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儒家孝敬文化

儒家孝敬文化

發布時間:2024-10-20 01:52:11

A. 中國傳統中的「孝悌」文化影響深遠,博大精深,「孝悌」文化的豐富內涵有哪些

1、孝文化影響下的「感恩」

孝與感恩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孝,讓人們很容易就想到順。可真正的孝要先知道感恩。儒家孝文化對古代人民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懂得感恩,孝順、贍養父母都是作為子女應盡的義務與責任,而在敬愛自己父母的同時不忘敬愛其他的長輩,這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美德的體現。

2、孝文化下的「敬業精神」

建功立業,忠君報國,是中國古代男兒不變的「傳統」。「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少也。」父子之間體現了人類的天性,也體現了君臣關系。儒家孝文化是一種帶有政治色彩的文化,古代皇帝都是「孝治天下」。

(1)儒家孝敬文化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文化,在古代中國具有獨特地位,更是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尤其是儒家的孝文化。儒家孝文化在行為方式、思想觀念、事業的各個方面對古代人民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對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礎,也在社會上形成了「感恩文化」。

在古代社會,看重儒家文化,更是以德治天下。守喪,是古代人民表達自己孝的重要途徑。孔子主張對父母「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因此,古代對守喪制度極為重視。朝中官員遇到喪期,必須要告假回家守喪,稱為丁憂。

儒家孝文化對古代人民影響深遠,它讓古代人民形成了「感恩文化」。孝,不只是一句空話,更重要的是行動。「感恩文化」也讓古代人民更加懂得孝的內涵。敬重、贍養,規勸、諫爭,喪親、祭親,這些都是孝文化教給我們重要的一課。弘揚孝文化,心懷感恩情,是古代孝子一生所求。

B.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中的傳統孝道觀念

世界上無論是誰,都應該人人平等,無論你是父母或是子女,你們只存在義務和責任的內關系,並不存在容特權和強權的關系,因為子女不是父母的奴隸,父母也不是子女的奴隸主!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有道理可講,才有是非可分,否則它就會變成極端的枷鎖和謬論!

首先,子女來到這個世界,其決定權並不在於子女,而在於父母本人。子女並沒有強求父母把他(她)帶到這個世界上,而是父母強行把他的子女帶到這個世界。當你來到世界後,你就幸福嗎?當然不是,人生有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甚至有很多人為了這個家庭去做牛做馬,勞累終身。既然你沒有給你子女帶來什麼幸福,這恩重如山又從何說起?父母養育子女確實很辛苦,難道子女為父母養老送終就不辛苦嗎?人類的生死循環本是一種自然界本能。今天有人把母親頭上的白發,父親身體的彎曲歸罪於為子女操勞的結果,這是多麼可笑和無知,試問:就算你不去養育子女,當你到了一定的年齡,難道你就不會衰老嗎?如果你不去生兒育女,人類就能長生不老嗎?不分青紅皂白的孝道就是子女緊箍咒!

C. 忠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孔子是如何定義孝的

孝文化不管是在中國古代還是在現代,它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美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最重視孝文化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孔子則認為孝都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除此以外,孔子認為孝不僅僅要求我們在物質上去孝敬父母,還要求我們從精神上去關心父母。

三、總結

孝一直以來都是中華傳統美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有關於孝的定義,一直以來它核心的定義都沒有改變,幾是少了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形式而已。從古至今中國人心中都存有孝道,都知道要孝敬父母。

D.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文化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維系家庭和睦,增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文化自古提倡的一種善,同時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儒家宗教根源於對生命創造者的感恩之情與敬畏之心,「孝親」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內容。《論語》中記載了不少有關孝道的言論。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儒家強調「博學於文」,以重視教育著稱。孔子指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在孔子看來,若要成為「君子」,「文」(後天的文化教育)與「質」(質朴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學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內容。不過,勤奮好學、自學成才的儒宗孔子認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學文」更加重要的是「孝」與「弟」,即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

「仁義」是儒家的基本道德價值,「孝弟」則是「為仁之本」。在「孝」與「弟」兩項中,更為根本的是「孝親」。在這一點上,儒教與基督有很大區別。基督也提倡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愛上帝、愛基督。《聖經》上記載,基督要求信徒們愛天父和基督超過愛自己的生身父母。孔子則認為,凡是不能夠將愛父母作為人生第一要義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還沒有立起來。

