師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在女兒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學的時候,孫老師都讓女兒自己決定,他作為父親只是給她一點兒建議。他的這種教育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的權利意識,健全了孩子的人格,使孩子變得更加獨立。這也正是我們做為父母和教師應該學習的。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真正學會自尊,而只有自尊才能學會做人。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平等每一個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讓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康發展。
在書中第三章作者還提到要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我十分認同。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時間,都希望孩子的生活沒有危險。於是,有的父母真想抓住孩子的分分秒秒,孩子的每一分鍾都被安排了,緊張得不得了。孩子的課業負擔本來已經夠重了,雙休日應該是孩子放鬆身心的歡樂時光,可是一些父母給孩子安排了各種學習班,孩子一空下來父母就緊張。
據調查發現,中國城市獨生子女平均每日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只有68分鍾。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失去了自我,幾乎變成了學習的機器人,以致變得越來越懶散、越來越麻木、越來越消極,甚至喪失了學習的熱情。這不能不令我們感到悲哀。剝奪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實際上是在剝奪了孩子成長和發展的機會。通過與家長聊天,我發現很多孩子離開了父母的安排,空閑的時間就變得無所適從。在課堂上也是如此,一些孩子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之後,剩下的時間就不知道做什麼了。究其原因,是我們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了,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因此,作為父母和教師,我們應轉變觀念,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幫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使其能夠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長。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比熱愛更為重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教學生學會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質就是尊重。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要從小在孩子的心靈上播下愛與尊重的種子,讓孩子從小受到應有的尊重,學會如何尊重他人。只有獲得了自尊,學會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師學校、尊重社會和國家,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學生和國民的素質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的進步。
感謝茫茫書海中讓我遇到了你,讓我更加領悟到教育的真諦——教育從尊重開始!感謝孫雲曉老師的傾情指點,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好家長和好老師。在今後的教育之路上,我會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讓我的孩子和學生們都能健康成長。
閑暇之際匆匆瀏覽了《教育從尊重開始》一書,書中孫雲曉老師用朴實的語言詮釋著教育的真諦——教育從尊重開始。作者孫雲曉,一位跨世紀新教育的忠實守望者,一位童年的捍衛者,出版的個人專著達三十餘部,他總能夠捕捉時代的精神,走進兒童的心靈,是一位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書中以一個獨生女的父親的教育經歷和感悟。在對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教育實例的生動敘述中,娓娓道來教育的真諦——「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愛如鈣」、「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沒有秘密的孩子長不大」等。一個個貼近生活實際的教育案例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親耳聽過,親眼見過的平凡小事。但作者卻能在這平凡小事中挖掘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真諦。
作者在書中提到真正的愛是無私的,的確,他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家長,當他得知女兒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沒有抱怨,沒有指責,而是開導女兒,和女兒一起找原因,想辦法。作者還指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說「我白疼你了!」當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便說:「你怎麼這么不爭氣,養你有啥用?」平時我和父母們打交道,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當時我只帶著同情,並未多想。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愛是自私的,他在為孩子提供各種優越物質條件的同時希望孩子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態,不管孩子達到達不到自己所預定的目標,都不要抱怨不要用言語傷害孩子。我想父母要有一顆平常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設定期望值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還在書中提到:「沒有孝心的孩子很難有愛心」,「被真愛感動的孩子才會懂得感恩」。我覺得這兩種觀點很有必要讓一些父母知曉。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的孩子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辛苦,更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對孩子傾注了滿腔的愛卻得不到孩子絲毫的感恩,反而覺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應一味埋怨孩子不懂事,應該從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作者指出:「培養孩子孝心愛心應從點滴小事做起:如不能讓孩子吃獨食;要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工作的艱辛;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父母要在孝敬老人方面為孩子做榜樣等。」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純粹的愛,科學的愛,理智的愛,父母的真愛是一粒粒飽滿的種子,撒在孩子稚嫩的心田裡,以真愛育真情,用真情換真情。
細想孫老師的每一句話,在教學的細節中也都能得到證實。課堂上孩子搞小動作不聽課,不引人注意地摸一下他的頭,或是不動聲色地把孩子手中的東西拿到一邊放好,孩子就會不由得臉紅或馬上改正自己的行為;孩子犯了錯誤,悄悄地把他叫到一旁耐心地交流,最後孩子會露出開心的笑容……是《教育從尊重開始》告訴我,這種「悄悄地」就叫「尊重」,正是這種尊重,使每一個孩子都在悄悄地健康成長。
讓「教育從尊重開始」,尊重比熱愛更為重要。因為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到師生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找到更大的動力,塑起更強的精神支柱。尊重學生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積極回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教學生學會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質就是尊重。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學生。只有學會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師學校、去尊重單位和集體,去尊重社會和國家,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學生和國民的素質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的進步。任何一個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建樹的教師,在他們的教育生命的詞典里絕對不會缺損「尊重」二字。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人說話。我雖然沒能和作者面對面地交流,但我有幸走進了他感悟教育真諦的征程中。 「教育從尊重開始」,讓我們從實踐中來體會它的真諦吧!
