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孝親事跡材料
孝親事跡材料範文(通用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事跡材料,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跡材料是用於表揚先進、樹立典型,使廣大幹部群眾見賢思齊,有所效仿,從而盡心竭力地做好本職工作而如實記載和反映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的書面材料。擬起事跡材料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孝親事跡材料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尊師孝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中國上下五千年,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程門立雪……這一個個故事銘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一直拿這幾個故事當作座右銘,所以尊師孝親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少先隊員的根本。
一說到是誰把你養育大,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而我跟大家的答案不同。因為爸爸媽媽都有工作,都很忙,沒時間照顧我,並且我剛出生的時候媽媽沒有母乳,是姥姥拿著奶瓶一點一點的喂我。等我上了一年級,姥爺每天騎著自行車接我上下學,這一生中我最感謝的人便是他們。現在我已經長大了,上六年級的我也可以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還記得在一個夏天,天氣很熱,姥姥發燒了,姥爺不在家。當時我看著姥姥那張疲憊的臉上顯現出紅紅的顏色。我想起了在我生病時姥姥是怎麼照顧我的,這時我便學著照顧起姥姥來。我先倒了一杯溫水,然後在我們家的葯箱里找出成人感冒葯,我把葯和水送到姥姥的嘴邊,姥姥吃下去,我又在我的屋子裡找到毛毯蓋在姥姥身上,還特地囑咐讓姥姥打個盹,這樣就會好得快。看著姥姥進入了夢鄉,我也擦擦額頭上的汗水。在平常,我也會幫姥姥刷刷碗,掃掃地。看姥姥姥爺勞累的時候還會給他們捏捏肩,捶捶背。在這期間,我還學會了幫姥姥買菜呢!他們臉上的皺紋足以證明,他們頭發中的銀絲可以說明:歲月像一匹野馬,它不停的奔跑著。姥姥姥爺的時光隨著野馬的速度減少,我有什麼理由不去孝敬他們呢?
在寒暑假的時候,我也會回老家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待一段時間,因為我知道爸爸媽媽每天上班掙錢,很不容易。爸爸媽媽下班回到家,我會給他們倒杯熱水。平常我會幫爸爸刷茶杯。在他們疲憊不堪的時候我會貼心的給他們倒好洗腳水,調好適宜的溫度,這樣就可以讓爸爸媽媽放鬆不再感到疲勞。
親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人,老師則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就猶如我們人生中最亮的那一顆星星,在你迷路時,他會把黑暗照亮,指引正確的方向。他們更是「春蠶」「蠟炬」的化身,不求回報。把知識傳授給我們,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
「老師」這個詞我認為可以替換「奉獻」。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偉大的事業,教書育人正是他們不動搖的信念。在我戴上紅領巾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遇到老師要站直行禮問好,放學後我也會和老師說聲再見。
在小學,我一直是班級里的班長,班裡的事情我也會替老師分擔。比如收作業,考詞語,帶領學生經典誦讀,替老師給沒來的學生的家長打電話詢問怎麼回事……因為我知道老師也很累,好幾次老師都是帶病給我們講課。既然幫老師分擔就要做好,就要認真地去完成,決不能辜負老師的信任。而且,在老師不在的時候,我會管理好我們班同學的紀律,還會帶同學們背古詩,看書……除了這些,為了讓我們的教室變得更加美麗,我第一個帶了一盆杜鵑花,擺在了我們的講台上。接著連續好幾天都有同學帶花到教室。只要是路過我們班級的老師或者同學都會發出他們由衷的贊嘆。在班級里,我會盡力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積極的幫助老師管理好班級更是我義不容辭的任務。我和同學們和平相處,一起學習,互相幫助,努力讓我們這個集體變得更加團結,讓我們這個「家」變得更加美麗。
經過老師的教導和我自身的努力,在小學階段我一直都是三好學生,還獲得過區級優秀少先隊員的稱號。我還參加過多次徵文、講故事比賽,每次都獲得了好的成績。
尊師孝親,學會感恩,懂得回報,親人和老師對我的教導,對我的關愛,我用多少的墨水都無法寫完。我一定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一定會在今後的日子裡,繼續把尊師孝親這一中華傳統的美德繼續傳承下去!
李雲寬,男,13歲,家住武安市南通樂村,目前就讀於武安市第九中學1312班。生活賦予了這位13歲少年堅毅的品質,朴實的性格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所有的13歲少年一樣,李雲寬陽光、自信。在武安市第九中學評選最美孝心少年的活動中,如果不是同學的舉薦,我們也許就很難讀懂這位朴實少年背後生活的艱辛和對家庭的擔當。
兩年多以前在李雲寬的家中,父親的勤勞,母親的質朴,兄妹間的互愛,給這個不是很富裕的家庭總是帶來歡聲笑語,和諧溫馨。然而當父母拿出所有積蓄修葺新屋的時候,父親病倒了。修房加上父親的治療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父親病倒了,家裡失去了頂樑柱,為了生計母親必須外出打工,當時11歲的李雲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裡的生活重擔。
由於生病,父親四肢無力,走路太久都會摔倒,因此除了要照顧弟妹衣食起居,李雲寬還必須承擔起家裡的所有家務活如掃地、擦桌凳、洗碗、做飯,洗衣服、干農活等。為了不耽誤學習,李雲寬總是白天幹活,晚上學習同時還要輔導弟弟妹妹的作業,相比其他孩子來說他失去了太多玩的時間。
今年上初中以後,李雲寬就必須住校了,對他來說能見到媽媽就成為了奢侈。因為媽媽只有在每月開支以後才會帶著微薄的薪水送到家中,然後匆匆離開,用他的話來說,媽媽離他實在太遠了。住校後的另一個不便就是家裡的家務活就必須積攢了。周末放假後也許別的孩子都在享受媽媽帶來的美食,在家裡上上網或許找同學痛痛快快地玩一場。而李永寬只能利用假期清洗一周甚至兩周家裡積攢下來衣物,中午時洗菜、做飯,為家裡烹制一頓他們認為不錯的午飯,然後先盛滿一碗飯,雙手送到父親面前。每每提到此事,父親的眼裡總有淚水打轉。提到肉食,那就只有姑姑來看望父親時才能實現。
父親喪失了勞動能力,母親又常年在外,家裡的農活只能落在小雲寬的身上。對他來說鋤地、拔苗、播種、割棒子樣樣是好手。為了不給別人造成負擔,他一個人曾割完地里所有的棒子。如果有機會你能拉起小雲寬的手,觸摸手掌上的老繭時,你就會懂得生活過早得給予了這個13歲少年堅毅的品性。
是啊,13歲正是一個天真燦漫,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齡,然而自從父親病倒後,小雲寬卻先後利用兩個暑假上山捉蠍子。別的孩子可能為了好玩,或者作為一種生活體驗,而雲寬卻是為家裡增加收入。他的目的很簡單,「父親每次買葯要花好幾百塊錢,這樣父親就可以多買幾次葯」。捉蠍子難免被蠍子蟄。一個暑假下來,小雲寬被蟄20多次,甚至一天被蠍子蟄到過4次。就是這樣也並沒有阻擋雲寬為父親買葯的決心,最終兩個暑假小雲寬掙到了700多塊錢。當拿著所有的錢交給父親時,知道這件事的所有人被感動了,於是村裡人把小雲寬當做教育孩子的典範。
幸福也許是心裡的感動,幸福也許是內心最簡單的一種需求。當問及捉蠍子這件事時,小雲寬總是一臉幸福地說:當賺到180塊錢時,父親給我們買了個西瓜;當賺到270塊錢時,父親給我們買了1斤排骨。對別的孩子來說這是多小的事情,小到也許都沒有記憶,但對雲寬來說卻是一種滿足,一種幸福。「爸爸的病一天沒有好,我就會一直捉下去!」小雲寬一臉嚴肅的告訴我們。
知道生活的不易,懂得掙錢的艱難,小雲寬額外珍惜每分錢的支出。每周父親都會給他二十塊錢的生活費,但小雲寬卻只拿5塊錢。因為他覺得更多的錢應該留給父親治病,留給弟弟上學。5塊錢,對於班上的任何一個孩子來說,也許維持一天的生活開銷都不夠,更別說一個星期。但是小雲寬去總是能擠出兩塊錢給4歲的小妹妹買兩根火腿或者買包糖。有一次班上一位同學生病了,小雲寬卻毫不猶豫地把身上僅有的2塊6毛錢給了生病的同學,幫他拿葯。那一次,妹妹沒有再吃到糖。
學校放假的時候,也是雲寬最想念媽媽的時候。看著別的同學或者座車或者爸媽接送,他多想媽媽此時就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哪怕就是用手輕撫一下自己的頭。但是他又知道媽媽是在為這個家奔波,是為自己將來能夠有出息。最終雲寬自己選擇步行,用他的話說這樣就省出了路費,同時也節約了「開支」。
雖然很忙碌,雖然很清貧,小雲寬卻從沒有丟下學習。在課任老師的眼中雲寬是個聽話、懂事、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在同學眼中雲寬是個熱心、講信用、勤快的人;班主任眼中雲寬更是一個自尊、自立的人。國家每年都會有貧困生補助,雲寬卻沒有去申請,「我不想得到別人可憐,再說也沒什麼好可憐的,有爸爸,有媽媽我其實很幸福!」
懷揣著一份堅毅,一種感恩,用責任和堅強擔起一個家庭的重擔,一個13歲的少年同樣用行動抒寫著青春最華美的篇章!
xx,女,今年17歲,共青團員。家住新縣新集鎮艾窪居委會,就讀於新縣高中本部高三(2)班。該同學學習刻苦認真,思想品德端正,孝老愛親事跡典型。
小時候的徐力維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大家庭:有和藹可親的爺爺奶奶,有對自己關懷備至的爸爸媽媽,有聰明活潑的弟弟,一家人雖不富裕,但其樂融融。
20xx年秋天,徐力維同學的爸爸徐斌突患腦溢血,當時她僅僅是初二學生,弟弟才上六年級,爺爺奶奶年近80,都有老年痴呆症。爸爸一病,媽媽要去醫院照顧病人,就把整個家丟下了。沒辦法,徐力維只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既要在學校搞好學習,還要回家照顧爺爺洗臉,穿衣吃飯,幫助奶奶做飯、掃地、做家務等等,不幸的遭遇讓她過早體味了生活的貧困與艱辛,但她總是說:「再苦再累,我都要堅持,不能讓媽媽擔心。」這一挑就是123天。直到幾個月後父親從醫院回家。
徐力維母親李本麗身體也很不好,前幾年肝臟做過切除手術,不能做太多的事情,所以在父親回家後的大部分家務仍是要她做:洗衣做飯,加上爸爸的尿布,還要幫媽媽給爸爸做康復運動。那時她爸爸被確診為植物人,整天卧床不起。即使這么辛苦,徐力維仍毫無怨言。爸爸病後,家裡生活相當困難,她正值青春年少,沒有去與人家比吃比穿的,穿的都是好心人給的舊衣服,吃的是最便宜的飯菜。其他同學一星期要花費100元錢,而他們兄妹倆每月一共才用100元錢,媽媽有時對她說:「孩子啊!真是苦了你了!現在你是家裡的頂樑柱了。」望著媽媽憔悴的面孔和頭上出現的銀絲,徐力維含著淚點點頭,她下定決心,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媽媽照顧好家人。
從此,不管春夏秋冬,徐力維每天早上五點就准時起床了,她總要先幫爸爸洗臉刷牙,穿好衣服,再趁媽媽做飯的時候讀讀書,自己有時候都顧不得吃上一口就得背上書包飛快地趕到學校上課,放學鈴聲一響又飛快的跑回家幫媽媽做午飯。除了學習,做家務、照顧爸爸的飲食起居,成了徐力維每天必須做的事,她的少年便是在這樣的忙碌辛勞中一天天度過的。
臨近中考,她的學習任務也變得繁重起來,但她依然堅持每天臨上學前把吃的喝的給爸爸准備好放在床邊,中午回家給爸爸喂飯、擦洗身子,晚上回家後給爸爸洗臉、洗腳、做身體按摩,給爸爸講自己一天的收獲,看到爸爸笑,徐力維的心裡比吃了蜜還甜。周圍好心的大叔大嬸們有時候也會過來看看她們一家,問她有哪些地方需要幫忙的,但徐力維都會婉言謝絕,因為她覺得,這么多年來大家對她們的幫助已經夠多了,現在她長大了,就要憑自己的能力撐起這個家了。
這么艱苦的家庭條件,她沒有放棄學習,刻苦努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在升高中時,她原本打算放棄縣高去職高的,因為職高學生有補助,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可以讓弟弟更好的學習。她的這一舉動感動了好心人,有社會愛心人士資助她上高中,她知道求學的不易,珍惜上學的機會,克服了一切困難,努力學習,成績始終優秀。
進入高中之後,學習任務更繁重了,但卧病在床的爸爸依然是徐力維最大的牽掛,她甚至想到過放棄學業回家一心一意幫媽媽照顧爸爸,可每次都會被媽媽罵:「孩子啊,這么多年的艱辛我們都走過來了,爸爸有我照顧,你要好好學,再堅持三年,你考上大學就好了」。聽了媽媽的話,徐力維飽含著淚水,繼續回到學校努力讀書,她在心裡激勵自己:「我要堅強,我不能向生活低頭」。幾年來,徐力維精心照顧爸爸的孝心感動了周圍的許多人,大家都對這個善良質朴的女孩豎起了大拇指。
走過了艱辛的成長之路,徐力維沒有享受快樂幸福的少年時光,她勇敢地幫媽媽承擔起贍養老人,照顧爸爸的義務,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未來的路依然漫長,但徐力維卻毫不畏懼,她在日記中寫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我要與那雛鷹一樣,用大自然生存的殘酷歷練心智,以鳳凰涅槃的精神堅定信仰。我堅信,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自己不放棄努力,笑對生活,殘缺的家庭也會充滿愛的溫暖,也能收獲美好的明天!」
古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是善心、愛心,良心的綜合體現。這就好比樹木有根才能枝繁葉茂,如果我們不具備這樣的基本品質,無論擁有多少才華和學識,一切都將是空中樓閣。
長輩在我身上寄託了太多的期望,總是給我創造最好的條件,但不是寵溺,媽媽言傳身教,在人生起步的路上賦予我正能量和美好情感。從呱呱落地到現在的小小少年,我也一直學習著母親的孝順,給他們帶來更多驚喜。
我平時非常喜歡看書,最喜歡看的是一些感人的孝老愛親的小故事,像「黃香溫席」、「孔融讓梨」這些小故事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熟知。在學校開始背《弟子規》時,我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會去理解句子的含義。《弟子規》就是教我做人的道理,讓我成為一個聽話懂事知禮的好孩子。
在生活中,我也以書中學到的孝老愛親的故事主人公為榜樣,努力做一個有孝心的好孩子。記得有一次,奶奶身體不舒服,晚飯沒吃就早早上床睡覺,我心裡很著急,就和媽媽一起去買葯。到家後,我一會兒給你奶奶遞水,一會兒給奶奶遞葯,希望奶奶吃了葯能快點好起來。晚上,我想:奶奶身體不好,如果我打掃好屋子,奶奶就可以多休息一下,病也會好得快點。於是,我自己用IPAD開了鬧鍾,第二天一早,我就起床在客廳里忙著掃地、擦桌。,媽媽聽了,高興地說:「你長大了,可以用內心去發現需要幫助的人,懂得關心家人和設身處地為長輩著想了!」
今年的「三八」節,媽媽單位組織活動,所以晚飯沒在家裡吃。我一吃好飯就打電話給媽媽,說:「媽媽,我愛您!」我又做了一張小卡片放在媽媽床頭,上面整齊地寫著:「按摩卡,終身享用,隨叫隨到。」等媽媽回到家裡,看到這份禮物時,激動得眼裡閃著幸福的淚花。其實在我們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常常可以享受到他的捶背和按肩。如今我又承擔了一份工作,每天晚飯後廚房就是我的領地,你可以經常看到一個圍著圍兜的小男生在洗刷刷!
我是誰呢,我是媽媽心中的美德少年——楊xx,我是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楊xx,我是xx小學204班愛學習愛同學的班長——楊xx,我正在用品德為筆,進取為墨,書寫人生燦爛篇章!
我叫××,家住××鎮水泥預制廠,在××一中工作,上有八十多歲的奶奶和五十多歲的父母,全家總共有八口人。多年以來,夫妻二人在孝敬父母,兄妹和睦,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等方面做了一點應該做的事情,下面就幾個方面作以下匯報:
一、孝敬父母
我和妻子潘柯是xx年初結婚,至今已有四年了,一直和父母同住一個院、同吃一鍋飯。我門是這樣想的:父母歲數都大了,他門一輩子經歷的苦難不可勝數,可想而知。隨著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了勃勃生機,我門的日子是越過越好、越來越紅火,但我門絕不能因為生活好了而忘記生我、養我的父母,是他門給了我生命,撫養我門成人,是他門帶我步入社會,教我怎樣作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作人最起碼的標准,人人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尊重父母的心,我門的良知不但僅埋再心裡,更重要的是落實再行動上,精心贍養我門的父母與奶奶。奶奶從年青時身體就不好,有胃炎等疾病,每年都要住幾次院,爸爸工作忙,每當這個時候,都是我第一個帶奶奶去醫院,盡管我的工作也很忙,但每次都是堅持到奶奶病情穩定、痊癒後才離開病房。今年夏季的一個傍晚,天上的雨嘩嘩的下個不停,突然聽到我的妻子焦急地喊:"您快來呀,咱奶病了"我立即趕到奶奶的房間,看到奶奶吃力地低這頭,嘔吐不止。我沒有再多想,立馬撐起雨傘,找車把她送到了醫院,樓上樓下拿葯、輸水,一直忙到下半夜一點多鍾,直到奶奶病情穩定下來,這才喘了一口氣。常言道:"順者為孝",老人上了歲數,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每當這個時候,我都和妻子、女兒講,不能和老人計較小節,尊敬老人是我門的傳統美德。雖然有些話年輕人不愛聽,但絕無惡意,我門要耐心聽,等聽完再作解釋,這樣就會化解某些誤會。所以結婚幾年來,一家人關系一直很融洽,從沒紅過臉、吵過架。好心就有好報,我門對父母、奶奶的精心照料,同時也換取了她們對我門兒孫的疼愛,每當工作都忙的時候,父母總是能給我門燒好開水、作好飯菜,奶奶還能照顧好小孩子,使我門安心工作。
二、兄弟團結、妯娌和睦
我們堂兄弟六個,雖然都已分家過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我門是分家不分心,每當家庭有事或困難的時候,總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決困難的辦法,特別是對待老人的問題上,我門都是爭先恐後地孝敬她們。比如:每當奶奶住院交葯費的時候,我們兄弟六人都是爭這去交錢,爭著在醫院照奶奶。我們之間相互謙讓、相互體諒,從不為雞毛蒜皮的事計較,都本著以和為貴的態度對待對方,每年孝敬父母贍養費都是多給。您敬我一尺、我敬您一丈,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兄弟之間、妯娌之間從不因一些鎖碎的小事而破壞家庭和睦。有些兄弟之間、妯娌之間鬧矛盾都是小事引起,他門之間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什麼也沒得到,到是受到了別人的指責,是背著不忠不孝的罵名,最終走上法庭。我門要本這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的態度,本這吃虧是福的心態。這樣才能處理好他門兄弟之間、我門妯娌之間的關系。"這些年來,正是她門的高風亮節,大仁大義的作法,使我門這個大家庭和睦幸福,讓四鄰羨慕,並且的到大家的交口稱贊。
三、鄰里關系
我的家住再一個不太大的院子里,周圍有零幾戶人家,這些年來,我門家從未和鄰里產生矛盾,大家都本這和平共處相互尊重的原則,一家有難、多家支援,把鄰里關系處理的很不錯,我門有一個鄰居是從外地搬來的,家境較為貧寒,他的兒子經人介紹毫不容易找了個對象,但家裡窮的連見面禮都拿不出來,最後還是我給了他二千錢才應付過去,後來結婚,照舊拿不出錢辦喜事,為成就這對青年的婚事,我再一次毫不猶豫的拿出二千元錢來,幫他門辦了婚事,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感動得他門的老母親逢人就講、見人就誇,講我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四、遵紀守法
我們一家人在工作、生活等社會活動中,總是能模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守村規民約,積極交納社會公益款,從未出現過任何違法亂紀的現象,我也多次被評為××一中黨支部的優秀黨員。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有為的青年,尊敬老人、愛護老人、關心老人,是我們年輕人應該保持的優良傳統,我也做了一些自己應該做的事,但比起好的家庭來還差得很遠,今後還要更加努力,爭取做得更好,努力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美德。
;『貳』 最美孝心少年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最美孝心少年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跡材料了吧,事跡材料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跡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擬事跡材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最美孝心少年先進個人事跡材料(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熊花,女,苗族,1999年6月出生,家住羅平縣魯布革鄉多依居委會張口地村,由於家庭的種種原因,她7歲那年,父親患神經疾病,常常打罵母親,母親不堪重負,撇下年幼的姐弟三人,離家出走(那時,最小的弟弟還不滿一歲),至今杳無音信。父親一年到頭不知在什麼地方,也不知在幹些什麼,只是偶爾回家。張口地是一個苗族聚居的自然村落,交通極為不便,可謂是「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全村不過二十來戶人家,由於地少且貧脊,資源十分潰乏,基本沒有任何固定的經濟來源,近年來稍有勞動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弱看家護院,整個村子顯得格外清涼。熊花的家就在半山腰,三間瓦屋面,用石頭支砌起來的牆壁「漏洞百出」,陽光和寒風都可以自由出入,屋頂上隨處可見一個個小小的「天窗」,很難想像他們一家是怎樣渡過這一個個春夏秋冬的。屋裡的一些生活用品極其簡單和陳舊,家裡能吃的沒有任何儲備。在她生活的這個屋子裡,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看一眼,足以百感交集,不寒而慄。她一家四口的生活來源,主要靠政府的救濟,和一些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對她的生活除了佩服之外就是不可思議。
一、生活對她的砥礪
十四歲的小熊花是家裡的頂樑柱,她要照顧70多歲而多病的奶奶;還要關照和自己在同一學校讀三年級的大弟弟熊彪及和剛滿8歲的小弟弟熊優;周末和假期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山上找柴,為下周的生活儲備燃料;做飯洗衣對她來說已是家常便飯;甚至還要扛著鋤頭上山鏟玉米等農活。這一切,似乎都是老天安排好的。
她一邊讀書,一邊照料家人,還要處理家裡的一些大小事務,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作為一個十五來歲的孩子,就要承擔起一個成人該承擔的責任,她找不到可以撒嬌的地方,找不到可以推卸責任的借口,更找不到可以哭泣的角落,只有在心裡默默地編織著家的前景。看她小小年紀,她就學會對生計的計劃和安排,做起事來顯得也很利索,和她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做事總會帶有一些娛樂成分,可她沒有,她對別人捐贈的物品和錢,她總是認真的記錄,分配使用,和周到計劃。自己從不亂花一分錢,對她來說亂花就是意味著全家人餓肚子。放假在家的時候,她總把自己家裡的事完成後,去幫助別人家放放羊,帶帶小孩什麼的,反正有她做不完的事,鄰居對她很好也很照顧,常誇她真是一個懂事能乾的孩子。總會在她家裡最困難的時候給予接濟,幫她家出出主意,照顧奶奶。她說這是她最高興,最幸福事了!