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呢?因為儒家文化對人的生命來源的看法與基督有所不同。猶太教和基督認為,一位男性的天父———上帝———創造了一切,與天地萬物一樣,人也是上帝的創造物,因此,人最該愛戴與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儒家文化則認為,天地孕育萬物,父母生育兒女,我們生在天地之間,既要敬畏感恩造就了這一切包括人類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順感恩養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基督信徒的婚禮儀式上,感恩與順服上帝是重要內容,在中國傳統的婚禮上,則一拜天地(人類和萬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後夫妻對拜,男女合德。

正因為中國儒家文化認為生身父母是個體生命的來源,所以對父母極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聖,「孝親」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內容。儒家文化主張對父母要「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時要在物質上盡力供養,在態度上恭敬和順,父母過世後依然要如同他們在生時一樣供奉祭祀。

儒家文化強調仁愛、同情,寬恕,主張推己及人,仁人愛物,「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又肯定「愛有差等」。「愛」之所以有差等,是由血緣的遠近所決定的。最該愛的.是父母(自身生命的來源),其次是兄弟(自身的同胞手足),因而,「孝」與「弟」就是最重要的家庭道德,是一個人能否仁人愛物的根基,也是做人的根本。儒家也弘揚博愛道德,致力於培養「民胞物與」的境界與情懷,不過,儒家認為,要求一個人「愛無差等」,即愛別人跟愛他的父母兄弟一樣,是不自然、不合理、不近人情的,因為血緣關系才是最根本的人際關系,「我」的愛是從跟「我」有血緣關系的人依次擴展出去的。

在與「我」有血緣關系的人中,對生身父母的愛是最重要的。2008年四川大地震,一位正在上課的高中老師在地震發生瞬間不顧學生,隻身逃離。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當時的情況,引發強烈譴責,因此得到了「跑跑」的綽號。事後,「跑跑」先生公開聲稱,如果當時自己的母親和女兒同時在場,他很可能會救女兒而不是自己的母親。按照儒家的傳統道德理念,在危難中,兒子毫無疑問地應該先救生養了自己的母親,母親的生養之恩與生命價值高於女兒。這種把母親生命的價值放在女兒和自己之後的言論,在傳統中國社會無疑會被視為忤逆不孝,這就好像在基督一統天下的時期,有人敢公然宣稱不信上帝一樣的可惡。

正因為個體生命來源於父母,在儒家傳統中,父母對兒女行使體罰就具有正當合理性。「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罵要變壞」,「棍子底下出好人」,父母既然生養了兒女,當然有權對之實行責罰。對於父母的責罰,兒女應該痛悔己過,順受無怨。《聖經·舊約》記載了亞伯拉罕對上帝的無條件服從。亞伯拉罕毫不懷疑上帝的絕對權威和其要求的合理性,遵照上帝之命,用獨子獻燔祭。同樣,在中國傳統孝子們的心目中,生身父母就是自己的上帝,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與絕對權威,父母的任何要求責罰都有其合理性,都應該和婉順應。

胡適成名於上個世紀初期全盤反儒家文化的激進新文化運動,他逝世時,蔣介石在輓聯中稱之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這位新文化運動大將是深受傳統儒家孝親宗教陶冶同化的孝子。在《四十自述》一書中,胡適生動描述了童年時代寡母對他十年如一日的孝親「佈道」,以及在做人和學習方面的嚴格督導,包括犯錯時所受到的訓責和體罰。中年胡適深深感激母親,贊美自己的寡母既是「嚴父」又是「慈母」,將自己做人和為學的成就歸功於母親教子有方。青年時期,胡適曾一度因失意而酗酒浪盪,一次大醉後與巡捕爭斗被關押了一夜,清醒後,他看著鏡中狼狽的自己,想起了在家鄉時時期盼他成才的母親,決心痛改前非。不久,他考取了官費留美,數年後學成歸國,迅速在學術文化界爆得大名。胡適廣受到異性青睞,在婚姻問題上卻惟母命是從,對母親包辦的發妻始終愛護不棄。三歲喪父的胡適對父親毫無感性印象,卻致力於從父親遺留的文字中追尋其思想軌跡。在《四十自述》中,他稱自己明理性重經驗的為學路徑是步父親的後塵。他不僅學成後揚名顯親,還整理出版了父親的全部遺著,晚年在《口述自傳》中,他進而大量補述了父親一生的主要事跡。綜觀胡適的生平可見,父母在他生命中的地位近乎神明,母親的「佈道」內化為他的人生動力,他的生命可謂是實踐父母期待的一生。胡適的作為正是儒宗孔子所主張的君子當「善述父之事,善繼父之志」的具體實踐。

