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古代重陽節吹花舊俗點怎樣的

古代重陽節吹花舊俗點怎樣的

發布時間:2024-11-21 21:51:04

㈠ 古今重陽節意義\習俗對比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㈡ 重陽節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回習俗。傳承至今答,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㈢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我國的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什麼習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習俗是:插茱萸,這是重陽節的一個習俗。
茱萸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漢族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
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㈣ 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

導讀:重陽節之所以叫做九九重陽,那是因為這個節日的時間是每年農歷九月九,與端午節中秋節一樣,說起五月五,八月十五就知道是端午節和中秋節。雖然九九重陽不能列為法定節假日,但是重陽節的地位在我們心中是很重要的,那麼你知道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嗎?想知道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悶沖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五、登高出遊

古人重陽登高,本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葯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辟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在山西晉南地區,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過去在鄉寧縣,重陽節這天各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有的還跟著一起登山。而萬榮縣這一天的傳統,是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而在晉北地區,登高習俗則比較淡薄,過去在農歷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鬧稿往陶醉忘返。

六、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螞彎殲遠舒,以壯暮志。

七、賞菊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干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采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八、宴師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婦女休息

農歷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

十、吃糕吃面

農歷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台縣等地,則習慣吃壽面。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有哪些民間風俗

重陽節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民間重陽節的時候,人們會有賞菊、登高望遠、喝菊花酒、插茱萸、放紙鷂等一些習俗。賞菊重陽節也叫菊花節,每年重陽節的時候,正是菊花開放的好時候,菊是長壽之花,是文人們贊美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在重陽節的時候,民間經常會舉辦。

重陽節登高則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東漢時,汝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道長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鄉親。並告知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戰勝瘟魔。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閱讀全文

與古代重陽節吹花舊俗點怎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姆體檢報告多久能出全 瀏覽:89
大慶老年大學龍鳳分校 瀏覽:961
農村養老保險不到十五年 瀏覽:541
高中體檢抽血哪裡抽 瀏覽:640
重長壽花 瀏覽:928
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嗎如何解決 瀏覽:527
健康長壽畫 瀏覽:674
70歲老人身上肌肉痛怎麼回事 瀏覽:611
三重陽節 瀏覽:517
曲靖康復養老中心有哪些 瀏覽:562
過年給父母包什麼禮物 瀏覽:108
鄭州長壽山森林公園 瀏覽:593
鶴長壽花怎麼 瀏覽:104
城市養老保險標准2016 瀏覽:311
怎麼樣算孝順父母 瀏覽:663
2020年退休人員獨生子女費怎麼算 瀏覽:823
老年人神經痛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瀏覽:123
養老院都適合哪些娛樂設施 瀏覽:721
劉詩詩父母怎麼瞧得上吳奇隆 瀏覽:914
杭州退休人員節日費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