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史錄

孝順史錄

發布時間:2024-11-16 15:20:53

① 史記中有關漢高祖的幾件事概括

話說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說了劉邦兩件糗事:
一是公元前205年劉邦攻陷彭城後,被項羽反擊兵敗逃亡。在逃亡的路上,他遇到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攜他們同車逃生。後來,又被項羽的追兵追趕,數次將一對子女推下車去,均被馬夫夏侯嬰救起。劉邦大怒,拔劍要殺夏侯嬰,夏侯嬰說:「大王要是殺了我,誰幫您駕車呢?」劉邦無奈,只得聽由夏侯嬰的,不再推趕兒女下車了。
二是公元前203年,劉邦轉敗為勝,因其父、妻兩年前為項羽所擄,項羽為了扭轉敗局,想利用劉邦的父親太公來脅迫他投降,就把劉太公架在高板之上,說:「劉邦,你要不投降的話,我就把你的父親殺了,煮羹吃!」不想劉邦偏偏不賣他的賬,反而對項羽說:「我和你本是結義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真要煮的話,就分我一杯羹吧!」氣得那項羽大罵劉邦是個不孝的小人,終於沒殺太公,最後落得四面楚歌,兵敗自刎於烏江,一代梟雄從此煙消雲散……
後人讀史,對項羽之舉都懷有贊譽之詞,惟獨對劉邦的人品持否定態度,說他是心黑手毒,皇帝之位也是靠手段得來的。
不過,我常以為司馬遷在《史記》中,類似此等細節上的描述,都半隻是小說上的描寫手法,並非證據確鑿的史實。甚至,有些東西根本不值得推敲。那麼,司馬遷的《史記》到底有多少真實性呢?事情過去了兩千多年,沒有人能真正看見,又有誰能說得清楚呢?
後來,也常有人評判,覺得有關劉邦的這兩件糗事,未必真有史實可言。由是我們也搞不清楚,到底劉徹本人是如何得罪太史公的,讓他對劉氏家的祖宗不懷好感,借史筆為他們留下臭名。