因為「孝親」,孝子必然會珍愛自己的生命,愛護自己的榮譽。「孝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儒家認為,生命是父母給的,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能損毀,應該愛惜。人生一世,要好好做人,努力做事,在家盡孝道,在外行忠信,為父母爭氣,為祖宗爭光。記得曾看到美國華裔勞工部長趙小蘭女士的電視訪談節目,趙女士說自己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在社會上做事,都有一種很強烈的心理動力,那就是要為父母爭光。趙小蘭是姐妹中的老大,她的幾個妹妹也都很出色。在她的家庭教育中,中國傳統「孝道」仍然起著作用。

應該說明,基於父系家族人倫道德的傳統,儒家孝道與崇尚個體自由、人權、人人平等的現代世界普世價值有重大沖突,因而,維護父子、君臣、男女三大不平等人際關系的傳統儒家「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的斷裂不可避免,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武斷口號並非歷史偶然。儒家文化在大斷裂後的再度復興必須經過重大轉型改造。不過,儒家仁義道德和孝道的精華,諸如敬愛、感恩、善待和回報生養了我們的父母,珍愛生命,和睦家庭,並從家庭倫理進而擴展到社會,立己立他,盡忠守責,仁人愛物,乃至「治國平天下」,建立和諧社會,因此顯身揚名,榮耀我們的父母,等等,無疑應該在充分尊重個體自由、人權與人人政治平等的文化框架內繼續在個人生命中發揮作用,為中國社會的道德重建與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貢獻。

拓展:儒家學說中的孝道名言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2、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3、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4、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5、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6、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7、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8、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9、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10、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1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1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13、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4、長幼有序。——孟子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16、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17、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18、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

本也。——孟子

19、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20、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2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經》

22、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

23、永言孝思,思孝惟則。——《孟子》

24、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5、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6、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7、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8、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9、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3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3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32、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33、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出自(春秋)《孟子·離s婁上》。

