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百善孝為先徵文
百善孝為先徵文3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徵文都不陌生吧,徵文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清楚的特點。寫徵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百善孝為先徵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習俗,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規矩。
記得有一次,我的奶奶發燒了,什麼也吃不下,全家人急得團團轉。而奶奶卻還是不聽話,讓她吃葯她也不吃,只知道睡覺和難受,媽媽要帶她去醫院他也不去,連著兩天沒吃一點東西的奶奶,最終還是被媽媽帶去了醫院。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醫生說需要打一個星期的點滴,媽媽忙拿著單子去交費取葯。等到奶奶打上點滴後媽媽緊張的心才有了片刻的放鬆,之後的幾天媽媽都是在圍著奶奶轉,直到奶奶的病完全康復。這就是我家的第一個家風「百善孝為先」。
暑假我都會去濟南陪爺爺奶奶,每次去濟南爺爺會帶我去動物園、海洋世界、趵突泉等許多有名的景點去玩。記得那是在去動物園的公交車上,人很多很擠,我站在座位旁邊和爺爺說話,說著我在學校的趣事,逗得爺爺哈哈大笑,我越講越興奮的時候,看到爺爺站了起,我愣住了,還不到地方呢。這時候爺爺說了一句話:「你和孩子到這坐吧」。原爺爺看到一位阿姨抱著孩子上車了,阿姨說:「大爺,我年輕沒事的!」爺爺說:「你這樣容易擠著孩子快坐下吧!」阿姨說:「我就坐幾站路,要不你幫我抱會孩子吧?」爺爺笑嘻嘻的說:「你要放心那我就抱會兒?」阿姨說:「放心」。爺爺小心翼翼的抱著寶寶,還不時的'和我們說說話,逗著寶寶笑,很溫馨的一個場景,阿姨到站下車時說:「大爺,謝謝你!」爺爺說:「不用謝!」爺爺做的事情很小,但是我卻很受教育。生活中碰到各種各樣的小事情,爺爺能幫忙的,都會伸手幫忙,我受教了!這就是我家的第二個家風「樂於助人」。
通過這兩小事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百善孝為先」和「樂於助人」的意思。我會繼續學習這兩種精神並傳承下去。
「百善孝為先」是中國家庭的優秀傳統,從先秦諸子百家,到當今的國學著作,無一不將「孝」視為一種美德。關心身邊的老人,尊敬老人,我們能做的事很多:早晨起床、放學歸來,都主動向長輩問好;尊敬長輩,聽他們的話;有好吃的,先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幫爺爺、奶奶做事。乘坐公共汽車時,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位等等。
我的爺爺和奶奶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媽媽爸爸也都有三十多歲了,可是我們一家人都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太奶奶,從不嫌她臟、嫌她老。提起我們家孝敬老人的事,左鄰右舍總是嘖嘖稱贊。
