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2014年是第幾個重陽節

2014年是第幾個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0-11-27 08:06:08

㈠ 2014年有兩個重陽節分別是公歷多少號

公歷(陽歷)2014年10月2日,農歷二〇一四年九月初九,重陽節。【閏九月初九不算是重陽節】

㈡ 2014兩個重陽節

公歷: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農歷:2014年九月 (大) 初九
這天是重陽節,只過這一天

閏九月(小)的那個初九,不是重陽節

㈢ 2014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2014重陽節是10月2日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日,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㈣ 2014年是中華人民的第幾個重陽節

65個

㈤ 2014年重陽節是哪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

線。一個月後,奧匈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土耳其、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

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關系,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

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宣戰,並迅速佔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

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

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

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

國軍隊同奧匈、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爭具有決定作用。這次大戰可分

為三個階段:

1914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進攻。馬

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軍隊的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使德軍速決戰的計劃破產。西線的交戰

雙方接著就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交戰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決定性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出現了

三次大型戰役: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的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戰場,日德蘭海

戰後英國人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的末期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佔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1916年,德國企圖突破英國的海上封

鎖,出動了北海艦隊。5月底,英德艦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北海面遭遇,發生激戰,雙方都受到

嚴重損失。結果,德國沒有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直到大戰結束,德國艦隊始終不敢再度冒險出

戰。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牽扯到戰爭中,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

質和精神損害。它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這次大戰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俄羅斯帝

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垮台;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國

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具有劃時代

的歷史意義;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高漲

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Ⅱ)(the Second World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盡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意志帝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而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6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人口的3.2%左右。

★戰爭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戰爭策源地。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與法西斯主義在德意志帝國的興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由於德意志帝國的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德意志帝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遠東,日本的軍國主義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達到擴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間的目的。

到極權之路,第三帝國的崛起

在一戰中,同盟國集團被協約國集團擊敗。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後,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意志帝國簽署《凡爾賽條約》,承認戰敗。1919年7月31日,國民議會在德意志帝國南部小城魏瑪(Weimar)的德意志民族劇院通過了一部憲法,宣告一個新的共和國——魏瑪共和國成立。由於法國曾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受到普魯士的重創,因此一戰結束後,法國希望能夠對德意志帝國在經濟上進行報復,並最終削弱這個強大的鄰國。《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意志帝國,從而對德意志帝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意志帝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意志帝國被解除武裝,德意志帝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意志帝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意志帝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多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意志帝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凡爾賽條約》過多的只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意志帝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凡爾賽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意志帝國普通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爾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意志帝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意志帝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策源地創造了條件。

在經歷了短暫的平穩期後,外不能排除外侮,內不能解決內患的魏瑪共和國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這個脆弱的共和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瀕臨破產的邊緣,德意志帝國人民生活非常艱難,這為德意志帝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由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所領導的德意志帝國國家社會工人黨(簡稱納粹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意志帝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意志帝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魏瑪共和國年邁的總統興登堡元帥(Paul von Hindenburg)正式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Reichskanzler)。與此同時,阿道夫·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阿道夫·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Reichstag)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魏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意志帝國的束縛,阿道夫·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制而於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阿道夫·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Fuhrer)。

阿道夫·希特勒並不是只會在街頭叫囂喊空話的政客, 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意志帝國的秩序, 加上他具備遠見, 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 因而德意志帝國人對阿道夫·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英法等列強見到已經無法藉由凡爾賽合約壓榨德意志帝國,立刻轉變態度與德意志帝國合作。此時的德意志帝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後,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

戰斧揮舞,義大利的法西斯勢力登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的形勢和德意志帝國一樣嚴峻。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地方,全國面臨無政府狀態,共產黨人與社會黨人控制著工會,很多人擔心布爾什維克式的共產革命將席捲義大利。

