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事親之道什麼意思
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孝道。
佛教認為事親之道應該注意下面三點:
一、孝順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孝順父母應該長期不斷的奉養,使其無缺,而不是一時的情緒喜惡。《長阿含經》說,子女應以五事敬順父母:1.供奉能使無乏;2.凡有所為,先白父母;3.父母所為,恭順不逆;4.父母正令,不敢違背;5.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心地觀經》也說:「孝養父母之福與供佛同等,應當孝敬恆在心。」佛教不僅報現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對父母的追思與感恩。因為父母的生養,我們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聽聞佛法,圓滿菩提。《分別經》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學道,累劫精進,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所以盡孝如同學佛一般,不能間斷。
二、孝順必須有實質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樂,也是孝順的表現。《父母恩重難報經》載:「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無戒,與戒教授;不聞,使聞教授;慳貪,教令好施。」《本事經》及《孝子經》說:「能開化其親,才是真實報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囑咐比丘應「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賢愚經》、《睒子經》謂「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無論在家或出家,實質上能解決父母的需要,且能導其正道,這是無比的重要。
三、孝順必須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廣義的父母恩還包括「師長恩」,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中也說:「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更進一步來說,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之一便是「報父母恩」;修行者以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最為上行。《梵網經》說:「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個人懂得孝道,敬愛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惡行,就不會侵犯他人,進而尊重萬物,更能了解同體共生。所以太虛大師將孝道擴大為「孝順父母、孝順師長、孝順業因、孝順聖教、孝順法性、孝順佛心」。佛教不僅是重視孝道,更將孝道的積極意義與精神發揚光大。
『貳』 佛教的觀點看孝道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明朝時大學者楊黼曾告別親人去四川找無際大師學佛。半路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說見無際大師不如見佛。老楊十分高興,忙問佛他老人家在哪?和尚說,你原路返回,看到披著被子倒穿拖鞋的就是佛啦。老楊見他一本正經像個高僧模樣,值得信賴,便掉頭回去,一路上輕易都不敢眨眼,生怕與佛錯過。結果這天深夜走到家門口也沒見到佛,心中遂大呼上當。想想也是,哪有佛披著被子倒穿拖鞋的,難道是濟公活佛?邊想邊叫門,裡面的老娘早已睡下,突然聽見兒子叫門的聲音,連忙出來開門。家門一開,楊黼呆住了,眼前急急忙忙來開門的母親正披著被子倒穿拖鞋。原來找了一路的佛正在家裡。
世上披衾倒履的父母到處都是,而悟得父母如佛的子女不知有幾個。由此可知雙親是在世活佛,因此我們要拜佛、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先從凈業三福中的「孝養父母」做起,才有可能成就道業!
佛教勸孝偈雲:
堂上有佛二尊,
惱恨世人不識;
不用金彩裝成,
非是栴檀雕刻;
即今現在雙親,
就是釋迦彌勒;
若能誠敬得他,
何用別求功德。
『叄』 佛家有雲「在家孝父母,何必遠燒香」,這個說法有何典故
很多人都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去寺廟里燒香拜佛,以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鴻運亨通、身體安康。於是乎,寺廟成了春節期間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名山古寺更是香火鼎盛絡繹不絕。
這不,下午在一個微信群里,就看到一幫朋友相約去名山勝地燒香拜佛,其熱烈程度不亞於搶紅包。這讓我想起很久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有這么娘倆,母親含辛茹苦把兒子拉扯大,可兒子卻嫌棄家境貧寒,平日對母親態度惡劣非打即罵。
當今社會,人情日疏。很多人為了尋求心理上的安慰,以神靈為精神寄託,希望神靈能夠助己成功。殊不知,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父母才是我們這輩子最應該頂禮膜拜的佛啊。如果堂上不孝敬父母,遠處求佛有何用?佛家說「百善孝為先」;道家講求「孝親尊師」;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就是孝字當頭;在民間,還有賣身葬父、卧冰求鯉等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典故。「孝」才是接通福緣慧根的通天之道。只有力行孝道,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對得起子孫後代,才能有一顆恭敬之心,打開財富和幸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