我的太奶奶有兩個兒子、四個女兒。她年輕的時候,在她另一個兒子家幫忙。後來,她老了,便來到了我爺爺這里。爺爺奶奶並沒有因為太奶奶沒幫她們照料家而怠慢她,他們為她騰出了一個房間,讓她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放在裡面。而太奶奶也不願意閑著,總喜歡幫這幫那的。
幾年過後,太奶奶身體開始不好了,常常咳嗽,腰酸腿疼,有時,腳還抽筋,還有點老年痴呆。爺爺奶奶說:「媽,不要再幹活了,您躺在床上好好休息吧!」太奶奶拗不過爺爺奶奶,只好躺在床上休息。我爸爸媽媽逢年過節也回去看望太太,每次都大包小包地給她送上許多好吃的,有時還把錢塞進她的手裡。在別的家庭,像我這樣的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的「特等公民」,但在我們家不是,只有太奶奶才有這種待遇。我們家有什麼首先考慮的都是太奶奶,比如有好吃的,都是先給太奶奶。記得有一次,家裡燉鴨,一上桌我就發現我最愛的鴨翅膀,一時興奮就伸過筷子夾起鴨翅膀,一抬頭發現媽媽正用意味深長的眼神看著我,哦,忘了媽媽平時的教誨,好吃的要先給太奶奶,我靈機一動,把筷子拐個彎,鴨翅膀就到太奶奶婉里了,並告訴她:「太奶奶,您的牙口不好,要吃嫩的,我的牙口硬,吃什麼都行。」這時我看到媽媽開心地笑了。其實太奶奶得了老年痴呆,時而清醒時而糊塗,沒給她吃她也不清楚,但我們家沒人有這種想法,都把她當成我們最尊敬的老人。
現在,雖然太奶奶已經去世了,但爺爺奶奶照顧太奶奶的情景卻常常浮現在我的眼前。我想我和爸爸媽媽以後也會像爺爺奶奶照顧太奶奶那樣照顧他們。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好的家庭,一定會有家風、家訓和家規,我們家的家風、家訓和家規就是:百善孝為先、樂於助人。
記得前年的時候,奶奶生病住院了,聽大人們的說法應該是病得很重。因為我叔叔和小姑竟然也了,他們找我爸爸商量看病的事情,大家商量著一家一萬或兩萬湊一塊兒由我爸爸統一往醫院里邊交費,花沒了大家再拿,一個拖後腿的也沒有,大家都很積極,都怕給奶奶耽誤了病情。我媽媽說:「那我和她嬸子去醫院照顧咱媽。」小姑說她也要守在奶奶身邊,照顧奶奶。我想:這可能就是「孝道」的一種體現吧。
說也怪,奶奶的病也沒有預料中的那麼嚴重,住了十多天就出院了。出院後,奶奶逢人就說她的兒女們多麼孝順,多麼好,奶奶一說起這事就合不攏嘴。
現在我們一大家子人每家都在做點兒小生意,雖說掙不多少錢,可也做的順風順水,每個人都平平安安的,有時候還湊在一起吃個全家餐,挺愜意的,真是家和萬事興啊。
爸爸媽媽在集上也不忘幫助別人。在長集上有一個苑城的殘疾人拄著雙拐經常在集上要錢。有個星期天我正好在長集上,因為我在家閑得慌,所以我就跟著出透透風。在大約上午10點左右,有個拄著雙拐的殘疾人到我家攤位前,說:「老闆,幫幫忙吧!」媽媽見後,急忙從包里拿出了兩元錢給他,又接著說:「錢不多,但最起碼能買上幾個饅頭吃。」我見後,對媽媽說:「媽媽,我們今天一筆買賣還沒做,他又與我們沒關系,那這樣,我們豈不是賠了嗎?」媽媽說:「孩子,你怎麼能這么說呢!錢不在多少,我們吃飽了,可還有吃不飽的,能幫一把就幫一把,沒壞處。」
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樂於助人、百善孝為先,老師教育我們要分清黑白,誠實做人、踏實做事,而將社會會教育我們堅持不懈、不輕易放棄,知法、守法、懂法。每一天,我們都會學到新的知識。而在這一天,我對「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暗暗地下了決心:我要努力學習科學化知識,將能更好的回報社會,回報國家。我會先盡孝道,再行善舉,會更好地、更完美地詮釋「百善孝為先」,努力弘揚中華美德!