二、學習對她的沉澱
從小熊花的家到學校,要翻過幾座大山,彎多路陡,崎嶇不平,一個成人一般都帶上兩三瓶水翻越兩個多小時,雖然目前已修通了到四箐的水泥路,可是沒有車輛來往,所以上學走山路是她們山裡孩子的唯一選擇。每次周末開學的時候,她既興奮,又害怕。興奮是自己和大弟弟能到學校里學到很多的知識,害怕的是擔心家裡不懂事的小弟弟和年邁的奶奶。有很多次,都是偷偷的流著淚水來到學校的,到學校後,她自己對家人的全部的愛都傾注在大弟弟身上,課間十分鍾,總是拉著弟弟的手噓寒問暖,千叮嚀萬囑咐要聽好老師的課,好好學習,將來一起把家裡的房子修好,一家人過上自立自強的日子。
在學校生活和學習中,她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課前認真預習,把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等上課來解決,有不懂的問題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課後,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同學不懂的問題她就像老師一樣耐心幫助,通力合作,同學們都樂意和她一起學習和玩耍,現在她可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得力助手。每天早上,她都起得很早,自己先洗漱完之後,去幫哪些不能自理的低年級學生疊衣被,整理鞋子、毛巾、口缸……。自從接受救助以來,解決了她家的部分困難,使她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學習,上學從未遲到過,也不因一些小感小冒隨意請假。雖然家中貧困,平時哪個同學沒有了學慣用品,她就會把自己的東西主動地借給他用,幫助他。在班裡得到了同學們的擁護和喜愛,深受師生的一致好評,多次被學校評為「道德標兵」、「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
三、懷揣著夢想
家庭的變故和現實的無奈,使得小熊花背負著與常人不一樣的沉重負擔,也因為如此,才造就了她的堅強、勇敢和樂觀,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因貧窮而懦弱,而是一種勇往直前,堅忍不拔不服輸的精神。她並不愛說話,但從她的眼神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她很孤獨,因為從小到大她幾乎沒有父愛、母愛,在對她了解的過程中,她說很想自己的父親,而對於母親她則說不知道,因為她已經記不起母親的樣子了。她也並不孤單,因為有好心人的幫助,在學校還有老師和小夥伴的陪伴,她也顯得積極樂觀向上。她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樣,有著自己的理想。她說她希望學更多的知識,長大以後還要幫家裡干農活、做家務。這樣的理想很簡單,也很朴實。
李博恆,12歲,他獨立自強,積極樂觀。一直以來,他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事跡在太要鎮中心小學傳為佳話。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代少年最美的孝心。
博恆的母親精神失常,生活不但不能自理,而且需要長期治療,幾乎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年逾古稀的爺爺,腿腳不便,雖然忙前忙後,但對於這個經濟困難的家也力不從心。因為生計,博恆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掙錢,幾年才能回一次家。家裡的狀況博恆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懂事的他便早早擔起了大人的義務,6歲時就學會了做飯,打掃院子、收拾牛圈、照看媽媽……從那時起,這些大人要乾的活便成了博恆最熟悉的生活中主要的一部分。當別的孩子在父母懷中撒嬌時,他卻在山溝里挖山葯賣錢補貼家用;當別的孩子和夥伴們玩耍時,他卻在灶膛前點火為爺爺和媽媽做飯;當別的孩子們進入甜蜜的夢鄉時,他卻在照顧生病的母親……農忙時節,他和爺爺一道去田地里幹活,節假日,他常常幫爺爺放牛。博恆農活、家務樣樣都干,樣樣都行。鄰居提起他,無一不豎起大拇指,誇博恆是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如果沒有他,這個家也就沒了,面對大家的贊揚,靦腆的他只是微微一笑說:「爺爺、媽媽是我在這個世上最親的人,孝敬他們是我應該做的!」
在李博恆眼裡,最奢望的就是生日時吃一碗熱乎乎的面條,他說:「那面叫長壽面,吃了面條後自己就健康了,也就能更好地保護爺爺和媽媽了。」每當學校里發了火腿腸,麵包,牛奶,雞腿時,他捨不得吃,都會偷偷的攢下來拿回家給爺爺和媽媽吃。爺爺每每提及此事,便會老淚縱橫:「娃在我們家受苦了!唉,是我們當大人的沒本事,娃太苦了,太不容易了,我們對不起娃啊!」
百善孝為先。在艱辛的成長路上,李博恆用柔弱的肩膀勇敢地扛起了幫爸爸照顧爺爺,照顧媽媽的重任,用孝心詮釋了中華少年應具有的美德。雖然他沒有享受快樂幸福的童年時光,但正是這樣的生活,使得他更加堅韌剛強。現在學習任務繁重的他,依然是懷揣堅毅與感恩,為爺爺分憂解難,用孝心、責任和堅強承擔起家庭的一片藍天!
趙亞娟,女,共青團員,2000年4月2日生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三岔鎮前進村嶺西二組。現系吳砦初級中學九年級四班學生。她進入中學以來,多次獲得學校「優秀共青團員」、「學習進步獎」、「優秀班幹部」、「優秀舍長」「自立自強美德少年」等榮譽稱號。2015年11月她很榮耀地獲得了「天水市十佳美德少年」稱號。
一、命運多舛的童年生活
每當她在小時候看到別人的父母牽著自己的兒女在一起玩耍時,她的內心深處發現她的生活中缺少了一樣東西,那就是如春雨滋潤小草般的母愛。媽媽生下她四個月的時候就出去打工,一年後媽媽就提出和她爸爸離婚。因為此事,她爸爸的精神病更加嚴重了。以前她爸去地里幹活,也不打奶奶,病情也很少犯。但離婚後,她爸地里的活也不幹了,每晚上要從上房屋裡來到平房屋裡打奶奶,奶奶每天都忍受著痛苦。她記得五六歲的時候,一次爸爸打奶奶,他用磚頭砸在奶奶腳上,鮮血直流!奶奶在院里哭,她也哭,而她爸爸卻說:「別害怕!有我呢。」她爸爸一直很愛她,只要她做事出一點差錯,他都會去罵或打奶奶。奶奶更是視她為珍寶,省吃儉用,不肯多花一分錢。
在她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那一年的春節,她爸爸就離家出走了。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兒,也沒有人見過他。這對於一個年近六十的老人來說怎麼能承受住如此承重的打擊!從此奶奶每天出去找爸爸,只是一天一天都沒有結果。而她發現奶奶鬢角的頭發沒幾天都全白了。爸爸平時也不會去哪裡,一個人呆在家裡,有時買煙、買面、理發也不會走太遠的。此時此景,有關他爸爸的事情都漸漸浮在眼前:爸爸的笑容如此好看、教她寫字如此認真、叫她折紙飛機紙船……
在她剛要初一報到時,她的奶奶又出車禍了!等她見到奶奶時,臉色煞白,鎖子骨骨折的奶奶已經躺在了衛生院的病床上。此時的她眼淚如斷線的珠子,可是奶奶一醒來就給她說:「別哭,沒事的!」她說:「怎麼能沒事兒呢?還有幾天就初中報名了!」奶奶安慰她說:「鋪蓋找個人幫你抬。」聽到這里,她慚愧地說:「奶奶,你就安心治病吧。我的事情我能辦好!」後來奶奶被轉到市二院治療去了。初一報名的那天,她一個人在家裡收拾好去學校所需要的物品,並找了一個叔叔幫她把行李鋪蓋抬到了學校。晚上睡覺時,別的舍友歡聲笑語,而她卻一個人淚流滿面。因為奶奶的傷勢怎麼樣了?她一無所知啊!
二、越挫越勇的自強性格
由於特殊的經歷和家庭背景,造就了趙亞娟同學自強自立的好性格和永不服輸的斗爭精神。她從小就主動幫助奶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和農活,並養成了一種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到五六歲時,她就幫奶奶摘花椒。到十一二歲時,她幫著奶奶摘完自己家的花椒後,還為村裡別人家摘花椒掙錢,也為了自己一年的生活費用。到初一二時,春季周末到山上挖葯材賣錢,夏季摘花椒掙錢,秋季周末下蘋果掙錢,寒假打短工掙錢;此時,她一年掙的錢不但夠自己的生活費用,還補貼奶奶家用。趙亞娟同學雖然在家農活繁忙,但絲毫沒有影響到她求知的強烈慾望!正如她所言:「『人窮志不短。』當一個人沒有正確的方向,活著也就如同一個死人一樣無意義。『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有多少比我不幸的人,他們都有強大的意志去面對?人要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世間萬物。我想我更要去感謝我的奶奶,因為她讓我來學習。並體驗從中帶來的歡樂,並認識到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所以我要堅持學習,用樂觀的心態、勇敢的性格和頑強的毅力,一定能有所成的!因為羅曼.羅蘭說過:『痛苦和苦難造就偉人。』我堅信他就是真理。為了讓奶奶將來有一個好的`生活,這就是我前進的不竭動力!」
三、出彩充實的中學生活
在學習上,三年來每天早上她都是第一個進教室、晚上最後一個出教室的學生;正因為如此,她是我校最勤奮的學生,也是學習最好的學生之一。在衛生方面,她也有出色的表現:教室里有值日生忙不過來時她都會主動去幫助打掃衛生,而且毫無怨言;地段上有垃圾時,她都會主動過去撿起來放進垃圾箱;每當周末來她看到宿舍有垃圾時她都會清掃垃圾,並且擺放好宿舍里的所有學習和生活用品,把宿舍打理成了一個既干凈整潔漂亮而又溫馨舒適和諧美好的小家;在生活上她極其節儉,從不浪費糧食,也從不買零食喝飲料,她是我校的節約標兵;對於別的同學的浪費行為她不但積極去阻止,而且還教育其認識到浪費的嚴重危害性;每當吃早餐、午餐和晚餐時,剩飯桶子旁邊就會有她監督同學不讓倒剩飯剩菜剩湯的志願者的美麗身影!在她的努力下,我校學生的浪費行為幾乎杜絕了!在性格上,她很要強,從不接受別人捐助,即使是免班費、免班上定的畢業班服,無論班主任和學生怎麼勸說,她都外甥打燈籠---照舊。在人品上,她是班上人品最好的學生;因而有關她的撿飯卡上交學校呀、拾錢物歸原主呀、一言九鼎呀、樂於助人呀等的事例不勝枚舉!
四、奶奶的貼心小棉襖
每個周末,她都把一周省下來的零用錢用來買一些蔬菜帶回家,並給辛苦了一周的奶奶做飯,讓奶奶過兩天輕松日子;周末返校時,她也要給奶奶把飯做好。周末在家裡,她給自己洗衣服時,要把奶奶的衣服也都洗了,等曬干後給奶奶疊得整整齊齊,這樣奶奶穿時就方便了。信息化時代,手機已經成了生活必需品;為了便於家校聯系,她不厭其煩地給奶奶教會了接打電話。學校里的有些資料表冊,都需要家長簽字,這可難住了不識字的奶奶;為了讓奶奶享受簽字的權利,她手把手地教會了奶奶寫自己的名字。正因為這樣,她成了奶奶的「貼心小棉襖」!由於她的懂事和勤快,一家人的日子也過得其樂融融。
五、年老孤獨村民的臨時拐杖
在她們村有一家人,主人都六七十歲了,而且夫婦身患疾病;雖有個兒子,但在離家一二公里的鎮子上做生意照顧不上。鑒於此,每星期上學時,她都進去詢問老人需要面油菜鹽葯之類的生活用品,如需要的話她都會周末回家給捎上。每年夏收時,她都要步行近一公里的小路給老人幫忙打麥子,一直忙到晚上才回家;近幾年來年年如此。開春後的周末,她把自家的椒園挖完後,就去幫著兩位老人挖椒園,直到把活幹完後再忙自己家裡的事。由於她的熱心和無私奉獻,她被村民譽為兩位老人的「臨時拐杖」!
蘭芳,女,2003年5月生,2013年榮獲廈門市思明區「文明學生」稱號,2014年12月被授予「廈門市自立自強美德少年提名獎」,2016年被授予「全國最美中學生」稱號。
蘭芳,2015年9月剛剛升入我校初中部。每到寒暑假,小夥伴都在開心地玩耍,蘭芳卻在家裡剪線頭。長時間機械重復動作讓蘭芳稚嫩的手心和手指都磨出了水泡,一下水就疼,但她還是貼上創口貼再剪,只為多賺一點錢貼補家用。爸爸受傷,媽媽要照顧,這個話不多的靦腆女孩就擔起家中重任。
2013年,蘭芳讀五年級時,她的爸爸在碼頭工作時,被集裝箱砸傷,雙手雙腳不能動彈,家裡的頂樑柱轟然倒塌。媽媽必須在醫院照顧爸爸。姐姐上高中,學習壓力大,弟弟小,才剛上小學,蘭芳毫不猶豫的擔起家中的重任。
從那以後,蘭芳每天早晨6點就起床,做早飯、送弟弟上學、自己上學、放學接弟弟、做午飯、下午上課、放學接弟弟、買菜、做晚飯、洗衣服、做作業,蘭芳的一天忙得團團轉,連睡午覺的時間都沒有,所以下午有時會打瞌睡。
一開始,蘭芳對家務並不熟悉,鍋沒燒干就放油,油花濺起燙到手;不懂加水,把菜都燒焦了。她只能一點一點摸索。為了省錢,蘭芳貨比三家;為了做得更好,她去超市看菜譜。此外,蘭芳還要周末到醫院幫忙照顧爸爸。
蘭芳一家住在城中村裡2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內,光線昏暗,連白天都要開燈。外屋的上鋪是姐姐的床,下鋪是蘭芳的,爸爸媽媽和弟弟住在裡屋。外屋有一張小方桌,是蘭芳和弟弟的書桌兼飯桌,姐姐只能在床上架起小桌板學習。陽台除了晾衣服,還是廚房,蘭芳就在那裡做飯。
爸爸出院回家後,還要在輪椅上休養一年。假期里,別的孩子玩得很開心,但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蘭芳就跟著媽媽到殿前的工廠拿回手工活。蘭芳給玩偶縫眼睛,一不小心會扎到手,久了眼睛累、手酸,沒縫好還得返工。縫一雙眼睛能賺5分錢,母女倆在一個暑假裡賺3000元。她寄了1000元回老家給爺爺奶奶,剩下的給姐姐交學費和貼補家用。
媽媽捧著蘭芳的手,心疼地說:「手指都有些變形了。」蘭芳右手中指的第一個關節有些腫,像結了一個繭。蘭芳把手藏起來說:「家裡條件不好,媽媽也很辛苦,要上班還要照顧家裡。」蘭芳的生活是辛苦的,但她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
蘭芳不僅在家裡細心地照顧家人,在學校也很關照同學,熱心公益。在讀小學期間,蘭芳班上來了一個隨班跟讀的智障孩子小露(化名)。一開始,總有些調皮的孩子把垃圾放到小露的抽屜里,每次蘭芳都站出來幫小露說話,「你們不能把垃圾放在這里」。小露不怎麼和別人交流,蘭芳就一次次接近她,和她說話,盡管一開始,小露對蘭芳不理不睬。但蘭芳沒有放棄,慢慢地她會對蘭芳笑了,下課還願意和蘭芳出去走走,甚至送一些她覺得好的東西給蘭芳。3年過去了,如今都上了中學,在蘭芳的影響下,身邊的同學變得願意親近小露了。雖然沒有和小露在一個班級,但每天蘭芳都會在課間找小露聊天,放學的時候主動留下幫助小露學習。
2016年3月7日,雲頂學校舉行第二屆「雲頂學校學生志願服務團」開團儀式。七年四班的蘭芳作為小義工志願服務團團長,帶領145名小義工宣誓。這些小義工都曾受到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因此,他們將回饋社會,為班級、為學校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校知道蘭芳的家庭困境後,為她申請了補助金,她很努力,成績也不錯,學校同時又為她申請獎學金。蘭芳的媽媽說,蘭芳是最省心的,基本上不用花錢,學校的獎學金夠蘭芳的花銷,還能買些書。
這就是蘭芳,一個年僅13歲的女孩。她常說:「其實我真的沒有做什麼,我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太少,我想用自己雙手,為自己,為家人,為身邊的人多做些事。」
『叄』 敬老事跡材料
敬老事跡材料(通用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跡材料了吧,從先進對象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跡材料可分為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跡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跡的材料。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跡材料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敬老事跡材料(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彭露瑾,女,漢族,1986年9月出生,丫普龍村委會丫普龍村小組村民,現系丫普龍村委會副主任。從小因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緊靠奶奶撫養並供其上學,這些磨難使她從小就形成了樂善好施,尊老愛幼,性情率真,熱情開朗的性格。在村民眼裡,她是個好孩子,在奶奶眼裡,她是個好孫女;在親朋好友之中,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沒有人不肅然起敬。她的的確確是一位值得我們學習的敬老孝親、和睦鄰里的好榜樣。
一、她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好青年
彭露瑾從小因為學習成績優秀,村裡很多家長慕名而來,要求她為其孩子補習功課,她每次都將自己所學所悟知識不厭其煩的講給他們,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習技巧一一傳授給他們。很多孩子因此取得很大的進步。
大學畢業後,因為學的是英語專業,很多孩子都紛紛要求她輔導他們的英語,彭露瑾不管多忙,只要一有時間,她就到需要補課的孩子家裡輔導他們,從不收一分錢。
村民苗大娘因為丈夫癱瘓,子女又不盡贍養義務,致使苗大娘悲痛欲絕,多次想輕生。她聽說此事,急忙跑去他們家了解情況,一邊做子女的思想工作,一邊開導苗大娘,並把自家的糧食錢物拿去給苗大娘應急,幫苗大娘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直至她的子女主動提出照顧二老起居生活她才放下心來。
隔壁村村民孔德榮,家境困難,自身患有間接性精神病,父母年老體衰,女兒幼小,妻子為此曾多次想離家出走。她聽說此事,一邊做他妻子的思想工作,一邊連忙向村小組反映,響應村民捐資捐款幫助其治病,幫他們一家渡過難關。
二、她是一位恪盡孝道的好女兒
從小因為父親生病癱瘓在床,母親也患有間接性精神病離家出走,她除了好好學習之外,回到家裡就給父親做飯,給父親按摩,天氣好了,就把父親弄到院子里曬曬太陽。每逢周末,只要條件允許,她除了把作業做完,衣服洗完,一有時間就給父親按摩,找好吃的野菜做給父親吃,聽到對父親病情有益的葯材,只要能找到的就立馬弄給父親吃,希望能夠減輕他的痛苦。尤其在父親病重期間,他幾乎把學習的時間都擠壓出來陪父親聊天,撿一些可以賣錢的的東西賣了買營養品給父親補身,特別是在父親最後的日子裡,還好遇上假期,她就將所有時間和精力花在陪伴父親身上,寸步不離,喂飯、擦洗、按摩、洗腳、陪床,並在父親熟睡時去尋找中葯材來煨給父親喝。不幸的是父親最終還是被病魔奪走了生命,那時父親才37歲,她才9歲,弱小年幼的她最終成了孤兒。她也為此悲痛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堅強面對。幸運的是,奶奶毅然決然的挑起撫養她並繼續供他上學的重擔。從那以後,她就立志要好好學習,將來好好回報奶奶。
大學畢業後,她放棄了外地優越的工作待遇,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家創業,以便照顧年邁的奶奶,因奶奶曾在她上大一的那年去地里幹活不慎從山坡上摔下來,致使臉部、腰部、腿部均摔成了重傷,躺在床上近兩個月,還好遇上放假,她得知此事,放棄在城裡打工的機會,急速趕回家裡,帶奶奶輸液、喂葯、端水、喂飯,幫奶奶按摩,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奶奶漸漸恢復了健康,但由於年邁,腰部的傷已無法治癒,只要一變天,奶奶就感到疼痛難忍,為此,她特意買了按摩器幫奶奶按摩,遇到重活,臟活,她都不讓奶奶干,只要是她能做的,盡量不讓奶奶插手,她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奶奶安享晚年。
三、她是一位貼心辦事的好乾部
2013年,她有幸被選為村委會副主任,這對剛剛走向社會的她來說可是一件及有挑戰性的工作,面對各種各樣前來辦事的村民,她不得不一邊學習,一邊鑽研,並不時向長輩討教如何才能把事情處理得既讓村民滿意,又遵照了原則辦事。只要一有時間,她就查找資料,看相關書籍,不斷更新自己,以便適應更多百姓需求。
丫普龍村委會轄12個小組,有幾個村山高路遠,交通極為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為了做好工作,她不畏路遠,一有時間就下到村裡,訪村問民,了解村民的實際情況,遇有實際困難的村民,立馬向上級反映,以幫村民尋求到更多更好的幫助。同時將有關農民生計,有幫農富農的資料政策一一發放到農民手中,以帶動村民腳踏實地,幫助他們走向致富的道路。
由於村中外出務工人員多,流動幅員廣,外出時間長,信息變動頻繁,給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和不便。彭露瑾同志總是想千方設萬計獲取外出人員信息,經常保持聯系。以便關注更多留守兒童、老人,除了做好上級交給的任務和工作以外,彭露瑾同志還把作為一位基層村幹部的溫暖、關愛送到困難群眾手中,為老百姓辦實在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她時常去走訪那些低保戶、五保戶,給他們送錢送物,送醫送葯成了家常便飯。低保戶陳永雲、苗國良就是她幫助最多的對象。行動不便的老人苗國良,出於信任,連砍肉、購物之類的事兒,也常由她無償代辦並送至家中。
孝敬父母、尊敬長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人倫道德的`基石。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孝傳統,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孝文化是一種核心的理念與精神,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其中的精髓。彭露瑾同志是在中華孝文化熏陶下茁壯成長起來的,是孝老典型中的代表。彭露瑾同志敬老孝親,且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村民笑容相待,樂善好施,與家人和睦相處,用真誠的心去關懷身邊的人,用熱心去幫助身邊的人,她用實際行動感動了許多人,也感染教育了許多人,成了十里八鄉敬老孝親的楷模,帶動了一方敬老孝親的社會風氣。
我的母親趙瓊芝,女,生於1947年,現年64歲,雲南省昆明市安寧市祿脿鎮祿脿村小組村民。
她家境貧困,早年喪父,丈夫在外,膝下共有六個孩子,在孩子們年齡都很小時,母親年邁。自農村包產到戶後,農務繁重,但她每天起早貪黑,拉扯孩子、撫養老人,經過她的辛勤勞作,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可在1990年時,奶奶不幸生病,雖然經治療,但最終還是雙腿癱瘓,一直卧床至今,現年99歲。日復一日,整整二十年,我母親始終用孝心守護著奶奶,以頑強的毅力坦然面對生活,二十年如一日,冬天抱她去曬太陽,每天端飯端水,倒屎倒尿,還定時用毛巾給她擦身,全身心守在母親身旁,精心呵護,照顧母親的飲食起居,還要做繁重的農活來維持家用。但不管多苦多累,護理老人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務。
奶奶生活不能自理時,我母親每頓飯都要像喂小孩似的一勺一勺地喂她吃飯,一口一口地喂她喝水,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奶奶漸漸的好了起來,能自己用勺子吃飯了。後來,又鼓勵奶奶試著走路,扶著她一步一步挪動。由於年齡大,奶奶拄著拐杖無法行走,又想辦法用一條輕便四腳凳子用手拄著走,為防止凳子滑倒,用舊布把四腳包住。奶奶終於能自己輕輕挪動了,但她的頭上又多了一絲絲的銀發,背也嚴重變形,腰椎突出,出現骨質增生。
讓母親最為受累的莫過於農忙季節和夜深人靜時,也許是因為奶奶人老年邁,神經系統控制力不夠,深夜會莫名其妙的自言自語,有時還不停的呻吟,母親以為奶奶生病了,顧不得自身的疲憊,趕緊起來問候,看看沒什麼事才鬆了一口氣。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母親做到了「久病床前有孝子」,近幾年來,隨著奶奶年齡越來越大,耳朵也背,眼睛不好,偶爾有點小毛病,但在她精心照料下,精神不錯,街坊鄰居都說:「如果沒有她真誠至深的孝心、愛心,老人怎麼能過上這幸福的晚年生活?」母親用她孝老敬老的美德,讓人們口碑載道,也為自己鑄就了做人風范。