34、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E. 儒家的孝道還有什麼用

儒家的孝道及其現實意義
「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雲:「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者,養也。「孝」的基本含義是善於侍奉和贍養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時期儒家的孝道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個體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長制的確立,「孝」的觀念就逐漸形成和發展。下面,我們從儒家的經典和有關文獻中來考察儒家關於「孝」的內涵和它的變化、發展。
首先,我們考察《詩經》和《尚書》中「孝」的觀念
大家都知道,《尚書》和《詩經》都是經過孔子刪定的儒家經典,其中包含著關於「孝」較為原始的觀念和內容。
1、奉養父母。《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盬(音gǔ,止息),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這首詩控訴了君王的事情沒止息,沒有時間去種稷、黍、稻、粱來奉父母,使父母沒吃沒喝,受盡飢餓。
《尚書·酒誥》說:「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在農閑的時候,用牛車載著商品,去遠處的地方進行貿易,用來孝敬贍養父母,讓你們的父母高興。
2、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詩經·小雅·蓼(音lù)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養)我。拊(撫)我畜(愛)我,長我育我。顧(照顧)我復(庇護)我,出入腹(抱)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首詩抒發未能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離開人世之後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我勞瘁」。對父母的逝世,悲傷不已。他們在十分勞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們不但生育我,撫養我,還疼愛我,照顧我,庇護我。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應該予以報答。但是,由於統治者的剝削,百姓無法生活,因而沒有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我不報,而是皇天不讓我報。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種桑樹和梓樹,對它們應該恭恭敬敬。沒有一個人不尊仰父親,沒有一個人不依戀母親。對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記了他們。
《詩經·齊風·南山》:「藝蔴如之何,衡從(縱)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詩借用種蔴必有田壟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須告訴父母。
4、孝順父母應該成為效法的榜樣。《詩經·大雅》中還說:「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順先人的思想是全體臣民的榜樣;還應該管理好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情。「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子的孝順之心真誠而不枯竭,全家永遠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過。《尚書·康誥》說:「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愛)厥子,乃疾厥子;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惟吊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之道。如果兒子不能成就父業,大傷他父親的心;如果父親不慈愛自己的兒子,反而厭惡他;如果為弟不尊敬兄長,為兄的不友愛弟弟。那就應該用文王制定的法律來懲辦這樣的人,不可赦免他們。
第二,孔子論孝道
孔子創立「仁學」,「孝」是「仁」的重要內容之一。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儒家看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實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抓住這個根本,實行「仁」的基礎建立起來了,人與人之間倫理道德就會產生出來。
有一次,孟懿子問孝,孔子回答說:不違背禮的規定,孔子又將這個意思告訴樊遲,樊遲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孔子再向他解釋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來事奉他們,父母死後要以「禮」來安葬他們,安葬以後還要按照「禮」來祭祀他們。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養」,首先要保證父母的吃和穿。在這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請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在回答子夏問時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同上)如果,只養活父母,對父母不尊敬,即使每一頓都給他們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愛,語言要和氣,面色要和悅,行為要恭敬。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事奉父母,要做到盡心竭力。
孔子認為,為人子者不要給父母增加精神負擔。「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朱熹註:「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豈不可以為不孝乎?」(《四書集注·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義而使父母擔驚受怕。孔子還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常言說:「兒行千里娘擔憂」;當父母年老的時候,要常在父母的身邊盡孝道。
「事生」,還應該使兄弟之間互愛互助。孔子說:「《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論語·為政》)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弟妹尊敬兄長,兄長要友愛弟妹,這種兄友弟恭的場面,才能使家庭和諧,讓父母高興。孔子贊頌閔子騫時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論語·先進》)閔子騫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別人對於他的父母、兄長贊賞他的話都不持異議和懷疑。
