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父母的人得大威勢報

孝敬父母的人得大威勢報

發布時間:2024-11-21 11:30:14

① 我家一直都很窮。一直都是穿姐姐的衣服,長大了也沒什麼衣服

你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一絲不掛,什麼都沒有,你父母有沒有嫌你窮啊,把你養大了,你倒嫌棄起父母窮了,不應該啊!要理解父母之不易,盡自己的孝道。

佛經摘錄: 盡孝供養父母 自己生活才得順

"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

"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

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沉香立諸房舍,百寶庄嚴床卧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葯,一

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父母是子女的「場根」,子女對父母孝順柔和,則根壯葉茂,否則根斷樹枯。

(摘自 劉逢軍教授的《大道養生理論》)

世上一切事物都有根源,否則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父母的精血造就了子女,是子女的根源。有人道:父母與子女各為單體,何根之有?此種觀點,正是受人的感官局限所致。猶如前面提到的唯視主義,承認可視的,否認不可視的。這種認識在於不懂茫茫宇宙是陰陽各半。

1994年,我為一個79歲的老物理學家看病,隨便談起學術問題,他認為有反物質的存在。他說:「有正電,必有負電。那麼有物質,必有反物質。有時空,也必有反時空的存在。」我認為老專家的話是對的。我們前面講到了太極圖,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畫的宇宙規律圖,它告訴我們陰陽各半乃宇宙構成的基本形式。既然父母有形的精血構造了子女,兩者之間就必然有一種無形的「場」相聯系。這種「場」可稱為「生物場」。

「生物場」是無形的,就像磁場、引力場等雖然無形,但都是客觀存在一樣。如一位婦女突然心臟病發作,醫院檢查結果,此人過去沒有心臟病史,現在也沒有病變。後來從電話里才知道,這個婦女心臟發病的同一時間,其女在國外被車撞破了心臟。我們把父母對兒女之間的這種「場」稱之為「場根」。

對父母善,則根壯葉茂,否則根斷樹枯。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現象,凡是對父母孝敬的人,得道多助,平安常在,即使有險也可過去。虐待父母之徒,絕無善終。

我曾認識一個人,他家中存有巨款,成天吃喝嫖賭,卻不贍養母親,並將80多歲老母打出門外。不久,他突然癱瘓,卧床兩年,最後財盡命絕。其子常謾罵祖母,結果也在他死後因犯罪而被判刑。

贍養父母,是人之根本,也是國泰民安的重要因素。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都不敢輕視此事。中國傳統文化將不孝敬父母視為大逆不道,歷代刑法均將打罵父母定為十惡不赦的大罪。統治階級清楚,一個人如對父母不孝,那麼他對朋友的信義是虛偽的,對國家的效忠也是假的。人不如禽獸,又怎能國泰民安?

佛學上講「四恩報」:一報佛法僧三寶之恩,二報國土養育之恩,三報父母生育之恩,四報眾施主施捨之恩。佛家把信仰、愛國、孝敬父母、愛護民眾視為一體,是一種大善。因此,贍養父母不僅僅滋養自己的福根,也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現代人重視養生,但懂得養生與善養福根之道理的並不很多。古代賢明者孝敬父母堅定不移,無論父母活在世上還是故去。這正是由於他們懂天地間的道理。

筆者母親曾講過她村裡的一件事。

有一男子虐待老母,一日欲將孩子吃剩的飯倒進狗盆,飢餓的老母說:「給我吃了吧。」

他罵道:「給狗吃了,它能搖搖尾巴,你吃了能幹什麼?」說完把飯倒進狗盆。

此逆子第二天突然患怪病,從頭到腳生瘡流膿,腿不能站,走路靠爬行像狗一樣。

他到處求醫無效,一日遇到一雲游高人指點迷津道:「你因大不孝,已斷了人根,不久將壞爛枯竭而死,百葯難治。玄病只能玄醫。從現在起,你和妻子兒女要誠心孝敬你的高堂,你還要每日跪在街頭,逢人便講你虐待老人而患此病,告世人莫跟你學,百日之後,或許有救。」

此逆子遵高人指點,每天認真去做,百日之後果然大病痊癒。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反時空和時空,是負陰抱陽並存的。人只注意有形的事物是不行的,還要重視不可視的事物。

孔子講:人知道鬼神,有好處,可以約束自己。

-----------------------
這其實是道家的道理——

父母師長為生我助我,所以我若抵觸頂撞父母師長,自己就不能得到生助而強大,所以自己要被生活中各種事件欺辱,工作不順、戀愛受輕賤、個子不高、資財散失、考試失利。。。。

佛說孝順父母的因果——

如果能夠隨順母親,不違背母親的心意,天人都要護念他,福德是無盡的。

讓父母憂愁苦惱,自己會多病,而供養父母則有少病的福報。

對父母沒有愛敬心,會長得醜陋,反之會有端正美貌的福報。

對父母和賢聖無心奉侍,自己會常受輕賤下看(地位、職位、個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師長,會得到大威勢(現代就是做大官)。

佛說:「一個人供養一百位高僧仙人大德百千萬億年得到的福德,不如一念孝順用一丁點小東西供養父母的千萬分之一,而一個人抵觸頂撞父母,他會立刻墮落三惡道(生活中各種不順)。 修世間法(工作、姻緣、考試、財富、美貌、尊貴)的時候,要從供養父母師長里修。菩薩於無量阿僧只劫,孝養父母(用衣服飲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為這樣孝順供養父母的因緣,自致成佛。 布施三種人,福報是無盡的,這三種人就是父母、病人、佛。 供養父母師長和三寶,雖然在生死輪回中,但是不壞善根。最大的善就是孝,最大的惡就是不孝。我以孝順供養父母的福德,上為天帝,下為聖王,乃至成佛,成為三界特尊,都是因為這個福德。 我世世至孝,所以德高福盛成天中之天三界獨步。 」

