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的故事
重陽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在陰歷九月九日。按照中國古代關於數字的二元分類,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的月份和日期都為陽數,所以稱為「重陽」,也稱「重九」。
那麼你們知道有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嗎?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關於重陽節的故事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在評論區里告訴我吧。
Ⅱ 《重陽節的傳說》主要寫的是什麼
故事內容:
在東漢時期,一名年輕人住在渭河附近的一個村莊。他的家庭有父母和妻子,一個家庭和一個和睦的家庭,日子很開心。
事故將會發生。有一年,一個惡魔突然出現在渭河。岸上的許多村莊都受到瘟疫的歡迎,很多人都死了。看到村民們正在死亡和非常焦慮,他們決定為人民尋求獎學金和犧牲。賴靜回到家中,告別了他的父母和他的妻子,他一個人走在路上。
賴靜參觀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山脈,在東南山區找到了一個名叫費昌芳的仙女。
賴靜在路上帶了一袋干糧。他一路走來,一路詢問,一個接一個地翻過一座山,一條又一條地砸了一條河,砸了一雙鞋,終於看到了那間長長的房間。
費昌芳和炎帝對他說:「我看到你要殺人,你會接受你的學徒。」他遞給他一把青龍劍,並教他魔鬼的武術。徐晶晶每天都努力學習並練習,最後訓練了劍法。
有一天,費昌芳把現場稱為前線,說:「在今年的前九天,惡魔會出來殺人。你會回到家鄉去殺人。」他送了一捆葉子,一瓶菊花酒和幾句話,讓村民們爬上高級災難,然後去找惡魔殺手。我從手裡拿起一把起重機把它帶回了我的家鄉。
9月9日,賴靜將整個村莊帶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他把蠍子的葉子給了每個人,這樣蠍子就不敢挺身而出:倒入菊花酒,讓大家喝一口。安排完成後,他帶著青龍劍回到村裡,等著殺死惡魔。
中午,有幾聲奇怪的尖叫聲,惡魔爬上河岸,匆匆走進村裡。他發現村裡沒有人。他環顧四周,發現村民們躲在山裡,在山上大喊大叫。剛剛到達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桉樹葉和菊花酒沖到了臉上,愣了一下突然暈了,噢呀在同一個地方。晶晶手持劍從山上沖下來,與惡魔搏鬥。
魔鬼看到情況不好,轉身就逃之夭夭。李靜猛擊他的劍,將他摔死。
從那時起,渭河兩岸都沒有瘟疫。這一天是農歷的第9天。之後,在一年的這一天,人們將舉行攀爬,移植,飲用菊花酒等活動,以紀念粉碎惡魔和殺害人民。因為9月9日是另一個重陽日,人們稱這一天為「重陽節」。
《重陽節的傳說》是收錄於《幼學瓊林》故事中的一則童話故事。《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開悟的兒童書。作者是明朝末期西昌的成長集。這本書最早被稱為「青年學習技巧」,也被稱為「成語測試」,「故事來源」。在晶晶台時期,金石秋蕊和清朝嘉慶時期由鄒生脈,中華民國的任飛榮,葉朴珍和蔡東宇補充。
(2)重陽節的傳說講故事視頻擴展閱讀:
重陽節是農歷九日傳統的中華民族節日。在「易經」中,「九」被設定為正數。 9月9日,兩三個人很重,所以「重陽」;因為白天和月亮都是九,它也被稱為「重九」。九九回歸真理,人民幣開始時,古人認為九九崇陽是吉日。
在遠古時代,人們在重陽節有著提升和祈禱的習俗,在秋季旅遊中享受菊花,欣賞祭司,為祖先獻祭,為節日喝酒。延續至今,它增添了尊重老人的內涵,並在崇陽當天享受了高級宴會。提升秋天,感恩和尊重老人是今天重陽節的兩個重要主題。
根據現有的歷史資料,重陽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Lv的春秋,七秋記」可供選擇。由於謝天地和祖先的活動,古人在9月收獲莊稼時犧牲了皇帝和祖先。這是重陽節的原始形式,作為秋收節。崇陽節始於古代,形成於春秋戰國。它在西漢普及,並在唐代繁榮。
「重陽節」的名字記錄在三國時代;到了魏晉時期,節日氣氛越來越濃,享受菊花和飲酒的習俗受到了文人的極大歡迎;在唐代,它被列為全國公認的節日,從那以後它一直是朝代。至今。崇陽先民的民俗風情已經存在了數千年,是一種具有深遠意義的古老民俗。重陽和除夕,清明和中原也被稱為四大傳統中國祖先節日。
Ⅲ 重陽節的來歷
相關重陽節由來的傳說故事(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
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
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
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
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
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
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
