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育小故事
德 育 小 故 事
——蝴蝶的命運
王志華
平時,我經常午休時在教室里為個別學生解答一些數學上的問題。
一天,有一個學生走到我面前,頑皮地對我說:「王老師,我們問的數學問題一般你都能回答,現在我想問一個不是數學上的問題,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和能不能回答出來?」我說:「試試看。」這時他對我說:「現在我兩手合著的裡面是一隻蝴蝶,你能猜出它是活的還是死的?」
我注視著這學生的眼睛,心中有數,這是他在電視智力大沖浪等一些節目看來的問題,如果回答他蝴蝶是活的,學生會暗中加勁把蝴蝶壓死,如果回答他蝴蝶是死的,這學生就會張開雙手讓蝴蝶飛走。我當時說:「這個問題很有趣,在上課時讓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好嗎?」
上課時,我讓同學們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同學們討論的很起勁,那位提出問題的學生也很高興。後來我引導學生這樣回答:「這只蝴蝶的死活,就全看這個提出問題的學生了。」
最後我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了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的答案。其實我們學習態度的認真不認真、上課專心不專心、作業做得好不好等等,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以後升入高一級學校,需要就業,創業等等,只要認真刻苦,一般可以成功。許多事情就是一連串的抉擇,每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在你自己的手中,只要努力學習工作,終會有成功的希望。
❷ 有關文明禮儀的故事
1、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2、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4、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5、程門立雪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
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