② 班主任怎樣對自私的孩子和嫉妒心強的孩子進行教育

哈哈 這個我可以幫你!我也是老師,知恩才能報恩!你要看看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你網上搜一下,蔡禮旭,這個人,還有移風易俗 莫善於樂!有專門教孩子的,視頻效果更好! 只有教子孝順才是根本啊,學習一下《弟子規》,講父母懷胎十月辛勞的過程,以及後來照顧艱難的過程,也可看一下蔡禮旭的文章。 蔡禮旭老師:孝道為...根本——想改命者、想開發智慧者、想成功者必讀 我們人是天地人三才的集合體。人與宇宙的外環境來看,天給我們的命曰「性」,地給我們的命曰「心」,父母生我們的「身」,我們人是「性、心、身」三者的有機結合。人的性格分靈於天,不同的天氣對人的性情有不同的影響。 「人法地」而生,人的心智受地域影響,古語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北人有東北人的心理共性,南方人有南方人的心理特點,中國人和西方人也不相同,這就是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心智特點。 從人體的內環境來看,我們的性靈主要遺傳於父親,心靈主要遺傳於母親。性靈藏在人的頭部,心靈藏在胸部。 先天的性靈,是光明無量的,智慧萬能萬靈的,大公無私的,人一落到後天,性靈有不同程度的染污,染污重的智慧就小,煩惱就多疾病災難就大,命運多桀。 我們要學會保護性靈,開發性靈,改變命運,創造幸福。 改變命運別無他法只有去習性、化秉性、恢復天性。所謂去習性就是去除不良嗜好,如吃、喝、嫖、賭、吸。化除秉性就是去除心理私慾如貪、嗔、痴、慢、疑等。恢復天性就是去除性格當中的怨、恨、惱、怒、煩轉化為五常之德:仁、義、禮、智、信。 我們知道了人是由「性、心、身」組成的道理,我們受孕懷胎的時候,從外界環境來講要選擇「天清地寧」的時候最佳。天氣晴朗,萬物和順,周圍環境安靜,不要選擇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地震等惡劣氣候環境受孕。 重要的是內環境,父親為天,性情要清靜,母親為地,心境平和。男女保持良好性情心態,兩情相悅,這是第二代的先天基礎。不要縱欲過度,不良的心態、行為自然貽害第二代,到時候悔之晚矣。 這是人類最根本的教育,謂之根本教。 根本教是胎兒教、嬰兒教、幼兒教的基礎,基本已經失傳。王風儀老先生把他又傳播出來,功德無量。這是改造人類再造人根的關鍵竅妙,希望大家珍惜。一些老師傅講病的實踐(把病講好)說明,小孩的病大部分是由孩子受孕懷胎時,父母不良心態、性情、行為所致,父母親真誠認識反省懺悔那時的錯誤,小孩的病就得到了治療,父子母子心心相連。 古時有「曾母喚曾子」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高足,以孝著名。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曾子家來了一位客人,恰好曾子在山上砍柴不在家,母親想叫曾子回家招待客人,母親急中生智咬了一下自己的中指,遠在山上的曾子心有驚悸,心知母親有事趕緊還家」。這就是母子心心相聯的感通。現在日常生活中親子心心相連的例子也很多。 父母親注意不要對小孩發脾氣,生氣上火。不要用脾氣管孩子,你一用脾氣管孩子,你的氣火就跑到孩子的頭上,壞了孩子的性靈,在孩子的頭上加了一個緊箍咒,生一次氣上一回火,就加一回緊箍咒。日積月累,緊箍咒越來越多,虛的緊箍咒就變成了孩子實實在在的頭痛病,做父母的年齡大了就會下肢腿腳痛,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孩子性靈被牢牢的禁錮了損壞了,智慧無所從來,越想讓他學習好,他的學習會越來越不好,與家長的期望越來越背道而馳。這都是用脾氣管孩子的結果。 君子反求諸己,要改正自己,改自己的性格,你變孩子就變。「兒孫不用管,全憑德性感」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變我們生氣發火的脾氣秉性。 對孩子要採取「率性」的教育辦法,率是統帥,把孩子的性往好的方面引導,要經常找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閃光的地方,多鼓勵孩子。在表揚的同時,勸化引導孩子改正不良的習慣嗜好。幫助孩子打開性靈的寶藏。煩惱脾氣是一種陰性病毒,害人又害己。特別是親人之間,互相非常珍惜對方、在乎對方,用心較重。越是這樣煩惱脾氣,對對方的傷害越重。 親人之間生活在一起,受彼此煩惱脾氣的傷害幾率非常高,病就是這樣慢慢累積,從虛變實,由輕變重。怨傷脾;恨傷心;惱傷肺;怒傷肝;煩傷腎。 大家應該警醒,不要看輕日常的小小煩惱脾氣。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人到中年一般處於亞健康狀態大部分原因主要是因為煩惱不健康的性情所致。 作為孩子一定要注意「孝,無論您的年齡大小。孝與順又緊密相連,孩子小的時候要多思父母親工作的艱辛,父母親生養我們的不容易,十月懷胎艱辛異常,一個生命的成長是父母親千辛萬苦克服萬難的結晶,要長思父母的恩德,要順父母的心,父母親的煩惱會給他們帶來疾病,也會給自己帶來頭痛的病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 孝有孝身與孝心、孝意、孝志的區別,孝身就是滿足老人「身體需求」。如給老人買一點吃穿住行的東西,給老人以經濟的保障,這是孝的基礎,必須的,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孝心。 要研究老人心裡想什麼,滿足老人心裡要求,老人常想聽聽你們的聲音,那就要經常打打電話,把近況向老人匯報一下,老人最擔心小弟弟的生活,那就要盡自己所能幫助小弟弟,以使老人心順。舉一反三。 注意:千萬不要使老人心產生煩惱,擔驚受怕等,老人因你的心念一動,直接影響你的性靈,古人講諸事不順皆因孝,你要使老人因你而牽心,你的頭逐漸會有毛病,智慧萎縮,做事情不可能順利。 要想開發智慧,第一要素「孝心」,要想改變命運,首先檢討自己對父母親的孝心。過去犯過的錯誤,反省懺悔,父母在的當面懺悔,父母不在的祈求父母在天之靈原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則改之,善莫大焉。對待老人一定要孝順。對老人的觀點有不同意見,要增長自己勸化的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就要先順下來,逐漸使老人回心轉意。 孝道的更高一個層次是孝意,孝意的表現就是常使老人高興、快樂。二十四孝里有一個老萊子70多歲了常穿五綵衣在老人面前讓老人開心。有一次給老人到水,不小心跌到為了不使老人擔心,故意裝做小孩嬉戲的樣子,使老人高興。這就是在孝意方面下工夫。 孝道最高的層次是孝志。繼承老人光明的志向,孔子講「父在觀其行,父不在三年不改其志」是為孝。孝天下所有父母,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佛教行者注重「男人皆是我父,女人皆是我母」的觀念修證。釋迦佛稱為大孝釋迦尊百劫報親恩,這裡面含有深刻的生命奧義。 根據一些老師傅講病的實踐,頭上的病主要是對老人及上級領導「孝心」方面存在問題,老人的陰氣陰火長期儲存凝固在你的頭部,病逐漸由虛轉化為實。病由虛轉化為實,也可以由實轉化為虛,化無。 怎麼轉化呢?古人講性命、性命,性連著命,命連著性。性為心生,心生一分脾氣就得一分病,得一分病就丟一分命,脾氣生得多了病就一分一分的聚集,病就由虛轉實,命就受到威脅。生脾氣就是聚陰氣,陰氣聚的多了,陽間就沒法住下了,只好到陰間去了。 反之,就是造命活命之法,心生懺悔,找對面人的好處,找自己的缺點,心生懺悔,給對面人叩頭,認錯。 為什麼要叩頭呢?命者,人一叩也。心生懺悔,人一叩頭,就把過去發脾氣丟的命給奪回來了,這就是奪命造命之法。至誠之心,誠則明,誠則靈。 中國文字是「古人仰觀天,俯察地」的結果,通天達地含天地造化之機巧,不可不知不可不學。無論是儒、釋、道還是基督教等,都非常重視懺悔之法,實是因為「懺悔」是一種非常奧妙的活命造命之法。 尤其對公婆、公爹