;㈡ 傳承良好家風的徵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徵文吧,藉助徵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要怎麼寫好徵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有關傳承良好家風的徵文(精選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1世紀,不僅電視上有很多關於「家風」的宣傳片,而且大街小巷也都有關於這一主題的宣傳欄和海報,對於這個社會,這個問題的確很重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宣傳中華精神,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漸漸的,我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也慢慢做到了……
中華傳統美德都源於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現在被大家重視起來了,在小學的時候,學校就開始教我們「國學」,學習《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等,那時候我們漸漸接觸到其中的一些精神,道理,品質,漸漸的,我們愛上了「國學」,慢慢懂得這些道理。我們穿行在這些文字中,穿行在它的精神中,在生活里,少了浮躁之心,多了敬業之心;少了攀比之誘,多了愛崗之意;同學之間,禮貌用語多了,臟話惡語少了;友愛互助多了,驕橫奢侈少了;追逐打鬧少了,讀書學習的人多了……這都是大家養成的好習慣,好品質。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告訴我們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尊敬兄長,更要尊敬長輩,就像在我們家一樣,家中有一個規定,如果有長輩到我們家來做客吃飯,我們晚輩是不可以比長輩先動筷子,爸爸說,這是基本的禮貌,也表示對長輩的尊重,所以不可以不遵守。有一次,我和爸爸回老家,在路上很餓,好不容易到家可以吃飯了,看見桌上的飯菜更是餓的不行,爺爺看見了說:「睿睿,餓了吧,自己先吃點菜吧。」我點了點頭,剛剛拿起筷子,就被爸爸叫住了:」等一下,沒看人還沒有來齊嗎?我們的規定你都忘記了!?」「哦哦,我知道了」爺爺又說:「她餓了,你就讓她先吃就是咯!」「不行,規定就規定,必須遵守的」於是,我點點頭,接著,把手又收了回來,只能再忍一忍。
還有「親師友習禮儀」這又告訴我們我們作為家中子女,正當年少的時候,應該努力與師長、朋友接近,努力向他們學習各種禮節禮貌方面的知識。
我們能懂得這些道理,不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恩賜嗎?有了這些,家庭這一個小個體變得和諧,社會也變得和諧,那麼國家也將會變得和諧。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好的家風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庭不可或缺的。好的家風成就好的習慣,我們家的家風關鍵詞是「誠信」。
外公作為我們家的大家長,經常教育我做人要誠實守信,這是一種美德。所謂誠實,就是說老實話,不弄虛作假,不隱瞞欺騙,不自欺欺人,表裡如一。所謂守信,就是講信用,守諾言,言而有信。外公就是這么一個很講誠信的人。
一天,他去集市上買東西,看見了一個賣老花鏡的攤位,突然想起自己的老花鏡壞了,正好換一副。於是他在攤位上挑了一副,就向老闆詢問眼鏡的價格,老闆說:「50元!」外公向他討價還價了一番,最後老闆對他說:「一口價,35元!」外公沒有零錢,給了老闆一張100元,老闆找給了外公70元零錢。外公清點過後發現老闆多找給他錢了,於是又從裡面抽出了一張5元錢遞給了老闆,說道:「你找錯錢了,多給了我5元!」老闆看著外公笑著說:「老爺子,頭一次見有您這樣的,找多了錢還退給我!」外公也笑了,說:「咱們說好了嘛!誠信很重要。」
還有一次,外公去買豆腐,因為著急給我做飯,匆忙間拿著找的零錢回家了,後來發現人家多找了1元錢,外婆說:「就1元錢,還不夠折騰呢!別去了。」外公一臉嚴肅的說:「說好了多少錢就應該給人家多少錢,人家疏忽找錯了錢,我們不應該不講誠信,一定要送回去!」吃完飯後他又穿好衣服給人家把錢送了回去。
外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了我,讓我受益匪淺。我愛我的家,我一定會把家風好好的傳承下去,做一個講誠信的人。
好家風像優美的音樂浸潤我們心田;像經典的書籍傳授我們知識;像明亮的燈光指引我們前行。
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是呀,天才與凡人只有一步之隔,這一步就是勤奮,勤奮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媽媽說:「越勤奮,越幸運」,這就是我家的家風。是啊,別人可以替你開車,但不能替你走路;可以替你做事,但不能替你感受。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行走,成功要靠自己去爭取。」
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他們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在我身邊,就有一個勤奮的好榜樣,那就是我爺爺。爺爺從貧瘠的農村來到了部隊參軍,他做事嚴謹、性格堅強勇敢、勤奮上進,通過自己的努力成長為軍官。級別越來越高,爺爺也越來越勤奮努力。他要求司機在自己車上放幾本書,出車的空隙就拿出來看看。他還經常鼓勵戰士們,要堅毅、能吃苦,要繼續自己的學業,去考學、到軍校進修,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和能力。爺爺大校轉業後擔任了測繪局領導,同樣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奮努力,為國家的測繪事業作出了貢獻。
爺爺帶了個好頭,爸爸自然要向他看齊。爸爸在工作上也是勤勤懇懇,很多事情也是親力親為,從不抱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工作中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勤奮幫助爸爸在工作上越過了暫時的失敗和挫折,助他摘下甜美的成功之果!