假前來到校圖書室借閱圖書時,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本《教育從尊重開始》。利用假期時間深入地研讀了這本書,覺得自己的確沒有選錯,這的確是一本值得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讀的好書。
《教育從尊重開始》共分為七章,每一章的內容都十分精彩,令人受益匪淺。在書中既有孫老師獨到的發現和深刻的觀點,也有精彩的案例和實用建議,是孫老師作為一位父親教育自己孩子的自述體作品,將體驗性、欣賞性、可操作性融為一體,是中國父親教育的忠實記錄。
在本書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到了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並可能學會尊重別人。所以,我們成年人應當保護孩子的權利意識,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隱私權。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這些權利常常被大打折扣,他們的權利時常受到侵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孩子規劃好一切,從上幼兒園開始到上小學、中學、再到考哪所大學,甚至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孩子的一切都在他們的安排之下,絲毫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如果孩子不聽從安排,不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做,父母就會打著愛的旗號,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孩子喪失了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所應享有的尊重,做出過激的行為。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到底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怎樣尊重孩子?而在這個問題上,孫老師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在女兒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學的時候,孫老師都讓女兒自己決定,他作為父親只是給她一點兒建議。他的這種教育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的權利意識,健全了孩子的人格,使孩子變得更加獨立。這也正是我們做為父母和教師應該學習的。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一隻蝸牛去散步》。讀完以後感慨很深,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回響,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里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在書中第三章作者還提到要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我十分認同。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時間,都希望孩子的生活沒有危險。孩子的課業負擔本來已經夠重了,雙休日應該是孩子放鬆身心的歡樂時光,在課堂上也是如此,一些孩子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之後,剩下的時間就不知道做什麼了。究其原因,是我們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了,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轉變觀念,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幫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使其能夠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長。
感謝茫茫書海中讓我遇到了你,讓我更加領悟到教育的真諦——教育從尊重開始!在今後的教育之路上,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讓我的學生們和以後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本書作者孫雲曉,一位跨世紀新教育的忠實守望者,一位童年的捍衛者,出版的個人專著達三十餘部,他總能夠捕捉時代的精神,走進兒童的心靈,是一位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
書中以一個獨生女的父親的教育經歷和感悟。在對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教育實例的生動敘述中,娓娓道來教育的真諦——「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愛如鈣」、「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沒有秘密的孩子長不大」等。一個個貼近生活實際的教育案例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親耳聽過,親眼見過的平凡小事。但作者卻能在這平凡小事中挖掘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真諦。
讀完全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草原上的較量這個情節: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野炊的時候中方隊長發現長得白白胖胖、啥活也不幹的都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病了,馬上哭了,回去睡大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堅持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孩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孩子拉上車。孩子們在8月的草原走上經過三天的長途跋涉,終於勝利抵達了目的地。當夏令營閉營時,日本宮崎市議員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天空藍不藍?」「藍!」「你們還來不來?」「來!」 這幾聲大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中國人。當日本孩子抬起頭時,每個人的眼裡都閃動著淚花。
日本人滿面笑容地離開中國,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草原上的較量,不僅僅是兩國孩子的較量,更是兩國大人的較量!是兩國不同的父愛母愛在較量!是兩國的教育在較量!
父母怎樣給孩子真正的愛和幫助呢?孫雲曉的建議是:
1、不要僅僅把孩子當成被教育的對象,多多了解孩子的所思與所想。
2、孩子的成長總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所以兒童的教育常常是三分教七分等,等待孩子的成長也是一種美。
3、教給孩子生存之道。在整個人生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這些生存的能力更有可能通向幸福之門。