③ 出身不好的人是不是命不好按佛教說法是因為前世造孽太多,所以這輩子無法投胎到富貴和睦家庭是嗎

阿彌陀佛

你這輩子已經投胎了還怎麼投胎?但佛教告訴我們可以當下依照佛法吃素放生,止惡行善,老實念阿彌陀佛來改變命運,很多善報今生就會出現。

凈空法師---佛家承認有命運,但不是定命,為什麼? 你每天行善它就加分,你作惡就減分,天天有加減,做大善就乘,做大惡就除,加減乘除天天不一樣。

古人所說「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命中有多高的地位就是那樣,如果你想高的時候也行,積善修德。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十五歲遇到一個算命的先生,算得非常准。他母親很相信這個算命先生,雲南人孔先生,讓他給了凡算終身流年,就是一生的命運。這個算命先生告訴他,你這個小孩是做官的,是仕途中人,要好好念書,去參加考試。他將來官做到什麼程度?做到一個縣長,小縣分的縣長在四川。壽命五十三歲,五十三歲他還在做官,就告訴他,五十三歲那年你就辭職,你回老家壽終正寢,你壽命到了。命裡面只有秀才,舉人、進士都沒有,這叫沒有功名,命里頭沒有兒女,生活還能過得過去。他每年參加考試考多少名,每年國家給他的糧食,那個時候是給糧食,大概是八、九十石,每年跟孔先生算的完全准確,一點都不差。

二十年,袁了凡先生他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他完全相信人真有命運,二十年不差錯一點。他爭取功名那個念頭就死掉了,不跟人競爭,真正做到佛法上所說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不需要求,我命里有的,不用求,到時候一定得到;命里沒有,我求也求不來,他心就定了。三十五歲那年,跟雲谷老和尚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他沒有一個念頭。老和尚非常佩服他,一個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這個功夫很高。就問他,你怎麼修的?他就告訴禪師,他說我沒有修。那你怎麼三天不起心?我的命給人算準、算定,我想也沒用,所以乾脆就不想了。老和尚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有相當好的功夫,原來你還是個凡人。他就問為什麼?他說你二十年來,你的命運一點都沒有轉,完全照單行事,你不是凡夫,誰是凡夫?他向老和尚請教,那命運能改嗎?老和尚告訴他,命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造的你怎麼會自己不能改?當然能改。說明你這二十年也沒作善,也沒有作惡,所以就那麼准。作惡就減分,行善就加分,每天都有加減乘除,了凡先生每天都不動的,不作惡也不行善。雲谷禪師就告訴他,他明白了,到底是個讀書人,聰明人。