常言道:「順者為孝」,老人上了年紀,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每當這時母親總是勸說家人不能和老人計較小節,尊重老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雖然有些話讓人覺得不愛聽,但絕無惡意,我們要耐心聽,等聽後在作解釋,這樣就會化解某些誤會。在母親的精心經營下,一家人相處一直很融洽,如今孩子都已成人,兄妹六人雖然沒有分過家,但是各自有各自的家庭,每月都舉行一次家庭聚會,由母親主持,每當家庭有事或有困難的時候,就一起共同商量解決。這些年來之所以能處理好晚輩兄妹之間、妯娌之間關系,正是母親的高風亮節、大仁大義的作風,才使這個大家庭和睦幸福、讓鄉親們羨慕,並且得到了大家稱贊。母親經常告誡子女:「孝順父母不僅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也是教育後代的重要方式,只有自己親歷親為,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做好孩子們的榜樣。
贍養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她長期的言傳身教下,子女們也懂得了孝老敬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先讓奶奶享用。在母親眼裡,她是一個孝順的女兒;在丈夫眼裡,她是一個賢惠的妻子;在兒女眼中,她是一個善良、智慧的母親。
在日常生活中,母親在照顧好自家老人的同時,對有困難的鄉鄰也是給予熱情的幫助,村裡不管誰家有事需要幫助,母親都會毫不吝嗇的伸出援助之手。這些年來,大家都本著和平共處、相互尊重的原則,一家有難多家支援,把鄰里關系處理的很好。有一次,在家中隱約聽到隔壁鄰居家裡傳來痛苦的呻吟聲,她便推門進去,只見鄰居楊大媽躺在沙發上,原來是她老毛病又犯了,接著趕忙幫她穿上衣服把她送到醫院,接下來的日子為她送水、送飯。鄰里有什麼小矛盾,也主動去調解、疏通。母親就是這樣一個熱忱待人,樂於助人,孝老敬老,與村民和睦共處的老人。
和諧社會不能沒有「孝」字,作為一個社會公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特徵所在。若當今社會人人以孝當先,社會將變得更加和諧。
有句古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其意思是:孝敬父母在美德中占著重要的位子,甚至可以說占據著首位。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親都不尊重不孝敬,那怎能令我們相信他會愛人民、愛祖國呢?又怎會有人與他們真心交朋友呢?《弟子規》中的「首孝悌」就是要求我們做人必須要以孝敬父母為已任。父母喚之,應急應;有事交代,要立即動身去做,恭敬地聆聽父母的訓導等等。
有人會不禁疑惑問道:什麼是孝?不就是一個字嗎?還能有著怎樣的意義呢?不!所謂孝,單看文字構造則是「老」和「子」組合而成,且「老」在上,「子」在下,這個字的用心良苦就已經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以孝為先。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跡,其中「文帝親嘗湯葯」感人至深,不知讓多少人為之動容。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急得劉恆寢食難安。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撇下繁瑣政務親自為母親煎葯湯。在喂母親喝葯時,總自己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小心翼翼地給母親喝。為了母親早日的康復,他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入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安心地睡一小會兒。
「冬則暖,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他的孝順,我們都是看在眼裡的,成為千古佳話。天之大,孝為先,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贈給我們完膚。給我們雙眼,讓我們去發現美;給我們雙腳,讓我們踏遍祖國山山水水;給我們思想,讓我們學會「孝」。難道我們不應該仿效先輩的「孝」去報答父母親嗎?
可是,現在我們卻時不時地看到另我們寒心的一幕幕,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去「孝敬」他們,在他們的心裡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地養他們,甚至要給他們做牛做馬,沒有些要回報、報答父母的想法,只要自己生活的快樂逍遙就夠了,總把父母的苦都置之度外,卻沒有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及父母要把你拉扯大的艱辛。尤其是那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有沒有想過一個又當爹又當媽的人的苦?父母是不會告訴我們這些的,因為父母沒有什麼時候是不為你著想的!可是你們呢?不僅不體諒還與他們抬杠,你是「勝利」了而你們的父母的心卻是像被火灼傷般的痛啊!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一個簡單的字,卻代表了太多太多的東西。它是稍縱即逝的眷戀,是無法重現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世事滄桑,歲月無情,不要等失去了才明白什麼是孝,才明白父母為你所作的一切,記住,兒女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上的皺紋。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美的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進行曲吧!讓歌聲在廣闊的天地間永遠回盪!
王立梅,開城鎮都督村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平凡的農家媳婦。七年如一日服侍患有心臟病的公公和孝敬尚在人間的婆婆。無微不至,無怨無悔,她的孝心感染著周邊群眾,她的事跡傳遍六店街道。自與丈夫結婚以來,她和公婆的和諧程度如同自己的親生父母,公婆一直把她視如己出,從未把她當作兒媳看待,有些話寧願對她說也不願意告訴自己的女兒們,立梅成了他們生活中的貼心人。
2005年,身患心臟病的公公在南京市鼓樓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在眾多的子女中,是和老人關系最融洽的三兒媳婦王立梅主動去醫院照料公公,她沒有在丈夫的三個姐姐和兩個嫂子面前說一句抱怨的話。多年來,身患疾病的公公和年邁體弱的婆婆一直住在立梅家。公公自手術後,老年病纏身不能起床正常活動,連吃飯都要人喂,這些年來吃喝拉撒睡全靠兒媳立梅一人照料。立梅對一雙公婆真是無微不至地關心,生活上多方照顧,夏天買回夏裝,冬天買回毛衣、羽絨服。婆婆經常腰、腿痛,立梅就給婆婆尋醫問葯,擦腰洗腳或陪送醫院診治,就像女兒照顧母親一樣。
丈夫徐魯生因工作需要經常不在家,立梅不僅悉心照料公婆,還特別重視一對兒女的學習,把這個家操持得美滿溫馨,從不讓丈夫多操心,她既是一個孝順的媳婦,又是一個賢惠的妻子,還是一個善良的母親。
鄰居都羨慕徐家有一個像女兒一樣好的兒媳婦。王立梅的事跡不但在六店街道而且在周圍村莊也傳為佳話,沒有誰不誇她的。都說:「有好兒子不如有個好媳婦!」
經典國學《弟子規》中說:「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王立梅用自己切實的行動詮釋了「孝」的真諦。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今天,在越來越文明的新農村裡,這樣的好媳婦就是我們民族傳統美德的傑出代表!
xxx是豐台街道xxx社區負責老年工作協會和申訴接待的職工。幾年來,在豐台街道的正確領導下,在豐台區雙擁辦的指導幫助下,積極開展「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活動,以落實「星光計劃」為切入點,通過狠抓敬老宣傳教育,完善養老服務設施,提高助老服務質量,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所在社區先後被北京市評為「首都文明居民區」和「首都共建文明居民區」。
(一)建小組、明職責,建立積極配套的服務體系 。
直屬分部社區,是一個人口密集,居住相對集中,人員流動大的部隊營院。現有居民1309戶,3473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146名,遺屬9名。xxx在居委會曲延青主任領導下,具體負責的老年工作協會和申訴接待的敬老助老小組。為了開展好敬老助老工作,xxx協助指導所屬5個團級單位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成立了涉老糾紛調解小組、助老志願者家電維修小組、醫療保健小組、水暖維修小組、生活服務小組等保障隊伍,定期為老年人服務。建立老年人來訪接待制度,涉老糾紛登記、調解、處理和登記制度。堅持每季度分析一次老齡工作的形勢,半年召開一次老年人代表會。廣泛徵求大家的建議,接待小組不定期的到各個單位了解老年人的情況,回答他們提出的各類問題。調解小組對發現的問題做到時時有工作,件件有著落。
(二)深宣傳、常教育,營造尊老養老、愛老敬老好環境 。
經常深入到各單位、各住戶,宣傳《老年人法》和維權《條例》,為每個老人發了兩個「法律」單行本,人手一冊,陪老人聊家常、講故事,討論法律知識,交流營養保健經驗,使「家有老,是個寶」、「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等等尊老敬老觀念深入人心,愛老助老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三年來,先後10餘次進行集中宣傳教育,定期舉辦法律講座和咨詢,利用板報、櫥窗宣傳相關內容10多次,專門開設了宣傳欄,定期地張貼敬老宣傳標語。xxx還注意利用宣傳敬老先進典型,營造全社區愛老敬老的氛圍。每年組織評選「五好文明家庭」活動,對孝敬公婆的好兒媳,尊敬父母的好子女的典型進行大力宣揚。通過教育,廣大老年人掌握了法律武器,提高維法意識,通過教育,許多子女都能時刻把老人的冷暖掛在心上,促進了家庭和睦溫馨,通過活動,廣大社區人都能做到關心老人、孝敬老人,社區逐步形成了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良好氛圍。
(三)熱情、主動,細致、周到,排憂解難 。
老齡工作重點就是為老年人服務,目標就是使老年人滿意。xxx圍繞這一中心,把態度熱情當作第一要求,把主動服務當成第一標准,開展了「四個服務」活動,積極全面地為社區老人排憂解難。
一是醫療服務。在門診部專門設了衛生保健室,配備了x光、b超、心電圖等設備,並且為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方便老年人看病就醫。醫護人員堅持24小時值班,做到隨便叫隨便到,救治及時無誤,堅持定期巡診,送醫送葯上門。設立「醫療保健園地」和保健常識專欄;定期利用閉路電視進行醫療保健知識講座。
二是生活服務。在管理科協助下,開辦了生活服務中心,增加了服務項目,每天供應主、副食10多個花樣品種。生活服務小組堅持上門為老年人修理家電、水暖、門窗,還及時為老年人辦理自行車納稅證,更換煤氣證、戶口本、報紙、刊物,辦理第三代子女入學入托、防疫等事宜。車輛服務小組做到熱情服務,隨時叫隨時到,風雨無阻,較好地保證了老年人用車,還堅持每周派出專車接送老年人去醫院看病。
三是特殊服務。對那些高齡、重病殘疾、喪偶、無子女或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實施特殊服務,落實了包戶責任制。XX年夏天,我院退休工人因腦梗塞需要住院治療,因無子女陪伴,和居委會的其他同志找車把老人及時送到醫院,與民政科聯系先住院再交費。及時辦理了住院手續,為救治贏得了時間。其後,聯系家人,到醫院看望護理,直到XX年去世處理完後事。受到轄區居民的傳誦。對生病住院的老年人,她都盡可能抽出時間去醫院看望慰問。帶領服務工作人員給病故的老年人擦身子、穿衣服、送殯儀館,組織遺體告別,使很多家屬感激不盡。
四是慰問服務。定期和不定期的上門看望個別年老體弱的老人,問寒問暖;每年春節,挨家挨戶給老年人拜年;每逢節假日,帶著慰問品上門慰問;同時,還慰問烈軍屬、傷殘軍人、殘疾人等困難戶,幾年來,每年重陽節,組織老年人集體游覽香山、頤和園、世界公園、軍事博物館、天安門等旅遊景點,受到了老人們的一致稱贊。
(四)有活動、有健身,積極投身志願者行列 。
社區成立了老年大學,開辦了書法班、繪畫班等,使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成立了書畫協會、文藝隊、健身球隊、武術隊。xxx也成了一名為老同志服務的志願者,她每天帶著老同志進行晨練,或舞劍、或打太極,總是不厭其煩地指導,一絲不苟地訓練。今年太極拳表演隊還組隊參加了北京市的全民健身活動和總後組織的中老年體育活動,「二十四式太極拳」「三十二式太極劍」表演分別取得了活動二、三等獎;連續5年舉辦了老年人趣味運動會,參加200餘人次,豐富老年人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們生活的質量。
;『肆』 文明家庭孝敬父母先進事跡材料
文明家庭孝敬父母先進事跡材料(精選7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事跡吧,事跡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跡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想擬事跡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下面是我整理的文明家庭孝敬父母先進事跡材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句古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我們禪林寺村就有這樣一個愛老、敬老的好榜樣,她名叫楊秀紅,多年如一日,不辭辛勞孝敬長輩,無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親,盡心竭力贍養年長的父親,她用真情無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楊秀紅今年39歲,土生土長在村裡,打小就孝敬父母, 結婚後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現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前幾年奶奶還沒有去世的時候,每當輪班到楊秀紅父親家,楊秀紅總是把奶奶照顧的特別好,從來沒有讓父親在贍養老奶奶的事情上操過心。奶奶由於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楊秀紅每次在操勞農活之後還要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讓給老人和孩子,有時候即使自己身體不適也不捨得給自己改善,總把好菜好飯給老人留著。後來,奶奶又患上了小腦萎縮,常年癱瘓在床,楊秀紅堅持給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體、噓寒問暖,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本來照顧一個癱瘓的奶奶,再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兩個上學的孩子就已經夠她受的了,可楊秀紅母親又患上腦血栓,雖然搶救及時沒有生命危險,但還是落得半身不遂,癱瘓在床,連話都說不清楚了。母親在住院期間,楊秀紅每天都陪在母親身邊,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顧母親絲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裡,她堅持每天都給母親擦拭、按摩身體,忙完農活回來陪母親聊聊天解解悶,一有時間就攙扶母親鍛煉恢復,老人想吃啥,她總是盡量滿足,從來不嫌麻煩,把老人照顧得舒舒服服、乾乾凈凈、開開心心。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這句話用在楊秀紅身上並不合適,到現在母親已經能獨立行走了,原來滿是皺紋和苦惱的臉上總是掛滿笑容。
有人說,孝順老人最大的挑戰是「色難」。千難萬難難不過給老人個好臉色,若在照顧老人時流露出半點不耐煩,就會讓老人很不安心,這樣的情況在楊秀紅家是看不到的,盡管有時候楊秀紅也會遇到難心事,但她從不在奶奶和母親面前表現出來;有時候患有小腦萎縮的奶奶會無緣無故地耍脾氣,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有時候性情暴躁,對楊秀紅謾罵,而她總是面帶笑容,想盡一切辦法把老人們哄開心。就這樣,來來往往,她始終堅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照顧奶奶,孝敬母親,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歲,患小腦萎縮第四年。照料癱瘓的奶奶好幾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屬人間常情,但確實是難能可貴。楊秀紅在孝敬長輩方面得到了父老鄉親的絕口稱贊,為我們做出了好榜樣。
楊秀紅父親由於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聽不見,平時老爺子每頓飯都要喝點小酒,楊秀紅總是盡量滿足,家裡總是給父親備著酒,父親高興的時候,她也總是陪父親喝上兩口,為的是讓父親開開心心。
楊秀紅常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歲數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兒女,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現在得做出榜樣來,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兒女才會孝敬我。」
沒有豪言壯語,也沒用華麗的辭藻,但正是這朴實簡單的話語卻卻蘊含著大道理。飲水思源,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中華兒女的美德,讓老人安度晚年是每個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上行下效,老人撫養好子女,子女贍養好老人,尊老愛幼的風氣就能一代代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才能發揚光大。
楊秀紅,用她的善良和孝心為長輩和父母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也為禪林寺村街坊四鄰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及長輩是我中華各民族的光榮傳統美德,是為人之道最起碼的品質和風格。尖扎縣坎布拉真直崗拉卡村的村民英吉,屬80後的青年,她就是我村有名的孝女,其祖母拉卓,今年已是80歲的高齡,在她的照顧和護理下,老奶奶現在身體健康,精神飽滿,紅光滿面,衣著干凈,發行整潔一絲不亂。步伐猶如中年人,外人相見誤認為是60歲的人,說已經是八十歲的人,誰也不敢相信。
說到這就會聯想到孫女英吉致孝的功勞,英吉是祖母撫養長大的,當奶奶進入老齡以後,長期以來英吉就以驚人的孝心,伺候奶奶,奶奶的被褥衣服都定時拆洗,始終保持潔凈,每天起床後就幫奶奶倒洗臉水,梳頭,整衣服。老人去寺院活動回來,英吉就給奶奶准備愛吃的早餐,晚上睡奶奶的身旁,老人起夜英吉就攙扶奶奶,害怕奶奶摔倒,如果奶奶有病,按時倒上開水,讓奶奶定時服葯,老人想吃什麼就做什麼飯,英吉為了不讓奶奶寂寞,經常跟奶奶拉家常,講笑話,講故事,讓奶奶開心,英吉對祖母精心照料無微不至,因此,奶奶80歲卻像中年人一樣。
英吉不但盡心盡意孝敬祖母,而且也孝敬自己的父親母親,父親已退休數年了,也是花甲之人了,為此英吉處處時
時為父親著想,給父親做喜歡吃的飯菜,時常嬉笑於父親的膝下,為父親解憂愁,父親外出,總是送父親到大門外,親叮嚀萬囑咐,叫爸爸注意安全,規勸父親少飲酒,戒煙,從此身體也好多了,英吉為了敬孝祖母及父母出嫁後也不離開家,常住於娘家,因此,英吉這種孝順的精神,在村內很有影響力,村民們普遍認為像英吉這樣孝順的女孩,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少了,所以,他的孝順事跡是村內年輕人的榜樣,更是80後青年的楷模,雖說英吉沒有做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但是就孝順這點確實一般人長年累月為老人盡孝很難做到,為此,我們村認為她當孝敬老人先進者是無愧的,是應該的,是實事求是的。因此,我們很簡短地寫此材料,因文化水平問題,寫的很不詳細,只是她的楷模事跡的點滴而已。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語有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告訴我們不僅要孝敬父母、愛護子女。還要尊敬其他的老人、像愛護自己父母一樣愛護其他老人;像愛護自己子女一樣愛護其他的小孩。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提倡的尊老愛幼的民風民俗,是孝道的表現。
我在學校是一個認真學習講文明有禮貌的學生,課前我能認真收集資料並做好預習,上課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和任務,還能抽出時間認真閱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書。不管何時,我見到老師和同學都能熱情禮貌的打招呼,平時與同學團結友愛,熱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校組織的獻愛心活動,我都踴躍參加。
我從小就懂得孝順父母,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卻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表現出來。媽媽身患癌症,爸爸整天上電腦玩游戲,自己用幼稚的肩膀,幫勞累一天的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每次放學幫媽媽去買菜,協助媽媽做好晚飯, 每逢吃飯時,也總是等媽媽坐下了,自己才坐下動筷子,有好吃的,我總是先讓媽媽吃,然後再自己吃;吃飯從不挑食,也不掉一粒飯,總是把碗里的飯吃得乾乾凈凈才完事。飯後幫媽媽洗碗、捶背、揉肩、打洗腳水、洗衣服……把自己的事情都打理好,從不讓媽媽為自己操心。媽媽生日那天,我早上早早的起床,和好面後,偷偷的拿起刀切面,等水開了,我把面條下進去,盡量不弄出一點聲響,等面做完了,媽媽也醒了,我主動給媽媽端過去,大聲地說:「媽媽,您辛苦了,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祝您生日快樂!」媽媽激動的流下了熱淚。同時虛心傾聽爸爸教導,想方設法勸阻爸爸玩電腦,引導爸爸參與家庭活動,使爸爸更多的理解媽媽,關心媽媽,融洽了父母關系。是爸爸媽媽的精神支柱,更是爸爸、媽媽的「貼心小棉襖」。每次出門,進家門總是和家人打招呼,經常把學校發生的趣事和大人分享,遇到困難時也能主動和家人交流尋求幫助……我用自己良好的行為影響著我身邊的同學們。
孝心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美好情感—單純的甜美的,自然地,它給予我們的是生活的陽光,生活的雨露。《三字經》中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其文。」,自古以來,孝敬父母就是人類必備的美德,在此真誠地希望,我這朵孝順之花越開越艷,越來越美,越開越沁人心脾。
孝敬其實很簡單,平平凡凡才是真。讓我們的每個學生都做個感恩孝敬的孩子!