作者在書中提到真正的愛是無私的,的確,他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家長,當他得知女兒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沒有抱怨,沒有指責,而是開導女兒,和女兒一起找原因,想辦法。作者還指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說「我白疼你了!」當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便說:「你怎麼這么不爭氣,養你有啥用?」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愛是自私的,他在為孩子提供各種優越物質條件的同時希望孩子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態,不管孩子達到達不到自己所預定的目標,都不要抱怨不要用言語傷害孩子。我想父母要有一顆平常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設定期望值是很有必要的。
哪一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不善於發現孩子,把自己的理想當成孩子的理想,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這很有可能扼殺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發現孩子,解放孩子,尊重孩子的實際情況,才能有幸福的孩子,才能有和諧的家庭。對孩子未來的發展,父母要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來鼓勵和引導其成長。發現孩子和解放孩子,是改善和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靈丹妙葯。
作者還在書中提到:「沒有孝心的孩子很難有愛心」,「被真愛感動的孩子才會懂得感恩」。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的孩子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辛苦,更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對孩子傾注了滿腔的愛卻得不到孩子絲毫的感恩,反而覺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應一味埋怨孩子不懂事,應該從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作者指出:「培養孩子孝心愛心應從點滴小事做起:如不能讓孩子吃獨食;要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工作的艱辛;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父母要在孝敬老人方面為孩子做榜樣等。」
讓「教育從尊重開始」,尊重比熱愛更為重要。因為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到師生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找到更大的動力,塑起更強的精神支柱。尊重學生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積極回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教學生學會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質就是尊重。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學生。只有學會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師學校、去尊重單位和集體,去尊重社會和國家,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學生和國民的素質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的進步。任何一個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建樹的教師,在他們的教育生命的詞典里絕對不會缺損「尊重」二字。
細想孫老師的每一句話,在教學的細節中也都能得到證實。課堂上學生搞小動作不聽課,不引人注意地摸一下他的頭,或是不動聲色地把學生手中的東西拿到一邊放好,學生就會不由得臉紅或馬上改正自己的行為;學生犯了錯誤,悄悄地把他叫到一旁耐心地交流,最後孩子會露出開心的笑容……是《教育從尊重開始》告訴我,這種「悄悄地」就叫「尊重」,正是這種尊重,使每一個學生都在悄悄地健康成長。
在書中還有很多詩一樣的語言,感染著我。如 「懲罰的藝術是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責任心」「欣賞孩子的優點,這優點就可能成為燎原的星星之火」「小鳥只有飛上藍天才知道世界有多麼的遼闊。」「走出這片雨季等待你的將是明媚的春天。」
我們做老師的同時又身兼父母職位的,如果能像孫雲曉那樣對孩子多一份尊重,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教育藝術,那麼會有更多像孫雲曉的女兒孫冉那樣優秀的人才誕生!
作為一名教師,還有我的性格,都決定了我非常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我發自內心地喜歡還沒有受到世俗熏染的孩子們。但是很多年過去了,我遺憾地發現:面對一個個成長中的孩子,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愛的能力,而這種愛的能力恰恰是我不具有的 。我越來越渴望自己擁有這種點石成金的愛的能力——教育的智慧,能讓自己成為一名學生需要的真正的老師,有能力捕捉到學習生活中的一次次 轉瞬即逝的教育機會。所以,作為教師,為了孩子們的成長,我渴望自己快快成長。
帶著這種渴望,我開始了自己的閱讀墾荒之旅。從一開始我就喜歡蘇霍姆林斯基,因為他是一個為了愛孩子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一個把自己的身心都獻給了教育的 、身體力行的、充滿悲憫情懷的、高尚的人!當我讀他的作品時,我的內心常常充滿感動。正因為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的教育」充滿了嚮往,所以在眾多的教育論著中,當發現孫雲曉的時候,當我看到他提倡的「一切的教育都是和諧的教育」的時候,當我感到他的作品不像其他專家的論著那麼深奧,而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實實在在的時候,我就喜歡上了他。
《教育從尊重開始》這本書幾年前我曾翻閱過。幾年後的今天,我選擇了再次閱讀,完全是由於這本書的書名和主要觀點:教育從尊重開始,愛的前提是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在這本書里,孫雲曉結合女兒孫冉的成長過程,通過自己敏銳的教育觸角,將自己深切的生活體驗,為我們總結出很多教育箴言。美國著名教育專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主張少年兒童應該在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學習,簡單地說就是「在做中學」。我通過孫雲曉的教女經歷感覺到,其實不僅兒童,我們所有的人不管是專家還是普通人,要想學好任何事情不都是在「做中學」嗎?起初的孫雲曉面對女兒的膽小怯懦,也曾和我們大家一樣怒氣沖天,口不擇言。他之所以成為教育專家就在於,他不僅僅事情過後善於深刻反省,而且是說到做到。是通情達理的女兒再加上自己的學習、反思、感悟成就了一個真正的教育專家。孫雲曉的成功不正驗證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不都在」做中學「嗎?