雲谷教他斷惡修善,你的命運會改,你的壽命會延長,進士、舉人你可以得到。他相信了,回家就發了個願,做三千樁善事,他每次行善記下來,三千樁善事。這個願一發到第二年參加考試就變化,第二年考試,孔先生算他是第三名,他考取第一名,公家給他的米也增加,就真的應驗了,所以更努力,一生到最後全家行善積德。沒有兒子,他求兒子,就真的生了一個兒子,兒子好像給他生了六個孫子,在晚年的時候兒孫滿堂。壽命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就是延壽二十一年。本來官運最高是個小小的知縣,結果他做的是一個很大的縣,寶坻知縣。寶坻是直接歸皇上管的,就好像一個特別市、好像一個特區首長一樣,那麼高的地位。命里頭沒有進士,沒有舉人,舉人考中了,進士也考中,證明命運是在自己手上,自己可以創造命運,不是一成不變。

佛家承認有命運,但不是定命,為什麼?你每天行善它就加分,你作惡就減分,天天有加減,做大善就乘,做大惡就除,加減乘除天天不一樣。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不幹?你干准有好處。雲谷禪師給他一本「功過格」,那就是個標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惡要斷,善要修。功過格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裡面說了一百九十多樁事情,都是講善惡的標准。他就依照這個修,每天反省,惡我有沒有做?做了趕快改,善有沒有修?每天認真干這樁事情,幹了一輩子,效果非常卓著。臨終的時候告訴他兒子,他沒有求長壽,壽命是自然延長的,延長二十一年。所以寫了家庭四訓(四篇文章)留給他兒子,那是他們家的傳家之寶,世世代代都要記住,都要好好學。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個家庭世世代代興旺。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應當要學習。

④ 文言文禮論的翻譯

原文出自《荀子·禮論第十九篇》,即:

原文大意:
禮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人生下來就有慾望,如果不能滿足他的慾望,就會有所索求,如果索求無度,沒有標准,就會發生爭斗。有爭斗就會產生混亂,混亂就會導致窮困。古代的聖王厭惡混亂,就制定禮儀,劃分等級,節制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要求,使人們的慾望不會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而物資也不會因為滿足人們的慾望而消耗殆盡,為了物資和慾望兩者相互制約,保持長久的協調發展,這就是禮的起源。

所以禮,就是用來滿足人們的慾望的。肉類和糧食,五味調和,這是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各種香木、香料,是用來滿足人門的嗅覺需要的;精美的器物和華麗的服裝,是滿足人們視覺的需要的;各種樂器奏出動聽的音樂,是滿足人們聽覺的需要的;各式各樣的房屋,這是滿足人們身體的需要的。所以,禮是用來滿足人們的慾望的。

君子需要各方面的給養,又要區別給養的差別。這種差別是什麼呢?貴與賤有一定的等級,長幼的有一定的次序,貧與富、卑與尊各有相應的規定。所以,天子乘坐寬闊的大輅車,那蒲席,是用來舒適身體的;放置的各種香草,是滿足嗅覺需要的;塗金的橫木,是滿足視覺需要的;那鈴聲,車子慢行時,合乎《武》、《象》的節奏,車子快行時,合乎《韶》、《護》的音律,這是滿足聽覺需要的;天子龍旗掛有九根飄帶,是顯示天子神氣的;車輪上的卧犀、蹲虎,鮫魚皮製做的馬肚帶,絲織的車簾,車耳上龍圖,是顯示天子威勢的。所以,天子乘坐的大輅車的馬匹必須是訓練有素,而且一定要非常馴服,這是為了保護天子的安全。誰懂得那捨生以求名節的人正是用來保養生命的呢?誰懂得花費錢財正是為了保養錢財的呢?誰懂得恭敬謙讓正是用來為了實現安定不亂的呢?誰懂得那禮義規范和儀式是用來培養情操的呢?所以,如果人們只看見生,這樣的人就一定會死;如果只貪圖私利,這樣的人—定會遭到禍害;如果只是喜歡鬆懈懶惰,這樣的人一定會有危險;如果只喜歡縱情享樂,這樣的人一定會遭到滅亡。因此,如果人用禮義規范自身,那麼,禮義與性情二者就能兼得。如果隨性而為,那麼兩者都會喪失。所以,儒家可以使人兩者兼得,而墨家則會使人兩者兼失,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區別了。

禮有三個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宗族的根本;君主是治國的根本。沒有天地,人怎麼生存?沒有先祖,人從哪裡來?沒有君主,天下怎麼太平?這三者缺少一個方面,天下就無法安寧。所以,禮上用來祭天,下用來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這是禮的三個根本。
所以稱王天下的君主把開國之君與天一起祭祀,諸侯不敢毀壞始祖的祀廟,士大夫有永恆的宗法,這是用來尊重各自宗族的始祖的。尊重始祖,是道德的根本。郊外祭天是天子的許可權,社祭只有諸侯以上的才能奉行,祭祀路神則是向下延及到士和士大夫,這是用來區別尊貴卑賤的,只有尊貴的才能祭祀尊貴的,卑賤的只能祭祀睥賤的,應當大的就大,應當小的就小。所以擁有天下的君主祭祀七代祖先,諸侯可以祭祀五代祖先,擁有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可以祭祀三代的祖先,擁有三十里封地的士可以祭祀兩代的祖先,靠雙手維持生活的普通百姓不能建立祖廟祭祀祖先。這是為了區別功績大的,他流傳給後人的恩德大,功績小的流傳給後人的恩德小。