在幾個自由政府無法解決這些威脅後,國王維克多·愛麥虞埃三世(King Victor Emmanuel III)在1922年10月30日邀請右翼政客本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以及他所領導的法西斯黨組成政府。法西斯黨人上台後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規武裝,用以打擊無政府主義者、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者。 在幾年時間內,墨索里尼就鞏固了自己的獨裁地位,義大利也淪為一個警察國家。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簽署了意法條約。10月3日,義大利軍團入侵獨立的非洲王國阿比西尼亞(現在的衣索比亞),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征服。1936年,義大利加入日本和德意志帝國簽署的《反共產國際協定》,由此,德意日三國軸心初步形成。同年,義大利和德意志帝國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權發動叛亂,西班牙內戰爆發,1939年西班牙共和國政府被顛覆。在眼見德意志帝國把歐洲局勢推向戰爭邊緣的時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於1939年4月7日,佔領阿爾巴尼亞。

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侵略阿比西尼亞後,1937年義大利也退出了國際聯盟。義大利與同樣退出國聯的納粹德意志帝國在1939年5月締結了《鋼鐵條約》,從而加強了羅馬—柏林軸心。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國和義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軸心國,簽署《三國公約》,羅馬—柏林—東京軸心就此正式形成。

升起之太陽,日本的軍國主義化

在太平洋地區,戰爭的硝煙從1930年代早期就開始彌漫。日本擴大了其在朝鮮半島的勢力范圍,逐漸向中國擴張。日本鼎承其大陸政策,圖謀征服中國。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中國的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並迅速佔領中國的東北三省,強行成立由關東軍控制的偽滿洲國。

日本對華的侵略是否可以被看作是為其稱霸世界的企圖所邁出的第一步尚存爭議。有學者認為,事實上,日本的侵略主要是受到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企圖保障其在華利益,特別是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如果從19世紀歐洲強權的觀點來看,日本的行為無可指責。因為在那個時期,西方列強對海外殖民地的佔領和掠奪以及對殖民地居民的殺戮比日本不相上下。但到1930年代,世界已經廣泛接受了威爾遜的自決原則,這意味著以殖民主義的方式粗暴地掠奪他國的領土或資源的行為已經無法為國際社會所容忍。此外,日本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暴行也招致非議。然而,另一些學者認為,雖然日本法西斯勢力在1931年的時候並沒有上升到左右日本政局的地位,可是日本早已經在制定征服世界的計劃。1927年,田中義一擔任日本首相不久,就主持召開了一個研究積極侵華政策的內閣會議——「東方會議」。會後田中向天皇遞交了一份極為機密的「田中奏摺」已經表明了日本稱霸世界的步驟:滿蒙-中國-東亞-亞洲-最後稱霸世界。雖然這份奏摺仍然存在爭議,可是根據日後日本發動戰爭的節奏來看,與奏摺內容吻合。

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政權的行動遭到國際聯盟譴責,導致日本最終退出了國際聯盟。在日本,法西斯主義勢力開始抬頭,具有濃厚法西斯色彩的秘密社團發動了數次暗殺行動。經濟的大蕭條導致民選政府逐漸喪失了政府的控制權,軍人開始執政,「軍部」作為日本軍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賦予比以前更多的權力,法西斯主義在軍隊中蔓延,很多時候軍隊可以為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國家利益採取行動。同時隨著民族主義與反西方情緒的上升,日本在中國的行為被人種理論合理化了。很多日本人開始相信,中華文明的精華傳承在日本,而不是中國。在1936年二二六兵變之後,另外一部分法西斯分子控制了軍部,使得軍部代替日本內閣成為日本的最高權力機關。此時日本已經進入法西斯主義的時代。

1939年昔日參與策劃「九·一八」事變的日本關東軍參謀東條英機(Hideki Tojo),又率領「東條兵團」試圖從滿洲進攻蘇聯,但很快就被以名將朱可夫率領的蘇聯和外蒙古的聯軍擊潰,這阻止了日本的向北擴張政策,也保證了蘇聯與日本之間脆弱的和平,直到二戰末期。同時,在這次試探蘇聯的失敗的戰役之後,日本內部「北進」和「南進」的爭端中,「南進」派的力量得到了加強,因此日本從此以後較為堅定的走上了進攻中國征服太平洋的道路。