在小學的校園里,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位秀秀氣氣小女孩,兩道彎彎的眉毛下閃動著兩顆寶石般的大眼睛,她就是六(4)最優秀的學生——陳璇。
陳璇是我們班上的班長。她上課用心聽講,按時完成各科作業,學習成績可好了。每次考試,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她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她的興趣愛好也十分廣泛,喜歡繪畫、唱歌、書法等,去年在全區舉行的書法大賽中還榮獲了一等獎呢!
陳璇同學還樂於助人。在搞好自己學習的同時,還經常幫助其他同學,她深深的知道:「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道理。她每天利用中午的休息時間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有時星期六、星期日也不休息。在她的幫助下,我班的王瑤、張雨芊等同學進步較快,尤其是陳丁同學,由一名差生轉化成了一名優生,我班的整體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有的人在困難的環境里,她會振作精神,靠自己的努力去迎接生活的考驗,陳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今年上半年,她的媽媽突然患了頑固性的內風濕病,手腳開始縮小,什麼事也不能做,最後癱瘓。爸爸為了掙錢給媽媽治病,不得不外出打工,照顧媽媽的擔子就落在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身上。陳璇上學之際,盡力承擔家庭的勞動,她買菜、做飯,給媽媽喂飯、喂葯,洗衣服……為了學會做飯,手不知燙了多少次,小小年紀的陳璇正是靠這種身處逆境當自強的精神,挑起了繁重的家務擔子,同時她堅持學習,期末考試還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被評為校三好學生。
生活上自強自立,學習上發憤努力,陳璇同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孝敬父母、體貼他人的人。由於她表現出色,年年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
大家好我叫吳天陽,在校我是個孝敬師長、積極向上的好學生;在家是一個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好孩子;在社會上是一個遵紀守法、注重公德的小公民。百善孝為先,學校推行的孝敬教育讓我充分認識到了孝敬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雖然我沒有感人肺腑的事跡材料,點點滴滴中也體現了我對父母長輩那份真真切切的孝敬之心。
每周的孝敬實踐活動記載,我總是認認真真地填寫,而為了這一紙的記載,我做出了不懈地努力。能被評為孝敬之星,更是我美好的願望。當然,評選不是目的,孝敬實踐活動讓我在孝敬父母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快樂。讓我明白了父母含辛茹苦地培養我長大真的不容易,孝敬父母長輩是我應該做的。
每次遇見老師、熟人或長輩,總能聽到我甜甜的叫聲,看到樓下的小妹妹,我總是開心地逗她玩玩。樓下老人沒一個不誇我是一個有禮貌懂事的好孩子。有時跟爸爸媽媽一起出外遊玩,吃剩的果皮紙屑,我總是認真地丟到垃圾桶中,附近沒有垃圾桶的,我也從不亂丟;有好吃的,我總是爸爸一份,媽媽一份,再自己一份;有時,一起回家,看到爸爸媽媽拎的東西挺多的,我總是主動地幫爸爸媽媽拿東西;燒菜時少了什麼油鹽醬醋的,我也總是欣然前往……
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對爺爺,奶奶十分孝敬,有什麼好吃的總是忘不了給他們,從來不頂撞他們,孝敬其實很簡單,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出門時和長輩說再見,放學回來和長輩打招呼,吃飯要等大人都坐下來再吃……孝敬長輩最可貴的是長年堅持這樣做,而且要自覺孝敬,照顧長輩。我的爸爸,媽媽工作特別忙,但是他們還是經常抽時間陪陪在鄉下的祖父,祖母,只要我放假他們也總會帶我一起去,使我親眼目睹了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的那份孝心。雖說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壓力都很大,但在爺爺奶奶面前他們從不表現出來,我想那可能是不讓兩位老人家為他們擔心吧,那也是對父母的孝敬吧。在爸爸媽媽行為的潛移默化下,我也深深地懂得了孝敬長輩是多麼光榮的事。
記得有一次,媽媽生病了,爸爸又出差在外,這可把我急壞了,照顧媽媽的責任就落到了我的身上。早上我想媽媽生病了胃口肯定不好,我沉思了一會兒,決定到我家樓下的「大塊頭」餛飩店去煮一碗餛飩,熱乎乎的餛飩一定又香又吃好,我想媽媽一定會喜歡吃的吧!於是我就歡天喜地的去為媽媽買來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我等媽媽吃完了,我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去了,我把葯放在了您的床頭櫃上,可不要忘記吃葯了!」下午放學回到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到媽媽房間里去,這時候媽媽好象精神好了許多,我想媽媽一定是按時吃葯,才有好轉的吧!我問過媽媽是不是想吃東西呢?可媽媽什麼都不要吃,只想吃一點暖暖的稀飯,我就幫媽媽熬了一鍋子,媽媽吃到了我第一次做的稀飯,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看著媽媽欣慰的的樣子,我暗暗在心裡下決心,以後不但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還要在學習上更加自覺主動,真正讓爸爸媽媽放心、省心。
我在學校里是老師的'小幫手,我總能幫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發本子,發放各種報刊等等。雖然任務很簡單,但是我想只要能減輕老師的負擔,我也覺得很開心。老師就像燃燒的蠟燭,用知識之光照亮我們的心靈,不斷的照顧我們,給我們講課,教我們做人,我要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老師對我們的教育之恩。總之,「百善孝為先」,我要從小學會孝敬,學會感恩,學會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給我們生命,感激父母養育了我們;學會感激老師,感激老師為我們導航,感激老師培育了我們;學會感激社會,感激社會對我們的關愛,感激社會教育了我們;學會感激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感激大自然給予了我們;學會感激祖國,感激祖國給我們的榮譽,感激祖國呵護了我們……
我叫孫書洋,是陳相九年一貫制學校七年三班的學生,我很幸運,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還有我,一個很普通三口之家。從小就看著爸爸、媽媽每天忙碌的身影,懂得了父母養育我的艱辛。所以我每天一回家吃了飯就做作業,做好就幫助媽媽洗洗衣服掃掃地,干點零活,雖然我過得比別人忙碌,但我無怨無悔,我會竭盡全力地去幫助媽媽做些零活,只有這樣心裡才會舒服些。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不僅在學習方面很努力,而且孝敬長輩、團結同學、和睦鄰里,在家裡、在學校都有了很好的口碑。雖然我沒有做過感天動地的大事情,也沒有什麼值得感人的故事,但是我帶給大家的溫暖與感動、震撼與美好數不勝數。記得一個寒冷的夜晚,媽媽突然胃痛起來,我半夜起來為媽媽燒了熱水,在給媽媽倒水時,還不小心燒了手,兩手紅腫,但我怕媽媽擔心,忍著劇痛本身用涼水沖了沖,還努力忍住眼淚,連一聲都沒有吭。
不僅對父母是這樣,我對爺爺,奶奶十分孝敬,有什麼好吃的總是忘不了給他們,從來不頂撞他們,孝敬其實很簡單,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出門時和長輩說再見,放學回來和長輩打招呼,吃飯要等大人都坐下來再吃……孝敬長輩最可貴的是長年堅持這樣做,而且要自覺孝敬,照顧長輩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也特別孝順,在爸爸媽媽行為的潛移默化下,我也深深地懂得了孝敬長輩是多麼光榮的事。
在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下,我在學校也是一個認真學習講文明有禮貌的學生,課前能認真收集資料做好預習,上課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能抽出時間認真閱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書。不管何時,我見到老師總能熱情禮貌的打招呼,平時與同學團結友愛,熱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於是成為了老師的小幫手,我總能幫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想只要能減輕老師的負擔,我也覺得很開心。,老師就像燃燒的蠟燭,用知識之光照亮我們的心靈,不斷的照顧我們,給我們講課,教我們做人,我要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老師對我們的教育之恩。
總之,我要從小學會孝敬,學會感恩,學會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給我們生命,感激父母養育了我們;學會感激老師,感激老師為我們導航,感激老師培育了我們;學會感激社會,感激社會對我們的關愛,感激社會教育了我們;學會感激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感激大自然給予了我們;學會感激祖國,感激祖國給我們的榮譽,感激祖國呵護了我們,我一定會努力學習,回報父母,來報效祖國!
人生五倫孝為先,「孝」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被認為是人的一種基本美德而千古流傳,無數的孝子唄稱頌、謳歌,孝子的事跡被人們千古傳頌。薛冠華就是一個為人誠實、孝敬老人的好同志。 父親因病去世了,母親獨自一人把三個孩子撫養成人,當年一家人吃了很多的苦。大哥45歲時得白血病去世,三弟外出打工,薛冠華暗自發誓以後一定要好好對待母親,給母親最好的慰藉。讓母親晚年會幸福快樂,自此以後,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的:
一是平時日子中只要有空,就回家幫助母親做飯,在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營造其樂融融的家庭氣氛。讓母親心情愉悅。
二是隨著年齡增大,老人孤獨感日漸增加。為了排解母親的寂寞,閑暇時陪同母親和家人外出旅遊。讓老人解除孤寂。
三是讓老人精神上達到滿足,不讓母親為家庭的瑣事煩心。人到中年事情多,家中的煩惱從不與父母親提起。
四是經常陪同母親檢查身體,有病時細心照料。每次母親生病, 都親自陪護,端茶倒水,送湯送飯。經常囑兒子要關心照顧好老人。
在他的帶動下,家庭團結、和睦,整個家庭長尊有序,形成了老人關心孩子,孩子孝順老人的良好家庭氛圍。對老人恪守孝道,盡心盡力,以實際行動帶動兒子一起孝敬老人,在村裡起到了爭
相盡孝的良好家風,也贏得了街坊四鄰的廣泛贊譽。
;『伍』 尊老愛親事跡材料4篇
小孩子要學習好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會基本的尊老愛親,要懂得謙讓。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尊老愛親事跡,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李琳慧,12歲,松溪縣渭田小學六年級(3)班班長。她心地善良,獨立自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一直來,她本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關愛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既是爸爸媽媽的好女兒,奶奶的好孫女,外公外婆的開心果,也是老師的好幫手,同學們的好榜樣,新時代的好少年。
打小起,琳慧就是大人眼裡最為懂事的孩子。鄰里的朋友還整天在媽媽懷里撒嬌哭鬧時,她就在許多方面學會了自理自立。還是琳慧3歲時,她就開始學會自己吃飯,從不要大人喂;學會洗臉,學會上衛生間。上幼兒園後,其他小朋友整天哭哭啼啼,她卻從不哭鬧,還會幫老師哄其他小朋友。家裡要是來客人,她會招呼客人坐,為客人端茶送水,且從不在客人面前亂跑亂鬧。
上小學後,她越來越懂事了。她把爸爸媽媽對她的愛轉化成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尊老敬老的動力,深受鄰里、親友的誇獎。由於爸爸外出務工,家裡所有的農活都媽媽承擔。除了農活,媽媽還要買菜做飯,洗衣拖地;還要照顧琳慧年幼的妹妹及琳慧的爺爺奶奶;還要輔導琳慧的功課,很是辛苦。懂事的琳慧每天一放學回家就認真地做作業,不讓媽媽操心。做完作業就開始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洗菜,燒火,掃地,收拾房間,帶妹妹玩。晚上,媽媽做完了一天的活,累得腰酸背痛,她就拉媽媽在沙發上坐下,先送上一杯杯熱騰騰的茶水,再幫媽媽捶背揉肩,接著說故事,講笑話,唱歌給媽媽聽,讓媽媽的勞累因為有了她的關心而減輕了許多。一次,媽媽生病了,晚飯也沒吃,就躺下睡,她立即煮了碗面,送到媽媽床前,看媽媽吃了才又拿了自己貯錢罐的錢到村裡的衛生院給媽媽抓葯。然後為媽媽端上開水,看媽媽把葯吃了,又搬來凳子,一邊做作業,一邊守著媽媽,直到媽媽感覺好多了熟睡過去後,琳慧做完了作業後才安心去睡覺。
琳慧不僅是對媽媽這樣,在家這樣,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是這樣,對鄰里鄰居都這樣。
琳慧的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生活起居很不便,琳慧又成了他們的好幫手。首先是三餐之前,琳慧都要為他們備好碗筷,親自請他們吃飯,然後親自為他們裝飯、添飯。有段時間,爺爺卧病不起,琳慧又總是和媽媽輪流前去送飯送水送葯。也會像陪媽媽那樣陪爺爺奶奶講故事,唱唱歌,逗爺爺奶奶開心。琳慧的外公外婆住在另一個村,離琳慧家步行要一個小時。但這不影響琳慧每個星期都徒步去看望外公外婆一次。對於外公外婆,琳慧也就如同對爺爺奶奶一般,所以每當琳慧一出現在外公外婆的眼前,外公外婆總是臉上樂呵呵。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婆,爸媽媽過生日時,琳慧都要親自製作一份小禮物,給他們一個驚喜。一張精緻的賀卡,一個創意的模型,讓他們沉浸在無比的喜悅和幸福當中。
離琳慧家不遠有個老人活動中心,平日里,爺爺最愛上那去玩了。在那裡爺爺愛和其他的老爺爺們一起喝茶,聊天,下下棋棋,摸摸牌什麼的。許多小朋友們也愛隨大人上老人活動中心去玩,琳慧也常跟著爺爺一起去。但琳慧卻與眾不同,其它小朋友往往會在那兒一起捉迷藏,大聲吵鬧,而琳慧總是一到那就去找來掃帚幫忙打掃衛生,接著整理一些被弄凌亂了的物件,等很多老人來玩時,他又開始為這些老人們送茶添水。得空後就安靜靜的看大家下棋,玩牌,或取出隨身帶來的課外書,認認真真的看。
不僅如此,在生活中,她還是個勤儉節約的好孩子。她從不吵著鬧著要媽媽給她買新衣服。衣服舊了她照樣高高興興地穿著上學。媽媽的朋友 家小姐姐的衣服穿小了送給她,她也都不嫌棄。每當取得好成績,爸爸媽媽說要獎勵她,她從不像別的孩子開口要錢或要什麼貴重禮物,而只讓爸爸媽媽買一本她喜歡的書作為獎勵。
在學校里,她總是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為樹立良好班風、班紀的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學習上,她刻苦勤奮,她說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媽媽為她的付出。工作上,盡職盡責,班級管理得有條不紊。
琳慧同學的尊老愛親,勤奮好學,聰明懂事的事跡,也為她自己贏得廣泛的榮譽。在渭田小學的就讀的六年間,被評為三好生三次,被評為優干二次。學校評的十佳少年,八德之星,她也榜上有名。但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琳慧同學身上表現出的尊老愛親的中華美德,才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和推崇的。
蘭萍同學1——5年級以來一直非常要求上進,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並取得了佳績,成績和能力突出,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 她的學習方法好,成績佳,因此學習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她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學校的各項活動她都積極參加,比如詩歌朗誦比賽等。在學校和老師的關懷幫助下,在父母的疼愛和自身的努力下,蘭萍同學一直都很優秀,她全面發展,時刻以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激勵自己,不懈努力。她專心學習,勤學善思,不懂就問,常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從中獲益非淺。她堅持用知識充實自己,喜歡廣泛地閱讀書籍,培養了一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堅強的意志,這對於她解決學習上的難題有很大幫助。
她尊敬師長,她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敬愛,校園內總能聽到她親切的“老師,您好!”