我從小學習舞蹈,「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在練基本功的時候,我經常因為肌肉疼痛而想要放棄,但是爺爺和爸爸的榜樣力量,讓我不甘落後,我堅持著、努力著,很快我的基本功變得扎實、各種有難度的動作也能很快做到位,舞蹈起來更是行雲流水、流暢優美,因此在各類舞蹈比賽中,我獲得了很多獎項。
我想,在若干年後,帶著「勤奮努力」的好家風,我長大了,定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我相信自己仍然會延續這種好家風,讓它伴我成人、成才。
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人的平常習慣可以影響到他的人生。「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家風家訓就如同夜晚的一盞路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家風如同一條寬廣的馬路伴我走向光明;家訓如同一面鏡子,實在提醒我正視自己身上的優點和弊端。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想必每個人的家庭都有著不同的家風家訓。當然,我家也不例外:百善孝為先,孝敬是根本。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孝」: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敬老師、愛兄弟姐妹,是我們家的一貫家風。家訓就是聽從父母、老師等長輩的教誨,來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們兄妹要做一個孝敬長輩的人,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愛人者仁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句座右銘時刻提醒著我。
我們家時常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前幾天,當爸爸端著一鍋美味的魚上桌時,我立馬拿起筷子准備品嘗魚的美味。這時爸爸的一句河東獅吼,嚇得我連忙把手縮了回去:「先不要著急吃,一會兒給爺爺奶奶送點。」緊接著,爸爸拿來一個大碗和一個湯勺,盛了滿滿的一碗,讓我端著給老人家送去。
幼時的我不理解為何總給爺爺奶奶送一些飯菜和水果,到現在我漸漸明白了:因為孝敬父母才是一個好兒女,只有孝敬長輩的人才會教到更多的朋友,這也是爸爸時常教導我們的。父母的一些做法和行為給我們這一代樹立了好榜樣。爸爸媽媽還時常教導我們為人處世,不要只想自己,要多多為別人著想。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了,我學會了尊重老師、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我還要做的更好,給我們的下一代人樹立更好的榜樣,讓我們的優良家風傳承下去。
家,給人以溫暖。它是人們的唯一定所,是人們的避風港灣。但是,家要有家的樣子,不能亂七八糟,沒有規矩。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我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作為高級工程師的爸爸會把「學習第一」作為口頭禪,作為教師的媽媽會時常念叨「應該文質彬彬」。這兩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繭的「聖詔」,也可以說成是我的家風。從記事起,每逢來客,都會看到父母滿臉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於是,不是一頓香甜可口的飯菜,便是一場「之乎者也」類的高談闊論。我和弟弟則端茶遞水,不問不開口,有問必答,大人說話不插言,大人吃飯不上桌,於是博得了客人的誇獎:「你家的孩子真懂事。」「不愧是知識分子,就是與眾不同。」但是平時,淘氣的我和弟弟會時不時「犯二」的,例如突發奇想直呼爸爸的姓氏,女孩子吹個口哨,自然這些少不了爸媽的訓斥。在那個年代,父親總是用傳統教育方法來教育我們。但正是這些教育方法,使我和弟弟在學習上養成了愛讀書、勤思考的習慣。