日本在1930年代的政策對於其最終的失敗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當時日本的政策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之上,即日本在沒有獲得穩定的自然資源供應之前無法與歐洲強權對抗,但為了取得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他們又必需挑起一場他自知無法獲勝的戰爭。此外在侵華時期的殘忍行徑、在中國建立傀儡政權的作法與日本的最終目標一脈相承,日本在戰爭中堅持這種不得人心的作法。而日本國內的許多政治精英當時就已經意識到這種自取滅亡的作法將會為日本帶來災難,但都沒有試圖制止,因為提出異議的人士紛紛遭到生命威脅。

戰前的蘇聯

1917年,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большевик),蘇共的前身)贏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後,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俄國並不穩固,不久就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內戰,英法等協約國也開始對蘇俄進行大規模的武裝干涉,但不久後,俄國境內的叛軍和外國干涉軍全面失敗。雖如此,蘇俄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准戰敗國(對德妥協求和),喪失了大量沙俄曾經佔領的領土(有些是蘇俄主動放棄)。加上內戰以及外國勢力的干涉,蘇維埃政權成立初期的蘇聯顯得極度虛弱。1922年,蘇聯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依然對其採取敵對態度。1925年,列寧去世後,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掌握了蘇聯最高領導權,並通過殘酷鎮壓異己來穩固自己的權力。但同時蘇聯也逐漸成為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1930年代末,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德國而達到了歐洲第一,但蘇聯的人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西方工業化國家。

當德意志帝國法西斯政權崛起之時,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就一直採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等國家的綏靖政策除了維護自己利益免遭軍事擴張勢頭正猛的德意志帝國損害以外,他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將德意志帝國這股他們認為的禍水引向東方的另一個歐洲大國——蘇聯。在歐戰戰雲密布的時候,斯大林對英法的妥協極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國的軍事聯盟談判,轉而和納粹德意志帝國修好,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同時,德意志帝國因為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也要尋求先穩住蘇聯。這時,蘇聯和德意志帝國開始互相接近。這時的德意志帝國和蘇聯,歐洲這兩個被西方社會認為是最強大的專制國家,雖然曾經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因政治現實令他們雙方拋棄了西方國家認為是無法逾越的意識形態的鴻溝,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協定書的存在),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范圍。這時,當時世界面積第三大的國家(當時面積最大國是大英帝國,面積第二大國是法國)、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和德意志帝國媾和,讓英法獨自面對強悍的法西斯德意志帝國,只能吞咽自己綏靖政策種下的苦果。

在遠東,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為爭奪兩國在東北的權益而發生了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喪失了在東北的部分權益,割讓南庫頁島,失去了苦心經營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凍港——旅順港。蘇維埃政權成立之初,蘇俄在遠東的勢力收縮,成立遠東共和國,日本參與了對新生政權的武裝干涉,並佔領蘇俄遠東地區大片領土,但不久即被紅軍驅逐出境。自此,蘇聯和日本關系持續緊張。在和中國關系方面,列寧認為沙俄佔領的中國領土應當歸還中國,並許諾放棄沙俄奪取的一切中國領土和中國租界。但斯大林掌權後,蘇聯收回了這個承諾。1921年和1924年,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古脫離中國,蘇聯逐漸實際控制了這兩個地區。1929年,中蘇之間發生了中東路事件,導致中蘇關系惡化。1931年,日軍入侵中國東北,蘇聯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間正式開戰後,中國請求國際援助,蘇聯認為其遠東邊境受到日本威脅,《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蘇聯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並派遣航空兵參與中國對日作戰,蘇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的主要援助國。1938年和1939年,蘇聯和日本之間由於日本控制的滿洲國邊境問題在中蘇邊境的張鼓峰及滿洲國和外蒙古邊境的諾門坎地區爆發小規模戰役,蘇軍全殲進犯日軍。為了避免兩面作戰,1941年,蘇聯在蘇德關系非常緊張的時候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該條約除了規定互不侵犯外,還互相承認了對方在外蒙古和滿洲的現實利益,蘇聯中止了大部分對華的援助。

