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學經典少兒讀本:三字經·孝經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少兒讀本:三字經·孝經》是智慧的源泉,喚醒內心的光芒。經典作品能觸及人心深處,塑造優雅氣質與敦厚品性。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經、史、子、集四大類書籍能流傳至今,實屬不易。
《三字經》被譽為兒童啟蒙之寶,其內容涵蓋了歷史、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知識。讀《三字經》,孩子們能從小學到歷史故事,理解古代智慧,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每個字詞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通過簡潔明了的表達,幫助孩子理解生活的真諦,培養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孝經》則著重於教導孝順之道。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構建和諧家庭和社會的基礎。《孝經》通過闡述孝道的重要性,教導人們如何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尊敬與關愛。學習《孝經》,孩子們能從小樹立孝敬父母的觀念,培養出感恩之心,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定。
《國學經典少兒讀本:三字經·孝經》不僅是一本教育孩子的書籍,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它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將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融入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有道德、有智慧、有愛心的人。
通過《三字經》和《孝經》的閱讀,孩子們能夠吸收中華文化的精髓,培養出良好的性格與行為習慣。這些經典不僅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了一條光明的指引,更是為他們將來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社會成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❷ 國學文化之孝道
國學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國學經典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它的內容可以說包羅萬象,博大精深,而其中孝道不得不提。
首先我們想想幾個漢字,一是老人的「老」字,下面是一把刀,把那把刀換成孩子的「子」,那個字就念什麼?「孝」。對,所以孝就是子女要把父母放到一個應有的高度。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就是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如果不孝就是缺少道德的根本或者說是缺德!孔子又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意思是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可事實上現在的孝道文化可憐啊!我們聽到過很多,比如有的人上了歲數,雖然地位錢財不缺,兒女三五個的不在少數,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碩士等學位,卻一個個飛到國外,再也不回來了,獨留老兩口子在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陣,生了那麼多兒女,讀了那麼多書,又有什麼用?然後,雙雙對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日子一天一天這樣過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電視機」來陪伴。還有我們聽過的一個老人死在了二兒子家門口,這樣的悲劇真的讓人寒。當我們都在指責兒女不孝的時候,有沒有反思過根源,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我想可能是每個人從小在家庭中受的教育吧。
其實關於敬老、養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其中孔子最為提倡,《論語》裡面「孝」這個字出現了17次。而宋朝的趙普宰相說過,他是半部《論語》治天下,他為什麼能夠治天下呢?就是因為有孝道德教育,可見中國文化,把孝的教育作為管理的最好的方法在進行延續。
中國的孝道,強調的是:孝敬父母的人第一步要自愛。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我們的身體毛發和肌膚是父母給予的,連著父母的心,哪怕有半點損傷和疾病都會讓父母揪心,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注意自身安全不讓身體受到無故的傷害,注意身體健康,不讓疾病纏身,這樣父母就不會為我們擔心。讓父母安心度日以報答養育之恩,這是做到孝道的第一步。
第二步應該就是孝敬父母。《弟子規》中「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它把孝放到了首位,這也說明了孝悌之道 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我們中國人講孝道,如果對於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沒有感情,親情不篤,而要他愛天下、愛國家、愛社會,那是空洞的口號,是不可能的。說他真的有愛心,他連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沒有愛過,怎會愛天下、國家、社會?人生的幸福,最幸福的是父母尚存,上有父母,旁有兄弟姊妹,和睦康樂,這是人生最快樂、最幸福、最健康的家庭、社會、精神心理生活。倘使人人如此、家家如此,則天下太平。所以,儒家孔孟之道提倡孝道的理由,就是為了建立家庭健康、社會健康、人類健康。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有人問一位老先生,太陽和月亮哪個比較重要。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余激月亮,月亮比較重要。」「為什麼?」「因為月亮是在夜晚發光,那是我們最需要光亮的時候,而白天已經夠亮了,太陽卻在那時候照耀。」你或許會笑這位老先生的糊塗,但你不覺得很多人也是這樣嗎?每天照顧你的人,你從不覺得有什麼,若是陌生人偶爾幫助你,你就認為他人好;你的父母家人一直為你付出,你總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還嫌煩;一旦外人為你做出了類似行為,你就會分外感激。這不是跟「感激月亮,否定太陽」一樣糊塗嗎?