《教育從尊重開始》這本書里的理念與思想也貫穿於孫雲曉的其他著作中。我讀這本書是因為我對孫雲曉的」教育從尊重開始」有話想說、有話要說。《現代漢語詞典》里對「尊重」這樣解釋:1.尊敬、敬重;2.尊重並嚴肅對待;3.莊重(指行為)。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人尊重另一個人,是唯恐「尊而不夠」的,這是和命令、指使、呵斥、責罵 風牛馬不相及的。學校里教師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被稱之為教育。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教師在和學生的相處中動輒命令、指使、呵斥、責罵,並不是教育,是與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馳的。
關於「教育從尊重開始」,我想從自己說起。記得小時候上學,沒有像現在的「擇校」現象,都是就近入學。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學生特別多,或許因為班裡孩子多的原因學習程度參差不齊,班裡總有一些不安分的、玩兒心很重的同學,每天都要做一些被大人稱之為錯誤的事情,惹班主任老師、包括任課老師在內的所有老師生氣,甚至發火。於是,有時是課下,大部分是在課上,老師們就會對這些同學開始苦口婆心地教育。有時候是拿班裡的好孩子作為參照物來批評他們 ,如何如何不爭氣,總是大錯常犯小錯不斷;有時候直截了當就是人身攻擊,呵斥怒罵是家常便飯。從小我就是老師、家長眼中聽話的、乖巧的好孩子。所以,常常被老師贊美,時常成為老師批評壞同學時的參照物。按理說,或者換其他人,會為此沾沾自喜。但是,老師啊,他怎能知道,他這樣做的結果是,無形之中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同時讓壞同學破罐破摔、更加自卑。所以為了讓老師高興,為了不辜負老師對我的贊美,小小的我一直在各方面追求完美,盡自己所能全力做到完美。我害怕犯錯誤,我不敢想像,如果我犯了錯誤,老師的失望與責罵,我怎能受得了。事實上,我幾乎很少犯錯誤。所以,童年時的一次「錯誤」至今記憶猶新。一次考試,作為學習委員的我有幸幫助老師發稿紙,一人兩張,用來抄寫老師寫在黑板上的試題。我小心地掀起兩頁紙要撕下來。但由於用力不對,稿紙從中間被撕破了。我小小的心咯噔了一下,怕被老師看見,趕忙扯了下來,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自己用。雖然用這兩張殘破的稿紙考了一百分,我並沒感到喜悅。從那時起,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想起這件事我的心就感到痛。
今天,當看到孫雲曉的「教育從尊重開始」,我怎能不心生感慨!盧勤在《好父母,好孩子》中也曾說,「在某種情況下,教師不尊重學生比父母不尊重孩子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更大,因為在孩子心目中,老師是至高無上的。」作為教師對成長中的孩子所犯的正常的錯誤,動輒責罵呵斥,這並不是教育!沒有尊重哪來的教育?殊不知呵斥怒罵的結果是三方受害:老師自己、老師眼裡的壞孩子,同時還有老師心裡的好孩子!但是,現在想來,是孩子哪有不犯錯的啊,而人恰恰就是在錯誤中成長的啊!作為一名強勢學生我沒有犯過錯誤,談不上老師對我的放縱。但是作為一名和弱勢學生一樣同樣需要成長的孩子來說,我失去了多少成長的好機會啊!不敢犯錯誤讓我從小就敏感謹慎、膽小怕事,凡事追求完美,甚至吹毛求疵,從來不會說一句傷害他人的話。但是另一個大膽的、熱情的我告訴我,這樣多麼委屈自己多麼累啊!在《教育,我有話要說》里,丘廣欣就說過,「適值生命成長季節的學生,如果真的不犯任何錯誤,也許會更加讓人感到可怕。」
其實,我自己也是才明白「教育從尊重開始」這個道理。回想過去,成為老師的自己不也像自己的老師一樣,當學生犯錯誤時,動不動就是一頓責罵,還自認為是為學生好。多麼無知啊!幸虧現在我醒悟了。雖然我教育知識貧乏,雖然作為教師我能力有限,但是我牢記著沒有尊重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我不會忘記自己兒時的經歷,還有自己花季雨季的精神掙扎。理解是尊重。老師應首先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從生活關心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要讓學生真正的從心底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不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才會理解孩子。理解孩子,愛才會具體而豐富,才會無處不在,才會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滿溫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學生的潛能才能被極大地激發出來。所以,我要對我的孩子們充滿理解與愛憐,寬慰與鼓勵。我要讓我的孩子們永遠記得在自己人生的美好階段,有人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欣賞自己。
Ⅳ 《愛的教育》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愛的教育》讀後感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愛的教育》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得日記,裡麵包含了對父母,兄弟姐妹,同學以及對老師的愛......現在我才發現,原來愛有這么多種。