抱薪救火,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英國和法國是老牌的殖民國家,也是納粹德意志帝國的死敵,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等國一手炮製了對德意志帝國極為嚴厲的《凡爾賽條約》,納粹黨也是通過煽動對該條約的仇視才上台的,故納粹剛上台就制定了針對英法兩國的報復措施。對此,英國和法國當局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安撫瘋狂的德意志帝國,對德意志帝國一系列的侵略擴張行為採取了對德意志帝國懷柔的綏靖政策。德意志帝國屢屢沖撞《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英法都未採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懲罰。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吞並奧地利,一步步的緊逼,英法非但沒有採取任何阻止的行為,更默許了德意志帝國的做法,西班牙內戰時的英法則嚴守中立政策,在義大利和德意志帝國支持的叛軍和蘇聯支持的政府軍之間採取騎牆的態度。到了德意志帝國要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英法則發展到了遂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會議,在捷方未與會的情況下,強行將捷克的領土蘇台德區割讓給德意志帝國,如此明目張膽的姑息被史學家譏諷為「慕尼黑陰謀」,並企圖將此禍水引向東邊的蘇聯。英法這種犧牲他國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綏靖政策刺激了阿道夫·希特勒的胃口,德意志帝國不久就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在伴以訛詐、恫嚇等手段相繼在歐洲獲得了巨大利益後,德意志帝國開始入侵波蘭,挑起了世界大戰,從而宣告了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二戰打響之後,人們逐漸看透了阿道夫·希特勒貪婪的本質,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也越來越不得人心,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在英國走到了盡頭,1939年9月3日,英國內閣進行了改組,有一個已下野的議員在家中砌花園的矮牆時,突然被請出來擔任海軍大臣,此人就是一直主張以強硬態度對待法西斯主義的溫斯頓·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940年,當納粹德意志帝國佔領了波蘭、丹麥和挪威,法國岌岌可危,直撲英吉利海峽的時候,首相張伯倫因綏靖政策徹底失敗而引咎辭職。1940年5月10日,65歲的溫斯頓·丘吉爾在被英王任命為英國的戰時首相。

英法對德意志帝國的姑息和妥協是德意志帝國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的罪魁禍首,而其操縱的國際聯盟對國際事務脆弱的控制能力,也是1930年代世界大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有人認為,英法等國對避免戰爭的考慮而對其他黷武國家的容忍也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不管綏靖政策的原因是什麼,英法綏靖政策的後果卻是非常嚴重的,不但養虎為患,讓德意志帝國挑起了一次世界性的戰爭,而且在法國戰敗後,還將英國引向獨自面對法西斯德意志帝國的危險境地。

孤立難守,美國立場的改變

美國,一個高枕無憂的國家,經過約半個世紀的經營後,美國已經悄然成為當時世界第一的工業國,當世界太平時,他覺得歐洲和亞洲離自己太遠,當世界不太平,歐洲和亞洲的各大國為爭奪利益互成水火、大打出手時,他又慶幸自己躲在兩洋堡壘的後面。雖然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對法西斯國家德意志帝國和日本的擴張野心已經了如指掌,但是孤立主義和中立主義思想卻彌漫著整個美國上空,美國人普遍對他國的戰爭不感興趣。所以羅斯福只能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物資援助,但常常遭到嚴格執行中立政策的國會的阻撓。直到1941年3月,美國國會才在西歐戰事吃緊,全世界都有陷入戰火危險的時候通過《租借法案》,這個法案授權總統向他認為防務至關重要的國家提供軍火和戰爭物資,至此,美國已由中立國成為事實上的反法西斯國家。同年8月,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在軍艦上舉行會談,並簽署旨在摧毀納粹政權的《大西洋憲章》。直到美國的太平洋軍港珍珠港受到日本的偷襲。

英勇不屈,中國抗戰的艱苦歷程

1920年代的中國四分五裂,被各個當地的大軍閥控制,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得以通過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形式來對中國施加影響,但是這樣做風險很大,因為一旦中國陷入完全的無政府狀態,任何協議都無法執行;而如果中國變強,則有可能廢除這些條約。

