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口閉口說百善孝為先的人,最不懂得應該如何尊重孩子,認同嗎
絕對認同,不分場景、不分情況,父母都不用以「孝」去要求孩子。
「孝」是美德,但作為要求,只能有一個結果,讓孩子產生置疑和逆反,有百害而無一利。
只要我們教育沒有大的缺失,我們用得著擔心孩子「不孝」嗎?
強調「孝」就是不尊重孩子,這種天經地義、水到渠成的事情,為什麼要強調和要求?
無非是做父母的對自己都沒有信心,總是擔心孩子以後「不孝」唄!
「孝」跟「學習」是本質不一樣的概念。
「孝」是順天性的,是與生具來的本能。
「學習」是逆天性的,不是與生具來的本能。
所以「孝」不能被強調和要求,「學習」是要被強調和要求的。
說誇張一點,禽和獸都長大了知道反哺,用不著教,而禽和獸除了本能的生存技能外,是不會「學習」的,「學習」的人類特有的、反天性的自律行為。
如果孩子將來「不孝」了,只有一種可能:
家長提供的成長環境有大問題,讓孩子喪失了這種天生的美德。而強調「孝」、用「孝」去要求孩子,就是形成這種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出現了「不孝」的苗頭,作為家長要做的不是趕緊用道德去綁架孩子,而是自我反省什麼地方出問題了,讓孩子這樣的天性開始喪失!
我們家孩子才13個月,看到我回家進門,都會放下正在喝的奶很快爬到門口來迎接我,我用不著擔心他們將來不孝,更用不著用「孝」去要求他們。
如果那天他們「不孝」了,一定是我自己出問題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一個人有孝順的品質跟家庭和教育是有關系的,有良好的孝的家庭氛圍,父母給孩子做好了榜樣,對孩子有關愛,帶來的結果是長輩慈祥,晚輩孝順;如果做父母自己沒有做好榜樣,對孩子也沒有好的教育和關心,還要求孩子對自己孝順,就是道德綁架,結果必然是不幸的。說到底還是原生家庭這個問題,熱播電視劇《安家》、《完美關系》里的房似錦和邦尼的媽媽,就實在讓人厭惡,沒有做好父母的義務,還一味地壓榨子女,如果有這樣的父母,你選擇會孝順他們嗎,如果是,那實在讓人敬佩。我覺得首先父母慈,其次兒女才會孝。
你這句話,背後也許會有生活場景,雖然沒有描述,卻也能感知一二。
先對親愛的你說一聲:辛苦了!
對生活吐槽的人,首先是很認真生活的人。對生活和自己沒有輕慢。包括孩子。對嗎?
然後就是有人忘記了跟你分擔,是么?你感覺到了疲勞,寂寞。不堪重負。和無以言說?
甚至,有些壓抑。
是么?
來,親愛的,坐到窗邊來。打開窗子。
端一杯清茶。
如果喜歡咖啡,來一杯吧。或者紅酒,都無妨。
坐下來聽聽自己的心。她有話對你說。
有些話,該對枕邊人講的,有多久沒講過?
有扇窗,該對家裡人打開的,有多久沒有了互相的關愛和問候?
今夜,你可以醉一下。
也可以打開音樂,聽一首喜歡的歌。隨著音樂的律動,讓你的心,沉下來。看看你走過來的路。你是把誰丟了沒?
那個最初的夢?
那些美好的往事?
那一起承擔的誓言和深情挽起的手。
還有那些一個人的曾經。
親愛的,就這樣靜下來吧,面對自己的心,看看你忽略了什麼?
有些時候,幸福就在手邊。只是抽屜是關著的。需要你伸手打開。
親愛的,告訴我,你願意嗎?
