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陸埠鎮的歷史沿革
陸埠舊稱藍溪,按志書載:「藍溪,自發源於江際,夾岸藤蘿,色深可染,因以名之。」藍溪歷史悠久,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生活、勞動於此,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古代文明。唐虞遠古時代,藍溪境地屬揚州之域。夏、商、周時期仍為揚州之屬地。該時這里屬荒蠻之域,斷發紋身,刀耕火種,與中原無往來。春秋時期,現陸埠鎮境域屬越國轄地,後因越國與吳國互相怨伐,多年攻戰,藍溪境域於吳勝時則屬吳,於越勝時則屬越。春秋時代,至公元前473年,越國終於滅亡吳國,報會稽之恥,致貢於周,以尊周室,稱霸諸侯,號令中國。並於此時置句章城。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諸侯畢賀。戰國時,句踐六世孫無疆興師伐楚,楚威王興兵抵禦,大敗越師,破散越國,盡取吳越故地。藍溪境域由此屬楚。
秦滅六國,行郡縣制,秦始皇三十七年始建餘姚縣、句章縣,屬會稽郡。現陸埠境域以藍溪為界,溪東屬句章縣,溪西屬餘姚縣。自此以後,現陸埠境域一直為餘姚、句章(句章後分屬鄲縣、慈溪縣)兩縣所轄。後歷兩漢、三國、西晉不變。唯在東漢時,城山城曾兼會稽郡東部都尉的治所。至東晉隆安四年(400),由於孫恩起義軍攻破城山城,句章縣治遂由城山遷至小溪(今鄞江橋)。南北朝時,劉宋元嘉二十七年(450),有穎陽刺史李信避兗州兵亂徙居藍溪,被敕封為「藍溪王」。隋平陳,並餘姚、鄞、鄮三縣入句章縣,藍溪境域屬句章縣。 唐武德四年(621)廢句章縣,復置餘姚縣,並置姚州、勤州,藍溪屬姚州。武德七年廢姚州,八年廢鄞縣,改鄞州為縣,藍溪境分屬餘姚縣、鄮縣。餘姚、鄮縣同屬越州都督府。唐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十道,越州隸江南道。藍溪境地域所歸屬的餘姚、鄮縣仍隸屬越州都督府。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 ,因采訪使齊浣所奏,以鄮縣改置明州,析縣地分置慈溪、奉化、翁山、鄮縣四縣,藍溪之東劃屬慈溪縣石台鄉,隸明州;藍溪之西屬餘姚縣通德鄉,屬越州。越、明兩州均屬江南東道。
唐天寶元年(742),改明州為餘姚郡;乾元元年(758) ,復改為明州,餘姚縣仍屬越州,明、越兩州隸浙江東道,藍溪歷為所屬。五代時,藍溪之東所屬之慈溪縣隸吳越國明州望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 ,吳越國歸宋,慈溪縣隸兩浙路明州奉國軍,藍溪之東仍屬慈溪縣石台鄉;藍溪之西屬餘姚縣通德鄉。南宋紹熙五年(1194)十一月,升明州為慶元府,慈溪縣屬慶元府,現陸埠境域藍溪之東仍屬慈溪縣石台鄉。石台鄉管望江里、孝順里、句余村、光德村兩里兩村,隸屬慈溪縣。元延年間,石台鄉管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共六都,陸埠藍溪之東為十八都、十九都。元至正年間,石台鄉轄九十八社。
自宋元之交時起,由於藍溪集市貿易興旺,遂稱之為藍溪市,成為歷來之習稱。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即吳元年,朱元璋招降方國珍,改慶元府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改明州府為寧波府,隸浙江布政使司,藍溪市所屬不變。由此時始,陸姓氏族聚居於藍溪市,沿溪設肆,商貿興盛。為市集便利,陸氏於藍溪兩岸修築堤塘埠頭,以便商舟停泊,稱之為陸家埠。埠在今大樹下西側河邊,埠之下游稱洋溪,埠之上游稱藍溪。並由此遂將藍溪市改稱為陸家埠市,簡稱之為「陸埠」。
