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不孝敬父母的例子
我真的很瞧不起不贍養老人的人,其實,在我看來,不應該稱之為人,而是連畜生都不如
外婆共有六個兒女,除了老大和最小的是兒子外,中間四個都是女兒,我的媽媽排行第二,比我的大舅舅(占時這樣稱呼,至於原因,當你看完後就明白了)剛好小一歲,當我還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小舅舅那時還在上大學,就是當時的師專一類的,大舅舅女兒比我大一歲,九十年代初,因為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就到廣東打工掙錢給我和我的孿生姐姐上學,因為家裡沒人照顧,所以就把我和姐姐放到了外婆家開始上一年級,外婆家在農村,大舅舅是挨著外婆家住的,因為他們家的房子就是他結婚是分給他的,那時記憶里就是大舅舅和舅媽老是打架,一打架,我表姐就哭著大叫,反正,大舅舅和舅媽不喜歡外公外婆,現在才得知說是外公外婆帶了我們這兩個外甥女,現在又給小舅舅帶小孩,說沒給她帶,其實,她這是說的風涼話,後來她們也去廣東打工了,表姐不一樣的是外公外婆照看,我們小時候都在一起玩的,也就因為外婆照看了我們,舅媽對我的父母也有意見,其實,我們真的沒有招她惹她,舅媽是那種典型的農村婦女中的厲害角色,有時候我都覺得大舅舅是粑耳朵,舅媽倒是很顧她的娘家人,好像只有她的父母才是父母,丈夫的父母就不是父母了,我在外婆家生活了三年後就回自己家上學了,後來,表姐考上了大學,外公外婆都很為她感到高興,我們是一天天的在長大,外公外婆卻是一天天的老了,現在兩個老人在家還種了地,去年還收了幾千斤玉米,這些年,都是外公的四個女兒每年都有給錢給他們花,小舅舅也給,但他是因為有兩個小孩在家外公外婆帶著,小孩學費,零花錢這些,所以,我覺得他寄錢是應當的,小舅舅這個人也沒什麼責任心的,反正就是那種很自私的人,什麼事都想要扯到錢上面去,因為我小姨條件要好些,所以小舅舅就老是打小姨的主意,大舅舅這些年,錢是給過,比如,過年了,外公沒錢了,就打電話給他要錢,他是答應了,明明是可以從銀行寄的,現在這么方便,但是他叫他的小姨妹(也和外公一個鎮)給到外公300塊,他這么做是什麼用意,無非就是想讓大家一個傳一傳的,說他給了老人錢花,真的,想起來就覺得他這種行為可恥,但是這300塊中,當時表姐考上了碩士,外公就給了200塊給她,後來又是過生,又給她100塊,差不多大舅舅給的錢就轉了到手,轉到他女兒手裡去了,小時候在外婆家,我們吃什麼她吃什麼,有什麼好吃的都是一起吃,從來沒有說外公外婆對我有什麼私心,都是一視同仁的,去年,大舅舅在鎮上買了房子,表姐也快畢業了,她學校離家也就一兩個鍾的車程,她回去的話都不會回去看外公外婆,倒是常大包小包提著東西去看她自己的外婆,偶爾回去一趟,外公外婆知道了,就會把家裡好吃的但他們平時不捨得吃的東西拿出來弄給她吃,留她在家住,她也不願意,總是嫌家裡臟吧,農村養了畜生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在農村長大的人都應該知道的吧,大舅舅和舅媽現在在廣東這邊做核桃生意,就是進些貨來自己擔著出去買,當然,進貨的時候好的進少一點,做個樣板,不好的就多進,給你看的當然是好核桃,但買給別人的就是鐵核桃,鐵核桃是吃不到裡面的肉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調包",從他們的職業來看,我想,你們就知道他們的心腸究竟好不好了,稍微有良心的人都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樣買的話他們利潤就高多了,我常在想,大舅舅舅媽是這個樣子,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的碩士表姐也如此呢,去年年底外婆過生日,她都沒去,她也在她鎮上的家啊,從鎮上到外婆家,走路20分鍾就到了,後來她說不知道外婆過生,也許是她真的不知道,但是她在父母卻是可以告訴她的,只因,他們心中,根本就沒有老人的存在,前幾天,外婆生病了,比較嚴重,幾個女兒知道後都往家裡寄了錢,現在她們正打算把外婆接到身邊照顧,兩個兒子有沒有寄錢或是打電話回家問候,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在我心裏面,我沒有舅舅,一個都沒有,說真的,我瞧不起他們,人家都說養兒防老,我有時候就想,為什麼外婆生下他們的時候不一屁股坐死算了,這樣的人含辛茹苦的把他們養大,外公外婆得到的是什麼,心酸啊,不氣他們已經就是好事了.