在太廟祭祀祖先,要在樽里盛上清水,俎上放置生魚,獻上不加調味的肉湯,這是尊重飲食的本源。四季時的祭祖,以清水樽為最高祭品,供上清水,再獻上薄酒,先獻上五穀雜糧,而後再供上熟米飯;每月的祭祀,進獻不加調味的肉湯,供上各種美味的食品,這既尊重飲食的本源,也是便於祖先食用。尊重飲食的本源叫做禮的形式,便於食用叫做合乎常理,把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禮儀制度,從而合乎太古時代的情況,這就叫做最隆重的禮。所以,酒杯里供上清水為酒,俎上放置生魚,豆中先獻上不加調味的肉汁,這都是上等的祭品,這種做法與太古時代的情況是相一致的。祭祀完畢,樽里的酒不倒盡;喪禮結束後,俎上的生魚不品嘗;三餐之後,不進食;這也是合乎太古時代的情況。舉行大婚還沒有去迎親時,祭祀太廟而尚未使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還沒有進入太廟時,人剛剛死去還沒有換上壽衣時,這些都合乎太古時代的情況。天子祭天時大車上素色的絲簾,郊祭時用的麻布帽,喪服中腰間系的麻帶,這也合乎太古時代的情況。三年服喪,哭聲沒有曲折,唱《清廟》頌歌,—個人領唱而三人和唱,奏樂時懸掛一口鍾,也崇尚使用拊、膈、瑟等樂器,還在瑟底通孔,使瑟音低沉。這也合乎太古時代的情況。

一切的禮,開始時簡略,以後逐漸比較完備,最後達到令人稱心如意的地步。所以,最完備的禮,能夠使感情和禮的儀式發揮的淋漓盡致;其次的是,或者感情勝過儀式,或者儀式勝過感情;再其次,就是又回到了太古時代的情況,它就只注重質朴的感情了。天地由於它而和諧,日月由於它而明亮,四季由於它而更替有序,星辰由於它而運行正常,江河由於它而奔流不息,萬物由於它而繁榮昌盛;人的喜好憎惡由於它而有節制,喜怒由於它而表現適宜;用它來治理臣民,就可以使臣民順從,用它來規范君主,就可以使君主通達英明;世間萬物怎麼變化也不會混亂。但違背了它就會喪失一切。禮的作用難道不是最高的准則嗎?建立完備的禮制,作為最高的准則,天下就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對它進行損益。這種禮制的根本原則和具體規定之間互不抵觸,禮的終結和開始互相呼應;禮義制度十分完備,但也有明確的貴賤等級差別,禮義制度極其細密而又合情合理。這樣,天下的人順從它,國家就治理的好,就能安定,不順從它,國家就會陷入混亂;順從禮的人,就能平平安安,不順從禮的人就會有生命危險;遵循禮的國家就能安定,得以保全,不順從禮的國家就會危險,將會滅亡。禮的這些作用,小人是不能深刻理解的。

禮的道理實在太深奧了,那些「離堅白」「合同異」的詭辯,遇到了禮,就把它淹沒掉了;禮的道理確實太偉大啊,那些擅自編造的法制和邪僻淺陋的學說,遇到了它消亡了;禮的道理確實是崇高啊,那些傲慢、放盪不羈,把輕視習俗當作高尚的人,遇到了它就要失敗。所以真正把繩墨放在面前,就不能用曲直來欺騙人了;把秤懸掛在那裡,就不能以輕重行欺騙了;把圓規曲尺放置在那裡,就不能以方圓欺騙人了;君子如果明察禮的內容,就不能用欺詐虛偽的手段來騙人了。所以繩墨是取直的標准;秤是取平的標准;圓規曲尺是方圓的標准;禮,是社會道德規范的最高准則。不遵循禮,不實行禮,就叫做沒有原則人;遵循禮,又實行禮,就叫做有原則的士人。用禮指導思考,這叫做能謀慮;能夠堅持禮不動搖,這就叫堅定。既能謀慮,又能堅定,又愛好禮,這就是聖人了。所以,天是最高的;地是最低的;無窮無盡,是寬廣的極點;聖人是道德的極點。所以求學的人,原本就是為了做個聖人,而不是要學做不走正道的人。

禮,以財物作為行禮的費用,用貴賤的不同作為禮儀制度,以祭物的多少不同區別上下,把隆重和簡省作為要領。禮節儀式繁多復雜,表達的情感慾望和所要起的作用簡約,這是隆重的禮。禮節儀式簡單,表達的情感豐富和慾望繁多,這是簡約的禮。禮節儀式和表達的情感相互配合,並行不悖,這就是禮適中的表現。所以,君子隆重大禮,簡省小禮,中等的禮適中。不論是行走、疾飛還是奔跑,君子的一切行動都不應超出禮的范圍,這是君子的范圍界限。如果人的活動都符合禮的要求,就可以稱為士君子了;超越了禮的范圍,就只是普通民眾;如果遵循禮而又能隨意地活動,又都符合禮的要求,就是聖人了。因此,君子品德敦厚,是靠了禮的積蓄;君子心胸寬廣,是靠了禮的深廣;君子品德高尚,是靠禮的高大;英明的君子,是因為禮的透徹。《詩經》中說:「禮義完全合符法度,言行就能適當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禮,對待生死是很嚴謹的。生,是人生的開端;死,是人生的終結;能夠按禮正確的對待生和死,那麼為人之道也就完備了。所以,君子嚴謹的對待生與死,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原則,這是禮義的具體規定。重視人的生存但輕視人的死亡,這是尊重他有知覺,而懈怠人沒有知覺,這是邪惡的人的原則,這是一種背叛。如果用這種行為來對待奴僕和小孩,君子尚且感到羞愧,更何況是侍奉君主和父母呢!死亡,只有一次而不能再來一次,臣下所以敬重君主,子女敬重父母,在這里得到最充分的體現。所以,活著的時候,侍奉不忠厚、不恭敬有禮,這叫做粗野;死去後,喪葬不忠厚、不恭敬有禮,這叫做輕薄。君子鄙視粗野,而以輕薄為恥辱。天子的棺槨有七層,諸侯的五層,大夫的三層,士的二層;其次,他們的衣服被子的多少、厚薄都有明確的規定,棺材上的裝飾也都有所差別,用這些恭敬的裝飾死者,使其生死始終如一,一切都適合人的願望,這就是先王的原則,忠臣孝子的准則。天子的喪事驚動天下,諸侯都來參加喪禮。諸侯的喪事驚動友好國家,大夫都來參加喪禮。大夫的喪事驚動同朝的官吏,士人中的上層人物都來參加喪禮。土人中上層人物的喪事驚動整個鄉里,朋友們都來參加喪禮。普通百姓的喪事,驚動本地方的人,本族的人來參加喪禮。受到刑罰制裁而受赦免的人的喪事,不準聚集同族親屬來送葬,只准許妻子兒女來治喪,棺木只能三寸厚,衣被只用三件,棺材也不能裝飾,只能在黃昏時候埋葬,而不準在白天,下葬時候,親屬的穿戴要和平常一樣,返家,沒有哭泣的禮節,也不穿粗麻布喪服,也不按親疏關系進行守喪,埋葬後,他的親屬都要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埋葬完畢,就好像沒有喪事一樣,這就是最大的恥辱。