她關心同學,及時送生病的同學到醫生那裡,從來都是盡心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學習上幫助同學解答難題,她以一顆真誠的心,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無論何時都深受同學的擁護。
在班級事務上是老師的得力助手,不僅積極完成老師交給的工作,而且能主動幫助老師管理班級,在工作中,講求方法,不僅帶動了全體同學,而且得到老師的信任,同學的喜愛。
老師的 言傳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一粒粒健康向上的種子,使她一天天茁壯成長成一名品學兼優的小學生。在家裡,她是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 獨立自強的好孩子;在學校,她是位勤奮學習,心系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優秀少先隊員;在社會,她是位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
在家裡,她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照顧年邁祖母。,她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常年有病的祖母行動不便,她會幫著倒水端飯還和陪爺爺、奶奶聊天。打掃衛生、收拾房間是她幫媽媽周末的必修課,自己的事情自己獨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是她對自己的一慣要求。因為她家庭里充滿歡笑、和諧。
在學校,她勤奮學習,努力學好每一門功課。在知識的海洋里,她,不斷的學習和總結, 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她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從老師的辛勤耕耘中,一點一滴積累著收獲;從老師的諄諄教誨中,不斷塑造日益豐滿的自我;與同學 們在互學互比中取長補短、一起進取;與同學們在交流探求中學習借鑒、共同提高。對於班集體這個團隊的榮譽她倍加愛護,只要是集體活動都會有她快樂的身影, 只要是班集體的事情都會有她主動承擔任務,同學之間的友誼她會特別珍惜。在老師心目中她是好幫手,在同學心目中她是知心夥伴和學習榜樣。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熱情和自信,與同學 們在互相幫助中茁壯成長。
在社會,她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磨煉自己的毅力。最有意義,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在汶川、玉樹大地震後,她積極為災區孩子獻愛心,不僅自己主動把平時攢的 零花
錢全部匯到災區,還帶領全班同學,爭取身邊的親人、同學和朋友積極為災區孩子損款。並通節約與災區的小朋友共渡難關,她用一顆熾熱 的心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她正用愛心、恆心、信心、誠心托起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馬德國,齊河縣第四中學九年級一班團支書。他心地善良,獨立自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
一直來,他本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關愛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馬德國努力做好自己,他既是爸爸媽媽的好兒子,奶奶的好孫子,外公外婆的開心果,也是老師的好幫手,同學們的好榜樣,新時代的好少年。 打小起,馬德國就是大人眼裡最為懂事的孩子。上小學後,他越來越懂事了。他把爸爸媽媽對他的愛轉化成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尊老敬老的動力,深受鄰里、親友的誇獎。由於爸爸外出務工,家裡所有的農活都媽媽承擔。除了農活,媽媽還要買菜做飯,洗衣拖地;還要照顧馬德國的爺爺奶奶,很是辛苦。懂事的馬德國每天一放學回家就認真地做作業,不讓媽媽操心。做完作業就開始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洗菜,燒火,掃地,收拾房間。晚上,媽媽做完了一天的活,累得腰酸背痛,他就拉媽媽在沙發上坐下,先送上一杯杯熱騰騰的茶水,再幫媽媽捶背揉肩,接著說故事,講笑話,唱歌給媽媽聽,讓媽媽的勞累因為有了他的關心而減輕了許多。一次,媽媽生病了,晚飯也沒吃,就躺下睡,他立即煮了碗面,送到媽媽床前,看媽媽吃了才又拿了自己貯錢罐的錢到村裡的衛生院給媽媽抓葯。然後為媽媽端上開水,看媽媽把葯吃了,又搬來凳子,一邊做作業,一邊守著媽媽,直到媽媽感覺好多了熟睡過去後,馬德國做完了作業後才安心去睡覺。
馬德國不僅是對媽媽這樣,在家這樣,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是這樣,對鄰里鄰居都這樣。
馬德國的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生活起居很不便,馬德國又成了他們的好幫手。首先是三餐之前,馬德國都要為他們備好碗筷,親自請他們吃飯,然後親自為他們裝飯、添飯。有段時間,爺爺卧病不起,馬德國又總是和媽媽輪流前去送飯送水送葯。也會像陪媽媽那樣陪爺爺奶奶講故事,唱唱歌,逗爺爺奶奶開心。馬德國的外公外婆住在另一個村,離馬德國家步行要一個小時。但這不影響馬德國每個星期都徒步去看望外公外婆一次。對於外公外婆,馬德國也就如同對爺爺奶奶一般,所以每當馬德國一出現在外公外婆的眼前,外公外婆總是臉上樂呵呵。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婆,爸媽媽過生日時,馬德國都要親自製作一份小禮物,給他們一個驚喜。一張精緻的賀卡,一個創意的模型,讓他們沉浸在無比的喜悅和幸福當中。(面試網)
離馬德國家不遠大隊部有個老人活動中心,平日里,爺爺最愛上那去玩了。在那裡爺爺愛和其他的老爺爺們一起喝茶,聊天,下下棋棋,摸摸牌什麼的。許多小朋友們也愛隨大人上老人活動中心去玩,馬德國也常跟著爺爺一起去。馬德國總是一到那就去找來掃帚幫忙打掃衛生,接著整理一些被弄凌亂了的物件,等很多老人來玩時,他又開始為這些老人們送茶添水。得空後就安靜靜的看大家下棋,玩牌,或取出隨身帶來的課外書,認認真真的看。
不僅如此,在生活中,他還是個勤儉節約的好孩子。他從不吵著鬧著要媽媽給他買新衣服。衣服舊了他照樣高高興興地穿著上學。每當取得好成績,爸爸媽媽說要獎勵他,他從不像別的孩子開口要錢或要什麼貴重禮物,而只讓爸爸媽媽買一本他喜歡的書作為獎勵。 在學校里,他總是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為樹立良好班風、班紀的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學習上,他刻苦勤奮,他說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媽媽為他的付出。工作上,盡職盡責,班級管理得有條不紊。
馬德國同學的尊老愛親,勤奮好學,聰明懂事的事跡,也為他自己贏得廣泛的榮譽。在齊河縣第四小學的就讀的六年間,年年被評為三好生,在齊河四中他每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班幹部。馬德國同學身上表現出的尊老愛親的中華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和推崇的。
尹晉芳,12歲。啟明實驗學校六年級(6)班學生,學校少先隊大隊長,學校廣播站站長。她是一個愛學習,愛勞動,愛生活,愛科學,勇於創新,樂於助人的好少年。她始終以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激勵自己,孜孜不倦地進取,力求全面發展。多年來,各方面表現一直很優秀,特別在助人為樂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尹晉芳同學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人們都說:金子是最純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靈。尹晉芳同學心地善良、追求純真、無私無邪。在學校,她對待同學,總愛伸出援手,真誠付出,助人為樂。
學習上,六(6)班裡有一個與她鄰居的同學,學習很不認真且粗心,常常把課本忘在家裡,或落在學校。她知道後總是把課本讓給同學,或是趕緊做完作業把課本借給同學使用,這種無私的精神感動了這位粗心的同學,促使他改變不認真和粗心的毛病,學習成績突飛猛進。班級里有幾名後進生,他們總是學習上不去,作為學習委員她總是覺得自己責任重大。於是主動請求老師讓自己用課余時間為這幾位後進生補習功課。這幾名後進生在她的幫助下,成績全都趕了上來。
生活中,她一樣不忘時時刻刻助人為樂。尹晉芳同學在學校是寄宿生,學校共兩百多名寄宿生,其中一二年級學生也佔了不少。寄宿生同學遠離父母,遠離家鄉來學校寄宿,時不時就會碰到困難,只要他們一碰到困難同學就會及時出現在他們面前,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低年級的同學蒸飯,取飯有困難了,尹晉芳同學二話不說就幫忙蒸飯、拿飯。碰上大熱天,飯很熱,一連幫忙十幾個小同學拿好飯要來回跑幾趟,既費時又把自己熱成了一個汗人。可是尹晉芳同學從不喊苦不喊累,不怕自己遲吃飯,幾年如一日,從沒間斷過幫忙同學拿飯。還有不少同學,在生活中經常會丟失了錢或學慣用品、生活用品,尹晉芳同學知道了,也會無私的拿出了自己的錢財物品來幫助別的同學。要是碰上有同學生病了,董龍敏同學並立馬前去噓寒問暖,為生病的同學打開水,陪他們去衛生院看病,並親自為他們倒好開水吃葯。如果生病同學請假回家了,她還會等他們回來後,主動為她們補功課。夜裡,宿舍的幾位小同學經常會哭鬧,尹晉芳同學並會用好話勸慰她們,細心照顧她們。半夜陪她們上衛生間,給她們蓋被子,有時還會為她們洗衣物。尹晉芳同學在宿舍里的這種樂於助人的行為,
慢慢在全體寄宿生中傳開了,同學們給她取了一個好聽的外號,親切的稱贊她為“尹媽媽”。
不僅是如此,“尹媽媽”在無論在何時都不忘助人為樂。有一個星期天,尹晉芳從家乘車來學校,在大街下車後往學校走的路上,路中間的一個錢包把她吸引住了。她撿起來一看,裡面除了一些證件外,現金就有好幾百。怎麼辦?她左右一看,沒一個人影,她完全可以把錢包藏起來就走,或是先帶回學校上交給老師,就憑這幾百元,學校肯定是會表揚她的。可是她沒這樣做,她想,主人丟了錢包一定很著急回來找,所以她就站在原地等待失主出現。等了很久後,主人依然沒出現。她就打開錢包看看能否從裡面找到主人的相關資料或聯系方式。正巧,裡面有身份證,還有一張名片。身份證和名片上的姓名正好是同一個人,尹晉芳同學就找到一個有公用電話的地方撥通了名片上的電話。半小時候,主人出現了,當錢包主人問她叫什麼名字時,她說她叫少先隊員,這是她該做的!主人拿了一百元人民幣獎勵她,她也拒絕了,背起書包就往學校跑。主人追上來要送她回學校,她也不肯!主人無奈,只好在事後向學校反映了此事,學校幾經調查,才知道這件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事情又是“尹媽媽”所為。
如今“尹媽媽”助人為樂的事跡早已傳遍整個學校。“尹媽媽”也為此獲得了許多人的贊賞與諸多的殊榮。縣里的“三好學生”名單中有她,學校的優干名單也有她;學校的十佳少年中有她,學校的八德之星也有她;學校劍橋英語之星有她,縣校習作、書法、繪畫、演講一等獎都有她。
『陸』 孝老愛親的事跡材料
孝老愛親的事跡材料(精選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想擬事跡材料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孝老愛親的事跡材料(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陳世鵬是濮陽實驗小學的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在一個普通而又特別幸福的三口之家,他從小就體會著爸爸、媽媽一邊上班、一邊照看他的不容易,懂得了父母養育他的艱辛;看著爸爸、媽媽勤儉持家,家裡日子越來越好的變化,陳世鵬也深受感染,學會分擔家務,不挑吃穿,不亂花錢,不給父母增加負擔。不知不覺中,他成了一個善良、孝順、懂事的好孩子。他學習認真,成績優秀,懂得感恩父 母和老師,懂得尊老愛幼,經常因為做了好事、幫了別人而發自內心的高興和快樂。
在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下,他在學校是一個認真學習、講文明有禮貌的好學生。課前他能認真收集資料做好預習工作,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能抽出時間認真閱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書。不管何時,他見到老師總能熱情禮貌的打招呼。平時與同學團結友愛,熱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校組織的獻愛心活動,他都踴躍參加。因她的出色表現,每個學期都被評為「三好學生」。
陳世鵬從小就很會孝順大人,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卻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表現出來。在生活中,他也很懂禮貌講孝心,每次出門,進家門,總是和家人打招呼,回到家裡後,能主動給大人開門、倒茶、拿鞋,幫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當客人到家時,大膽、主動地與客人打招呼,和兄弟姐妹友好相處;經常把學校發生的趣事和大人說說,遇到困難時也能主動和家人交流,尋求幫助。在小區里見到老人總是爺爺、奶奶地叫個不停。
如果家裡遇到為難的事,家長講給她聽以後,他也會一起出主意想辦法,負起自己對家庭的責任。他會從細小的事情入手,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表達自己對她們的關心和熱愛,有時是一句輕聲的問候,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者是一句真誠的「謝謝」。在今年的「三八」婦女節那天,早上他主動給媽媽煎雞蛋,在學校里有時間就給媽媽精心准備節日禮物。為了給媽媽准備這份節日禮物,他花了很多心思,四處搜集材料,在放學時完成了一幅精美的畫,並在這幅畫上寫上了給媽媽的祝福。回家後她將這份特殊禮物送給了媽媽,大聲地對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今天是您的節日,我祝福您!」
他體貼父母,年齡雖小,家裡的小主人翁意識很強。每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或者感到勞累的時候,鵬鵬總會關切地詢問:「媽媽,你怎麼了?」有時還會給媽媽揉揉肩,按摩按摩。媽媽生病時他端茶送水,用稚嫩的小手給媽媽按摩額頭,眼神里充滿關切和憂傷,問:「媽媽好點了嗎?」爸爸平時工作忙,特累,鵬鵬總能給爸爸捶捶背、揉揉肩,當爸爸歪在沙發上睡著了,陳世鵬總能拿起小被子輕輕的給爸爸蓋上;爸爸值班時,鵬鵬總能打電話向爸爸問侯。感覺到像一個小小男子漢,已經懂得照顧別人了。
鵬鵬真的是媽媽的好兒子,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總要和媽媽聊聊天,把學校里發生的事情告訴媽媽。鵬鵬從小就很懂事孝順,從來不亂發脾氣。每次回到家,總是自覺地完成作業,從來不用家長操心。學什麼都很感興趣,都非常投入,也很刻苦。
每逢春節陳世鵬總能想起把平時攢的零花錢給爺爺奶奶作為一份小禮物以表達自己的心意,平時還會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家裡老人買鞋子、衣服等。
盡管有時陳世鵬總愛表現的「酷酷」的,有時也有點撒嬌,但其實他還是蠻細心的。每次進出校門,鵬鵬總是主動揮手再見;而且由於校門口附近車輛擁擠,鵬鵬也堅持自己走進校園,一句「媽媽,要小心開車哦」,總能讓一天保持美好的心情!平時,還常常幫媽媽作家務活,掃地、刷鍋、刷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物品整理得井然有序,自己整理好自己的學習有具、玩具、衣服,並且還會洗自己的衣服。有好吃的也不忘留著大家一起吃。
鵬鵬生病時從不哭鬧,他怕爸爸媽媽著急、怕治病多花錢、怕因給他看病耽誤爸爸、媽媽上班,又怕耽誤自己上學。
他從不亂花錢,即使是正常開銷,也總是說:多少錢夠嗎?咱家有嗎?
和鄰居奶奶一起上樓,主動幫奶奶那東西;謙讓年齡比他小的孩子,在幼兒園上學時,一名同學咬傷了鵬鵬的鼻子,他沒有責怪同學,反而說:「他小,我讓著他。」
陳世鵬做的令人感動、受人稱贊的小事還很多。雖然他還不懂什麼大道理,但是他這種做了好事、幫了別人而發自內心的高興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的人去學習。
莫錦清,今年11歲,是東成小學六年級學生。她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小家庭,從小就體會著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打工照顧她自己是不容易的,懂得了父母養育她的艱辛,因此學會了感恩。
有一次,她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做農活,做了大半天,已經很累了,爸爸媽媽都躺在沙發上不願動,小清馬上給爸媽遞上一杯熱茶。然後又動手喂雞鴨,燒洗澡水。爸媽看著小女兒忙著忙那既高興又感動。
由於受父母的影響,每當節假日,她主動早起做早餐,晚上把青菜洗干凈,放米下鍋煮熟,等待父母回來煮菜,盡量減輕父母的家務。在去年,她媽媽由於工作太累,病倒了,從此,她就擔起媽媽的工作,邊學習邊照顧病中的媽媽。人人都說她是好孩子。
在學校,她有一顆真誠的愛心。有時同學忘了帶課本回家,她知道後總是趕緊做完作業把課本借給同學使用。對於學習上的後進生,她也是及時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她有一顆慎真的愛心,有一次,她看到鄰居家的小孩玩耍時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只見她把小孩抱了起來,輕輕地拍去他身上的灰塵,一邊安慰他,一邊哄他玩。還有一次,一位老爺爺手拿鐵杴在修路,突然下起雨來,她立刻回家拿出一把傘送給了老爺爺,老爺爺很感動。
張振柱,蘇茆小學五年級學生,今年剛11歲。他懂事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是一個從來都不會讓父母操心的孩子。
到了上學的時候,父母為了讓生活過好一點,就到廣東去打工,把他留給爺爺奶奶照顧,以其說爺爺奶奶照顧他,還不如說是他照顧爺爺奶奶。每天早上都是他起來做早餐,還幫爺爺奶奶洗衣服。放晚學回家,他打掃房間,還幫奶奶做晚飯。
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學生。在學校,他對工作既認真又負責,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在學習上,認真完成各科作業,並且能提前預習功課。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動腦思考,大膽回答問題。成績優異,不但團結同學,還熱心助人,大家都很喜歡他。
誠實、善良、勤奮的他,無論是老師交給的工作,還是爺爺奶奶交代的事情,都能認真去完成,在家裡、在學校里,他的表現都非常突出,大家都以他為榜樣,向他學習。
她叫馬慧琳,今年9歲,在東大小學三年級讀書,她活潑、伶俐、漂亮、充滿靈性,身兼班長和文藝委員兩職,又愛畫善舞,她是父母的好女兒,爺爺、奶奶的好孫女,老師的好幫手,同學們的好榜樣,她從小就知道使用禮貌用語,向長輩問好。在校她是個尊敬老師、積極向上的好學生,百善孝為先,學校推行的孝敬教育讓她充分認識到了孝敬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雖然她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是點點滴滴中也體現了她對父母長輩那份真切的孝敬之心。
每次遇見老師、熟人或長輩,總能聽到她甜甜的叫聲,看到胡同的小妹妹,她總是開心地逗她玩玩。認識她的人們說起她,都會豎起大拇指:有靈性、有禮貌的好孩子。有時跟爸爸媽媽一起外出遊玩,吃剩的果皮紙屑,她總是撿起丟到垃圾桶中;有好吃的,她總是分給爸爸一份,媽媽一份,再自己一份;有時,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家,她總是主動地幫他們拿東西;爸媽燒菜時她總是積極幫忙。如果家裡來客人,有時她還會小試一手,總會得到客人誇獎
最值得誇獎的還是一次最難忘的事。那次爺爺去集市的路上,在拐彎處被一輛疾馳的轎車給撞昏迷了,爸媽都不在家,馬慧琳跟奶奶趕到現場,看到嚇人的一幕奶奶只知道哭已經手足無措了,她卻很鎮靜,流著淚走向爺爺呼喚爺爺,並對到現場的交警叔叔、120醫生護士阿姨們主動匯報爺爺的個人情況和現場傷勢情況。她那麼小的一個孩子,陪同一起去了醫院,在醫院一直跟隨。幫助爺爺去做各種檢查,在病房幫爺爺飲食起居,換衣服、喂葯等等。待到爺爺意識清醒,媽媽也趕到了。孩子真摯的孝心之舉感動了在場的人:爺爺流淚了,媽媽也哭了。
她在學校里是老師的小幫手,她總能幫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發作業,排練節目。雖然任務很簡單但想到能減輕老師的負擔,她總是積極主動毫無怨言。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學生,樂於助人,工作負責,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為班級乃至學校爭光。她自上學以來,一直勤奮好學,加上伶俐才智,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績和榮譽:全縣歌詠大賽中,她的一曲《櫻桃紅》榮獲二等獎。店子鎮「消夏文藝晚會」上她被推薦為主持人。她的沉穩健談隨機應變的主持風格得到了廣泛贊譽。在這次「孝德之星」的推選中,她在我們學校全票通過,獲得了「孝德之星」榮譽稱號。
現在她還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漫漫長路才剛剛開始,但我們堅信,她一定會走的更遠更好,一定會做好「孝德之星」模範,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王立梅,開城鎮都督村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平凡的農家媳婦。七年如一日服侍患有心臟病的公公和孝敬尚在人間的婆婆。無微不至,無怨無悔,她的孝心感染著周邊群眾,她的事跡傳遍六店街道。自與丈夫結婚以來,她和公婆的和諧程度如同自己的親生父母,公婆一直把她視如己出,從未把她當作兒媳看待,有些話寧願對她說也不願意告訴自己的女兒們,立梅成了他們生活中的貼心人。
2005年,身患心臟病的公公在南京市鼓樓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在眾多的子女中,是和老人關系最融洽的三兒媳婦王立梅主動去醫院照料公公,她沒有在丈夫的三個姐姐和兩個嫂子面前說一句抱怨的話。多年來,身患疾病的公公和年邁體弱的婆婆一直住在立梅家。公公自手術後,老年病纏身不能起床正常活動,連吃飯都要人喂,這些年來吃喝拉撒睡全靠兒媳立梅一人照料。立梅對一雙公婆真是無微不至地關心,生活上多方照顧,夏天買回夏裝,冬天買回毛衣、羽絨服。婆婆經常腰、腿痛,立梅就給婆婆尋醫問葯,擦腰洗腳或陪送醫院診治,就像女兒照顧母親一樣。
丈夫徐魯生因工作需要經常不在家,立梅不僅悉心照料公婆,還特別重視一對兒女的學習,把這個家操持得美滿溫馨,從不讓丈夫多操心,她既是一個孝順的媳婦,又是一個賢惠的妻子,還是一個善良的母親。
鄰居都羨慕徐家有一個像女兒一樣好的兒媳婦。王立梅的事跡不但在六店街道而且在周圍村莊也傳為佳話,沒有誰不誇她的。都說:「有好兒子不如有個好媳婦!」
經典國學《弟子規》中說:「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王立梅用自己切實的行動詮釋了「孝」的真諦。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今天,在越來越文明的新農村裡,這樣的好媳婦就是我們民族傳統美德的傑出代表!