讀到書中29頁時,《費羅倫薩的小抄寫員》這篇文章深深的打動了我。文章里講述了敘利亞和他父親的故事,敘利亞的父親是鐵路局的一名職員,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又從別處接了書件抄寫的工作。每天執筆伏案很晚才睡覺,這份工作很辛苦,每當在飯桌上吃飯時他就會向家裡人叫苦,「我的眼睛似乎壞起來了,這樣熬夜會縮短我的壽命的!」有一天,敘利亞對他的父親說:「父親,你每天都這么辛苦,我來幫你抄寫吧,我會寫的和你一樣的好。」父親堅決不同意,他不想因此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敘利亞知道父親的脾氣,也就不再堅持,默默在心裡想辦法。他每天聽到父親停止工作,回卧室休息的腳步聲,就悄悄的去給父親抄寫雜志,父親一直都沒有察覺到。就這樣日積月累,敘利亞因為睡眠不足影響了學習,父親狠狠的批評了他,甚至對他不管不問,但是敘利亞並沒有放棄幫父親分憂。文章的後面,父親發現敘利亞一直悄悄在幫助他抄寫,感到非常的意外和懊悔。同時也敘述父親對敘利亞深深的愛。
我被文章里濃郁的情感所感動,深深的體會生活中父母對我的愛。而我在生活中還經常惹父母生氣,以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好好的體貼父母。
今天我閱讀的是一本感人的書。書名叫《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
上作文班時,老師發給我們,叫我們閱讀。我讀了其中的一篇,標題是《弗洛倫薩的小抄寫匠》。講述了一個孩子的父親除了白天做工,每天晚上還抄寫便條掙錢。孩子為了為父親分擔,等父親十二點鍾上床入睡的時候,孩子便偷偷下床,幫父親抄其餘的便條。那個孩子又因睡眠不足,而影響到學習,被父親責備。有一次,那個孩子晚上又在抄寫便條,抄著抄著,有一本書掉到地上。父親被驚醒,躡手躡腳地走到書房門前,看到兒子在幫自己抄便條,心裡很感動。
我很喜歡這篇故事,因為那個孩子不怕辛苦,一直幫父親抄便條,就算父親責備他,他也沒有怨言。
我感覺這本書最感人的地方,是父親發現自己以前抄的那麼多的便條,原來有些是兒子在幫自己抄。自己感到很慚愧,之前還一直傷他的心。舉一個例子就是:父親使勁地吻著兒子的額頭,哽咽地說道:「我全明白了,全知道了,是我,是我請你原諒,我的小寶貝,來吧,跟我來。」「快親親這孩子吧,三個月來他一直不睡覺,為我受苦,給我們掙麵包吃,我卻只管傷他的心!」父親不了解實情,就隨便指責那個孩子,真不應該。
我感覺這本書很適合我們閱讀,我從書中獲得到:父母有困難的時候,要多幫父母分擔一下。
這本書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是啊,愛在我們之間無所不在:父母親對你的愛;親朋好友對你的關懷……可當我讀了《愛的教育》後,對這句話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這一本書,每一個故事的環節都讓我記憶猶新,一一列舉出來,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就讓我說一說這本書里在這所有的故事中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名叫「棲身"的故事。它講述的是小說的主人安利柯和他的姐姐無意中得知他們的爸爸媽媽最近沒錢了,我本以為他們只會用要父母一些錢,沒有想到他們竟然什麼都不要了,衣服,零花錢,文具,日用品……能不要的不要,能少要少要。這還不夠,他們盡量找出東西來換錢,給家長盡量減輕家庭負擔。讀到這,我心裡便很不是滋味,同樣是小學生,同樣有著一顆愛父母的心,我為何就很少想過錢這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家家都有錢,可是卻很少有想一想假設家裡沒錢了時怎麼辦,也許想也會想,可是也不會像他們一樣這樣的省吃儉用去得錢。我真佩服他們啊!這只是父母與孩子間美好的愛而已。還有很多故事是講述朋友與師生間的愛和人與人之間的愛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讀完這本書,我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我卻一點也不後悔,因為它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愛就像花蜜,蜜蜂不能缺少它,正如我們不能缺少愛一樣。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世界就將因為愛而變得更美好!也讓我明白了,只要遇到事情,人人獻出一點愛,就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為,愛能感化一切!
《愛的教育》這本書給人的記憶是非常深刻的,這本書把人們的痛苦和快樂都真實地寫了下來,以及那些幫助被困難、悲哀困擾著的人的故事。這本書有許多溫馨感人的環節,也惟妙惟肖地寫出了每個人的真實情感,這些都是通過一個孩子——恩利科質朴的眼睛進行寫照的。
每當想到裡面的故事時,我就十分感慨,比如「卡隆的母親」這一節故事中看到卡隆失去母親的難過,就告訴我要孝敬父母,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讓他們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愛!還有「殘疾兒學校」這一節故事提到「做操的時候,殘疾兒跟著老師的口令伸出裹著綳帶或上著夾板的手足,有的坐在凳子上站不起來,只能把頭頂在他們的拐杖上,呆立著不動;有的伸開胳膊運動的時候,因為疼得喘不上氣來,臉色蒼白地仰倒在椅子上,可是臉上還是露出微笑」,讓我感受到殘疾兒堅強可貴的精神以及殘疾帶給他們的痛苦和悲傷……
而在要懂得愛老師里這一段里,老師在信里說「恩利科,老師為孩子辛苦了這么多年,有的甚至辛苦了一輩子,他們培養了多少個高尚和富有情義的人啊!然而有一些人卻不知好歹,他們輕視老師的勞動,帶給老師的煩惱要遠遠超過他們帶給老師的歡樂。何況老師還有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還有不少苦惱的事情,這些都難免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偶爾也有不耐煩的時候不是很自然的嗎?你們不去注意老師是否病了,有沒有苦悶,卻總是責怪老師脾氣不好,如果老師知道了該有多傷心啊?」我想到自己經常留校,老是讓老師操心就覺得很難為情,以後我要好好學習,認真聽課,及時完成作業,不讓汪老師、吳老師再為我煩惱。