2.
個人以為,司馬遷筆下的這兩樁糗事,第一件事是經不起推敲的,幾乎無法自圓其說;第二件事呢?倘若真的確有其事,也並不能代表劉邦其人心狠手辣,反倒體現了他超人的智慧和膽識!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柰何棄之?」於是遂得脫。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年劉邦和子女的年齡:劉邦出生於公元前256年,而劉盈出生於公元前210年,魯元的生年不祥,但據多方考證,估計大劉盈6-7歲。那麼,根據史料推算,公元前205年劉邦兵敗出逃時,是51歲;而惠帝劉盈當年卻只有5歲,魯元公主的年齡則應該在11-12歲之間。也就是說,劉邦的這對子女,都還是小孩子。
其二,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秦漢時期皇帝或王者的車駕。自秦漢時起,皇帝的車駕一般都以六匹高頭大馬為動力,馬高八尺者為龍,故皇帝駕乘常稱為「六龍」。六匹馬拉的車駕,其馬力是非常強大的。而且,既然劉邦當年逃亡時的車夫是夏侯嬰,那也就是說,他們出逃時所乘載的車駕,並非慌亂之中隨意找來的(一匹或二匹馬拉的)戰車。
退一步說,即便是戰車,兩匹馬拉的車駕,其馬力也是非常強大的。劉盈和魯元是兩個未成年的小孩子,其體重加起也就百十來斤,不管是「六龍」的車駕,還是兩匹馬的戰車,都不會對其速度產生太大的影響。
再退一步說,《史記•項羽本紀》中也有記載:「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這說明當時劉邦還有數十騎兵馬跟隨左右。那麼,如果劉盈和魯元會拖累劉邦的車駕,為何不讓他們分別騎在將士們的鞍前,一同逃生呢?
其三,在六匹馬賓士的車駕上,把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推下車去,那種結果可想而知,更何況是推了三次?如此下來,先不說5歲的惠帝11-12歲的魯元活不成,就算是成年人,從奔騰的馬車上被推下兩三次,不死也得摔個骨斷筋裂。
反之,若是劉邦讓馬車夫停下車來再推趕子女下車,那麼馬車夫當時肯定就會制止,何必讓他推趕下車之後,再抱上來呢?
如果不是劉邦讓車夫停車,而是他把劉盈、魯元直接推下車去,那麼,在當時萬分危急的緊要關頭,只顧駕車的夏侯嬰,又是怎樣知道劉邦把子女推下車去的呢?而且是連續三次!真要讓他發覺了,馬車也已經跑出了很遠,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爭執作弄,不旦不能加快逃亡速度,反而會延緩車行的時間。劉邦當然不是傻瓜,在這緊要關頭,他應該不至於那麼愚蠢吧?
既然劉邦怕這兩個孩子影響車速,還不如當時就不讓劉盈、魯元上車更好?更何況,如果怕楚兵追上,劉邦為什麼還要返回沛縣去接家人呢?就這一點,已經足夠說明劉邦在出逃的路上,一個心思里牽掛著家人的安危。
其四,如果當時確實可以看到項羽的追兵,那麼,以車駕和輕騎的速度來看,拉車的馬肯定跑不過騎人的馬,就算夏侯嬰再會趕車,漢王一家子被抓的事實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五,夏侯嬰做為劉邦的故友和親信,他把一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劉家王朝,他對劉家子女的厚愛,肯定是不同一般的。故此,他不贊成劉邦為了逃命而丟棄子女,這種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同樣出於對漢王劉邦的忠誠,做為死心踏地的馬車夫,如果當時劉邦在逃命時確有此等糗事,做為本心仁義的他,可能會產生某種反感,但決不會不顧劉邦的面子而到處宣揚!
那麼,劉邦會自己挖短嗎?如果他真有那麼心狠手辣的話,那他肯定不會自己揭自己的短!劉盈會嗎?小小五歲的年紀,他大概不會記得太多,也不會懂得太多!魯元應該是可以記得的,但如果她真敢說出父王的不是,那她應該活不到做皇太後了,不是嗎?而如果夏侯嬰真的到處宣揚,那麼如此黑心的劉邦,又怎麼會饒恕於他呢?類似韓信、英布此等功臣的下場,夏侯嬰又能如何呢?
綜上所述,在爭戰如此強烈的中國古代,按理,如果劉邦真的是為了逃命而拋棄子女,在封建時代也並不是一件什麼傷天害理的大事!做為國君,孰大孰小你們這些小老百姓應該分得清楚對吧?一句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關你司馬遷屁事?
特別是在戰時,此等事算是小事了,又有哪個史官不怕殺頭,刻意去記錄皇帝家的糗事呢?劉邦要真做了這種糗事,又怎會讓史官記載在書呢?也就是說,司馬遷是根據什麼來編寫這個故事的呢?話說至此,估計拿這個問題來問諸位,諸位也自當無言對吧!
故此,我以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插入這些小插曲,恐怕是對當年漢室劉家有些怨恨吧?倘若不是,最多也只是小說般的一個故事情節吧?並非史實!
當然,如果我們認為當時劉邦之所以放棄子女,是自己引開追兵,而想讓這對幼小的子女得以安生解脫,這樣的邏輯,似乎才有一些可信度吧!

