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登高會的吃糕
重陽節吃糕,如同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都是應時節令食品。歷史上重陽糕經歷了多次變革:漢朝時叫「蓬餌」;唐朝時叫「麻葛糕」和「米錦糕」;宋時叫「菊花糕」、「重陽糕」;清朝時則叫「花糕」。從民俗意義上看,「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萬事皆高」之說。重陽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意義獨特。據史籍載,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也被用於饋贈,頗具禮俗意義。《帝京歲時紀勝》載:「京師重陽節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面壘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為標識。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 」。
❷ 重陽節為什麼吃桂花糕
1、吃重陽糕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說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於「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徵「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2、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或「菊糕」,是用發面做成的糕點,輔料有棗子、杏仁、松子、栗子,屬於甜品,也有加肉做成鹹味的。製作較為隨意、簡易。
3、講究些的做成寶塔狀、九層,上面再做兩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陽(羊)」之俗。有的在重陽糕上插上小彩旗,並點上蠟燭燈,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則隱喻為茱萸。
4、唐武則天曾在重陽時,令宮女廣采百花,和米搗碎,蒸制「花糕」(如菊花糕、桂花糕等),用以賜賞眾臣,以籠絡人心。明清時,重陽糕的製法更趨精細,種類也繁多,並且有了成人和兒童食品之分。據載:「京師重陽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面壘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小兒輩又以酸棗搗糕、火炙脆棗、糖拌果乾、線穿山楂,繞街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