這一本《愛的教育》的作者是一個義大利的四年級學生安利柯,這本書主要寫了安利柯的生活事跡,也有一些他的父母給他講的小故事。其中每一個故事都圍繞著這一個字來講的,那就是「愛」。雖然我還沒有把這本書完完全全讀完,可是我已經從中感受到了愛的偉大,讓我受益非淺。
愛是什麼愛是什麼愛是無形的,在我們的世界裡,到處都充滿了愛,只是我們沒有感受到它的存在。這本書里的愛有很多很多,同學之間真摯的友情、教師與同學之間有好的親情、父母對兒女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只見了一面的人們的微笑。愛為什麼如此偉大,因為愛在我們之間是堅不可摧的。但往往有些人卻犯下了人生的重大錯誤,自私自利,他們只想著自我,把別人完全拋在了腦後,最終反而自取滅亡。相反一個人心裡有別人,總能為他人著想,並有真情的奉獻,那麼得到的將是內心的充實和高尚的人格,自我有困難時,將有愛心的幫忙和真情的安慰。
一開始我看到了一個名叫洛佩諦的小男孩,他為了一個1年級的小孩子不被馬車扎到,挺身而出救了那個小孩。我覺得洛佩諦很勇敢,也許他從人群中跳出去時,就想到了自我可能會受到傷害;也許他大膽的跳出去挽救了一個生命時,他根本沒有想到自我。但我明白,他必須有一個信念――要救那個小孩。在洛佩諦的身上,我看到了愛。
我感覺愛其實無處不在,不管是父愛、母愛、師愛還是友愛,都時刻伴隨著我們,就像太陽照射出的光,溫暖地照著我們,就像一杯清水,時時刻刻能滋潤我們的心田。我們要學會感恩,要珍惜別人對我們的愛,更要學會奉獻,讓世界更完美!
今年暑假,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日記小說《愛的教育》,深深地被小說中的一個個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故事打動了。
我覺得恩里科是個聽話的孩子,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善良、可愛、勇敢。在他生活中有許多真心朋友,時常鼓勵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健康成長,也可以從中獲得友誼。
我最喜歡的人是二年級的學生羅貝蒂,他為了保護一年級的小學生朱利奧,自己躲閃不及,被馬車壓碎了腳骨,從此以後只能靠拐杖行走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幫助同學是有的,但像他這樣了奮不顧身保護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同學,我們就不一定有幸遇到了。看到這一個故事,令我想到了報紙上的一則報道: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奶奶倒在人行道上。20分鍾里,竟沒有一個路人上前攙扶。等到120急救車趕到時,老太太已經去世大約20分鍾了。同樣是兩個值得去幫助的人,但是遇到的結果卻完全不同,一個得到了別人捨命相救,一個去世了很久才被人發現。這些路人跟捨身救人的羅貝蒂簡直是差之千里。
正是因為恩里科身邊有這么多善良的夥伴,他才可以明白:愛,無處不在。我覺得這本書很有意義,讓我體會到什麼是同學之間無法摧毀的友誼,什麼是師生之間無微不至的關懷,什麼是父母無止境的愛!我知道了有真、善、美的人,一定是世界上生活最美好的人!
當我熱血澎湃的讀完這本小說時,不知不覺我已經熱淚盈眶,書中那些勇敢、善良、聰明、堅韌的形象一遍又一遍的浮此刻我的腦海中:品性純真、善良的安利柯;富有正義感的卡隆;總是得第一的德羅西;獲取了金牌從而改變了自我的命運的波列科西;孝順、勤奮的克萊地;知恩圖報的克羅西;學習刻苦的斯代地。
《愛的教育》的作者亞米契斯是義大利作家,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人士,曾參加過義大利解放戰爭,退役後擔任軍事刊物的記者,發表了許多特寫、報道及短篇小說,後匯集成《軍營生活》出版。
這本書是小學生安利柯四年級時的日記,其中記錄了他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所見、所聞的各種各樣的感人小故事。經過這些小故事,作者在最平實、樸素的字里行間歌頌了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愛。同時,這部小說還反映了當時義大利中下層人民窮苦的生活,醇厚、朴實、友愛的品德,以及他們善良、勇敢、寬大、無私的博愛精神。
那些平凡、真實的故事,足以讓我們感受到幾乎無從挑剔的各種偉大的愛—親情、友情、師生之情,等等,處處流淌著或溫馨、或濃郁的真情。雖然我沒有擁有過和書中完全一樣的經歷,但想想自我身邊的人,我同樣感受到了類似的感情,這都是我過去從來沒有重視過去的。我還發現,其實愛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懷有一顆善良的愛心,就必須能夠感受得到。發現愛、感受愛、付出愛、分享愛,讓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沐浴在愛的溫暖中,這就是《愛的教育》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啟迪。
《愛的教育》讀後感
愛,對每個人來說,那麼熟悉,因為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直到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後,我才真正懂得了愛有多麼的偉大。
愛,無處不在。我們一出生,就沉浸在愛的海洋里,享受到家長的愛。漸漸的,我們上學了,又有教師的愛,同學們的愛。愛,如影隨行,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愛,我們從未離開它。愛能夠使我們歡樂健康地成長;愛能夠給予我們溫暖。
《愛的教育》講述了安利柯升入小學四年級,在短短九個月的學習生活中,他感受到了愛的力量,並以日記形式記錄了下來。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那為教師對學生的愛。
安利柯的教師把學生當親人!