有個女孩跟媽媽大吵了一架,氣得奪門而出,決定再也不要回到這個旦毀謹討厭的家了!一整天她都在外面閑逛,肚子餓的咕嚕咕嚕叫,但偏偏又沒帶錢出來,可又拉不下臉回家吃飯。一直到了晚上,她來到一家面攤旁,聞到了陣陣香味。她真是好想吃一碗,但身上又沒模基錢,只能不住的吞口水。忽然,面攤老闆親切的問:「小姑娘,你要不要吃面啊?」她不好意思地回答:「嗯!可是,我沒有帶錢。」老闆聽了大笑:「哈哈,沒關系,今天就算我請客吧!女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坐下來。不一會兒,面來了,她吃得津津有味,並說:「老闆,你人真好!」老闆說:「哦?怎麼說?」女孩回答:「我們素不相識,你卻對我那麼好,不像我媽,根本不了解我的需要和想法,真氣人!」老闆又笑了:「哈哈,小姑娘,我不過才給你一碗面而已,你就這么感激我,那麼你媽媽幫你煮了二十幾年的飯,你不是更應該感激她嗎?」聽老闆這么一講,女孩頓時如大夢初醒,眼淚瞬間奪眶而出!她顧不得吃剩下的半碗面,立刻飛奔回家。才到家門前的巷口,女孩遠遠地看到媽媽,正焦急地在門口四處張望,她的心立刻揪在一起!女孩感覺有一千遍一萬遍的對不起想對媽媽說。但她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見媽媽已迎上前來:「哎呀!你一整天跑去哪裡了啊?急死我了!快進家把手洗一洗,吃晚飯了。」這天晚上,這個女孩才深刻體會到媽媽對她的愛。所以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這樣,當太陽一直都在,人就忘了它給的光亮;當親人一直都在,人就會忘了他們給的溫暖。
從古至今,孝道無時無刻不為人們所重視。孔子把孝道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為後人傳承。他認為孝道是人生的義務,是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靈魂。不僅古人如此看重一個人的德之本,現代人們同樣注重一個人的德行修養,重視對下一代「孝道」的培養,從小就教育子女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孝順的孝字加上一個文化的文字,這個字就念教育的教,無孝不教。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如何在幼兒園踐行值得我們思考。近年來掀起的國學熱。引起了很多跟風的狀態,一些形式主義的所謂「孝道」教育,比如一些園所利用家長開放日請來所有父母,讓孩子為他們洗腳,如果這些活動之前沒有內涵的引導教育,沒有讓幼兒了解為何孝順,這個活動可能就是空洞而無意義的,也是違背幼兒身心發現規律和學習特點的。說到孝道教育,它應該屬於社會領域,《指南》社會領域中有提到關於體諒父母的內容,很多人就發聲質疑,認為三到六歲的孩子根本做不到體諒孝順父母,但《指南》中教育建議中也說到了「如媽媽累了。知道讓她安靜一會兒」,其實折射出的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習得的孝。所以,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學習,尤其是社會情感類的,要注重它長期堅持的累計效應。對孩子來說,「體驗」才是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說教」是不能完全奏效的。也就是說,孝的態度不是單一的教出來的,也不是脫離實際單一存在的,而是伴隨著活動過程產生的體驗。
總而言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傳播,更多的是踐行,而有的踐行也真的很簡單,就像此時我們能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做好本職工作,不讓父母擔心,不給父母親丟臉,就是在踐行著國學文化中的孝道。謝謝大家!
❸ 國學讀後感 國學(《茶經》,《孝經》,《孟子》,《爾雅》)四本書選一本 謝謝咯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麵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讓我們從這一秒開始,向父母關心我們一樣關心他們,不再嫌他們嘮叨,用心照顧他們,讓這個寒冷的冬天因有我們的存在變得更加溫暖!!
❹ 我想在後背紋一段關於孝道和孝敬父母的話有哪些
先有爹娘後兒孫抄
後來樣子看前身
您要想使兒孫孝
好樣原來在自身
苦沒有白吃的!
栽下菩提樹,
收獲吉祥花
春天不播種
秋天收獲啥
您一定是在栽福根!
老人像樹根,要想枝繁葉茂,花香果甜,就一定培根澆水,根深蒂固
您如果不信,您看看身邊哪有一個不孝兒孫興業發財的!?