;『柒』 孝老愛親模範事跡材料
孝老愛親模範事跡材料範文(通用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寫事跡材料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我整理的孝老愛親模範事跡材料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每當提起朱貴珍,左鄰右舍總是交口稱贊,敬佩她是一個敬老愛幼、善良博愛、教子有方的好母親。作為一名母親,她用無私的母愛、悉心呵護著孩子,用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人生觀影響和教育者他們。多年來,她用自己的愛來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把工作與家庭的關系處理得協調有序,夫妻恩愛,相敬如賓。對公婆敬如父母,對早亡大哥的遺孀視若姐妹,對大哥的一雙子女視若己出。
夫妻相敬,姑嫂互助。朱貴珍出生於1965年1月,門前地以村村民,丈夫游明康原是四川洞南縣人,1992年來到門前地做了上門女婿。從此朱貴珍夫婦與她的父母哥哥嫂嫂侄兒侄女組成了一個新的八口之家家。朱貴珍和丈夫一邊種地一邊打工,還生育了兩個兒子,日子過的舒心幸福。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她的哥哥不幸車禍身亡,為了不讓嫂嫂和不懂事的侄兒侄女傷心,她對嫂嫂和侄兒侄女關懷備至,悉心照料。因父母年事已高,她和丈夫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什麼活她都搶著干,有好吃好穿的總先留著給她們。嫂嫂在外工作的時候,這一去就是好幾年,她幫忙照看哥哥的一雙兒女,還要贍養兩位多病的老人,還需撫養四個年幼的孩子,她任勞任怨,不僅把孩子照顧的衣食無憂,更教會他們要真誠待人、心懷善意。四個孩子不僅學習上進,品德也很好。村裡的人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稱贊她無私有愛,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敬愛公婆,孝敬父母,相助丈夫。作為人妻、人母和人媳的我、她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照顧好孩子和父母,關心體貼丈夫,並不因辛苦而有絲毫的怠慢。公公婆婆的生日,她放在心上,朱貴珍總會和丈夫回到四川燒上一手父母喜歡的可口飯菜;逢年過節,她總是省吃儉用,自己捨不得買一件新衣服也不忘給二老買些禮物。二老年紀大了,她們每年回家一兩次,為了讓丈夫安心工作,公婆多享點福,她就承擔起家務和照顧孩子的義務。每天她都忙的像上緊了弦的發條,無論多累她都咬牙堅持著。她和丈夫深知父母喪子的悲痛,為此夫妻二人更加關愛父母,將心比心,對父母衣食住行多操心,經常說寬心的話安慰父母。父母漸漸從失去兒子的悲痛中慢慢走出來,她說她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為了這個家庭,為父母和孩子能快樂幸福,她付出什麼都在在所不惜,心甘情願。
二十餘年來,大家庭和睦相處,互敬互愛至今,在門前地村傳為美談。和氣生財,全家成員辛勤工作,家庭生活蒸蒸日上,曾受到了鎮婦聯五好文明家庭的表彰。辛勤工作,勤儉持家。種地務農無法照顧8口大家庭,她和丈夫決定外出打工。他不怕臟累,干起了男人的活,和丈夫一起當粉刷工。經常工作到很晚,也不能按時吃飯,經常飢一頓飽一頓。
一年四季從來沒有穿過幾回新衣服和漂亮衣裳,灰頭土面,皮膚也變得非常粗糙,每當想放棄的時候,她想想四個孩子和四個年邁的老人,她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父親常年患病,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可是她對父親的關愛有增無減,無論是日常起居還是看病吃葯她都十分上心。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朱貴珍從無怨言。2014年她父親因病去世,朱貴珍傷心之餘更加努力的工作,自己整整瘦了一圈,最終還清了父親看病欠下的外債。她省吃儉用,但是卻很捨得花錢在孩子和父母公婆身上。日子因她的勤勞付出變得更加和和美美,紅紅火火。
言傳身教,以德育人。如今大兒子已經23歲,現在四川省重慶航天大學電腦系就讀,小兒子在散旦讀中學。朱貴珍母親八十五歲了,由於母親年事已高,生活時有不便,深怕母親受到委屈,朱貴珍親力親為,伺候母親起居,一天兩餐,從無怨言。她還經常教育孩子要孝順,要常懷感恩之心。她說孝順,不僅僅是養老送終,更多體現在對老人日常生活的關愛。她言傳身教,父親辭世後,朱貴珍怕老人孤獨苦悶,常陪伴她聊天,經常帶孩子來看她,讓孩子講>故事給她聽,讓她感受天倫之樂。看到老人的笑臉,她如同吃了蜜一樣的甜。幾個孩子在她的影響下,也十分孝順長輩。
她深知一個家庭,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組成一家既是緣分,能夠和睦相處更是不容易,這個過程必須依靠共同努力。任何一位母親對自已的孩子都會不計得失、不求回報,可以犧牲自已的一切,乃至生命。母愛是一種勝於一切的感情,是一種甘心付出、蠟炬成灰的思想境界。朱貴珍不僅孝敬公婆,服侍父母,還養育了兩個兒子,照料了哥哥的一雙兒女,將日子過得和和美美,紅紅火火,受到了鄉鄰們的一致稱贊和好評。甘心付出、不求回報、母愛勝天的行為,實現了春風細雨播灑愛,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美麗。
孝老愛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做為新時期的小學生,要把這種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我是聽爸爸媽媽講「孔融讓梨」、「卧冰求鯉」的故事長大的。爸爸媽媽以身作則,孝敬老人,和兄弟姐妹們和睦相處。我從心底就種上了孝老愛親的「種子」,隨著我的成長這顆「種子」逐漸的發芽生根。人類的愛首先是愛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在家裡,我盡最大的努力幫爸爸媽媽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有好吃的,我會像孔融一樣先讓爸爸媽媽吃;在爸爸下班回到家的時候,我會給他端上一杯熱茶,在媽媽忙完一天的家務活後,我會給她端來一盆洗腳水。有一次媽媽生病了,爸爸又出差不在家,所以我接受了照顧媽媽的任務,給媽媽端水喂葯,第一次用電飯鍋給媽媽熬粥。當媽媽端著我煮的粥時,眼淚流了下來。我看到媽媽喝著我為她煮的粥,非常開心,心裡很自豪。
在小區里,我見到認識的叔叔阿姨我都會主動向她們問好。主動幫老爺爺、老奶奶拎東西或攙扶行動不便的人,與鄰里和睦相處。在外出的時候我會主動給老爺爺老奶奶和比我小的小朋友讓座。他們都誇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我會以此為鼓勵繼續努力,做一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團結鄰里的優秀小公民。
在學校,老師教育我們做人要講道德,懂禮儀,教育我們以熱愛國家、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做為日常行為的准則。我謹記學校老師的教導,尊敬師長,和同學們團結友愛,熱心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去年軍訓的時候,我上鋪的一位同學的手不小心劃破了,我們趕緊帶她去醫務室包紮,安慰她不要害怕,在晚上洗漱時,怕她的手沾水幫她打洗臉水洗臉,看她露出了笑容,我也很開心,並體會到了幫助同學後無比快樂的心情。類似的是事情很多,這讓我和同學間的友情更加深厚了。在假期里,我積極的參加學校組織的社區活動、慰問退休老教師,給他們送去溫暖、帶去快樂。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深深地體會到,孝老愛親是溫情、是動力、更是一種美德,是一座人與人之間架起的愛心橋梁。我會以此為起點,更加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孝老愛親的美德少年。
李雲寬,男,13歲,家住武安市南通樂村,目前就讀於武安市第九中學1312班。生活賦予了這位13歲少年堅毅的品質,朴實的性格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所有的13歲少年一樣,李雲寬陽光、自信。在武安市第九中學評選最美孝心少年的活動中,如果不是同學的舉薦,我們也許就很難讀懂這位朴實少年背後生活的艱辛和對家庭的擔當。
兩年多以前在李雲寬的家中,父親的勤勞,母親的質朴,兄妹間的互愛,給這個不是很富裕的家庭總是帶來歡聲笑語,和諧溫馨。然而當父母拿出所有積蓄修葺新屋的時候,父親病倒了。修房加上父親的治療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父親病倒了,家裡失去了頂樑柱,為了生計母親必須外出打工,當時11歲的李雲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裡的生活重擔。
由於生病,父親四肢無力,走路太久都會摔倒,因此除了要照顧弟妹衣食起居,李雲寬還必須承擔起家裡的所有家務活如掃地、擦桌凳、洗碗、做飯,洗衣服、干農活等。為了不耽誤學習,李雲寬總是白天幹活,晚上學習同時還要輔導弟弟妹妹的作業,相比其他孩子來說他失去了太多玩的時間。
今年上初中以後,李雲寬就必須住校了,對他來說能見到媽媽就成為了奢侈。因為媽媽只有在每月開支以後才會帶著微薄的薪水送到家中,然後匆匆離開,用他的話來說,媽媽離他實在太遠了。住校後的另一個不便就是家裡的家務活就必須積攢了。周末放假後也許別的孩子都在享受媽媽帶來的美食,在家裡上上網或許找同學痛痛快快地玩一場。而李永寬只能利用假期清洗一周甚至兩周家裡積攢下來衣物,中午時洗菜、做飯,為家裡烹制一頓他們認為不錯的午飯,然後先盛滿一碗飯,雙手送到父親面前。每每提到此事,父親的眼裡總有淚水打轉。提到肉食,那就只有姑姑來看望父親時才能實現。
父親喪失了勞動能力,母親又常年在外,家裡的農活只能落在小雲寬的身上。對他來說鋤地、拔苗、播種、割棒子樣樣是好手。為了不給別人造成負擔,他一個人曾割完地里所有的棒子。如果有機會你能拉起小雲寬的手,觸摸手掌上的老繭時,你就會懂得生活過早得給予了這個13歲少年堅毅的品性。
是啊,13歲正是一個天真燦漫,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齡,然而自從父親病倒後,小雲寬卻先後利用兩個暑假上山捉蠍子。別的孩子可能為了好玩,或者作為一種生活體驗,而雲寬卻是為家裡增加收入。他的目的很簡單,「父親每次買葯要花好幾百塊錢,這樣父親就可以多買幾次葯」。捉蠍子難免被蠍子蟄。一個暑假下來,小雲寬被蟄20多次,甚至一天被蠍子蟄到過4次。就是這樣也並沒有阻擋雲寬為父親買葯的決心,最終兩個暑假小雲寬掙到了700多塊錢。當拿著所有的錢交給父親時,知道這件事的所有人被感動了,於是村裡人把小雲寬當做教育孩子的典範。
幸福也許是心裡的感動,幸福也許是內心最簡單的一種需求。當問及捉蠍子這件事時,小雲寬總是一臉幸福地說:當賺到180塊錢時,父親給我們買了個西瓜;當賺到270塊錢時,父親給我們買了1斤排骨。對別的孩子來說這是多小的事情,小到也許都沒有記憶,但對雲寬來說卻是一種滿足,一種幸福。「爸爸的病一天沒有好,我就會一直捉下去!」小雲寬一臉嚴肅的告訴我們。
知道生活的不易,懂得掙錢的艱難,小雲寬額外珍惜每分錢的支出。每周父親都會給他二十塊錢的生活費,但小雲寬卻只拿5塊錢。因為他覺得更多的錢應該留給父親治病,留給弟弟上學。5塊錢,對於班上的任何一個孩子來說,也許維持一天的生活開銷都不夠,更別說一個星期。但是小雲寬去總是能擠出兩塊錢給4歲的小妹妹買兩根火腿或者買包糖。有一次班上一位同學生病了,小雲寬卻毫不猶豫地把身上僅有的2塊6毛錢給了生病的同學,幫他拿葯。那一次,妹妹沒有再吃到糖。
學校放假的時候,也是雲寬最想念媽媽的時候。看著別的同學或者座車或者爸媽接送,他多想媽媽此時就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哪怕就是用手輕撫一下自己的頭。但是他又知道媽媽是在為這個家奔波,是為自己將來能夠有出息。最終雲寬自己選擇步行,用他的話說這樣就省出了路費,同時也節約了「開支」。
雖然很忙碌,雖然很清貧,小雲寬卻從沒有丟下學習。在課任老師的眼中雲寬是個聽話、懂事、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在同學眼中雲寬是個熱心、講信用、勤快的人;班主任眼中雲寬更是一個自尊、自立的人。國家每年都會有貧困生補助,雲寬卻沒有去申請,「我不想得到別人可憐,再說也沒什麼好可憐的,有爸爸,有媽媽我其實很幸福!」。
懷揣著一份堅毅,一種感恩,用責任和堅強擔起一個家庭的重擔,一個13歲的少年同樣用行動抒寫著青春最華美的.篇章!
古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是善心、愛心,良心的綜合體現。這就好比樹木有根才能枝繁葉茂,如果我們不具備這樣的基本品質,無論擁有多少才華和學識,一切都將是空中樓閣。
長輩在我身上寄託了太多的期望,總是給我創造最好的條件,但不是寵溺,媽媽言傳身教,在人生起步的路上賦予我正能量和美好情感。從呱呱落地到現在的小小少年,我也一直學習著母親的孝順,給他們帶來更多驚喜。
我平時非常喜歡看書,最喜歡看的是一些感人的孝老愛親的小故事,像「黃香溫席」、「孔融讓梨」這些小故事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熟知。在學校開始背《弟子規》時,我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會去理解句子的含義。《弟子規》就是教我做人的道理,讓我成為一個聽話懂事知禮的好孩子。
在生活中,我也以書中學到的孝老愛親的故事主人公為榜樣,努力做一個有孝心的好孩子。記得有一次,奶奶身體不舒服,晚飯沒吃就早早上床睡覺,我心裡很著急,就和媽媽一起去買葯。到家後,我一會兒給你奶奶遞水,一會兒給奶奶遞葯,希望奶奶吃了葯能快點好起來。晚上,我想:奶奶身體不好,如果我打掃好屋子,奶奶就可以多休息一下,病也會好得快點。於是,我自己用IPAD開了鬧鍾,第二天一早,我就起床在客廳里忙著掃地、擦桌。,媽媽聽了,高興地說:「你長大了,可以用內心去發現需要幫助的人,懂得關心家人和設身處地為長輩著想了!」
今年的「三八」節,媽媽單位組織活動,所以晚飯沒在家裡吃。我一吃好飯就打電話給媽媽,說:「媽媽,我愛您!」我又做了一張小卡片放在媽媽床頭,上面整齊地寫著:「按摩卡,終身享用,隨叫隨到。」等媽媽回到家裡,看到這份禮物時,激動得眼裡閃著幸福的淚花。其實在我們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常常可以享受到他的捶背和按肩。如今我又承擔了一份工作,每天晚飯後廚房就是我的領地,你可以經常看到一個圍著圍兜的小男生在洗刷刷!
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靈慰藉,為老人排解憂慮,分擔愁苦,與老人默契溝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細心家長,知己摯友,對老人真心呵護,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尊老敬老的美德,她就是東經路社區海寧路的居民張靜蘭。她直爽熱情的性格以及幾年如一日侍奉父母的行動成為大家傳送的佳話。
張靜蘭是東經路社區的一名退休黨員,現年62歲,一直置身於社區的公益活動,支持社區工作,但她照顧父母大人的行動更是叫大家敬佩。這得從張靜蘭伺候父親說起,她的父親是一位從部隊離休的軍隊幹部,老人88歲,因為早年參加革命,身體落下來不少的病根子,老人身體很虛弱,作為女兒的她只要有時間就要回到父母的身邊,給父母料理一些家務,做頓可口的飯菜。到2008年的時候,父親的心臟病突然加重了,住到281軍區醫院,她更加忙碌了,白天陪護,給老人做飯送飯,晚上陪床,一連多天奔波在自家、母親那裡和醫院,自己的女兒看到母親忙的都心疼,勸她休息一下都不肯,默默地奉獻著孝心,直到她父親住院一個月後安詳地離開人世。
她父親走了,父母那裡剩下了一個90歲的老母親,兄弟姐妹有的在外地工作,只有退休的她天天守在母親身旁,她父親的離世給母親很大的打擊,因為他們相濡以沫幾十年的感情很難割捨,母親的情緒十分低落,很長時間不能走出失去親人的陰影。對母親的情況,她非常擔心,怕時間長了壓垮了母親的身體,便經常陪老人拉呱、開玩笑,讓老人開心。
俗話說:老小孩小小孩,最難照顧的就是老人,90多歲的老人,身患心臟病、高血壓、自己已經不能自理了,怎麼也不能讓老人自己生活的,生活離不開子女的照顧了,張靜蘭本人還有很嚴重的糖尿病,連帶眼睛視力都下降了,自家裡老公患有腦血栓後遺症,身體也需要照顧,即使這樣她和老公商量,照顧母親義不容辭,堅持照顧,還是堅持北戴河和秦皇島兩個區來回奔波,每次坐車來回都得2個小時的路程,往往是給老人做好了飯後,再坐車回到北戴河海濱給老公買菜做飯。
2009年春天,張靜蘭年時已高的母親摔倒了,胳膊摔成了骨折,張靜蘭為了兼顧母親和老公想把母親接到自家裡來一起照顧,可是母親不來,沒辦法,張靜蘭就把精力放到了母親那裡,每天給老人買菜洗衣做飯,給老人做愛吃的菜飯,買愛吃的水果,把老人的生活料理的有條不紊。由於胳膊的骨折,每天還得給母親洗臉穿衣,每頓飯都是她一口一口給老人喂下去的。
記得有一次張靜蘭已經給老人做好了飯,但是老人不肯吃,一問才知道老人想吃餃子,張靜蘭二話沒說就給母親包餃子。老人的行動不便,甚至大小便都得有她伺候,根本離不開人,就連自己的女兒做了流產都照顧不了,只好叫女兒住到姥姥家,老人和孩子一起照顧,她的行動得到了自己女兒的理解。就是這樣,她一點怨言都沒有,她常說老人為我們付出那麼多,照顧孝順老人是我們做兒女的責任和義務。90歲的母親在她的照顧下身體已經好多了,骨折的胳膊也康復了,老人見人就誇自己的女兒孝順。街坊鄰里都羨慕老人有一個孝順的女兒。
張靜蘭不但是父母的孝順女兒,也是街坊鄰里的熱心人。張靜蘭是小區的樓長,轄區內的大事小情都愛給大家提供幫助,如轄區一位70多歲叫高秀梅的老人要調轉戶口,她就親自給老人到社區開信到派出所辦理。2008年城鎮居民醫保,她幫助年近90歲的常鳳蘭老人辦理醫保手續,親自去市醫保中心取卡。2010年區里給70歲以上老人每人55元的生活補貼,她在逐一通知大家的同時,還親自給他們填表准備申請的資料,帶著大家到銀行取錢。社區每次組織活動,她管轄的片區參加人數的都居多,並且都是一些老年人,一路上她都細心照顧大家,叫大家注意安全。她的實際行動,得到了街坊鄰里的尊重和愛戴。
張靜蘭就是這樣敬老愛老的,她的行動影響著社區的每個人,是社區居民的學習的榜樣。
;『捌』 孝老敬親事跡材料
孝老敬親事跡材料(通用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跡了吧,事跡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那麼擬定事跡真的很難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孝老敬親事跡材料(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每當提起朱貴珍,左鄰右舍總是交口稱贊,敬佩她是一個敬老愛幼、善良博愛、教子有方的好母親。作為一名母親,她用無私的母愛、悉心呵護著孩子,用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人生觀影響和教育者他們。多年來,她用自己的愛來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把工作與家庭的關系處理得協調有序,夫妻恩愛,相敬如賓。對公婆敬如父母,對早亡大哥的遺孀視若姐妹,對大哥的一雙子女視若己出。
夫妻相敬,姑嫂互助。朱貴珍出生於1965年1月,門前地以村村民,丈夫游明康原是四川洞南縣人,1992年來到門前地做了上門女婿。從此朱貴珍夫婦與她的父母哥哥嫂嫂侄兒侄女組成了一個新的八口之家家。朱貴珍和丈夫一邊種地一邊打工,還生育了兩個兒子,日子過的舒心幸福。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她的哥哥不幸車禍身亡,為了不讓嫂嫂和不懂事的侄兒侄女傷心,她對嫂嫂和侄兒侄女關懷備至,悉心照料。因父母年事已高,她和丈夫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什麼活她都搶著干,有好吃好穿的總先留著給她們。嫂嫂在外工作的時候,這一去就是好幾年,她幫忙照看哥哥的一雙兒女,還要贍養兩位多病的老人,還需撫養四個年幼的孩子,她任勞任怨,不僅把孩子照顧的衣食無憂,更教會他們要真誠待人、心懷善意。四個孩子不僅學習上進,品德也很好。村裡的人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稱贊她無私有愛,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敬愛公婆,孝敬父母,相助丈夫。作為人妻、人母和人媳的我、她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照顧好孩子和父母,關心體貼丈夫,並不因辛苦而有絲毫的怠慢。公公婆婆的生日,她放在心上,朱貴珍總會和丈夫回到四川燒上一手父母喜歡的可口飯菜;逢年過節,她總是省吃儉用,自己捨不得買一件新衣服也不忘給二老買些禮物。二老年紀大了,她們每年回家一兩次,為了讓丈夫安心工作,公婆多享點福,她就承擔起家務和照顧孩子的義務。每天她都忙的像上緊了弦的發條,無論多累她都咬牙堅持著。她和丈夫深知父母喪子的悲痛,為此夫妻二人更加關愛父母,將心比心,對父母衣食住行多操心,經常說寬心的話安慰父母。父母漸漸從失去兒子的悲痛中慢慢走出來,她說她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為了這個家庭,為父母和孩子能快樂幸福,她付出什麼都在在所不惜,心甘情願。二十餘年來,大家庭和睦相處,互敬互愛至今,在門前地村傳為美談。和氣生財,全家成員辛勤工作,家庭生活蒸蒸日上,曾受到了鎮婦聯五好文明家庭的表彰。辛勤工作,勤儉持家。種地務農無法照顧8口大家庭,她和丈夫決定外出打工。他不怕臟累,干起了男人的活,和丈夫一起當粉刷工。經常工作到很晚,也不能按時吃飯,經常飢一頓飽一頓。一年四季從來沒有穿過幾回新衣服和漂亮衣裳,灰頭土面,皮膚也變得非常粗糙,每當想放棄的時候,她想想四個孩子和四個年邁的老人,她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父親常年患病,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可是她對父親的關愛有增無減,無論是日常起居還是看病吃葯她都十分上心。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朱貴珍從無怨言。2014年她父親因病去世,朱貴珍傷心之餘更加努力的工作,自己整整瘦了一圈,最終還清了父親看病欠下的外債。她省吃儉用,但是卻很捨得花錢在孩子和父母公婆身上。日子因她的勤勞付出變得更加和和美美,紅紅火火。
言傳身教,以德育人。如今大兒子已經23歲,現在四川省重慶航天大學電腦系就讀,小兒子在散旦讀中學。朱貴珍母親八十五歲了,由於母親年事已高,生活時有不便,深怕母親受到委屈,朱貴珍親力親為,伺候母親起居,一天兩餐,從無怨言。她還經常教育孩子要孝順,要常懷感恩之心。她說孝順,不僅僅是養老送終,更多體現在對老人
日常生活的關愛。她言傳身教,父親辭世後,朱貴珍怕老人孤獨苦悶,常陪伴她聊天,經常帶孩子來看她,讓孩子講>故事給她聽,讓她感受天倫之樂。看到老人的笑臉,她如同吃了蜜一樣的甜。幾個孩子在她的影響下,也十分孝順長輩。
她深知一個家庭,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組成一家既是緣分,能夠和睦相處更是不容易,這個過程必須依靠共同努力。任何一位母親對自已的孩子都會不計得失、不求回報,可以犧牲自已的一切,乃至生命。母愛是一種勝於一切的感情,是一種甘心付出、蠟炬成灰的思想境界。朱貴珍不僅孝敬公婆,服侍父母,還養育了兩個兒子,照料了哥哥的一雙兒女,將日子過得和和美美,紅紅火火,受到了鄉鄰們的一致稱贊和好評。甘心付出、不求回報、母愛勝天的行為,實現了春風細雨播灑愛,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美麗。