每當夜晚,從左鄰右舍傳來嘩啦啦的搓麻將聲,也有地動山搖的電視音響聲,而在我家只有我和弟弟寫作業的沙沙聲和父母翻書報的聲音。有時,全家人也會為了一道數學題而爭得面紅耳赤。長大後,我和弟弟都陸續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依然承續著。如果一個家庭,沒有規則,只有溺愛與包庇,那請問這是一個家嗎?家原本是一棵參天大樹,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大山,萬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請問,這是誰造成的?是我們。爸爸沒有威嚴,媽媽全是溺愛,我們變成一個個蠻橫無理的人。
這就是我的家風,我堅信,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時代的家風會落腳於我家。我的家庭將變得更充實,更美好!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家就存在著:尊老愛幼、團結友愛、誠實守信、樂於助人、寬容。
我們家尊老愛幼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上次在公交車,我坐在座位上,慢慢變得擁擠起來。在鑫隆這站,上了一位老人,大約有七十多歲,我便把座位讓給了那位老人。但老人說:「不用了,你坐吧。」我用了很多辦法說服這位老奶奶,她才肯坐下,老人還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呢!」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在家裡還是外面,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會讓著我們,而我們也要聽他們的話,所以,尊老愛幼是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
記得有一次,在滑沙場的時候,有兩位外國阿姨在問我爸爸什麼,爸爸聽不懂她們說的話,就把我叫去了,爸爸讓我去幫助她們,我說:「不,我不想去。」但是說完了,我還是鼓起勇氣說了出來:「Hello,can I help you。」意思是:「你好,我能幫助你們嗎?」她們說:「Hello,why?」意思是:「你好,你說什麼?」我就又大聲的重復了一遍。可她們還是這句話:「Why?」我在想,他們聽不懂我說話嗎?難道她們不是英國或美國人,可是她們會說英文啊!我沒能幫助到她們,但我也很高興。爸爸說:「你已經很勇敢了,你有勇氣去幫助她們,跟她們對話,就代表你有著一顆樂於助人的心,你今天好棒啊!」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要有一顆善良、幫助他人的心,用多少錢都買不回來的,那就是金子般的心。
每個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你多一份愛心,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善良,多一份尊敬、謙讓、團結。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尊老愛幼、團結友愛、誠實守信、樂於助人、寬容。這就是我家的五大家風。
關於家風,我們家沒有成文的規定,更不會把「家風」這個詞掛在嘴邊。靠的是祖輩的言傳身教,把優良美德潛移默化、深遠持久地延續給下一代。的確,家風並不一定是書面化、固定化的文字,它也可以是一種延續——精神與品德的傳承。
從媽媽身上,我知道家風是「誠信」。有一次,因為自己上課不專心,被「罰」了很多作業,我一沖動就把當天的家校給撕了,重新抄了一頁,給自己的家庭作業「減負」。第二天「陰謀」被拆穿,本以為老媽會痛罵我一頓,沒想到她卻心平氣和地說:「小樂,你說做人最基本的是什麼?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錯誤不改正,反而去掩蓋啊!」瞬間,眼淚奪眶而出,我一時語塞。我寧願老媽打我一頓,圖個痛快。可她這么一問,我反而更加難受。第三天,我回到學校,誠懇地向老師道了謙,老師也原諒了我。那一刻,我意識到了「誠實」的重要。
從爸爸身上,我知道家風就是「孝順」。「孝順」可能是許多家庭的.家風,「孝」這個字在我爸身上有著很好的詮釋。爸爸是個在外打工的男人,但他時刻都不忘關心自己的父母。每兩天他總給他們打個電話,噓寒問暖。每逢周末還會和我一起去外公家陪長輩。爸爸能撇開休息時間關心陪伴自己的爸媽,我覺得是十分可貴的,我也要向爸爸學習,讓「孝順」之花開在我最真實的內心深處!