禮,謹慎地對待吉凶,兩者互不混淆。當人垂危的時候,用新棉絮在他的鼻子前試探是否還有氣息,就是忠臣孝子也就能確定人的生命垂危了,但這時候,還不能去准備斂葬的物品;雖然他們流著眼淚驚慌害怕,但是仍然希望他能活下來,侍奉活人的准備也沒有停止;人死了,然後才開始准備。所以,即使有準備的人家,也一定要過一天才能入棺,到第三天才能穿喪服服喪。然後就可以去遠方報喪,辦理治喪的物品了。所以,停柩最長不能超過七十天,最短也不能少於五十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樣遠方奔喪的人才能趕到,許多需要才能得到滿足,各種事情才能夠完成。這樣人們的孝心就盡到了,也表達了子女的孝節,禮節儀式也就完備了。然後,白天通過占卜確定安葬的日期,晚上確定葬地,然後就可以安葬了。在這個時候,那道義上推行的事,誰又能禁止它呢?如果適宜這樣做,誰又能要求停止不做呢?所以,三個月期限的葬禮,它是用三個月的時間仿效生前的陳設來裝飾死者,這並不是為了留下死者來安慰活著的人,而是為了表達尊重懷念的意思。

喪禮要注意:人死以後,就要對他加以整飾,從殯殮到下葬,死者放的地方越來越遠,時間長了,心情就會逐漸恢復。所以對於死者,如果不加整飾,屍體就會變得醜陋難看,這樣人們就不會哀痛了,距離死者近了,人們就會漫不經心,漫不經心就會產生厭棄,厭棄了就會怠慢,怠慢了就會不敬重。君主或父母死了,送葬的人既不哀痛也不恭敬嚴肅,那就近似於禽獸了,君子認為這種是可恥的。所以,整飾屍體,是為了避免變形難看;從殯殮到下葬,死者放的地方越來越遠,就是為了表達尊敬的;喪禮時間長,哀痛的心情才能逐漸平復,這是用來協調活著的人的。
禮,是要做到取長補短,減少多餘的,彌補不足的,既表現出愛慕崇敬的儀式,又養成按禮行事的美德。所以,禮節的隆盛與簡略、音樂與哭泣、安詳愉悅與憂傷哀戚,這些都是相反的,但是禮儀能夠同時採用他們,並能隨時變換使用。所以處理平安吉祥的事情,就儀式隆盛、演奏音樂、安詳愉悅;處理險惡凶災的事情的時候,儀式就簡略、哭泣、憂傷哀戚。所以,禮儀隆盛但不流於妖冶,簡略但不刻薄,音樂禮儀使人安詳愉悅但不放盪懈怠,哭泣哀傷但不傷害身體。這樣的禮儀就恰到好處。所以,人們情感臉色的變化,能夠區別吉祥凶險,辨別貴賤親疏的差異就可以了;如果不是這樣,就是姦邪的人的行徑了。即使做起來很困難,君子也瞧不起他。這樣就好象要根據飯量吃東西,根據腰的粗細扎腰帶。通過毀傷自己的途徑追求更多的名利,這不是君子所為的,不符合禮義的儀式,不是孝子的真實情感,姦邪的人這樣做,只是另有所圖罷了。所以高興歡樂時候,就容光煥發,憂傷悲苦時候就面色難看,這些都是吉凶喜怒哀樂的情感外在的表現。歌唱時候就歡笑,哭泣的時候大聲啼號,這些聲音反映的是吉凶哀樂的情感。各種食品、飲料的不同,這是飲食所反映的吉凶哀樂的情感。各種衣服、服飾的不同,這都是衣著反映的吉凶哀樂的情感。敞亮的房子、深遠的宮室、各種居住設施,這些都是人們居處反映的吉凶哀樂的情感。吉凶哀樂這些情感,是天生的,至於取長補短,持續它,發展它,增加他,削減它,同類事情,按照慣例盡量辦好,使豐盛完美,使文理情感協調一致,完全可以用來作為千秋萬世的法則,這就是禮。如果不是精心的整飭它,學習它,實行它的君子,是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所以說,人的天性,是自然的材質;後天的行為,是隆盛的禮法條文。如果人沒有質朴的天性,那麼人為的加工就沒有地方施加,沒有人為加工,人的天性就不能自行完美。人的天性與人為加工相互結合,然後才能成就聖人的名聲,這樣就可以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所以,天與地相配合就產生了萬物,陰陽二氣相結合就有了千變萬化,人的天性與人為加工結合就能治理好天下。上天能產生萬物,卻不能治理萬物;大地能養育人類,卻不能治理人類;世間萬物和人,必須依靠聖人才能安排好。《詩經》上說「安撫所有的百神,以及大河與高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喪禮,就是按照活人的情形來裝飾死者,大致模仿他的生前來為他送別。所以,對待死亡就像對待出生,侍奉死者就像侍奉他還活著一樣,都是遵循禮的規定的。在剛剛死去的時候,要給他洗頭、洗澡、束發、剪指甲,嘴裡放著貝、玉等,就像他活著時所做的那樣。如果不洗頭,就要用沾濕的梳篦梳發三次,如果不洗澡,就要用沾濕的毛巾擦拭三次。在耳朵里塞上新棉,把生米、貝殼放進死者的嘴裡,這些做法與他活著的時候相反。給死者穿好內衣,再加三套外衣,身上系著插笏的腰帶,但不再用鉤束帶。用絹帛蓋住死者的面目,用黑絲巾蒙上死者的眼睛,束起頭發來,是男的不戴帽子,是女性就不插簪了。把死者的名字書寫在旌旗上,放在木做的神主牌前,那麼死者的名字在別處看不見,僅出現在靈柩前。陪葬的有帽子,但沒有包頭發的絲巾,陶制的器皿里不放東西,棺內有席子,但不設床墊,木器不雕刻完全,陶制器物不作成成品,竹葦器物也不能使用,笙竽具備,但不能發出聲音;把喪車埋掉,把馬要牽回,表示這些東西都不再使用。准備生前用的器具送到墓地,就像活著時搬家一樣。那些器具都很簡略,且不齊備,只具粗略的形貌,不需要精細加工,趕著車把這些器物送去埋掉,但拉車的馬及其它東西不埋,這表示那些隨葬的物品不再使用。就像活著的時候搬家一樣,也表示不再使用,這些都是為了加重哀悼之情的。所以,這些器物只起禮儀作用而沒有實際功用,隨葬品只是貌似而不實用。凡是禮儀,侍奉生者,是為了表達歡樂之情;送別死者,是為了表示哀痛之情;祭祀,則是為了表示恭敬之意;軍事禮儀,是為了顯示威武之勢,這些都是歷代帝王都相同,古今一樣,但是沒有人知道他是從什麼時代傳下來的。所以墳墓外看像房屋;棺槨就像乘坐的車子;棺木上和喪車的裝飾物就像死者生前使用的門簾帷帳;抗折的外貌,就像人的牆壁、屋頂、籬笆和門戶。因此,喪禮並沒有其他的含義,它是用來彰明生死的意義的,它是用悲哀恭敬的心情送別死者的,最終把死者周全的埋葬。所以,埋葬是為了更好的掩藏死者的軀體;祭祀是為了恭敬地侍奉死者的靈魂;那些銘文悼詞、家譜世系,是為了恭敬地傳送他的名聲。侍奉生者,是為了表示生的開始;送別死者,是為了表示生命的終結。人的生命的開始和終結都侍奉好了,那麼孝子應該盡的義務就算完畢了,這樣也就具備了成為聖人的條件了。