她叫趙文靜,是南溪職中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丈夫在基層上班,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家庭,她義無反顧的挑起了這個重擔,為了不讓丈夫分心,大事小事一個人能頂下來的堅決不告訴丈夫。結婚以來,她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家庭和睦,婆媳之間相處非常好,她把贍養老人作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動力,竭盡全力用真情去幫助老人,用仁愛去伺候老人,用愛心去善待老人,大愛無疆,真愛無言,她用博大的胸懷和仁厚的摯愛,換來了人間至純至愛、至善至孝。她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父母憨厚老實,母親左腿殘疾,全家就靠父母種地勉強維持生計,家庭經濟十分困難。小時候由於家裡窮,經常受到周圍一些人的欺負。看著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揮汗如雨地勞作;看著母親背著豬草用那不方便的腿艱難的移動著,猶如在地上爬著前行一樣,心裡十分難受。那時候她洗衣、做飯、割豬草,見什麼活就干什麼活,竭盡全力的幫父母分擔家務,並暗暗發誓,長大後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後來通過刻苦努力的學習,她終於走出了那個貧瘠而又偏遠山區,當上了一名人民教師。她拚命的工作,用教學成績回報社會,剛工作半年,她用微薄的工資為父母購置了彩色電視機、洗衣機,並安裝上了有線電視,讓父母在接下來的日子能快快樂樂的生活。她打算,接下來用自己工資的剩餘部分資助弟弟在老
家蓋房子,娶妻生子,讓父母安享晚年生活。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那是2006年1月12日,她正在教室監考學生期末考試,在考場上接到了弟弟病危的通知,猶如晴天霹靂,給她當頭一棒,頓時雙眼模糊,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她該怎麼辦呢?該如何告訴父母呢?心如刀絞的她不能逃避,她的選擇只有堅強面對。她背後不知揮了多少淚,都咽在心裡,不能倒下,因為她說現在她就是父母的支柱,是家裡的頂樑柱。她暗暗的祈禱著弟弟的病能夠好起來,並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的照顧弟弟,直到他康復。她短暫的思考以後,馬上去請了假,帶著母親趕往廣東佛山,但事與願違,可惡的病魔沒有給她機會,弟弟已離他們而去,留下的只有悲傷和回憶。(後來她得知弟弟得的是化膿性腦膜炎)。那段日子裡,她忍著悲痛,強顏歡笑的去安慰父母,和他們說話、聊天,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幫助父母逐漸的走出陰影,重新開始生活。後來,母親說,如果沒有她,她將沒有生活的動力,無法再生活下去。她知道弟弟的病逝給了父母沉重的打擊,這個傷口一下子是癒合不了的。
母親由於過度操勞,多年來忍受著風濕病痛,她為母親尋遍了中醫尋西醫,帶母親到各大醫院檢查,為母親拿了幾十種中西葯。2008年7月中旬,母親感到身體不適,身上長滿了紅斑,在接到母親的電話後她馬上辦好了請假手續,趕回家,帶母親到資陽縣人民醫院檢查,在等待結果時忐忑不
安,當聽到母親患上了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時候,她痛哭失聲,悲痛欲絕。為什麼每次的不幸都降臨在她的身上,老天爺似乎特別不公平。她不知道哭了多少回,感覺像隨時要崩潰一樣,但是在母親面前卻不能哭,她要堅強,和母親一起和病魔做斗爭。做好一切准備住院的時候,醫生告訴她,病情很嚴重,需要轉院治療。她一分鍾也不敢多想,收拾好行李,一個人帶著母親來到華西醫院,排隊掛號、檢查、取葯…她扶著媽媽在醫院里穿梭,當時正逢地震後期,床位非常緊張,她想盡一切辦法,希望母親能盡快得到最好的治療。在做完一系列的檢查以後,在漫長等待結果的時候,她把母親帶到了她工作的地方,母親想吃什麼,她馬上就去買,並為母親買新衣服,當母親狀態好的時候帶著她出去參觀周圍。在第一個星期里,聽到母親說感覺好點,家裡氣氛充滿著春天的氣息,都會感覺到如春天陽光般發出的溫度,祥和而又溫馨。可事與願違,母親的病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胃痛難忍,她又只好帶著母親返回華西醫院接受治療,醫生說要做好心理准備。在此期間,她心如刀絞,一個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著母親,忍著悲傷,由於壓力過大,曾幾度暈倒,蘇醒後依然一如既往。親戚勸她不要再治療了,這個病沒法治療,再這樣下去你會垮掉的,帶回家吃點想吃的。但是她並沒有放棄,希望有奇跡,就算花再多的錢,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可以賣掉自己剛貸款買的房子,但她的孝心沒能感動
上蒼,母親在八月中旬離她而去。剩下年邁的父親一個人在家,她實在是不放心,年底的時候把父親接到南溪和自己一起生活,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她為父親找領導在學校安排了一個工作,她和丈夫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心他,精神上最大可能的滿足他,讓父親享盡晚年的好社會、好日子、好生活、好福氣。
丈夫是獨生子女,公婆年輕時在家務農,勞力已經耗盡,留下的'隻有病痛,在家境最困難的時候,她走進了這個家,不知不覺的成了這個家裡的頂樑柱。為了讓父母生活環境好一點,生活條件好一點,她主動的提出把他們接過來和他們一起住,這樣也好有個照應。她深深的懂得「百善孝為先」的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她說:「讓她的公婆住好、穿好、吃好、喝好是她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2007年婆婆因骨質增生和腰椎間盤突出住進了醫院,她跑前跑後,端茶送水,細心的照顧著婆婆,從不嫌麻煩,不怕臟、不怕累,親自為婆婆倒好洗腳水洗腳,忙前忙後半個多月,出院後又在家悉心的照料,親自為她牽引,熬湯煎葯,無怨無悔。通過兩個多月的牽引和葯物治療,最後康復了。她看到老人能夠自理,心裡由衷的高興,她想老人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2011年5月,婆婆因嘔吐不止被送進醫院,經檢查患了尿結石,她跑前跑後的為婆婆聯系醫院、聯系醫生檢查病情、做手術,初為人母她帶著孩子穿梭在醫院,不計
勞苦,一邊帶著孩子,一邊照顧著婆婆。那時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能換來老人的幸福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通過兩個星期的治療,婆婆的病好了,但她卻病了。一直以來,婆婆都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要堅持長期服葯,她不管再忙都堅持每周給婆婆測一次血壓,每月帶婆婆到醫院測一次血糖,為她買葯跑遍了南溪的大葯房。還經常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找治療的好方法,認真記錄,及時幫婆婆改進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幾年來,她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一邊不厭其煩的陪著婆婆治病,伺候老人生活,她深知:贍養老人、孝敬老人責任重大,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只有付出,不計回報,經過她悉心的照料,婆婆的病情一直穩定,也無其他並發症。
由於雙方都來自農村,剛參加工作不久,手頭積蓄不多,又貸款買了房,生活十分節儉。為了不給父母增添負擔,他們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領取了結婚證,沒有辦婚禮。因為在上班期間,她又擔任班主任,她放心不下她的學生,加之她還帶領著學校的校健身健美操隊,學校許多艱巨的任務還等著她去做,他們都沒有休婚假,領證後照常上班,至今提起這事,還有人做為笑談。
她想:作為女性,經營好自己的家庭,為丈夫營造愛的港灣式天經地義的。因為男人把世界當家,女人把家當世界。去年冬天,她初為人母,作為母親,她更能理解父母的心,
父母含辛茹苦的養大孩子,圖的不是回報,只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一直以來,她抱著兩個做人原則:一是不怕吃苦,二是不怕吃虧,在這個家裡只講奉獻,不求索取,家庭十分和諧。「子欲養而親不在」是作為子女的最大遺憾,她不想有遺憾,她只想從現在開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讓三位老人快快樂樂、開開心心、高質量的生活。
她作為一個普通人,只想兢兢業業的搞好工作,盡心盡力的當好老師,一心一意的經營好家庭,默默無聞的做一名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
李雲寬,男,13歲,家住武安市南通樂村,目前就讀於武安市第九中學1312班。生活賦予了這位13歲少年堅毅的品質,朴實的性格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所有的13歲少年一樣,李雲寬陽光、自信。在武安市第九中學評選最美孝心少年的活動中,如果不是同學的舉薦,我們也許就很難讀懂這位朴實少年背後生活的艱辛和對家庭的擔當。
兩年多以前在李雲寬的家中,父親的勤勞,母親的質朴,兄妹間的互愛,給這個不是很富裕的家庭總是帶來歡聲笑語,和諧溫馨。然而當父母拿出所有積蓄修葺新屋的時候,父親病倒了。修房加上父親的治療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父親病倒了,家裡失去了頂樑柱,為了生計母親必須外出打工,當時11歲的李雲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裡的生活重擔。
由於生病,父親四肢無力,走路太久都會摔倒,因此除了要照顧弟妹衣食起居,李雲寬還必須承擔起家裡的所有家務活如掃地、擦桌凳、洗碗、做飯,洗衣服、干農活等。為了不耽誤學習,李雲寬總是白天幹活,晚上學習同時還要輔導弟弟妹妹的作業,相比其他孩子來說他失去了太多玩的時間。
今年上初中以後,李雲寬就必須住校了,對他來說能見到媽媽就成為了奢侈。因為媽媽只有在每月開支以後才會帶著微薄的薪水送到家中,然後匆匆離開,用他的話來說,媽媽離他實在太遠了。住校後的另一個不便就是家裡的家務活就必須積攢了。周末放假後也許別的孩子都在享受媽媽帶來的美食,在家裡上上網或許找同學痛痛快快地玩一場。而李永寬只能利用假期清洗一周甚至兩周家裡積攢下來衣物,中午時洗菜、做飯,為家裡烹制一頓他們認為不錯的午飯,然後先盛滿一碗飯,雙手送到父親面前。每每提到此事,父親的眼裡總有淚水打轉。提到肉食,那就只有姑姑來看望父親時才能實現。
父親喪失了勞動能力,母親又常年在外,家裡的農活只能落在小雲寬的身上。對他來說鋤地、拔苗、播種、割棒子樣樣是好手。為了不給別人造成負擔,他一個人曾割完地里所有的棒子。如果有機會你能拉起小雲寬的手,觸摸手掌上的老繭時,你就會懂得生活過早得給予了這個13歲少年堅毅的品性。
是啊,13歲正是一個天真燦漫,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齡,然而自從父親病倒後,小雲寬卻先後利用兩個暑假上山捉蠍子。別的孩子可能為了好玩,或者作為一種生活體驗,而雲寬卻是為家裡增加收入。他的目的很簡單,「父親每次買葯要花好幾百塊錢,這樣父親就可以多買幾次葯」。捉蠍子難免被蠍子蟄。一個暑假下來,小雲寬被蟄20多次,甚至一天被蠍子蟄到過4次。就是這樣也並沒有阻擋雲寬為父親買葯的決心,最終兩個暑假小雲寬掙到了700多塊錢。當拿著所有的錢交給父親時,知道這件事的所有人被感動了,於是村裡人把小雲寬當做教育孩子的典範。
幸福也許是心裡的感動,幸福也許是內心最簡單的一種需求。當問及捉蠍子這件事時,小雲寬總是一臉幸福地說:當賺到180塊錢時,父親給我們買了個西瓜;當賺到270塊錢時,父親給我們買了1斤排骨。對別的孩子來說這是多小的事情,小到也許都沒有記憶,但對雲寬來說卻是一種滿足,一種幸福。「爸爸的病一天沒有好,我就會一直捉下去!」小雲寬一臉嚴肅的告訴我們。
知道生活的不易,懂得掙錢的艱難,小雲寬額外珍惜每分錢的支出。每周父親都會給他二十塊錢的生活費,但小雲寬卻只拿5塊錢。因為他覺得更多的錢應該留給父親治病,留給弟弟上學。5塊錢,對於班上的任何一個孩子來說,也許維持一天的生活開銷都不夠,更別說一個星期。但是小雲寬去總是能擠出兩塊錢給4歲的小妹妹買兩根火腿或者買包糖。有一次班上一位同學生病了,小雲寬卻毫不猶豫地把身上僅有的2塊6毛錢給了生病的同學,幫他拿葯。那一次,妹妹沒有再吃到糖。
學校放假的時候,也是雲寬最想念媽媽的時候。看著別的同學或者座車或者爸媽接送,他多想媽媽此時就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哪怕就是用手輕撫一下自己的頭。但是他又知道媽媽是在為這個家奔波,是為自己將來能夠有出息。最終雲寬自己選擇步行,用他的話說這樣就省出了路費,同時也節約了「開支」。
雖然很忙碌,雖然很清貧,小雲寬卻從沒有丟下學習。在課任老師的眼中雲寬是個聽話、懂事、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在同學眼中雲寬是個熱心、講信用、勤快的人;班主任眼中雲寬更是一個自尊、自立的人。國家每年都會有貧困生補助,雲寬卻沒有去申請,「我不想得到別人可憐,再說也沒什麼好可憐的,有爸爸,有媽媽我其實很幸福!」。
懷揣著一份堅毅,一種感恩,用責任和堅強擔起一個家庭的重擔,一個13歲的少年同樣用行動抒寫著青春最華美的篇章!
小時候,都是爸爸媽媽為我做事,如穿衣服、吃飯、刷牙、洗臉等種種事情都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照下一點一點地做好。那時,爸爸媽媽不但要照管我,家務事也少不了,加上每天還要上班,可想而知有多辛苦……
爸爸媽媽是把生命給我們的人,從我們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到成長為今天的五年級學生,爸爸媽媽犧牲了多少的時間和心血,花費了多少的精力和財力,用世上最無私的愛養育我們,使我們長大成人。
現在我長大了,慢慢諒解到了父母的辛苦,體會到他們對我無私的愛。他們每天的操勞、工作,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爸爸媽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我們更是應當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精神去報答我們的父母。但其實孝敬父母並不難,不需要華麗的禮物,也不需要過於奢侈的物品,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孝心。自己親手做的一張小賀卡、一枝康乃馨或者自己親手做的禮物,就足以表達內心的語言。但我們最好是用實際行動去報答父母,例如,考試時候,考了好的成績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平時多幫媽媽做家務;幫爸爸媽媽捶捶背;在他們下班回來的時候泡上一杯清香可口的茶端到他們的面前……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不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嗎?
所以現在,我盡可能多孝敬父母,因為媽媽工作忙,我沒有很多的時間和媽媽在一起。但是,只要有機會,我都會盡我的綿薄之力:父母過生日,我會為他們精心准備一份小禮物,讓他們開心;為實現他們對我的期望,在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工作繁忙的時候,我就會煮飯,做些家務活,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我會像他們關心我一樣,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他們端茶送水,驅寒溫暖;當我做錯事情或頂撞父母後,就會主動向父母承認錯誤;時常會跟父母講些笑話,說說我在學校的情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惡。生活中,總會有許多事情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或喜,或憂,於是,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也就選擇了過什麼樣的一種生活。感恩,是我對待生活的態度。感恩,並不局限於銘記別人的好處,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中,以及更多,更多。
對於父母,我們優異的成績,良好的表現就是給他們最好的回報,就是他們最開心的事!在此,我呼籲天下所有的兒女們:多多關心你們最親的父母吧!
孝老愛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做為新時期的小學生,要把這種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我是聽爸爸媽媽講「孔融讓梨」、「卧冰求鯉」的故事長大的。爸爸媽媽以身作則,孝敬老人,和兄弟姐妹們和睦相處。我從心底就種上了孝老愛親的「種子」,隨著我的成長這顆「種子」逐漸的發芽生根。人類的愛首先是愛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在家裡,我盡最大的努力幫爸爸媽媽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有好吃的,我會像孔融一樣先讓爸爸媽媽吃;在爸爸下班回到家的時候,我會給他端上一杯熱茶,在媽媽忙完一天的家務活後,我會給她端來一盆洗腳水。有一次媽媽生病了,爸爸又出差不在家,所以我接受了照顧媽媽的任務,給媽媽端水喂葯,第一次用電飯鍋給媽媽熬粥。當媽媽端著我煮的粥時,眼淚流了下來。我看到媽媽喝著我為她煮的粥,非常開心,心裡很自豪。
在小區里,我見到認識的叔叔阿姨我都會主動向她們問好。主動幫老爺爺、老奶奶拎東西或攙扶行動不便的人,與鄰里和睦相處。在外出的時候我會主動給老爺爺老奶奶和比我小的小朋友讓座。他們都誇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我會以此為鼓勵繼續努力,做一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團結鄰里的優秀小公民。
在學校,老師教育我們做人要講道德,懂禮儀,教育我們以熱愛國家、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做為日常行為的准則。我謹記學校老師的教導,尊敬師長,和同學們團結友愛,熱心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去年軍訓的時候,我上鋪的一位同學的手不小心劃破了,我們趕緊帶她去醫務室包紮,安慰她不要害怕,在晚上洗漱時,怕她的手沾水幫她打洗臉水洗臉,看她露出了笑容,我也很開心,並體會到了幫助同學後無比快樂的心情。類似的是事情很多,這讓我和同學間的友情更加深厚了。在假期里,我積極的參加學校組織的社區活動、慰問退休老教師,給他們送去溫暖、帶去快樂。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深深地體會到,孝老愛親是溫情、是動力、更是一種美德,是一座人與人之間架起的愛心橋梁。我會以此為起點,更加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孝老愛親的美德少年。
;『玖』 孝順父母的事跡材料
孝順父母的事跡材料(通用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吧,事跡屬於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跡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孝順父母的事跡材料(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在x縣x鎮x村有一個和睦、溫馨、幸福的家庭,這個家庭雖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無數點滴卻匯聚成一個愛心之家,這就是家。,是x鎮x村村民,現年60歲,她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忙裡忙外、任勞任怨、默默履行了一個家庭主婦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用自己的愛心凝聚著整個家庭,為老人提供了一個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為子女們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生活氛圍。
一、她是家中的好媳婦
人常說:『婆媳關系最難處』。「好媳婦」說起來輕松,可是做起來,做好那是相當的難,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委屈。她沒有同婆婆「紅過一次臉」,始終默默付出,沒有怨言。老年人經常多病,她就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時時提醒要加衣服要吃葯,經常陪她去看病吊針。一年四季婆婆穿的衣服鞋襪都有她置辦。家中的柴米油鹽如有欠缺她都及時購買回來,從不讓別人操心。婆婆人老心不老,對這一切明記於心,逢人就誇她是個好媳婦,也是個好閨女。
二、她是丈夫的好妻子
剛結婚時,丈夫一直在外打工,每逢春節才能回家,家庭重擔自然落在她一個人肩上,伺候老人,照管孩子,洗衣做飯,種地收割等內內外外的活全靠她一個人挑著,她一不叫苦,二不埋怨,結婚時買的幾件衣服穿了很多年,丈夫心裡實在過意不去,每當給她買件新衣服,她總要報怨好一陣,平時也捨不得穿,只有逢年過節或走親戚時才穿。多年來,她沒有逢集上街的習慣,說是上街就得花錢,平時對用水、用電也十分節儉。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除了照顧老人、教育子女,把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她也常勸丈夫不要回家,說她一人能行。就這樣,她成了丈夫的賢內助,減少了丈夫的後顧之憂,丈夫疼她,她更體貼丈夫。在她得病以後,體力漸漸不支。為了能為家庭多出一份力,經常拖著疲憊的身子,依然堅持到地里幹活。丈夫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面對著倔強不服輸的她,毅然打消了外出了念頭,留在家裡悉心的照顧她。看著日漸瘦消,手上還始終不肯放下農活的她,丈夫說:「要安心陪在她身邊,即使再困難,也要一起挺過去。」
三、她是孩子的好媽媽
有二個孩子,孩子上小學和初中時學習成績一直全校前茅。當時小學生的功課重作業多,大量作業要拿回家完成。她堅持每天晚上手裡的針線活,按時和孩子們「做功課」,陪著孩子讀書,她經常對村裡人說:「自己沒有文化,吃了虧,一定要讓孩子有出息」。為了培養孩子成才,她重視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勤儉節約、吃苦耐勞。除了逢年過節給孩子們買些新衣裳,她一直親手把大人穿過的衣服裁剪做給孩子穿,衣服雖舊,但很合體,經常勤換洗,孩子們也非常樂意。而她也一直默默的履行著一個做母親的義務,深深的愛著她的孩子們。
四、她是村民眼中的好公民
生活中的,尊老愛幼,心態陽光。倡導一家人都勤勞吃苦。同時,熱心幫助鄰里,見到有人出去沒有把門鎖上,她就主動在那裡幫助看守;冬天下雪後,她立即帶頭掃雪,方便大家安全行走。前幾年,村上推廣種植了全膜玉米,她積極響應村中號召,第一個帶頭種植,並說服周圍鄰里,一同響應。第二年,種植的玉米獲得了豐收,帶動了全村群眾的種植熱情。在一個小小社中,鄰里之間通過這個好鄰居而團結、凝聚在一起,擰成了一股繩。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切。不僅家裡的關系相處的和睦,鄰里關系相處的也很融洽,她對待老人以孝心,對待家庭以愛心,為鄰里熱心幫忙,贏得了家人的一致稱道,更贏得了村民們的廣泛贊譽。