安利柯的教師居然這樣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你們是我的兒子、女兒!我愛你們,請你們也喜歡我!你們之中,我一個都不願責罰,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讓我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教師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於他,這位教師的真誠深深地打動了我!每個人在生活中,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錯誤。可是我們作為小孩子,卻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而我們的提高卻常常會被忽略!每個人都不期望成為教師心目中的差生或者壞孩子。「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我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教師給我們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愛。
這本書教會我要珍惜每一份愛。
寒冷的冬日,靜靜坐在桌旁,翻開這本不知熟讀過多少遍的《愛的教育》,我依然能夠感受到那溫暖平和的氣息在我的身邊蔓延開來,它散發著濃濃的愛意,帶我走進這一個個簡單明朗的故事,感悟身邊的愛,則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美麗的啟迪。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學生的名義,運用日記體的形勢所記錄下的一百篇感動人心的故事。在我看來,所有的故事都那麼平凡,其中並沒有任何對愛和感恩平鋪直述的贊揚和扣人心弦的故事,可是我卻被它所吸引,在茫茫書海中一次次追尋它的身影。因為這本書可以帶給人們寒冬中的一絲暖流,讓大家跟著一個心中盛滿愛的孩子,去感悟身邊的愛, 所有的讀者都可以擁有一種明亮簡單的心情,去聽這個孩子的故事,聽這個孩子對生活的熱愛。
每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都會把主人翁恩利科的感悟通讀好幾遍,每讀一遍,我都會有很多的體會,恩利科只是一個年幼的孩子,但是他卻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甚至一個眼神中,感悟到身邊的愛。即使有時候,恩利科會因為受到生活上的挫折而失去勇氣,但是,他那顆能夠敏銳的洞察愛,發現愛的心,又會燃起他對生活的渴望。恩利科常會因為別人對自己夥伴的一點點幫助而感動至深,常從許許多多平凡的事情中感受到愛,牢記他人的愛,也常常在他人奉獻愛的時候給與他們最誠摯的祝福,但他往往把話都埋藏在自己心裡,自己去體會,去感悟。短短的一個學期,看似平淡的每一天,在恩利科的眼睛裡,在他的敘述下,充滿的美好,聖潔以及深深淺淺的感悟。有時候我會想,它僅僅是一個小孩子,為什麼會具有一份連大人都無法超越的對生命的贊美和熱愛,今天,我反復翻看著這正本書,給了自己一個還算滿意的答案。
近幾年來,我讀過許多書,比如《水滸傳》、《海的女兒》等等,但讓我記憶猶新而又感動的就是我們白教師推薦的義大利亞米契斯著的《愛的教育》,讀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這本書講得一位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在學校的四年內寫得日記,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題目叫一個愛國者思想的孩子。文中是講一艘法國輪船准備從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開往義大利的熱那亞。船上有許多遊人,其中包括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兩年前,安利柯被人賣到了馬戲團,馬戲團里人踢他、打他,不給他飯吃,強迫他學戲賣藝。到了巴塞以後,他想盡辦法逃出了馬戲團,來到義大利領事館尋求保護,領事聽了他的遭遇後十分同情,把他安排到了回國的輪船上。船上的三個遊客聽了他的遭遇,出於憐憫和同情,給了他一些錢。之後,三位遊客又開始了卿天,把話題移到了義大利。他們越說越激動,把義大利說得一無是處。正在這時,忽然錢幣像冰雹一樣傾瀉下來,砸在他們的頭上。「把你們那些臭錢拿走,我絕對不會要那些侮辱我的祖國的人的錢!」一個憤怒的'聲音在他們周圍炸開。這篇文中的小男孩子雖說受過了很多苦,可是,他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祖國猶如我們的媽媽,我們愛她,離不開她。雖然她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不盡人如意的地方,但我相信,隨著祖國的逐漸強大,我們的媽媽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富強的。
總而言之,愛的教育是一本我們大家值得去讀的一本好書,就如同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德·亞米契斯的著作,曾在世界上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它描述的是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所發生的故事。它是以日記形式表現出來的。在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里,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這本薄薄的小書,文字不多,但其內蘊卻無比深厚與沉重。它用樸素平淡的語言,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鐵匠、老泥瓦匠、買菜婦女、買炭人、賣柴人、老鐵匠的兒子、老泥瓦匠的兒子、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員,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能激起讀者心中強烈的感情,對青少年以後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
書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學生的形象,有表現優秀的,有表現差的,有成績好的,有成績差的,但每個學生都在本質上有其閃光的東西。這種閃光的東西只要能得到父母、老師和周圍人們的挖掘、發現和培育,他們即使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也會成為有益於社會的公民。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我們常把愛想的他國華麗,而忽略我們周圍純朴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但如果你能靜下心來對之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假期里,爸爸給我買了一本義大利亞米契斯著的《愛的教育》,我非常喜歡,一口氣就讀完了。
