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古人登高圖片

重陽節古人登高圖片

發布時間:2025-01-08 21:56:07

重陽節圖片和重陽節資料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

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

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

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

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

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

,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

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

,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

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

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

的。

相關重陽節由來的傳說故事(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

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

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

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

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

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

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

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

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

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

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

,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

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

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

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活動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

、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

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

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

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

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

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

,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

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

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

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

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

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

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

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

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

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

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

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

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

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

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

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

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

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

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

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

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

尚品德。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3Q

❷ 古代時期,宋朝人是如何過重陽節的

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節日。原先只是紀念特殊的氣候現象,後來又被賦予了尊敬老人、團圓聚會的意義。

題主的問題是專問宋朝,那麼我們就說說宋朝人們是怎麼過重陽節的呢?

放假

很多人以為古代的學子都比較辛苦,其實不然,他們連重陽節都可以放假休息。

北宋初年,宋太祖就頒布過重陽節休務一日的詔令,等到神宗時期,又將假期延續至兩日,如果是偏遠地區或者鄉村的私塾等地,假期的時間可達四日之久。不知道現在的小學生知道了會不會羨慕嫉妒。

問題來了,那時候的學子們,不但有假放,而且作業還比現在少,你說氣人不?那麼他們放假時期幹嘛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一些習俗。

根據《歲時雜記》記載,那時候的人們為了討吉利,給小孩的脖子上掛一根紅線,繫上一枚大蒜,這樣的裝飾,在那時候已經成為了出門的必備品,說是這樣寓意著會計算(系蒜)。

還有的用一根竹竿,綁上一棵蔥,從窗戶裡面往外捅,將糊在上面的窗戶紙給捅破,這樣敗家的行為,居然是寓意是聰明(蔥明)。

還有一趣事,在《新編醉翁談錄》中記載,在九月初九天剛亮的時候,大人們早早地蒸好重陽糕,會先切一片放涼,等到孩子起床後,將這片重陽糕和一枚柿子貼到孩子的頭上,讓孩子掰著吃,據說這是寓意著百事高(掰柿糕)。

本文乃原創作品,謝絕轉載,文中圖片轉至網路,如有侵權請告之,立刪!

❸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圖片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圖片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圖片。我們國家有著各種各樣的節日,而重陽節就是其中一個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民間風俗。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圖片。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圖片1

1、插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茱萸香味濃郁,有驅蟲去濕、去除風邪的作用,也有消積食、治寒熱的功能,可以入葯,也可以制酒養生祛病。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有佩帶茱萸或者登高望遠時插茱萸的習俗,還可以將茱萸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壽。

2、飲菊花酒。

菊花酒清涼甘美,有明目、補肝氣、安腸胃、利血、治頭昏、降血壓、減肥之功效,是強身益壽的佳品。飲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經開始盛行。在我國民俗中,人們在菊花盛開之時,採集菊花的莖葉,與穀物摻在一起釀酒,等到來年九月九日飲用。

3、登高望遠。

在重陽節這一天,民間有一個普遍的習俗,就是人們要在這一天外出登高望遠。關於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古代人們崇拜山神,認為「九九老陽,陽極必變」,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遠,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娛樂活動。

重陽時節,農忙秋收大多已經結束,這時候老百姓比較清閑,山裡的野果、葯材又是成熟季節,所以人們這時候就會去山上採集野果、葯材等等,後來逐漸將活動集中到重陽這一天,演變成重陽節登高望遠的習俗。

4、賞菊花。

在九九重陽節期間,各種各樣的菊花正是盛開的時候,觀賞菊花自然就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除了觀賞明目繁多的菊花,同時還會點燃菊燈,舉辦酒宴,樂鼓並作,大慶重陽節。

5、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代表性食品。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為了慶祝糧食豐收,喜嘗新糧。因為「高」與「糕」諧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後來才有了重陽節登高吃糕的習俗。

6、重陽祭祖。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早在先秦時期,在農作物豐收之際,人們就有在九月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的習俗,以謝天地祖先的恩德。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圖片2

重陽節的來歷

2012年10月5日是九九重陽節,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關於重陽節的來歷主要有三種主流說法。

重陽節的來歷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的《西京雜記》中記載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及祭祀酒業神等。在之後的.流傳演變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重陽節的來歷二: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風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重陽節的來歷三: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里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圖片3

關於描寫重陽節的優美句子說說

1、重陽節的種種風俗習慣,不辜負這大好光景,增添了這個秋天的快樂,有多少人畫上了這個秋天的快樂,為多少人畫上了一絲微笑,它看不見,摸不著,要發自內心去感受。

2、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3、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4、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目極暫登台上望,心遙長向夢中歸。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遙羨雁飛。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5、秋天的重陽不公是春光勝似春光,時值霜天季節,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