明代,陸家埠市藍溪之東屬寧波府慈溪縣石台鄉太平里十八都、十九都;藍溪之西仍屬餘姚縣東南隅通德里不變。明大啟年間,慈溪縣石台鄉設十四都至十九都,共六都四十二圖,藍溪之東是十九都;藍溪之西仍屬餘姚縣東南隅通德里。入清,以紹興府、寧波府、台州府三府建寧紹台道台,陸家埠市境地分屬的餘姚縣所屬紹興府和慈溪縣所屬寧波府轄屬於寧紹台道。至雍正年間,慈溪縣石台鄉設六都二十九圖,陸埠藍溪之東仍為十八都、十九都,至清末不變。民國元年(1912)廢府制,餘姚縣、慈溪縣直屬浙江省軍政府。民國三年,於原寧紹台道境置會稽道,十六年廢道制,仍舊。民國十九年,陸家埠市藍溪之西屬餘姚縣第一區通德里。通德里所屬有:陸埠鎮(陸家埠市 花鶴 洋溪)、姜家鄉(東匯 南雷 西匯 竹橋)、剡湖鄉(剡湖 游水 石公 姚袁)、新墅鄉(古鶴 周張 高橋 李嶴)、雁渡鄉(中堡 灣渡 張樓 周陳)。民國二十一年後,餘姚縣、慈溪縣隸屬浙江省行政督察區,陸埠境域屬焉。餘姚縣分八區、五十五鄉、十二鎮,陸埠藍溪之西分屬餘姚縣城區梨洲鄉、陸嶴鄉;慈溪縣分四區、四十二鄉鎮,陸埠區管轄陸埠鎮、郭姆鄉、大隱鎮、車廄鎮、南山鄉、石岩鄉。
民國三十五年,撤區並鄉,藍溪之東為陸埠鎮、慈南鄉。明年,慈南鄉更名為南山鄉。陸埠鎮不變。藍溪之西歸屬餘姚縣部分不變。在民國期間,余鮑陳、汪家、南嶴等屬慈溪縣石台鄉十五都內二圖;杜徐嶴、羅張、石窩山、袁馬、解家、上下陳等屬石台鄉十七都內一圖;翁家嶴、裘嶴、宋嶴、石筍、華蓋山徐、孔嶴、蔣嶴、廟下張、望石坑、黃土嶺等屬石台鄉十七都內二圖;洋行街南、陸家埠市、東章、沙路、黃旗嶴、西嶴、戴家嶺、梅嶺、石門、外周、岡沿山、下鄭等屬石台鄉十八都一圖;干溪、桑園、官路沿王等屬石台鄉十八都二圖;支溪嶴、里外岡山、盧家、官路沿王、陳袁、烏丹等屬石台鄉十八都三圖;官路沿徐、東山沿呂等屬石台鄉十九都一圖;浦下張、徐家莊、管家、姚家、九四房李、黃浦橋李、余家、鄭家、西江畈、竹橋頭等屬石台鄉十九都二圖;儼七房李、後池頭、藍墅匯、西陳、五馬山下、羊行街北、三房趙、四一房趙、馬弄、華家橋、余計傅等屬石台鄉十九都三圖;李家塔、楊家塔、朝東屋、樟樹下等屬石台鄉十九都四圖;李家、祠堂跟王、四鳳王等屬石台鄉十九都五圖。
民國三十七年,曾一度將四明山地區劃建四明縣,陸埠干溪以南、南山鄉全部劃歸四明縣,但有名無實,隨即廢止不行。
1949年5月23日和24日,餘姚縣城和慈溪縣城先後解放,調整行政區劃,廢除保甲制,建立區、鄉、鎮、行政村。陸埠境地屬餘姚部份分屬城南區陸嶴鄉、梨洲鄉;慈溪縣屬寧波專員公署,將丈亭區江中、江嶼兩鄉劃入陸埠區,從陸埠鎮析置郭姆鄉,從南山鄉析置東山鄉,屬慈溪縣。 1950年6月,陸埠區管轄有:陸埠鎮、南山鄉、藍山鄉、車廄鄉、沿江鄉、河姆鄉、石岩鄉、大隱鄉、岐陽鄉、藍水鄉、洪山鄉、雷山鄉。
1954年10月,對餘姚、慈溪兩縣境地作調整,姚北的植棉區劃給慈溪縣,姚東之水稻區劃歸餘姚縣,陸埠藍溪之東地區、大隱鄉、岐陽鄉、石岩鄉、河姆鄉遂於這一年隸屬餘姚縣,歸陸埠區管轄。是時,陸埠區管轄有:陸埠鎮、歧陽、蘭水、車廄、沿江、蘭山、南山、洪山、雷山、石岩、河姆、大隱等十一鄉。1956 年 2 月,全縣撤區並鄉,將大隱、石岩、岐陽、河姆四鄉合並為大隱鄉。陸埠區析置為陸埠鎮、蘭山鄉、洪山鄉、沿江鄉。1957年12月,洪山、蘭山兩鄉分為南山、蘭山、洪山三個鄉。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推行政社合一,原陸埠區改稱陸埠人民公社,下轄:陸埠、沿江、車廄、洪山、蘭山、南山、大隱六鄉一鎮管理區。將原岐陽鄉、石岩鄉的旭光、山前、星光、接勝、五星、高勝、岐山、明樂、王一、聯盟、岐陽等十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即村)劃歸鄞縣。 1961 年 4 月恢復區建制,縮小公社規模,改管理區為公社,復稱陸埠區,下轄:陸埠、大隱、車廄、沿江、郭姆、蘭山、南山、洪山八個公社。 1981年,陸埠公社改稱為鎮。 1983年9月政社分設,下屬各公社復稱為鄉,陸埠鎮所屬有:陸埠鎮、沿江鄉、藍山鄉、南山鄉、洪山鄉、車廄鄉、大隱鄉。 1985年7月,餘姚撤縣設市,陸埠區轄屬餘姚市。1986年7月,建置陸埠鎮。1987年餘姚市改設九區、五十六鄉、十五鎮,陸埠區轄有:陸埠、大隱兩個鎮,沿江、蘭山、南山、車廄、洪山五個鄉。
1992年5月,撤區擴鎮並鄉,撤掉區公所,由陸埠鎮、沿江鄉、蘭山鄉三個鄉鎮合並組成陸埠 鎮。2003年秋,將洪山鄉並入陸埠鎮,即形成現陸埠鎮境域范圍,是餘姚市的重要集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