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論語中講孝順父母的

論語中講孝順父母的

發布時間:2024-10-27 04:07:22

⑴ 論語中寫「孝」的句子並翻譯

1、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 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譯文: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5、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1)論語中講孝順父母的擴展閱讀:

《論語》中的「孝」 

孔子認為兒女的孝不應僅限於供養父母,讓父母有吃有穿,而是應該對父母抱有一種純乎天然的敬愛之情。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父母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吃穿用度,而是發自內心的慈愛。以敬愛報慈愛,是非常合理的。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為先」這樣的傳統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孝」推崇備至。

《論語》對中國人「孝道觀」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論語》中共有約二十條與「孝」有關的論述。

⑵ 論語關於孝的句子,孝順的名言警句

論語關於孝的句子

論語關於孝的句子(2)

論語關於孝的句子(3)

論語關於孝的句子(4)

⑶ 急求:《論語》中 關於「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句子或段落

1、孟子說,唯有孝順父,母可以解憂。2、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⑷ 《論語·里仁》當中孝親敬老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翻譯:孔子說:「侍奉父內母容,(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2.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翻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3.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翻譯:孔子說:「若是一個人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翻譯:孔子說:「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另一方面該害怕。」

⑸ 《論語》中回答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

《論語》的《學而》與《為政》兩篇中記載了不少孔子關於「孝」的言論,都涉及對父母的贍養和敬重問題,這里摘錄如下:
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2.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3.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5.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⑹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6)論語中講孝順父母的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歲時,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文章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
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⑺ 求高手對於《論語》中四則問孝的論語做一下賞析!!!

一、「孟懿子問孝」。

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逆。

孟懿子可能沒懂孔子的意思,沒答話,總之這對話就結束了。他不答話,孔子後面一肚子話就沒法倒出來。所以他要找別的地方倒出來,才能把這話流傳出去。「樊遲御」,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就跟樊遲聊天。

孔子對樊遲說:「孟孫氏問孝於我,我跟他說,孝就是不要違逆。」

樊遲問:「先生此話怎講呢?」

孔子說:「父母在的時候,事之以禮。父母去世的時候,葬之以禮。每年的祭祀,也不違背禮節,這就是孝。」

孔子這里,主要是指葬禮、祭禮,你若太簡略,是不孝。若太過分,則陷父母於不忠不義,也是不孝。

「孟懿子」,是魯國大夫,三家之一,孟孫氏宗主。他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這回答,本來是專針對他的,因為「三家」是大夫級別,當時三家的葬禮祭禮,都經常僭越,有時用魯公之禮,有時甚至用天子之禮。這就是不孝,也是亂政,魯國之亂也由此而起。

二、孟武伯問孝。

孟武伯,就是上一條孟懿子的兒子,他也來問孔子什麼是孝。

孔子說,就是讓父母只需要為你生病操心。意思是說能做到自己不要讓父母為你操心,就是孝了。只有這個生病,偶爾是免不了的,但也只有你生病的時候,父母為你憂心,其他都不需要。

今天來說,你工作、結婚、買房子都不用父母操心,更不用擔心你學壞吸毒什麼的,對你的任何事情都放心,最多就你生病的時候憂心一下。能做到這一點,你不用為父母做什麼,你已經很孝了。

三、子游問孝。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門十哲」之一,吳國人。孔子稱贊他:「吾門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說有了子游,孔子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

孔子回答說:「今天的孝子,說能食衣住行供養父母,就是孝。那犬馬不也一樣能養老哺幼嗎?如果沒有敬,只是養,和犬馬有什麼區別?」

這就是「孝敬」一詞的來歷,要有孝,必先有敬,敬在心裡,孝在行動。

所以不要光是給父母寄錢就是孝了,要能養,還要能敬。年輕人認為自己比老人懂得多,輕視老人,沒有敬心、敬意也是不孝。

四、子夏問孝。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

孔子說,最難是臉色!永遠保持和顏悅色。有事的時候,年輕人搶著干,不讓老人操勞。有酒食,先為長者陳設奉上,讓長者先吃。難道這就算孝了嗎?

這不算。《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深愛父母的孝子首先要態度溫和,態度溫和了才會對父母和顏悅色,和顏悅色了就會對父母有真誠的笑容。

所以對父母的臉色也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婉容必須源自於內心。面對父母的時候臉上假笑,背過臉去就心裡怨恨一下:真麻煩。這是要不得的,這是大不敬,大不孝。

(7)論語中講孝順父母的擴展閱讀:

從「問孝」看孔子的因材施教

孟懿子問孝的時候,父母早已不在人世,想要在父母膝前盡孝是不可能的,因此孔子主要是從父母去世後應怎麼做來談孝,於是才有了「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回答。且孟懿子作為大夫,卻以下犯上,公然攻伐魯昭公,迫使昭公出逃,這顯然已經違背了君臣之禮。

因此,我們有理由可以相信,孔子之所以在孝的問題上獨獨對孟懿子強調「禮」,很可能是想藉此一語雙關訓誡孟懿子要依禮行事,不可越禮,父子如此,君臣也是如此。不難看出,孔子的因材施教並不僅局限於就事論事的「教」上,有時還可以表達其政治上的立場和觀念。

而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相傳他驕奢淫逸、聲色犬馬,且有諸多不義之行。直至今日仍傳有其「食言而肥」的臭名。因此,對於他的問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憂」,即父母對孩子除了健康其他沒有什麼需要擔心的,這就是孝。

而孟武伯恰恰相反,他既謚號為「武」,想必生前好勇、好鬥,在身體上應該沒有什麼疾病需要父母過多擔心。但是在其他方面,如德行、名聲,他需不需要父母擔心呢?這就需要孟武伯好好反省了。

閱讀全文

與論語中講孝順父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癌症晚期如何讓年邁父母接受 瀏覽:750
60歲老人下地幹活意味什麼 瀏覽:594
長壽湖風景區五星酒店 瀏覽:171
退休人員屬不屬於國家工作人員 瀏覽:170
跨境電商怎麼做養生食品 瀏覽:569
仁壽養老院 瀏覽:865
年齡大退休金會增加嗎 瀏覽:230
古北水鎮70歲老人免門票 瀏覽:208
老年人應如何學會手機 瀏覽:747
老人家手上拿著你的佛珠念什麼 瀏覽:390
孝順初級中學地址 瀏覽:536
山西養老保險網上未審核怎麼弄 瀏覽:884
寧夏事業單位退休人員 瀏覽:453
小孩子威脅父母怎麼辦 瀏覽:242
山東老年大學2016年招生 瀏覽:424
退休人員怎樣在外地用醫保看病 瀏覽:830
男朋友父母生氣怎麼辦 瀏覽:625
50歲的女人頭發白吃什麼好 瀏覽:607
重陽節朱迅婆婆視頻 瀏覽:566
高陵養老保險今年領多少錢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