「事死」有兩個方面:一個葬之以禮,一個祭之以禮。孔子主張「三年之喪」,認為「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喪也」。有一次,宰我對孔子說:「三年之喪」的時間太長了,因為,「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一年就足夠了。最後,孔子批評說:「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批評宰我是一個沒有仁德的人,難道他就沒有得到過在父母懷抱里三年的愛護嗎?同時孔子強調,「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禮記·檀弓上》)「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陽貨》)辦理喪事,與其把禮儀辦得周到詳備,寧可過度悲哀。
孔子把「祭祀」作為治理國家的四件大事之一,祭祀是十分重要的。祭祀要按照「禮」的規定。祭祀的核心是要「敬」,「祭思敬」(《論語·子張》),要「真誠」,要做到「事死如事生」,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如果自己不能親自進行祭祀,不能讓別人代替,「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
孔子不多講「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在如何對待「事人」與「事鬼」、「生」與「死」的問題上,孔子更重視「事人」和「事生」。「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生的事情都還沒有搞清楚,怎能去了解死的事情呢?孔子一方面強調「祭如在,祭神如在」,十分贊賞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音fú)冕」(《論語·泰伯》)的態度。另一方面孔子又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智)也。」(《論語·雍也》)由此可以看出,祭祀是孔子提倡「慎終追遠」的一種文飾而已。「老死曰終」。「慎終」,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即裝殮。埋葬必須以誠信的態度對待,不要有後悔。「追遠」,要以恭敬的態度進行祭祀。這樣,民眾的德行就自然歸於忠厚了。
孔子強調,作為人子,不但要奉養父母、尊敬父母,還不要忘記父母的年齡。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壽應該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應該有所恐懼。因為,年齡大了,隨時可能生病,也隨時有可能死亡。因此,更應該多關心父母。
孔子認為,繼承父志是「孝」的一個重要內容。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逝世之後,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對父親志向和優點長期堅持下去,就可以說是做到「孝」了。「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在《里仁》篇中又一個字不差地重復了一次,孔子的學生在編輯《論語》這部書時,為什麼要重復這句話呢?除了強調這個意思重要性之外,沒有別的解釋。
孔子的社會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使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要實現這一理想,要從「孝悌」開始,通過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上對君王盡忠,下在朋友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從而擴大到去「愛人愛眾」,使社會達到和諧。所以,孔子認為,如果一個人作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能遵守社會的規范。孔子的弟子有若把孔子的這一思想作了深刻的理會,他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
第三,孟子論孝道
孟子強調用「孝悌」來教化百姓,使百姓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倫理道德。孟子反復論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各個地方行政組織,建立鄉學,要反復不斷的用「孝悌」的道理來教育子弟。孟子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認為,「孝悌」的倫理觀念深入了人心,就能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頭發斑白的老人就不至於在道路上背負重物,老年有絲綢穿,有肉吃,使老年人的生活有所保障。
對父母的尊敬和奉養是孝的基本內容。孟子在評論舜對父的孝順時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萬章上》)孝子所做的最高標准,沒有比尊敬父母更重大的;尊敬父母的最高標准,沒有比以整個天下來奉養更重大的。(瞽叟)成為天子的父親,其尊敬達到了極致;以整個天下來奉養,其奉養達到了極致。這里強調的是兩個字「尊」和「養」。
孟子提出了「不孝」的五條標准:「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懶惰不勞動、下棋好飲酒、貪財偏愛妻子兒女,不贍養父母以及放縱聲色,尋歡作樂,給父母帶來羞辱;逞強斗毆,危及父母的安全,這些都是不孝的行為。孟子這五條標准中,其中有三條講要贍養父母,突出了一個「養」字。
孝順父母之心,要始終如一。孟子借虞舜到了五十歲還思慕父母的事情來加以說明。孟子說:「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少艾:年輕美麗的少女),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孟子·萬章上》)一般人年幼的時候思慕父母,知道了女子的美貌就思慕少女,有了妻室子女就思慕妻室子女,當了官就思慕君上,得不到君上的信任就急切地盼望。換言之,一般人到了成年以後,就不再思慕父母,與父母親近之心漸漸的淡漠了。孟子說,「大孝終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同上)大孝的人,要像虞舜一樣終生孝順父母。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焦循《孟子正義》:「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古代,娶妻必須先稟告父母,不告而娶妻,是為不孝。萬章問舜「不告而取」,是何道理?孟子回答說:「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音ì,朱熹註:仇怨也)父母,是以不告也。」(《孟子·萬章上》)男婚女嫁是人倫中的大事,如果稟告了,舜就娶不成妻,就會把廢棄人倫的大事的責任歸咎於父母,所以不告。孟子還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根據歷史記載,舜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父頑母嚚(音yìn,銀)」,父親和繼母時時處處想加害於他。為了避免因父母的反對而不能娶妻,而導致「絕先祖祀」,所以就不告而娶妻,孟子認為,這不算是不孝。