此生,最痛恨不孝敬老人的人,畢竟,老人沒有做對不起你的事.
❷ 不孝有三是指哪三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白話翻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其中「不孝有三」具體是指的是:
1、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
2、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
3、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
(2)不孝敬老人的典例擴展閱讀:
東漢末年趙岐在所注的《孟子章句》中對此句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舜懼無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禮也;舜不以告,權也:故曰猶告,與告同也。」
很明顯,趙岐明確了「三不孝」的具體所指,並將「無後」 解釋為「沒有後代」。「這句話整體的結構應該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結論,『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是孟子以舜所舉的一個例子,『君子以為猶告也』是出於對舜形象的維護所做出的對『舜不告而娶』的 進一步解釋。」
因此,這句話可以解釋 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是其中 最大的一種,舜娶二妃都沒有告訴其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兒子應該盡到的責任。
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 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 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但君子認為舜娶妻這件事雖盡了忠,還是應該告知父母。
❸ 在明朝的時候,不孝順老人會受到什麼懲罰
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人們始終離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養老”問題。
養老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夏商兩代繼承之,但西周才在制度上臻於完善。《禮記·王制》中說:“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脩而兼用之。”《周禮·地官·大司徒》中也說道:“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
在現代社會,國家福利體系比較完善,老人們可以去敬老院養老、領取政府補助等。那麼,在封建社會,人們是如何處理老人問題的呢?為了安置老人,政府具體做了哪些措施?
❹ 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父母嗎
學歷越高,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多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史,估計大家也發現了規律所在,但凡能扛起家國重任的,無一不是知識文化水平高超之人,文人會謀略,武將懂兵法。到了現代社會,雖然沒了過去的老一套標准,但社會的總體發展還是依靠知識分子們,高學歷的孩子就在其中。
然而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腦力工作者,當他把一天的大腦運轉都花費在工作或者學習上的時候,就沒有多餘的精力分攤給父母了。下班寧願癱在床上,也不接受來自父母的噓寒問暖。
思想層次差距大,交流少
這時候有網友說了,父母的親情本該是治癒孩子疲倦的良葯,怎麼到你口中成了壓力般的存在了呢?這就說到了重點:隨著孩子學歷的提高,跟父母早已不在同一文化層面上了,思想和三觀上存在巨大差距,交流反而容易激發矛盾。
現實中,我見過太多因為學歷高就與年少同窗疏遠的案例,倒不是因為清高自傲,而是話不投機。哪怕是民國時期著名才女張愛玲,也曾直接對老友表達過「受不了跟你在一起總是聊過去,彷彿現在的我死了一樣。」
雖然親情要比友情粘度高,但隨著交流的減少,父母也會逐漸聽不懂或不明白孩子在想什麼,而學歷高、見多識廣的孩子,也會逐漸對父母隱瞞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免被指責。久而久之,父母便會覺得孩子不孝順,其實孩子並非不孝,而是父母要求太高罷了。
離家遠,親情由濃轉淡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高學歷的孩子大多會就職於超一線城市,比如我表姐,就職於上海,一年最多回兩趟家,一次五一,一次十一,親情自然不勝以往。
都說距離會產生美,但對於親情來說,距離只會讓親情濃轉淡。對比之下,學歷不高的孩子不受專業限制,大多在父母身邊就能就業,也難怪網上都說「成績好的孩子是國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