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陽節吃什麼,看什麼
1、吃重陽糕
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回升的含義在答裡面,比較吉利。
在重陽節的前兩天,人們紛紛用麵粉蒸糕,糕上插著彩色的小旗,點綴著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仁等果實;或者做成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名為「獅蠻栗糕」,這都是南宋時期臨安(今杭州)的風習。這些栗糕,恰是「我輩合登高時攜帶的佳點。」
北方的重陽糕,以發面花果蒸糕最為著名(又名發糕)。發面蒸糕是將麵粉發酵後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種花果,如紅棗、果仁、蜜餞、紅絲、綠絲等,上籠蒸熟後將面糕倒出,正好各種花果均在面糕上面,並呈饅頭狀。發面的重陽糕,松甜軟糯,十分味美。
在我國有些地方至今還留存著這樣的風俗:到了重陽時節,已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送重陽糕,一般是兩個大的,九個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農村流傳的「中秋剛過了,又為重陽忙,巧巧花花糕,只為女想娘」的民謠,正是反映了這個風俗民情。
2. 重陽節吃重陽糕有什麼來歷
重陽糕亦稱「花糕」,傳統重陽節食品。常見於江浙滬地區,全國各地區不怎麼流行。農歷回九月初九是重陽答節,也叫敬老節,民間要蒸重陽糕孝敬老人。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同,不過蒸糕要小一點,糕要薄一點。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製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這樣製成的重陽糕,香甜可口,人人愛吃。
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饢、加糖蒸制而成。起於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為普遍的習俗。糕的製作,品種各目繁多,其上並插彩旗,極受兒童的喜愛。此後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
3. 重陽糕的來歷和寓意
重陽糕的來歷:重陽糕,亦稱「花糕」,因其於重陽節食用而得名,是中國重陽節的傳統節令食品。其歷史可追溯至唐代以前,至宋代,如汴京(今河南開封)和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地,重陽糕的製作和食用已成為普遍習俗。這種糕點主要採用米粉、豆粉等原料發酵製成,並常點綴以紅棗、栗子、杏仁等果脯,加糖蒸制。
重陽糕的寓意:重陽糕的命名與「登高」的「高」字同音,因此被賦予了「人往高處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美好寓意。在重陽節期間,人們除了自家享用外,還會將重陽糕饋贈給親友,以此表達「送糕」的吉祥寓意,即「迎寧」。
重陽節的文化內涵:重陽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是季秋豐收祭祀的演變。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際,會祭天帝、祭祖,以感謝他們的恩德。《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有所記載。重陽節融合了多種民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包括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傳承與變體:歷經數千年的演變,重陽節衍生出了許多習俗。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獨特的慶祝方式,如港澳地區的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廣西隆安縣在九月九日會放任牛羊自行覓食,而福建海澄縣則會放風箏作為慶祝活動。這些習俗反映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