對死者刻薄而厚待生者,就叫做昏暗不明,對生者刻薄而厚葬死者,就叫做惑亂,用活人陪葬,就叫做殘害。大致模擬他的生前來祭送他的死,使人的生與死、終結和開始沒有不盡善盡美的,這就是禮義的標准,儒者就是這樣做的。

要服喪三年,這是為什麼呢?喪禮的規定是由哀情的輕重決定的,區別人們等級,親疏貴賤的禮節,是不能隨意更改的。所以,這是無論到什麼地方都不能更改的原則。創傷巨大的,服喪的時間就要長一些;哀痛更大的,服喪的時間就會更長一些。服喪三年,就是根據哀情的輕重來制定的,它是用來給極其悲痛的感情所確立的最高期限。身穿喪服、手拄喪杖、陋屋守喪、喝稀飯、柴草為席、土塊為枕,這些都表示心情哀痛到了極點。服喪三年,實際只有二十五個月,但哀痛並沒有隨之結束,仍會思念死者,但喪事就要到此而止了。這難道不是因為送別死者要有個終結,活著的人的生活要恢復正常嗎?天地間的萬物,凡是有血氣的,—定都有知覺;然而,有知覺的生物,沒有不愛他的同類的。那些大的飛禽走獸,如果丟失了同伴或是配偶,在一段時間里,必然會反復尋找,經過舊地,就會在那裡徘徊不前,鳴叫不休,然後才離開那裡。小的如同燕雀也會有悲傷的鳴叫一會,才捨得離去。有血氣的生物,沒有再比人聰明得了,所以人對自己父母的感情是不會窮盡的。要依從那些愚蠢、鄙陋、邪惡的人嗎?他們的父母早上死去,晚上就忘掉了;如果放縱他們,那就連禽獸都不如了,他們同人在一起,哪能不發生混亂呢?要依從那些注重道德修養的君子嗎?那麼服喪三年二十五個月就完畢了,時間快得好像快馬從空隙中飛跑過去—樣,可是按照心願去做,服喪就沒完沒了了。所以,古代聖王規定了服喪年月的限制,只要人們合乎禮的規定,就可以除去喪服了。

既然這樣,為什麼有的喪期只有三年的一半呢?對於最親近的父母本來就是以周年作為終止喪禮的時間的。這是為什麼呢?一周年後,天地已經變遷了,四季也循環一次了,天地間萬物都開始重新生長了,所以古代的聖王就以周年來象徵它。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還要服喪三年呢?這是為了使喪禮更加隆重,因而使喪禮加倍,所以就過了兩周年了。然而,還有服喪少於九個月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為了表示這些喪禮不如父母的喪禮隆重。所以最隆重的禮就是服喪三年;其次是中等的喪禮,服喪一年,九個月;三個月或五個月是簡省的禮。上等的禮取法於天,下等的禮取法於地,中等的禮是取法於人的情感,這樣不同等級的人所以能和諧相處的道理就完全體現出來了。所以服喪三年,是為人之道的最高的禮儀。這叫做最隆重的禮義,這是歷代帝王所共有的,也是古往今來都一致的。