在「死葬之以禮」這個問題上,孟子同樣主張「三年之喪」說:「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音zhān)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墨子堅決反對儒家「厚葬久喪」的主張,提倡「節葬」,孟子在反駁墨子的批評時說:「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蚊類)姑(同蛄)嘬(音zuō,叮、咬)之。其顙有泚(音此,汗出的樣子),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蘽(音léi,盛土的箕筐)梩(音sì,挖土的木鍬)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同上)孟子說,如果這個人掩埋屍體是正確的,那麼孝子仁人安埋自己的父母親也必然是合理的。朱熹對此注釋評論說:「此掩其親者,若所當然,則孝子仁人所以掩其親者,必有其道,而不以薄為貴矣。」(《四書集注·滕文公上注》)墨家主張「節葬」,而不是「不葬」,孟子把「節葬」歪曲成「不葬」來加以批評。其實,墨家的主張是正確的。「厚葬久喪」的弊端無窮。
孟子認為,在安葬父母的用度上,要與自己的財力相當,盡到人子的孝心。孟子回魯國安葬他的母親之後,他的弟子充虞對他說,你安葬你母親的棺材似乎太漂亮了一點。孟子解釋說:「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為何獨不然?且比(通庇,庇護)化者(死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音xiào,快意)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強調,安葬父母用的棺槨,不僅僅是為了漂亮,還要盡人子的孝心。能合符「禮」所規定的標准而又具備財力,我為什麼唯獨不能這樣做呢?棺槨用來庇護死者的皮膚不與泥土接觸,人子之心也能寬慰一些。我聽說過,君子不能在天下的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上節省安葬父母的用度。
孟子認為:事親、孝順父母是事孝的根本。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事親,事之本也。」(《孟子·離婁上》)曾子是個孝子,他事奉曾皙時,每餐必有酒肉,將要撤去時必定請示要把它給誰,若已經沒有剩餘時,曾子必答說有。後來曾子的兒子曾元事奉曾子時,也每餐必有酒肉,但將撤去時不問把它給誰,若問有沒有剩餘,答說沒有,第二餐再把剩下的送上。孟子說,「事親若曾子者,可也。」(同上)因為曾子事奉父親,不只「養口體」,還要「養志」,尊重其父親的意願。
孟子還把「孝悌」與仁義禮智等德行結合起來,「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孟子·離婁上》)仁的實質是事奉父母;義的實質是順從兄長;知的實質是明白這兩者不能分割;禮的實質是調節、修飾這兩者;樂的實質是樂這兩件事,歡樂由此而產生。孟子強調說,使父母歡心,順從父母,就叫做「大孝」。
第四,荀子論孝道
荀子同樣重視「孝悌」觀念。荀子學說的實踐目標是「富國安民」,他認為「興孝悌」是達到安民、安政的措施之一。但是,荀子孝道的特點是把「孝悌」納入禮的范圍之內,一切服從於「禮」規定。荀子說:「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荀子·大略》)
荀子認為,作為人君的,要做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作為臣子的,要做到「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作為人父的要做到「寬惠而有禮。」作為人子的,要做到「敬愛而致恭。」作為人兄的,要做到「慈愛而見友。」作為人弟的,要做到「敬詘而不苟。」作為丈夫的,要做到「致和而不流,致臨而有辨。」作為人妻的,要做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荀子·君道》)這里,荀子把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相互之間的人倫關系做出規定,特別強調為父的要「寬惠而有禮」。
荀子也強調對父母的孝,不只是「養」,更要做到「敬」。荀子引「子路與孔子的對話說:「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有言曰:衣與!繆與!不女聊。今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無此三者,則何為而無孝之名也?』」(《荀子·子道》)如果對父母的行為不恭敬,言語不和遜,面色不柔順,即是早起晚睡,耕耘栽種,十分辛苦勞累來奉養父母,也不會成為孝子的。孝順不但要奉養,還要尊敬。
荀子按照「禮」的規定,對為什麼要實行「三年之喪」作了詳細的說明。他認為,「禮者,謹(鄭重)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因而「生」很重要;「死人之終也」,「死」也同樣重要,只有「終始俱善」,才算是「人道」得到了全面的實現。「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荀子·禮論》)相反,如果只重視「生」,而不重視「死」,那是對親人的「背叛」。荀子說:「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奴僕)谷(小孩),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君主)親(父母)乎!」「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始終一也。」(同上)喪禮就是用活著那樣來妝飾死者,大致就象活著時那樣來送往死者,對生和死都要按照禮的規定一樣地對待。
荀子說:「故死之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復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親,於是盡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荀子·禮論》)對於「事生」和「送死」,如果「不忠厚」、「不敬文」,就叫做「野」(粗鄙,不合於禮)和「瘠」(輕薄)「君子賤野而羞瘠」,因此,對於「送死」必須按照「禮」規定,做到「忠厚」、「敬文」。
荀子還引孔子與子貢的對話,說明兒子對父親的言行不能絕對的服從,對於不義的行為還要「爭」,對於「不義」的言行不「爭」就不孝順,不忠誠。據《荀子·子道》篇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忠)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諍諫)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孔子把子貢「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忠矣」的言論批評為小人之見。孔子認為,對於君上、父親的錯誤或不義的言行要進行諫諍,使之改正錯誤,才能算是孝順和忠貞。「父有爭子,不行無禮」,由此可見,荀子是不主張「愚忠愚孝」的。
總之,荀子十分重視按「禮」來行孝,「禮」與「法」是荀子思想中的兩個核心觀念,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百姓的一切行為都不能離開「禮」。關於喪禮,荀子說:「故喪禮者,無它焉,明生死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鬼神也。事生,飾始也;送死,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事畢、聖人之道備矣。」還說:「凡禮,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祭祀,飾敬也。」(《荀子·禮論》)由此可見,荀子關於「孝」的一切主張,都體現出十分豐厚的人文精神,不論是「飾終」,還是「飾哀」、「飾敬」都是如此。