張口閉口說百善孝為先的人,是否懂得應該如何尊重孩子?——我覺得這個問題前因後果沒有存在必然聯系:「強調孝道」,沒法得出「不尊重孩子」的結論: 強調孝道→不尊重孩子(沒法成立)
但是,我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提問,因為「張口閉口說百善孝為先」可能讓人很不舒服,即使「百善孝為先」好像是一個難以辯駁的「真理」。那麼我們的問題也許可以變成:
我想張口閉口強調孝道讓人不舒服,並不是「孝道」本身讓人不舒服,而是反感「孝道」成為一種控制工具和手段。什麼事情加上一個「不孝」的罪名,就能輕易地道德綁架。而且再加上「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樣的道德綁架更是難以掙脫。
比如,你頂嘴你不孝,你不聽父母你不孝,你沒把我放在第一位你不孝,你惹長輩生氣你不孝等等,以這樣的「不孝論」為手段控制對方:你應該如何如何,你必須怎樣怎樣,這才是孝,這才是對,這才是善!如果在這種情景下強調孝道,表明上在宣揚一個難以辯駁的「真理」,實則是以孝道為名實施「控制」,在這種情境下,提問中的論述是可能成立的: 強調孝道→以孝道為名實施控制→不尊重孩子
講了這么多,並不是說明「孝不重要」,反而,我想說的是孝很重要,對個人、對家庭、對 社會 都很重要。 但我覺得「孝」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像愛、性、食慾一樣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不需要強調「每天都要吃飯」一樣,孝也不需要一直拿來強調,更不需要張口閉口拿來說的。
我一直相信,當一個孩子從小從父母和長輩那裡獲得優質的養育、關愛、理解、包容、尊重,那他也自然而然會回饋父母和長輩同樣優質的贍養、關愛、理解、包容、尊重,這就是孝——自然而然的孝,天經地義的孝。
今天是2020年的清明節,今年的清明尤為沉重,祭奠祖先,緬懷英烈,是感恩的儀式,也是血脈親情的天然紐帶。我們曾經得到的愛和庇護,化為思念和感恩傳遞給曾經饋贈者,也化為綿延不息的愛,從我們這里傳遞下去——這種傳遞,讓我想起了「孝」。「孝」何嘗不是將接收到的愛,自然而然地傳遞回去,再傳遞下去呢?
這是在由題目引發的個人看法和感想,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張口閉口說百善孝為先的人,他的主觀意識里植入的是「父為子綱」的信條,強調的是發生矛盾時,子輩對父輩的服從,實際上一種權利的爭奪和維護。
所以在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很大程度上是權威型的父母,他們比較不容易做到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溝通,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以孩子的視角考慮問題。
當然,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的觀念很多時候是在上一代父母中習得。做為孩子我們意識到父母的局限性,我們學習以更包容的心態看待事情,同時自己不斷的成長。
謝謝題主的邀請
從古至今,我國一直秉承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傳承下來的!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抓著這樣的美德對人,這樣才能使 社會 更和諧。
當你覺得自己的人父母沒有樹立好的榜樣給子女的話,自己應該多自我檢討一次自己。畢竟自己父母都是老自己一輩的人,它們那年代的人文化程度比較低,依然含辛茹苦供書教學,盡量讓自己的子女有學識有文化的人。把自己的子女養大,這一段路程飽受多少的心酸煎熬,為人子女很難能感受到。只有到了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才深受體會得到!
如今我們為人子女的,雖然有時候自己父母行為得不到自己的認同。而這時候我們更不應該去指責,批判它們的行為。我們應該的是引導它們,教育它們正確的。作為子女不單單要教好下一輩,我們還要教上一輩的!畢竟沒有它們,就沒現在的自己!
寫著寫著都不知自己表達什麼了,感覺離題了!