6、重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就是重陽節。重陽節在秋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每到重陽節,我國都有登高賞秋,敬老的傳統。故而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7、秋高氣爽遠眺望,秋景斑斕任你賞。秋風縷縷拂胸膛,心情安詳莫慌忙。秋雲翩翩悠閑逛,花開花落人安康。重陽天漸涼,鴻雁又南翔,飢時飽胃腸,冷來添衣裳。人生路漫長,讓心去飛揚,快樂伴身旁,保重體健康。

8、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舉辦,那時的老奶奶們在縣村裡跳舞唱歌為自己過重陽。九九重陽正趕上豐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麗。「九」包蘊著長久,吉利,祝福老人們延年益壽,健康。「九」代表著中華人民的喜悅興奮。

9、摘一朵秋菊,遙寄思念暖心懷;插一枝茱萸,心許平安幸福願;嘗一口甜糕,苦澀想念化蜜水;飲一杯美酒,香醇團圓心寄你;登一登高山,舒展身心好運至。

10、「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九重陽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後人廣泛流傳,現在在中國幾乎是全部人家都會慶祝重陽節,登高探親賞菊,是一種民俗的享受。

❹ 為何重陽節很多人都要登高登高代表著什麼寓意

解釋,獨自遠離家鄉,難免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感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我的理解是,九月九日重陽節,民俗是折花登高望遠,是為了享受秋高氣爽的大美環境,同時約家人一起去郊遊其樂融融。這是詩人遠在他鄉只能寫詩來遙想家人!九為陽,九九重陽。重陽之後呢?物極必反。陰氣上升,陽氣下降。登高可以祛陰補陽,是長壽之道,養生之道。「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陽數相重,故名「重陽」。因為是在九月初九,又名「重九」。


是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的作品。登高應該是重陽節的一個習俗,古代詩人一般都喜歡遊山玩水,又加上剛好是重陽節,想念家中的親人,出遊登高望遠,釋懷一下心中的思念之情。在家鄉本來應該是一個相約小夥伴們一起登高遊玩的節日,而此時只能自己一個人過節,按照家鄉習俗就去登高了,合情合理。後來為了紀念王維所以就美縫這個節日就去登高。


❺ 重陽節圖片配句子

重陽節,又稱敬老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這個溫馨的日子裡,我們登高望遠,賞菊品酒,更重要的是,傳承孝道,陪伴長輩,共度美好時光。

重陽節,一個寓意深長的節日,它不僅僅是一次秋日的登高望遠,更是中華民族傳統孝道文化的集中體現。在這一天,人們會陪伴著家中的長輩,一同攀登高處,欣賞秋天的美景。這一習俗既鍛煉了身體,又增進了家人之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它傳遞了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當我們站在高處,俯瞰著滿山的紅葉和遠處的炊煙,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對家人的思念之情。重陽節,正是這樣一個讓我們停下腳步,回望身邊親人,表達關愛的時刻。我們可以藉此機會,為長輩做一頓豐盛的晚餐,或者送上一份貼心的禮物,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的感激和敬意。

除了傳統的登高活動,重陽節還與菊花緊密相連。在這個節日里,賞菊成為了一種別致的享受。菊花的堅韌和高潔,正是重陽節精神的象徵。我們可以邀請長輩一同前往菊花園,欣賞那千姿百態的菊花,感受秋天的寧靜與美好。同時,一杯菊花酒,也能讓節日的氛圍更加濃厚,讓家人的心靠得更近。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重陽節提醒我們要珍惜與長輩相處的時光,傳承孝道文化,讓愛與關懷永遠傳遞下去。無論是通過登高望遠,還是賞菊品酒,重陽節都是我們表達孝心、增進家庭感情的美好時刻。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古人登高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己沒退休金 瀏覽:742
小孩子孝順老人簡筆畫 瀏覽:185
養老服務中老人沒人陪怎麼辦 瀏覽:303
重慶長壽電工 瀏覽:87
老年人被燙傷 瀏覽:764
體檢報告一般去哪些醫院做比較好 瀏覽:937
電視廳老年活動室起名字 瀏覽:944
社區九九重陽節主持詞 瀏覽:809
撫順體檢多少錢 瀏覽:587
老人到80歲還能活多久 瀏覽:901
陝西農村養老保險社保卡辦理流程 瀏覽:906
退休教職工可享受工會費 瀏覽:893
如何養生保養血管 瀏覽:257
養老機構有關稅收政策 瀏覽:744
女性50歲夏季全身皮膚瘙癢 瀏覽:371
體檢標書怎麼寫 瀏覽:799
中老年人止咳 瀏覽:382
如何讓帶娃老人解悶 瀏覽:310
廟山老人住哪裡 瀏覽:900
已超過退休年齡工傷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