一定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想開看淡:魯迅說:我贊同佛家的觀點:人生來就是受苦的!要不天下的嬰兒生下來都大聲啼哭。中國的字音通理,字形藏意。享受---就是享完就受;受了---甘願受了罪,吃了苦就了帳了!否則---
恨怨惱怒煩
人生五毒丸
半丸就得病
一丸就送命-----------以上是聽國學大師潘守宇的講座筆記
❺ 國學經典的孝道文化
國學經典的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尊老愛幼的民族,而孝敬老人更是我們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自古就流傳著“百善孝為先”的經典語錄。然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很多人,卻把真正的孝曲解化了,狹隘化了。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國學中關於孝道的著作頗豐,論述也極為精闢。一部《論語》就有十九處明確提到了孝,《孟子》、《荀子》、《莊子》、《春秋》、《左傳》也都有很多關於孝道的闡述。儒家的《孝經》,佛家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勸孝文》、《呂祖勸孝文》等專著,更是觸及靈魂,影響深遠。現在,書店裡有很多關於國學的啟蒙讀物,比如《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二十四孝圖解》、《千字文》等也都講有孝道。
此外,還有很多流傳於民間的格言箴語,影響既深且廣。比如:萬惡**為首,百善孝為先;子賢家業興,子孝父心寬;當家才知鹽米貴,養子方知父母恩;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兒子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男;不信但看檐上水,點點滴滴照道來;養親切莫推躲,猶如只生一我;家有高堂,定比人強;家有一老,黃金活寶;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千經萬典,孝義為先等等。國學特別重視對弟子的孝道教育,主張從娃娃抓起。《孝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明確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教育的源頭。國學經典《孝經》並不長,僅有1799字,分作十八章,列為儒學十三部基本典籍之一。歷史上有魏文帝、晉文帝、晉孝帝、梁武帝、梁簡文帝、唐玄宗以及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皇帝等,他們也都紛紛為《孝經》作註解。歷史上,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皇帝重視《孝經》呢?就是因為倡導孝道,能使人心地淳厚,安居樂業,有利於人際關系的和諧,更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文化就是孝的文化。《論語》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也。”這句話說的就是:孝順是做人的根本,人之善行莫大於孝。一個人如果做不到孝,其他的品質和人格也就無從談起。事實上,早在孔子之前孝道思想就已經產生了。遠在氏族部落社會,孝的意義就十分廣泛,是指對氏族中年長者要尊重、敬愛、贍養和祭祀。隨著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孝也由對氏族中老者的尊敬和贍養變成了對父母、爺奶的關愛和敬養,成為處理家庭內部關系的重要倫理規范。
那麼,兒女到底該怎樣孝敬父母呢?國學經典《論語》中有詳細的行為准則。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要求子女對父母要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他還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孔子特別重視精神方面的孝,這一點在物資豐實,衣食無憂的今天,顯得更為重要。子游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作為兒孫僅僅做到了滿足老人的飲食需求是不夠的,還要更好地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注意父母最需要的心靈慰藉。
在古代交通不便,出門五十里外當天就回不得家,故要求孩子“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時,不要去得太遠;無奈,如果一定要遠行,事先要告知父母自己去的地方,多長時間能回來。然而,如今時代變了,交通方便了,兒女外出經商打工已成為必然。此時,作為不得不外出的兒女要懂得,在父母眼裡,子女的陪伴和關切比物質的豐盛更為重要。歌曲《常回家看看》之所以能唱紅大江南北,就是由於它蘊含了極其深厚的情感。作為在外工作的兒女,如果實在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要盡可能做到常常往家裡打電話,讓父母能夠常常聽到兒女的問候。
倡導孝道實際上就是用德行來影響政治,提升德治與法治的.理政效能。《孝經》主張用孝教化百姓。指出“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對人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加穩定,才能形成“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良好局面。
自漢代以後,“以孝治天下”的學說貫穿中國封建歷史的全過程。西漢的“舉孝廉”政策,應該說是儒家孝道常說影響力巨大的證據。孔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說,凡是對父母孝敬的人,大都是忠君愛國的人,大都是遵紀守法的人。儒家忠孝一體的思想,被歷代政治家所採用。漢之李陵、宋之岳飛、諸葛亮臨危授命於姜維等等,皆因其“事母至孝”。
據報道,某省委組織部提拔任命幹部,加上了孝與不孝的條件和內容,此舉得到了許多百姓的認同。有位記者指出,不孝的人不僅黨和國家不能用,連朋友也不可交。試問一個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敬的人,他能赤膽忠心為黨為國嗎?他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嗎?他能對朋友言而有信嗎?《孝經》把孝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小孝”,能孝敬自己的父母;二是“大孝”,能孝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三是“至孝”,能成為聖賢,普利天下眾生。
簡而言之,人人都要有兒孫,人人都要做父母。正是這一代接一代的繁衍,才構築**類歷史的長河,因而有了社會,有了財富,有了文明。孝是人類繁衍之所系,孝是人類幸福之所系,孝是人類進步之所系。當然,研究和弘揚國學的孝道思想,要與時俱進,要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融合,不能死板地遵守那些已過時的教條教義,也不能過分絕對,鑽牛角尖,造成對民族精神的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