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
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
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
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
,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
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
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
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Ⅳ 重陽節的由來。
九九登高會,農歷九月,天氣漸涼,霜雪將至,所以也叫青女月、授衣月,青女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霜雪之神,唐杜審言《重九日宴江陰》詩謂:「降箱青女月,送酒白衣人授衣之稱《詩經》就有的,《七月》詩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句。宋陸游《立冬日作》則拈出「授衣月」:「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在唐代,國子太學的學生們每年九月有授衣假,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詩之九雲:「初當授衣假,無吏挽門鈴。
授衣九月,有九九重陽登高節。這是年終最後一次戶外遊玩活動,當然也是內容豐富、規模較大的一次。農歷九月初九,俗稱重九,因兩九相重:又稱重陽,因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稱,三國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雲:「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而此時,秋收基本完畢,鄉民多有接女兒歸寧的,俗諺雲「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由此重九也叫「女兒節」。在一些地方,這天開始夜讀得日子,重陽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插茱萸,由此也演化出一些小的節俗活動來。至於紀念斗姆星君誕辰的「九皇會」,則是另一種性質的節俗了。
重陽節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字景公始為登高」,是說戰國的時候已經有登高的活動。不過當時的高不影?在重九。重九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陽,土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劉歆將重九和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梯照少,魏晉南北朝時代,重九登高之俗已經完備,有關登高之俗起源的傳說故也開始瓿行。此時的登高,已經增加了游樂內容,或者說以游樂為主要內客了,宗《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按公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世以來未改。今北人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近代皆設宴於台榭。」民間的習俗一般是登高飲酒、賦詩作文。
官延皇室也多有此舉顧祿《清嘉錄》述唐以前的宮廷登高之舉雲:「孟嘉從桓溫游龍山,亦九日登高之後遂相稱為故事。《南齊書·禮志》,宋武帝在鼓城時,九日,上項羽戲馬台登離。份齊武帝本紀》,九日,孫陵崗商飆館登高宴群臣。《全唐詩話》,唐中宗臨凋山登高又《唐詩紀事》謂景龍三年(公元709年)九月九日,唐中宗李顯臨幸亭登高,令臣下賦同題四韻五言一首,先成者賞,後成者罰。明代,又有皇帝親臨萬歲山登高之舉,與宮廷的登高相對,民間登高之舉也很盛行尤其文人墨客更是熱衷在關於重九登高之俗起源的兩種傳聞中,民間相信「桓景避災」,文人雅士們更傾向於「孟嘉落帽」。
其實,孟嘉落帽本來就是個文人故事:晉朝永和年間,有位叫孟喜的,在駙馬桓溫的帳下任參軍,他就是大詩人陶淵明的外祖父,這位孟嘉少負才名,很受大將軍桓溫的賞識,有一年重陽節,桓溫在龍山大宴群僚,吟詩聯句,騁懷馳想。酒酣興濃之際,一陣風起,吹落孟嘉的帽子,可他還在高談闊論、吟詠嘯哦。掉帽子是有失體統的,別人作詩譏諷,才高膽壯的孟嘉逞才傲物,語驚四座,折服了眾人。由此,後世有人說九九登高之舉以「孟嘉落帽」為始。乃公如是,乃孫亦如是。孟嘉的外孫陶淵明也負一代才名,但不願入官入宦,而乞「歸田園居」,他在重陽節演出了不少節目。在其《九日閑居》詩序中,他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持醪靡由,空服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