請諒解
百善孝為先,是中國的傳統教育的精華,但是,孝順,不是掛在口頭,而是表在行動。如果把百善孝為先掛在嘴邊,而自己卻沒有孝順自己的父母,那就是無稽之談,沒有要求孩子孝順自己的能力,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空頭話語,這個似乎和尊重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尊重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不是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就孝順自己了,也不是說你不尊重孩子,孩子就不孝順了,這個我感覺沒有必然因果關系。如果再說生活中,我們做到了自己能孝順父母,孝敬老人,做好自己,必然就是為孩子做了個很好的榜樣,孩子自然就會去有樣學樣,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這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不認同這個問題的觀點是對的。
父母對孩子從小的教育如果做到了恰當的,那麼就不會出現長大後要求孩子去做到孝。
這種要求或者道德綁架的去強調這種孝道本身就缺乏一種根,而這個根還在父母身上。
家是一棵樹,父母是樹根,子女是枝葉。
莫向外求~~~
雖然我自已也是老人,但我認為如果老人總把這個話掛在嘴邊,那他一定是一位非常自私和自我的人。若是其他人老把這個話掛在嘴邊,那他多半是非常守舊,沒有融入當前時代的人。
提倡孝敬是應該的,也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老人們把它老掛嘴邊就不是美德了。況且現如今這個孝的內含更多的是尊重和關心,而不是兒女親力親為伺侯老人。
什麼叫尊重孩子?培養成小皇帝叫尊重嗎?不讓他吃點苦叫尊重嗎?不讓孩子受點批評叫尊重嗎?不讓孩子受點挫折叫尊重嗎?難道不應善以孝為先嗎?你講的尊重絕不是愛,而是害!你是伺候小皇帝的命嗎?你是要培養許可馨那樣的人嗎?
⑵ 百什麼孝為先啊
百什麼孝為先正確用法是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讀音[ bǎi shàn xiào wéi xiān ]
基礎釋義: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
百善孝為先漢字筆畫:
百善孝為先的含義:
孝順是每個人理所應當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一些客觀情況下,往往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真正的孝實際上是虔誠和尊重的統稱,是大家心甘情願去照顧父母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孝順只是為了作秀,那就如何變了味的陳年佳釀,失去了它本來的味道。
百善孝為先,不是孝如何偉大,而是要營造一個溫暖親善有序的家庭氛圍,使得孩子自小能體會到情、學會體諒他人、學會克制自己,此之謂親善,而不是自私自利為群體所排斥的小人,因為中國人從來不相信一個絕情棄義、刻薄寡恩之人值得信賴、值得合作。
⑶ 為何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這是一句從古流傳下來的金玉良言。一個人是在父母的期待中生下來的,生兒方知父母恩,只有孝順父母的人才是一個合格的人,這是一種對父母養育子女的反哺,這更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傳承。
孝代表的是一種品質孝代表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百善孝為先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句話,這是我們對老祖宗優良傳統的繼承。這也代表了我們對待過去的文化有選擇性的傳承,這也代表了中華兒女的優秀品質。
一個對待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根本就不配為人,父母一生為你,而需要子女做的只是晚年的陪伴,僅此而已。也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夠孝順我們的父母,讓他們的晚年不在孤單,讓他們開開心心的看著我們的成長。
⑷ 中國古代說,「百善孝為先。」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百善孝為先」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它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 其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⑸ 百孝為先這句話完整的該怎麼說
百善孝為先。百孝為先這句話完整的應該是百善孝為先,意思是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將孝順父母排在第一位。百善孝為先出自晚清近代著作《圍爐夜話》,下文是「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兒女尊重父母,這是一種穩定倫理關系的表現,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⑹ 百順孝為先的意思
這句話說錯了,不是百順孝為先而是百善孝為先。
意思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順是居於首位的。
簡介: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古籍記載: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百善孝為先》周國民書(2張)
⑺ 百事孝為先,不管婆婆怎麼對你,你都要好好孝順她,這句話對嗎你怎麼看
百事孝為先,這句話是對的。你可以想一想,你多少歲,而你婆婆多內少歲?你肯定容比你婆婆年輕嘛!也就是說她老人家說不定哪天就走了,而你肯定比她長命。
如果是很小的事情的話,就不要和老人家計較了,反正他一定會比你先死的。
不過如果是嚴重的問題就不能忍了,該反駁的反駁,該報警的報警。不要畏懼報警,你丟失了兩塊錢警方都會受理的。
⑻ 百孝順為先還是百善為先
百善孝為先釋義: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出自晚清近代著作《圍爐夜話》。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
《圍爐夜話》全文賞析:
中國傳統文人是快樂、超俗,亦或痛苦、壓抑,現已難以說得清楚。哪代文人即使在生活安逸、仕途得意時,心中也常存為天地立心為萬民請命的憂患意識,而在陡遭不測、傾家盪產時,又能常常保持一份無怨無悔的淡然心態。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因其博大,受其滋潤的中國文人的心胸也是寬廣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豐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