說實話,家風這個東西是說不完也道不盡的,而且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家的家風會被不斷充實與更新。這些規矩需要每一個成員去踐行,並且代代相傳。千千萬萬條家規的傳承會使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每家每戶,都有個必不可少的風氣——家風。「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正所謂無規不成圓,無矩不成方。但有一件事,卻一直銘記在我的心中,永遠揮之不去。
記得還在我五歲的時候,我可是個「好吃嘴」。媽媽每天都會給我五角錢,我每次一拿到錢,心就飛到小賣部去了,把錢用完了,我往往又會去找媽媽要,然而媽媽卻不給,我給媽媽端茶送水的討好她,卻還是沒能如願,那時候感覺媽媽很小氣,明明自己那麼多錢,卻不願意給我一點。
然而有一次,我從門縫里看見這樣的一幕:媽媽把一個精緻的小盒子放在衣櫃上。出於好奇,等媽媽出來的時候,我立刻藏了起來,見媽媽進了廚房後,我馬上跑到房間里,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上了,終於,站上板凳,我如願以償地拿到了那個神秘的盒子,並輕輕的打開了它,而看到裡面的東西時我的眼睛都瞪直了,錢!好多的零錢,我偷偷的拿了一元錢,又把盒子,小心地放了回去。,心想媽媽應該不會發現。下午我出了門,媽媽就叫住我,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他的媽媽每天給她零花錢,雖然零花錢很少,但是小女孩並沒有存著。而是立馬用了,還偷了他媽媽的錢,你覺得他做的對嗎?
我被媽媽說的越來越心虛,媽媽的眼睛好似可以看穿一切,我手心裡握著的錢也被我的汗水浸濕了,我小聲地說:「她,她做的不對……」媽媽摸摸我的頭,我的臉頓時燒了起來,羞愧的低下了頭,眼淚不爭氣的流了下來。當著媽媽的面去吧盒子拿了過來。把早已濕透的一元錢放了進去,我不敢抬頭直視媽媽的眼睛,從此,媽媽每天給的五角錢,我都會存著,不會亂花。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從小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定要嚴謹,守住自己的家風,這就是我家的家風!
我半歲時,我家從四川搬到了荊門,剛到荊門,日子十分窘迫。爺爺、奶奶打起了退堂鼓,想回老家。太爺爺沉默良久,說了一番話:「當年的延安,缺衣少糧,毛爺爺號召根據地軍民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多年下來,根據地軍民不僅沒有餓垮,反而越來越團結、強大。現在條件比那時強多了,只要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還怕不能闖過難關?」一番話撥雲見日,讓一家人定下心來在荊門安家落戶。
5歲時,太爺爺去世了,換成爺爺給我們講太爺爺的革命經歷,講革命時期那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故事。這幾年爺爺漸漸老了,爸爸又成了講述者。他們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牢牢記在了心裡,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家蓋起了樓房,開上了汽車,日子越過越好。
別人家的客廳掛的是優美的風景畫,而我家客廳掛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幾個大字。每當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這幾個字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指引我戰勝困難。
去年暑假,爺爺奶奶回四川老家了,父母也因為有事要出門一個星期,他們給了我200元,要我每天去餐館解決吃飯問題。爸媽走了後,我像離了籠的小鳥,吃飯有現成的,上網沒人管,太自由了。可才過了兩天,我就覺得心裡空盪盪的,坐卧不安,難道這個星期就這樣過下去嗎?忽然客廳那八個大字映入眼簾,像一道閃電照亮了我迷茫的內心!是啊,我為什麼不能「自力更生」呢?
說干就干,我買回面條、青菜,雞蛋等,學著媽媽的樣子煮麵條,做米飯,炒青菜……吃著自己做的美食,心裡美滋滋的。幾天後,爸媽回來了,聽到我的思想情況匯報,高興地直誇我長大了。
是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已成為我們家的家風,我會讓它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