君主的喪期是三年,這是為什麼呢?君主是治理天下的主宰,是禮義的本源,是真摯感情和恭敬禮貌的最高的典範,人們都互相遵循而極其推崇他,這難道不可以嗎?《詩經》中說:「和藹可親的君主,就是百姓的父母。」那些君主本來就有為民父母的說法了。父親能生子,但不能養育自己;母親能哺育自己,但不能教誨自己;君主既能養育自己,又善於教誨自己,所以為君主舉行三年的喪禮是很周到的啊!乳母,是喂養自己的人,因此可以為她服喪三個月;養母,是保護自己的人,可以為她服喪九個月;這些君主都已具備,所以要享受三年的喪禮啊!如果這樣去做,國家就能治理好,就會安定,不這樣做,國家就會混亂,這是最完美的禮法制度。這樣去做,國家就會平安,不這樣做,國家就會危險,這是最充分的表達了情感。如果這兩者都具備了,服喪三年來侍奉君主還不滿足,但也無從增加了。所以,社祭就只是祭祀土神;稷祭就只祭祀穀神;郊祭則是把歷代帝王和上天合並在—起進行祭祀。

入殮後要停柩三個月,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為了使喪禮盛大、隆重,以此表達最真摯的感情,同時還要安放死者,遷移死者,使他離開宮室而埋葬到陵墓中去,所以先王恐怕行事匆忙不符合禮儀,因此延長出殯的時間,這樣就會時間充足。所以,天子停柩為期七個月,諸候停柩為期五個月,大夫停柩為期三個月,這樣在他們待葬期間,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辦理相關的各種事務,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辦好喪事了,從而各方面都很完備,禮儀周全。那麼,喪事各方面完備周到就叫做喪禮的原則。

祭祀,是人門思慕感情的真實表達。心情郁悶不舒暢,又不能隨時抒發。所以,在歡欣團聚的時候,那些忠臣孝子就會感動起來,思念君主,想念親人就會表露出來。他們這種思君念親的感情非常強烈,可是由於沒有祭祀禮儀,那它的飽滿的真情就要惆悵地表現不滿足;這樣,他們的心意和思慕的情感就會悲哀而不愉快,他們在禮節方面也是欠缺而不完備。所以,古代的聖王就為此制定禮儀,於是尊敬君主,孝敬父母的禮義就產生了。所以說,祭祀就是人們思慕感情的真實表達,是忠誠信愛的極點,是禮儀制度的最高表現。如果不是聖人,是不能懂得這一點的。聖人明確地了解它,士君子安心地實行它,百官把它作為職守,百姓把它形成風俗。君子,把它作為治國之道;百姓,用它侍奉鬼神。所以,鍾鼓管磐,琴瑟竽笙等樂器和《韶》、《夏》、《護》、《武》、《溝》、《桓》、《箭》、《象》等古樂、古歌,這是君子用來表達感情變化的禮儀形式。穿喪服、拄喪杖、住陋屋、喝稀飯、柴草為席、土塊為枕,這是君子用來表達感情變化和悲痛的禮儀式的形式。軍隊中有一定的制度,刑法有一定的等級,沒有不與罪名相稱的,這是君子被他所憎惡的事情感動了從而用來表達這種感動的禮法制度。占卜算卦,觀察日期的吉凶,整潔身心,擺好祭祀的席位,獻上犧牲的祭品,向神靈禱告訴願,好像鬼神真來享受一樣。各種物品都取一點來奠祭死者,好像鬼神真的在品嘗一樣。不讓助食的人舉杯向受祭者敬酒,主人親自勸受祭者敬酒,好像鬼神真的在喝酒一樣。賓客離去,主人拜送,返回後換上喪服,歸回原位,哭泣起來,就如同鬼神真的離去了一樣。悲哀啊,恭敬啊,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樣,侍奉亡者如同侍奉活著時一樣,所祭祀的雖然無形無影,但是這就是禮儀制度。

⑤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真的對嗎

人們生兒育女,然後辛辛苦苦的把他養大成人,既是希望兒女們有出息,也是想要自己能夠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一個沒有出息、連自己都養不活的人,是沒有能力贍養父母的。總體而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十分有道理的。

站在客觀的角度,對於正確的就一定要堅持,無論孩子怎樣的倔強,都要想法設法的讓他聽從自己的教誨。對於自己某些不妥的做法就要及時糾正,並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唯有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閱讀全文

與孝敬父母的人得大威勢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基金多少 瀏覽:544
去俄羅斯留學體檢要檢哪些 瀏覽:563
上海市16年加退休工資 瀏覽:301
老人惡心腹瀉血糖低是怎麼回事 瀏覽:101
70歲生日詩詞 瀏覽:440
下崗職工退休2020新規定 瀏覽:880
老年人健身活動表演 瀏覽:967
養老保險可以交 瀏覽:267
50歲男人出路 瀏覽:363
父母為什麼不出來道歉 瀏覽:961
運城鹽湖養生城如何網上購票 瀏覽:952
貴陽駕駛人體檢費用多少 瀏覽:891
重陽節配什麼 瀏覽:473
孝敬父母古代的故事 瀏覽:861
往後餘生孝敬父母的句子 瀏覽:804
孝敬父母的詩歌200字 瀏覽:90
西安市長安區養老保險經辦中心 瀏覽:396
70歲以上老人怎麼補鈣 瀏覽:371
敬老院建設項目存在問題 瀏覽:697
老人家病故電話號碼如何銷號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