3.
我們再拿第二件事來說說吧: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似乎看到的不是劉邦的無情奸佞,而是他的大智慧、大勇氣。
試想,在當時的情況下,項羽要殺他的父親,想利用他對父親的孝順來威脅於他,他又能做什麼呢?在已經是勝券在握的當時,他還有可能投降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做為大漢天下的奠基者,劉邦並非胸無大志,否則他也不可能戰勝項羽,成為一代豪傑。
以犧牲自己的父親贏得天下統一,這種事不只是劉邦當年這樣做了,在數千年文明的國度里,不知有多少想成王成尊的人,這樣做了。並且,像劉邦這樣打算在最壞時刻犧牲自己父親的君王,事實上並沒有犧牲成功,而是最終使父親得救了!
一個具有非常思維的人在非常時刻使用非常之法,足見其是大智慧的。他的冷靜促使項羽放棄了以太公要挾他的想法,並使之感到無信無義無地自容。劉邦十分了解項羽的婦人之仁,故此冷冷地對他說:「當年我們都北面受命於懷王,並結義為兄弟!項羽啊,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啊!你要真殺了,那就分我一杯羹吧!」
此話既出,乍一看劉邦不孝是事實,然故事卻突然反鋒一轉:諸位不妨仔細思考,事實上只能說是項羽不義在先了。
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吧:當年兩國爭戰,雙方為了達到最後的勝利,自然是使盡了手段。太公在項羽手中,項羽為了扭轉不利的戰局,首先利用太公來要挾劉邦,這已充分說明了項羽不義在先。既然他和劉邦是結義兄弟,劉邦的父親就是他的義父,拿義父來要挾兄長,這是項羽的仁義道德嗎?
所以當時劉邦不無譏諷地說:「我父就是你父,要殺,分我一杯羹吧!」項羽若是真把太公給殺了,則要背負更深一層的不仁不義不孝了,那麼如此一來,劉邦也就只能忍著疼回家去哭鼻子了。好在劉邦能夠了解項羽的心性,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下,他首先投出了一張不孝的牌,看似下策,實乃上上之策也。
請問,誰又能有第二種方法呢?以硬碰硬,虎口奪食嗎?電視連續劇《雪豹》中,不是以周衛國的父親跳樓自殺為結局嗎?他激起了我們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卻失去了一個好父親!雖然時境不同,選擇也不盡相同,但劉邦首先在所謂的仁義上拋棄了父親,卻又在正義上挽救了父親和帝國,這樣的好事,不是一般的強者所能做得到的!
再者,項羽想利用太公以扭轉戰局,並不是第一次對劉邦行使這種不義手段的,當年在鴻門宴上,項羽已經有過一次不義之舉了。然而,司馬遷卻把故事寫成了是項羽的仁義,放走了劉邦,然而事實呢?在那個宴會上,依然是項羽懷有不義之舉在先。
當年,劉項二人受命於懷王時曾有約在先:誰先入咸陽,王之!是劉邦的運氣好,先入主咸陽。但項羽卻仗著自己的實力強大,不旦不兌現承諾,還准備在鴻門宴上暗算劉邦。諸位,咱們不妨摸摸良心說說看,他這樣的行為能夠仗義嗎?
中國人歷來講究願賭服輸,可你項羽和人家賭了卻並不服輸,這是大英雄所為嗎?
你項羽的功勞是夠大的,但你還是後入了咸陽;雖然你滅了章邯二十萬秦軍,卻讓人家給拖住了,這是你的運氣不好,怪誰呢?你後入咸陽不認輸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誅殺人家呢?似這等不義之人,後人為什麼還稱之為英雄呢?
故對此,我不太理解!對太史公的史錄,也缺乏信任感!我似乎聽到太史公在背地裡罵劉徹說:「要不是項羽的仁義,會有你們劉家的今天嗎?」
是的,在《史記》中,我們不止一次看到太史公放出的信息:要不是項羽幫你;要不是項羽不殺你;要不是韓信幫你……如果這些都不是,那麼你劉邦或許就做不了皇帝!可偏偏這些都是了,劉邦也因此才是勝利者,是至高無上的漢王朝統治者,是中華漢民族及漢文化的締造者和奠基者!
當我們重新翻開楚漢戰爭史時,不難看出太史公對項羽的愛和同情,已然超越了書寫歷史的冷靜。他想用他的筆,讓後世的人們,扭轉這個既成事實的戰爭史觀。
的確,許多後人也覺得,當年項羽要是多行不義而殺了劉邦,這天下還有誰能與之爭鋒的呢?可歷史終歸是歷史,不是小說!