「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何其難!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師如此細膩的用行動教會孩子怎樣去愛。《愛的教育》中,作者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的。但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溫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老師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女兒;我愛你們,請你們也喜歡我!你們之中,我一個都不願責罰,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讓我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於他,這位老師的坦誠深深地打動了我!他讓我們意識到,老師或家長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麼重要! 每個人在生活中,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錯誤,可是我們作為小孩子,卻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而我們的進步卻常常會被忽略!每個人都不希望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媽媽不喜歡的壞孩子。「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老師給我們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愛。
這本書教會我們要真正的把愛心,獻給需要的人,應當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從換位思考做起,學會理解、諒解和寬容。這不僅是大人們的事,我們逐漸長大了,很多事,同樣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們的老師,和養育我們的父母。
《愛的教育》是一部日記體兒童小說,原名《心》,小說講述了發生在四年級學生中的一百個故事,突出了一個字——愛。
有一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那就是《萬里尋母記》故事用31個自然段講述了一個貧困家庭因債務累累,貧困不堪,故妻子為了還清債務去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富人家去當女傭,但是當債務還完後,卻沒有妻子的音信,13歲的馬爾可因傷心開始了萬里尋母一路上他吃盡了苦頭,知道什麼是酸,什麼是甜,什麼是苦,什麼是辣。終於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媽媽,媽媽見了他彷彿得到了生命的希望,在醫生的治療下活下來了的故事。
此時,我對馬爾可肅然起敬,他的所作所為太讓我驚訝了,13歲的孩子能做出這種決定,是他很擔心媽媽,怕媽媽因沒有了音信而去世,正是這種擔心,正是這種對媽媽的愛,才驅使他去找媽媽,這種行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來的。最重要的是他沒有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沒找到媽媽就不幹了,而是靠腦子去一步一步的找。
這使我想到一件事。
那天,我和幾個朋友在玩貓捉老鼠的游戲,該一個跑地快的朋友捉了,但我們很機靈,很容易就躲開了……他捉了一會兒,見捉不住,便不想玩了,坐在那發呆。
他就沒有馬爾可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
馬爾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他,學習他那鍥而不舍等的高尚品質。
讀完《愛的教育》,我深有所感。這本書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通過小學生的口吻,描述了發生在四年級學生中的動人故事,反映了社會各階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他們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作者通過對生活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包容,相互理解!
書中的主人公有許多的小夥伴,他們是可愛的、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學習落後、有的貧窮、有的殘疾、有的富有,但是主人公從不計較,與他們一起開開心心地玩耍、快快樂樂的學習,並從開心和快樂當中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了一個個看似渺小卻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等,這些平凡的人身上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在我的心中激起一陣陣強烈的情感。
我有許多朋友,但知心的朋友屈指可數。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終於懂得了怎樣讓自己的知心朋友多起來。找朋友不應該分貧窮富貴,更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朋友學習差了就認為他不是你的朋友。作為真正的朋友,應該在他們困難的時候去給予幫助。比如,我們班的謝葉涵同學,她助人為樂,常常幫助同學,所以她有很多知心朋友,我要向她學習!
這本書還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做人!
愛是什麼?愛像空氣,無時不刻包圍著我們。我們伸出手指,陽光穿梭在我們的手指中。這個學期,我讀了一本關於愛的書籍——《愛的教育》。
這本書的作者是義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它主要講了安利柯升入四年級,從開學以來寫了大約100多篇在他身邊發生的一些關於愛、關於感恩的事情。它里邊有悲傷的、高興的、催人淚下的、發人深省的……但我最難忘的還是那兩篇,分別是《災難》和《耐利的保護者》。
《災難》主要是說:在上學的路上,一位一年級學生忽然離開了母親的手,倒在了街上,一輛街車駛來,這一幕正好被洛佩諦看到,他大膽的跳了過去,把小學生救但他的腿卻被街車扎傷。這件事,雖然自己沒有經歷過,但他卻讓我久久難忘,他為了救一個一年級學生不惜讓自己受傷,他那種為人的精神讓我敬佩。
《耐利的保護者》主要講了弱小的耐利學習很好,但同學們卻不是很尊重他,有一天,他又被捉弄了,他卻不反抗,這一次卡隆跳了出來,保護耐利,勿蘭諦不怕,他嘗到了卡隆的老拳,後來,再也沒有人敢欺辱耐利了,卡隆也很尊重耐利,他們成了一對很好的朋友。卡隆他非常的俠肝義膽,我知道了愛是相互的,這樣的愛令人感動。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對父母的愛,對教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做人的根本,有用一顆寬容的、真誠的、進取的、善良的心去愛祖國,愛家長,愛同學,愛護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