F. 儒家思想孝指的什麼,「孝」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一向講究孝心,不管在外面多麼風光招搖,回到家還是孝敬爸媽,尊敬長輩。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時候的主流思想,其中「孝」是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儒家思想的「孝」指的是什麼,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孝」是一樣的嗎?

「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雲:「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者,養也。「孝」的基本含義是善於侍奉和贍養父母的意思。

1、奉養父母。《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這首詩控訴了君王的事情沒止息,沒有時間去種稷、黍、稻、粱來奉父母,使父母沒吃沒喝,受盡飢餓。
2、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詩經·小雅·蓼(音lù)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養)我。拊(撫)我畜(愛)我,長我育我。顧(照顧)我復(庇護)我,出入腹(抱)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首詩抒發未能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離開人世之後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我勞瘁」。對父母的逝世,悲傷不已。他們在十分勞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們不但生育我,撫養我,還疼愛我,照顧我,庇護我。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應該予以報答。但是,由於統治者的剝削,百姓無法生活,因而沒有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我不報,而是皇天不讓我報。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種桑樹和梓樹,對它們應該恭恭敬敬。沒有一個人不尊仰父親,沒有一個人不依戀母親。對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記了他們。《詩經·齊風·南山》:「藝蔴如之何,衡從(縱)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詩借用種蔴必有田壟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須告訴父母。
4、孝順父母應該成為效法的榜樣。《詩經·大雅》中還說:「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順先人的思想是全體臣民的榜樣;還應該管理好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情。「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子的孝順之心真誠而不枯竭,全家永遠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過。《尚書·康誥》說:「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愛)厥子,乃疾厥子;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惟吊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之道。如果兒子不能成就父業,大傷他父親的心;如果父親不慈愛自己的兒子,反而厭惡他;如果為弟不尊敬兄長,為兄的不友愛弟弟。那就應該用文王制定的法律來懲辦這樣的人,不可赦免他們。
小結:從上文看來,雖然時代一直在變,大家的思想也都有進步,但是關於「孝道」,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尊敬父母,奉養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不管在哪個時代在哪個家庭,都是必須要做到的·

G. 什麼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現代意義

儒家孝道:

孝在孔子那裡僅是一種對父母的敬愛的倫理意識,而曾子將孝發展成為一種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准則,使其成為道德的總和,天經地義的原則。

曾子認為,講求仁愛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體現仁愛;講求仁義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掌握適宜的程度;講求忠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

講求信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實;講求禮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對禮有真正的體會;講求強大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表現出堅強。

曾子認為,孝已經跨越了時間與空間,成為永恆的命題,是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終極法則。

孝的現代意義:

今日的社會在大生產的經濟形式下,家族、地緣局部聯系日益淡化、鬆弛。而社會的整體聯系逐步加強。我們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經不是由親到疏的梯級推廣轉向兼顧全社會的博愛。

因此,我們與父母長輩的關系是以自由平等協商,而非絕對服從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無改於父之志」。

是經濟上的互助互補,而不是強制贍養。是尊老愛幼的和諧關系,而不是「長幼有序」的有差別等級。

我們應該尊重父母,與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諧相處,讓家庭關系走向和諧。做到了這些,已經盡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華。否則,堅持保守,逆行復古,將與時代格格不入。

(7)儒家孝敬文化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積極作用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

與儒家孝敬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林鳳嬌60歲生日 瀏覽:729
渤海雙緣敬老院電話 瀏覽:423
退休工資比上班的高 瀏覽:219
人員退休銷編申請 瀏覽:111
保定私立養老院 瀏覽:172
什麼人得老年痴呆症 瀏覽:272
退休工資能申請線上貸款嗎 瀏覽:299
孝順小品劇本 瀏覽:537
我的養老保險怎麼查不到 瀏覽:844
長壽草一天可以吃多少 瀏覽:505
公婆把退休工資都給了小叔子 瀏覽:676
明年能否給退休人員再漲工資嗎 瀏覽:927
獻血多久能體檢 瀏覽:212
現在57歲的農民怎麼交養老保險 瀏覽:400
老年人肚皮上有白斑 瀏覽:57
爸媽適合買什麼養老保險 瀏覽:885
請問新鄉金秋養老院有什麼項目 瀏覽:622
美顏養生的名字有哪些 瀏覽:785
退休後企業年金大概能提取多少錢 瀏覽:939
子女特別孝順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