1926年起,以蔣介石為司令的國民革命軍開始進行北伐,統一中國。北伐軍成功地擊潰了華中、華南地區的舊軍閥,而且國民政府即將與北方的軍閥達成和解協議。由於過去有著親日背景的,控制著東北三省(滿洲)的軍閥張作霖一再拖延與日本簽訂能夠給日本帶來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條約,並表現出將與蔣介石合作的跡象。於是,日本關東軍的少壯派在1928年發動了「皇姑屯事件」,暗殺了張作霖,並且逼迫張作霖的兒子、繼承人張學良繼續同日本合作。然而張學良卻因此更加偏向於同南方的蔣介石政府合作。在張學良完全控制住東北軍政局勢後,宣布「易幟」,接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領導。失去對中國東北本地軍閥的控制後,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並在當地設立了一個傀儡政府「滿洲國」以便日本進行暫時的間接統治,還將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安插為滿洲國的皇帝。因為中華民國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所以稱之為「偽滿洲國」。

九一八事變後的整個三十年代,中國與日本陷入了僵局,蔣介石為了集中精力消滅對共產黨人,制定了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姑息日本侵略勢力對中國的蠶食。華東地區的民族資本主義在1927-1937「黃金十年」獲得較大發展,國民政府與德國計劃合作訓練80個精裝師抵抗日本,德國為當時全世界唯一一個不附加任何條件出售武器給中國的國家。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日本關東軍在未獲東京批準的情況下於1937年7月7日製造盧溝橋事件,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7年七七事變後,終於建立了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禦日本侵略軍,他先後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廣大愛國將士奮勇殺敵,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決、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反動條例,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團結抗日的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佔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當時國民政府的抗日戰爭並未得到外國的多少支持,而更多則是道義上的支持,幾乎是在獨自面對日本強大的威脅。英國為了不刺激日本,加入了對中國的封鎖,而美國則依然在孤立主義的政策上自我陶醉,美國對中國的支持也僅限於道義層面。後來國會雖然通過《租借法案》,可以向總統認為國防至關緊要的國家輸出軍火,但當時中國的海岸線被日本封鎖,此法案反而更有利於日本。蘇聯在抗戰初期是中國最大的援助方,但在蘇日和談後,蘇聯的援助停止。值得一提的是納粹德國的對華援助,1928年以後,德國軍事顧問以個人身份受聘於中國。在抗戰初期,德國在中日沖突中竭力保持中立,德國甚至對日本侵華政策一直持反對態度,並成為中國的重要軍火提供國。1938年,德國主張對日友好的新外長里賓特洛甫上台,中德之間的曖昧關系方告終結。

蘇聯以向日本宣戰為條件要挾中國,中國政府迫於抗戰大局只能答應,但蘇聯對日宣戰後不過六天,而日本投降,他乃侵佔我國東北,拒不撤兵,掠奪我東北工業設備,阻礙我政府接收主權,蔣介石隨即在聯合國狀告蘇聯,聯合國宣布雅爾塔密約無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無效、外蒙獨立無效、外蒙主權復歸中國,這得到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承認。

㈥ 2014年重陽節

天蠍座

㈦ 2014年重陽節是那一天

農歷九月初九日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

㈧ 2014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幾個重陽節

第65個

㈨ 2014年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農歷生日:2014年閏9月9日,查詢對應的陽歷是2014年11月1日。
您的星座是:天蠍座
農歷生日:2014年9月9日,查詢對應的陽歷是2014年10月2日。
您的星座是:天秤座

閱讀全文

與2014年是第幾個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保注銷養老裡面的錢怎麼辦 瀏覽:359
60歲退休文檔 瀏覽:532
超市重陽節促銷方案 瀏覽:540
養生壺內膽有哪些材質 瀏覽:406
養老保險每年交200月退休領多少 瀏覽:560
50歲男人補鋅硒 瀏覽:914
帶貓去體檢扭著腳怎麼辦 瀏覽:988
養老院的床怎麼裝 瀏覽:399
農村老人在哪個銀行取養老金 瀏覽:827
養老個人全額退多少 瀏覽:1
泰安在哪個位置買房好養老 瀏覽:468
王莊養老院 瀏覽:268
重陽節給退休老幹部慰問信 瀏覽:123
50歲自然受孕的幾率 瀏覽:611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英文版 瀏覽:273
父母離異後房子如何繼承 瀏覽:462
老人家去世的輓聯 瀏覽:624
繳納養老保險是否歸法院管轄 瀏覽:632
高三體檢不過關怎麼辦 瀏覽:848
為什麼70歲老人被惡毒夫妻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