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人對「孝順」的定義,你可能多少有一些誤解
不久前,一個視頻引起熱議:一位年輕女孩由於辛苦6年打工積攢下來的20萬,被媽媽拿去給弟弟買房,於是深夜在街頭崩潰痛哭。不少人網友因此對「孝順」提出質疑,說應該孝而不順、不要愚孝雲雲。
孝順,是一個常見的詞。有些人認為孝順是傳統美德,不過也有些人認為孝順是封建產物,應該被淘汰。究竟孰是孰非?接下來,筆者綜合資料,大家解釋一下孝順的含義。
「孝順」一詞由孝和順兩部分組成,把「順」理解為順從,甚至是無條件地順從,是人們對孝順一詞的主要誤解。事實上,古代很多思想家是明確反對無條件順從父母的。孝順一詞最早出自春秋時期的《國語》,不過先秦思想家比較少使用。孔子、孟子都提倡孝,卻沒有使用孝順一詞,反而明確說到對待父母,應該順則順,不應該順的時候就不要順。
孟子指出,對父母的過錯阿諛曲從,使父母陷入不義,是「三不孝」之一。
荀子提出孝子不聽從父母命令的三種情況。
聽從命令使父母有危險,不聽從父母命令就安全,孝子不聽從是恰當的;
聽從命令使父母名聲受辱,不聽從命令使父母名聲彰顯,孝子不聽從是合乎義的;
聽從命令使父母言行會如禽獸,不聽從命令父母會修飾自己的言行,孝子不聽從是恭敬。
孟子指出,可以父母的命令而不聽從,這不是兒子應該做的;不可以聽從父母的命令而聽從了,這是不恰當的。明白聽從與否的道理,應該保持恭敬、忠信、誠實的態度,謹慎做事,才是大孝。
漢末思想家仲長統認為,為人子者應該有主見,並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並列出五種情況,為人子者不能順從父母。
父母不公正地責備別人,自己仔細觀察後發現並非如此,可以違背父母不告訴別人;
父母希望給某人官爵,然而該人才能不能勝任,可以違背父母不聽從;
父母想以奢侈浪費來使心情愉快,可以違背父母不允許;
父母不喜歡做善事,討厭子孫與善人來往,可以違背父母而與善人做朋友;
一起讀書的朋友有困難等待自己去救濟,父母不讓自己去,可以違背父母前往。
仲長統指出,不能違背的違背了,是不孝;喜歡違背父母,也是不孝;合乎公義而違背是可以的。
《孝經》記載曾子問孔子:做兒子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這是孝順嗎?
孔子對曾子的問題感到很驚訝,接連兩次說「是何言與」。老師明確否定了學生的觀點,孔子講到,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法婉轉地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地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那麼,孝順的順,究竟是什麼意思?
《漢書》說:「導民以孝,則天下順。」這是說,引導百姓行孝道,天下自會和順。兒子行孝道,家庭才會和順;百姓行孝道,社會才會和順。孝順的順,是和順。
清代《說文解字注》說:「順於道,不逆於論,是之謂畜。」這是說,順從道義,不違背人倫,才叫做贍養。孝順的順,是順從道義。
我們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傳統文化的內涵也要理解清楚。
② 什麼是孝順
孝順,漢語詞語,拼音是xiào shùn,意思是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現多指孝敬的口語。孝順現在應該理解為,孝敬父母長輩,讓孝道一代一代的順下去。出自《國語·楚語上》。
1.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2.指以財物賄賂官吏或尊長等。
3.指用其他方式討好人家。
4.指賄賂官吏或尊長的財物。
5.特指獻給皇帝的貢物。
③ 「孝順」一詞的來源,意思有何典故
至聖先師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意思就是說:我們身體的任何地方,都是父母給我們的,每個人都要好好保護。品行端正、照顧年老的父母、順從父母,這些都是我們做得到的事,應該都要好好的去執行。 孝,就是孝敬,順,就是有時老人也像個孩子,我們就要順著他們,不做無謂的爭吵。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孝順父母,更希望社會上不會再出現傷害父母、不孝的例子。孝順是中國人的特有風俗,別的國家可能都沒有這種孝順的精神,所以也希望孝順的精神,可以永久保存下去。 典故;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
典故:嘗糞憂心: 庾黔婁,任縣令時赴任不滿十天,忽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要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④ 孝順一詞的出處!
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孝順這個詞語最早的記錄是《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⑤ 孝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孝順,漢語詞語,拼音是xiào shùn,意思是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
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現多指孝敬的口語。孝順現在應該理解為,孝敬父母長輩,讓孝道一代一代的順下去。出自《國語·楚語上》。
孝順社會意義: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我們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
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
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中國歷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中國的統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春秋戰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范疇的重要內涵一直發展傳承著。
從我們尚在襁褓到咿呀學語再到長大成人,是父母用他們的愛將我們撫養成人,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為了我們所擁有的現在。父母,付出了他們的時間精力他們的一切,烏鴉尚知反哺
我們可以給父母買套房,或者給老家重新裝修來盡孝心,讓他們安享晚年,買房或者精裝修老房子
孝心最不能等,因為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個人都終將老去,可是孝道會成為家風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