4.
當年,太史公在漢武帝的強權之下,大寫劉邦的壞話,並且劉家幾代皇帝都不怪罪於他,足見劉家對人的寬宏大量。同樣,在當時沒有成王敗寇的筆調下,把失敗了的項羽寫成英雄,把勝利了的劉邦寫成小人這種手法,確實讓二千多年來諸多歷史學家深感同情,並深信不疑——太史公的神來之筆,確實還原了歷史,讓人拍案叫絕。
可事實呢?由於後人對劉邦的推子下車及「分一杯羹」的過度渲染,讓現代人對這段史實產生了責疑。雖然我們無法回到歷史中去,但歷史永遠總有邏輯性的一面!
不錯,當年司馬遷確實因為李陵事件倍受牽連,並遭受漢武帝的宮刑。司馬遷對漢武帝,肯定是心存憤恨的。於是,他在尊重重大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寫了一些劉徹他爺爺家的糗事,以此來泄憤並假與臭罵劉家!只是當時劉徹並沒有看到此書,否則他肯定不只是尷尬,而是勃然大怒,並將之付諸一炬。
原來,《史記》並非司馬遷在世時就已經面世了,而是他的外孫楊惲被封為平通侯後,看到當時的朝政清明,想讓外祖父這部巨著重見天日,才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在時間過去若干年後的漢宣帝眼中,別說對劉邦,就算是對劉徹,也已然不是那麼清淅明朗了!那麼,戰爭中的那些小插曲,又有誰會去追究呢?反正,劉盈和魯元最終都活了下來,並且,劉盈做了皇帝,而姐姐魯元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弟弟做皇後,最後也混得一個皇太後的名聲,他們沒有必要抹黑自己的父皇!
後人每每讀到《史記•項羽本紀》時,總少不了罵劉邦為人狠毒。然而二千多年以來,卻少有人能從《史記•項羽本紀》:「……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這句話中,看到一些什麼呢?
如果當時劉邦不是對家人懷有深深的牽掛,又何必「欲過沛,收家室而西」呢!不如直接往西或差一親信過去沛縣看看,豈不是既安全又省事嗎?

5.
另,《史記》有載:「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後人讀史至此,自然又不忘罵起劉邦欺負父親,說他早年不務正業,父親曾教訓於他,並說他不置產業。於是心生怨恨,當著眾朝臣的面羞辱父親。
自然,這回劉邦又成了一個不孝的小人!
然而,筆者以為:劉邦建成未央宮之初,第一件事就是為父親慶壽,並親自奉酒,為父親祝壽。而席間所說的那些話,自然是一些風趣幽默的俏皮話,怎麼可能是羞辱父親呢?他說:老爸,當年您老是說我不務正業,不會持家立業,產業不如我的兄長們多,但今天您看看,我的產業是不是比我的兄長們多呢?
按說,父子間高興時說這些話,原本只是為了尋開心的,何來羞辱?當時逗得眾朝臣們開懷大笑,可見劉邦此人不拘小節,是可以謀天下的人。話又說回來,劉邦在說此話之前,已經早就封了劉太公為太上皇了!要知道,劉邦此舉,在中國歷史上沒做過皇帝的老子中被封為太上皇的,是空前絕後的。這一點,還不能證明劉邦的為人是大孝嗎?
劉邦尊其父為太上皇並在未央宮建成之初,就大開筵席為其草根父親慶壽,這在歷代皇帝中,也是少有的,他為後人的孝道,立下了楷模!
那麼,誰又能說劉邦不孝呢?是太史公泄憤,還是後人一知半解呢?

閱讀全文

與孝順史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大學改造項目 瀏覽:988
福州企業退休喪葬費 瀏覽:351
哪些機構可做入職體檢 瀏覽:600
父母壞脾氣說明什麼 瀏覽:939
2005退休人員調資文件 瀏覽:199
女兒月薪過萬父母該怎麼做 瀏覽:551
陝西省企業養老金查詢 瀏覽:900
2018甘肅企業退休金 瀏覽:595
社保多交多多少退休金 瀏覽:454
河北省績效退休人員有沒有 瀏覽:864
姐妹三人如何支付父母養老費 瀏覽:641
重陽節的問候句子 瀏覽:55
學校端午節慰問養老院 瀏覽:188
慈溪法定退休年齡 瀏覽:914
孝順小標題 瀏覽:249
龍港養老保險怎麼交哪裡交 瀏覽:527
中國最長壽地方是什麼地方 瀏覽:520
2019年沈陽養老退休金什麼時候調 瀏覽:423
廈門翔安馬巷鎮老年大學開課了嗎 瀏覽:652
老年大學文藝演出到此結束 瀏覽: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