蘇換弟是居住在運城市鹽湖區王范鄉下馬村的一名普通居民。她1978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收獲為「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的天倫之樂。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88年,家庭的「頂樑柱」的丈夫因病撒手西歸,只留下老邁的婆婆,年幼的孩子和孤苦無依的她,家庭的重擔一下子壓在了她的身上……
當時她的女兒七歲,而兒子只有五歲,她看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還有年邁的婆婆,心裡有說不出的苦,但她忍了下來。她決心自己好好乾,一定可以養活得了兩個孩子還有年邁的婆婆。當時家裡有十幾畝地,她就辛辛苦苦種起地來,可是地里有的活是她一個女人家根本幹不了的,而且一年下來,地里的`收獲也不大。她想,這樣可不行,孩子們越來越大,也到該上學的年齡了,以後的開銷會很大,就地里的一點點收入根本不夠家裡的平常開銷。就在她一籌莫展的時候,村裡立了集會,她就和婆婆商量「要不在集會上賣東西吧?」,可是至於賣什麼呢?她就和婆婆在集會上轉了一圈又一圈,終於發現有一個老婆婆賣韭菜盒子,看著生意還特別的好,她就決定也賣菜盒子試一試。擺了幾次攤之後,發現生意的確還可以,她就堅持了下來。家裡的日子也逐步得到了改善,但孩子們正在上學,家裡正是需要錢的時候,所以她就又開始賣涼粉,涼皮,想把日子過得更好。在她出攤的日子裡,婆婆在家也沒閑著,每天為了擇韭菜、洗韭菜、泡粉條,和面,搞好後勤服務。為了多賺點錢,風里來雨里去,她幾乎每天都出攤,逢一四七去馮村趕集,二五八去王范趕集,三六十在本村趕集。每個月也只休息三天,就在這三天里,她也不能閑下來,給婆婆和孩子洗洗涮涮,收拾收拾家裡,還要出去買點材料。
寒來暑往,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在她的堅持努力下,家裡蓋起了五間新房子,女兒出嫁了,兒子也娶了媳婦,如今也當上奶奶了。她雖然掙了點錢,但身體也累垮了,腿關節疼得有時候都走不了路,手上的關節腫得像根香腸,不過她心裡還是美美的,因為孩子們都長大了,也都成了家,婆婆也是紅光滿面的。婆婆看著她的身體狀況,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婆婆和孩子們多次勸她不要再幹了,再干身體就不行了,可是也說:「我沒事,我坐在家裡也沒啥事,出去一天多少能掙點,也能減輕孩子們的負擔。」
2013年,一向身體很好的婆婆突然生病了,她看著婆婆難受的樣子,她心痛得不得了。把婆婆送到醫院檢查後,醫生說膽結石得做手術,婆婆說什麼也不做,說:「就讓我死了算了,我都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活幾年呀!」可她卻說:「我們母女倆相依為命這么多年,你比我親媽還要親,我不能失去你。」婆婆被她的話打動了,決定做手術了。手術後,她寸步不離的伺候著婆婆,端屎端尿,問寒虛暖的,就連同病房的病友都誇婆婆好福氣,有這么好個兒媳婦。婆婆出院後,但因為年紀大,恢復得比較慢,而且術後還留了個腰疼的毛病,疼的厲害的時候躺著都翻不過身,她就幫著婆婆翻身,脫衣服,洗腳,洗臉,擦身體,慢慢的婆婆的腰疼病好了些。
從丈夫走後,她們婆媳倆就睡到了一個炕上。如今,她們早已情同母女,不是親生勝親生啊。
她的家是一個傳統美德之家,遵循的是「敬老愛幼,勤儉自強,孝行天下,淡泊從容」的人生品格。這傳統美德,給她們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讓她們獲得了精神的力量源泉,在最困難的時候,她們相持相扶,彼此關愛,淌過生活的難關;在漫長的生活長河裡,她們寬容以對,互為慰籍,共享人生的平實和精彩,這細水長流般的愛,將會感染更多的人在平平淡淡中體味真,弘揚善,享受美。
她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平凡的農家媳婦,但認識她的人都會翹起大拇指由衷地稱贊她是孝媳、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傳承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我於19xx年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父親兄弟姊妹十個,母親姊妹四個,從小我就生活在一個生活和睦的大家庭里。父母孝敬雙親與兄弟姊妹和睦相處給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著我。時至今日,當我成為別人的兒媳,成為一名母親,我也要像父母一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孝敬自己的父母公婆,為兒子做好表率。
沒結婚時,自己在娘家時可謂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做事粗枝大葉。結婚前,母親叮囑我:結婚了就成大人了,可不能像在家這樣嬌慣自己。在婆婆家要勤快,家務活要多做,要孝敬公婆。我把母親的話牢記心間並身體力行。婆婆身體不是很好。為了我們的婚事,房子裝修時婆婆不讓公公耽誤上班,婆婆自己在家看著工人裝修房子。房子裝好後又忙著操辦我們的婚事。我們結完婚,婆婆累病了。但婆婆是個要強的人,她怕我們工作分心,每天仍堅持早起做飯,晚上我們下班時飯菜已經做好。粗心的我竟沒有發現婆婆生病了。那時我每天早出晚歸,吃完晚飯後,我主動承擔刷碗的任務。每天晚上,我和對象都要到公婆的房間坐坐,有時和公婆聊聊天,有時和他們打打撲克消遣時間,有時一起看電視談三國,為的是讓公婆享受到天倫之樂。結婚一個月後的一天晚上,我們一家四口湊在一起打撲克,公公無意間說漏了嘴,我才知道婆婆生病的事。埋怨對象知情不報的同時我為自己的粗心而自責。婆婆說:「看著你每天騎摩托上班早出晚歸不容易,我怕你騎車分心,才讓宗志(我對象)瞞著你的。我這病也沒什麼,歇一歇就好了。這不現在什麼事也沒了?」我被婆婆那暖人心的話感動了,我動情地說:「媽媽,咱們都是一家人了,以後再有什麼事也得告訴我,別把我當成外人呀!」從那以後,我們一家人相處的更和睦了。
04年由於工作原因,在城裡買了新房,買房時公婆傾其所有,將省吃儉用省下的積蓄給了我們交了購房款。新房裝修時,公公請了40天的假為我們進行房屋裝修,裝修完工時,本來就消瘦的公公更瘦了,我過意不去,給公公買了些補品送回家,公公心疼地說:「買房子欠了那麼多錢,花錢買補品干什麼?這補品我不能吃,快退回去。我們都是一家人,不用這么客套,把錢省下來留著還債吧。你們買房借了那麼多的錢,我們都替您們發愁,什麼時候能還完債呀?」聽著公婆那善解人意的話語,心頭為之一震。「爸媽,你們不用愁,我們每月有固定的工資,而且工資還會逐年上漲,借的外債用不了五年就能還上。看著你為了新房裝修累瘦了,我們心裡過意不去呀!」在我和對象的百般勸說下,公婆才接受了我買的補品。
搬進新房後,我提出讓公婆和我們一起在城裡居住,婆婆耐不住我們的糾纏,來住了兩個月,然後以住在城裡不適應,晚上睡不好覺,想念老家的鄰居為由,又搬回老家住了。雖然現在我們不住在一起了,但每個周末我和孩子都要回老家看望公婆;每年冬天集體供暖時,我總是一遍一遍的打電話,催二老早早到城裡和我們一起住。老公公活著時,冬天供暖時我會讓公婆把老公公接來一起住。樓上的鄰居知道了,見面總誇我是個孝順的兒媳婦。
知道公婆身體不好,我每年都出錢讓他們進行一次全面查體,公婆的醫葯費也全由我們負責。從結婚到現在,我和公婆從沒紅過臉,他們把我當成閨女看待;我把他們當親生父母孝敬。婆婆逢人就說:「人人都誇我們家有個好兒媳,真不知道哪輩子修來的福氣」。
人說家和萬事興,如果家庭和睦了,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尊老、愛老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因為每個人都有老了的時候,只有我們為下一代兒女樹好尊老、愛老的標尺,讓他們從小在愛的氛圍中接受熏陶,才能讓他們明白:愛心、孝心每個人應該具備的責任和品質。只要愛心無涯,孝心永駐,就能使每個家庭和社會獲得雙贏。
李華,女,漢族,1982年12月出生,吳忠供電局客戶服務中心營業及電費組秦蕊供電營業廳負責人。作為一個80後的獨身子女,她身上沒有絲毫的驕躁,任性與自私。1999年夏天,母親突發心臟病,同時引發左半腦梗塞,右半腦出血,造成右半身偏癱,心臟衰竭。18歲的她把老人照顧得舒舒服服、乾乾凈凈、開開心心,母親發病僅兩個月就已經能獨立行走和說話了。2001年她的父親又患上腦血栓和糖尿病,每一次老人住院,她就放下一切事物,守護在父母身邊,這樣一晃就是好多年。父母生病是不幸地,但是有這樣孝順的女兒,無疑又是幸運的。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在吳忠市供電局就有這樣一個愛老、敬老的好榜樣,她名叫李華,多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照料曾患有腦梗塞、腦出血以及心衰的母親直至康復,作為女兒,她孝順體貼;作為妻子,她溫柔賢惠。十餘年來,她孝敬老人、疼愛丈夫,用生活中的平凡事、點滴情向家人傾注了無微不至的愛,贏得了街坊鄰居、單位同事的一致好評。
作為一個80後的獨身子女,她身上沒有絲毫的驕躁,任性與自私。1999年夏天,母親突發心臟病,同時引發左半腦梗塞,右半腦出血,造成右半身偏癱,心臟衰竭。那年,李華才18歲。母親在住院期間,李華每天都陪在母親身邊,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顧母親絲毫不敢懈怠。等出院回到家裡,她堅持每天都給母親擦拭、按摩身體,陪母親聊聊天解解悶,一有時間就幫助母親鍛煉恢復,把老人照顧得舒舒服服、乾乾凈凈、開開心心,母親發病僅兩個月就已經能獨立行走和說話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本來在照顧一個患有嚴重心臟病的母親,就已經夠她受的了,2001年李華的父親又患上腦血栓,雖然及時發現沒有造成危險,但住院的同時又查出糖尿病,對於這個獨身子女又是一個新的考驗。多年來,李華的父親回憶起他們的每一次住院都還歷歷在目。每一次住院,她就放下一切事物,守護在父母身邊,給他們洗臉擦身,端屎端尿,這樣一晃就是好多年。父母生病是不幸地,但是有這樣孝順的女兒,無疑又是幸運的,2002年,母親做了心臟換瓣術,老人的身體也在李華的精心照顧下慢慢康復。婚後,她還是與老公一起來照顧老人,每年都帶老人出去旅遊一次,在家裡指導父母的飲食。2010年夏天,外公病危住院,由於母親身體不好,李華在下了夜班後顧不上休息,立即到醫院照顧外公,替母親盡孝。
她是父母的好女兒,是單位的崗位標兵,同樣也是丈夫的好妻子,他們夫妻感情融洽、恩愛有加,是親戚朋友羨慕的模範夫妻。丈夫長期戰斗在電力生產第一線上,她作為營業廳負責人,工作也很繁重,但他們倆在工作上都能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上都能相互關心、照顧。夫妻倆下班後總是分工合作做家務,邊做家務邊交流工作情況、商量生活瑣事,溝通感情,如果誰的工作任務重,對方就會主動做好家務,減輕對方的工作負擔。因此,他們夫妻倆很少因生活瑣事而吵架。結婚八年,李華理解丈夫,體諒丈夫。丈夫也體貼她,晚上回來後馬上幫忙做家務,照顧父母,他同樣毫不嫌棄地給老人擦洗、換衣物等,他在妻子父母的心中不是女婿而是兒子
李華,她用愛和行動詮釋了何為孝,是尊老敬老的表率。多年來,她沒有因為自己的孝心而耽誤工作和學習,她是個勤奮好學,永不滿足的有志青年。她在參加寧夏廣播電視大學函授學習的同時,還參加了寧夏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取得了會計專業大專和法律本科畢業文憑。她先後榮獲寧夏電力公司十佳優質服務標兵、吳忠供電局先進個人等榮譽;她所帶領的團隊先後獲得國家電網公司「百佳客戶滿意窗口」,自治區「巾幗文明崗」,全國「青年文明號」等稱號。她帶領的「三心服務隊」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走大街,串小巷,五保戶,殘疾人,聾啞學校,希望小學,清真大寺到處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中國社會中,有「人生五倫孝當先,自古孝為百行緣」的傳統訓導,也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現實慨嘆。正因為經歷重重磨難,李華的孝心才顯得如此驚心動魄。她所散發出來的人性的溫暖與堅韌,才如此清晰而准確地擊中了我們的神經。飲水思源,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中華兒女的美德,讓老人安度晚年是每個子女的責任。上行下效,老人撫養好子女,子女贍養好老人,尊老愛幼的風氣就能一代代傳下去,將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揚光大。
大家好我叫吳xx,在校我是個孝敬師長、積極向上的好學生;在家是一個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好孩子;在社會上是一個遵紀守法、注重公德的小公民。百善孝為先,學校推行的孝敬教育讓我充分認識到了孝敬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雖然我沒有感人肺腑的事跡材料,點點滴滴中也體現了我對父母長輩那份真真切切的孝敬之心。
每周的孝敬實踐活動記載,我總是認認真真地填寫,而為了這一紙的記載,我做出了不懈地努力。能被評為孝敬之星,更是我美好的願望。當然,評選不是目的,孝敬實踐活動讓我在孝敬父母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快樂。讓我明白了父母含*茹苦地培養我長大真的不容易,孝敬父母長輩是我應該做的。
每次遇見老師、熟人或長輩,總能聽到我甜甜的叫聲,看到樓下的小妹妹,我總是開心地逗她玩玩。樓下老人沒一個不誇我是一個有禮貌懂事的好孩子。有時跟爸爸媽媽一起出外遊玩,吃剩的果皮紙屑,我總是認真地丟到垃圾桶中,附近沒有垃圾桶的,我也從不亂丟;有好吃的,我總是爸爸一份,媽媽一份,再自己一份;有時,一起回家,看到爸爸媽媽拎的東西挺多的,我總是主動地幫爸爸媽媽拿東西;燒菜時少了什麼油鹽醬醋的,我也總是欣然前往……
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對爺爺,奶奶十分孝敬,有什麼好吃的總是忘不了給他們,從來不頂撞他們,孝敬其實很簡單,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出門時和長輩說再見,放學回來和長輩打招呼,吃飯要等大人都坐下來再吃……孝敬長輩最可貴的是長年堅持這樣做,而且要自覺孝敬,照顧長輩。我的爸爸,媽媽工作特別忙,但是他們還是經常抽時間陪陪在鄉下的祖父,祖母,只要我放假他們也總會帶我一起去,使我親眼目睹了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的那份孝心。雖說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壓力都很大,但在爺爺奶奶面前他們從不表現出來,我想那可能是不讓兩位老人家為他們擔心吧,那也是對父母的孝敬吧。在爸爸媽媽行為的潛移默化下,我也深深地懂得了孝敬長輩是多麼光榮的事。
記得有一次,媽媽生病了,爸爸又出差在外,這可把我急壞了,照顧媽媽的責任就落到了我的身上。早上我想媽媽生病了胃口肯定不好,我沉思了一會兒,決定到我家樓下的「大塊頭」餛飩店去煮一碗餛飩,熱乎乎的餛飩一定又香又吃好,我想媽媽一定會喜歡吃的吧!於是我就歡天喜地的去為媽媽買來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我等媽媽吃完了,我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去了,我把*放在了您的床頭櫃上,可不要忘記吃*了!」下午放學回到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到媽媽房間里去,這時候媽媽好象精神好了許多,我想媽媽一定是按時吃*,才有好轉的吧!我問過媽媽是不是想吃東西呢?可媽媽什麼都不要吃,只想吃一點暖暖的稀飯,我就幫媽媽熬了一鍋子,媽媽吃到了我第一次做的稀飯,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看著媽媽欣慰的的樣子,我暗暗在心裡下決心,以後不但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還要在學習上更加自覺主動,真正讓爸爸媽媽放心、省心。
我在學校里是老師的小幫手,我總能幫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發本子,發放各種報刊等等。雖然任務很簡單,但是我想只要能減輕老師的負擔,我也覺得很開心。老師就像燃燒的蠟燭,用知識之光照亮我們的心靈,不斷的照顧我們,給我們講課,教我們做人,我要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老師對我們的教育之恩。總之,「百善孝為先」,我要從小學會孝敬,學會感恩,學會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給我們生命,感激父母養育了我們;學會感激老師,感激老師為我們的付出,感激老師培育了我們;學會感激社會,感激社會對我們的關愛,感激社會教育了我們;學會感激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感激大自然給予了我們;學會感激祖國,感激祖國給我們的榮譽,感激祖國呵護了我們……
;『拾』 新時代好少年孝老敬親事跡材料
新時代好少年孝老敬親事跡材料(通用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跡吧,根據事跡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什麼樣的事跡才是規范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新時代好少年孝老敬親事跡材料(通用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她今年10歲,是五年(2)班的一名普通學生。在學校里,她是個尊師敬長的好孩子。每當在校園內,或在校園外,碰到老師,不管有無教過她,她都會恭恭敬敬地說聲:「老師,您好!」當老師下課後,講台桌上的作業本,她會主動幫老師收拾好。雖然是微不足道的行為,但能減輕老師的一點點工作量,她是班主任老師的好幫手,是班級學生的好榜樣。從老師的諄諄教誨中不斷塑造日益豐滿的自我。除了工作認真負責,學習上她嚴格要求自己,時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好好學習,爭取好成績。上課時她總是全神貫注地聽講,認真回答問題後那自信的笑容,同學們就會不自覺地受到感染,對不懂的問題,她總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弄懂為止,她幫助同學,與同學們在互學互比中取長補短、一起進取;與同學們在交流探求中學習借鑒、共同提高。同學拿著不懂得的題問她時,再忙她也會抽出時間,解答疑難;在課外她尤其愛看書,不管是作文書、報紙,還是中外名著,只要是有益的書籍她都讀得津津有味,對於一些好詞佳句,她都及時摘錄下來,還把它及時背下來加以消化。她還關心他人,團結同學,經常幫助其他孩子學習,是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特別在尊師孝親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她熱愛集體,對於班集體這個團隊的榮譽我倍加愛護,只要是集體活動都會有她快樂的身影。
從懂事開始她就會背頌三字經里的「香九齡,能溫習;孝與親,所當執」。後來上了學,她又懂得了「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在家裡,在家裡她是個孝順長輩的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從不讓父母操心,還經常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她知道在平常生活中,爸爸、媽媽為了工作和照顧她會很辛苦。所以,她也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雖沒有為媽媽親嘗湯葯,但她會把溫水端到媽媽的跟前;雖沒有為父母暖衾,但她會為父母鋪好被褥。從四年級開始,她每天晚上都會為媽媽端洗腳水、拿擦腳布,把水溫調試好後讓媽媽洗腳。幫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更是體現我對父母深深的愛。在社會,她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幫助老人提重物,把在路邊玩耍的小孩領到安全的地方,舉手之勞,從善如流。
每到節假日,她都和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向他們匯報她的學習情況,給他們看她的獎狀和成績單,跟他們聊天讓他們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
她說,無論她將來做什麼,一定不會忘記老師和爸爸媽媽在她成長的道路上所花費的心血。她會做到「飲水思源,常懷感恩」。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學習、生活、成長的路是艱辛而漫長的。她正用自己的正直和善良為歌,熱心和寬容為曲,彈奏暖人心扉的歌;她正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為筆,進取和奮發為墨,書寫充滿希望的畫;她正用愛心、恆心、信心、誠心托起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同學們,你們一定想知道她是誰。她就是我們中間的最美尊師孝親少年:聶鳴!
從古至今,尊師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一位11歲的小學生,在老師眼裡,她是一名自尊自強和富有理想的好學生;在同學眼裡,她是個樂於助人、好學上進的好夥伴;在父母眼裡,她是個尊老愛幼的好孩子,她就是合作市三小五年級(4)班張文華。
在學校,她勤奮學習,努力學好每一門功課。在知識的海洋里,她是一個快樂的暢游者,不斷的學習和總結,培養了她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她愛護班集體的榮譽,只要是集體活動都會有她快樂的身影,只要是班集體的事情她都會主動承擔任務,同學之間的友誼她特別珍惜。在老師心目中她是好幫手,作為小組長,到寒暑假的前夕,幫老師抄寫成績單。記得還有一次,老師正在幫同學們講評作文,時間已過去半個小時了,老師的聲音早已沙啞了。看到桌旁的暖瓶,張文華趁老師在進行個別指導的空隙,拿起老師放在桌上的杯子,去加了一些熱水,雙手端著杯子,對老師說:「老師,您辛苦了,請喝口水吧!」老師看著她贊許的笑了!平時幫同學打掃衛生、整理課桌、幫課代表把作業收齊整理好並幫助交給老師。
合作市三小五年級(4)班班主任丁風元表示,張文華同學身上體現了一名莘莘學子良好的道德品質,一種至真至善的思想態度,體現了一名當代小學生的良好素養。在學生心目中,她無疑是一面道德示範的旗幟,一個眾生學習的榜樣,一名當之無愧的美德少年。
在家中,張文華孝敬父母。去年年底,在外地的爺爺和奶奶來合作,媽媽做了好吃的飯菜。她在開飯前,夾了幾塊最大的排骨,放進爺爺、奶奶的碗里,然後等爸爸媽媽坐在飯桌前時自己才動筷子,爸爸望著她微笑地點了點頭。吃完飯主動幫媽媽洗刷碗筷,媽媽稱贊她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去年年底爸爸的腳扭傷了,張文華每天放學回到家裡幫爸爸換紗布,拿葯端水,還經常幫爸爸媽媽洗襪子,爸爸說她長大懂事了!
張文華同學就是這樣心中有長輩,心中有同學,心中有老師,心中有集體,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努力按照中華傳統美德的要求去做。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有著突出的成績和表現,確實做到了令家長放心、令同學敬佩、令老師滿意,是名副其實的好學生。
合作市三小尊師孝親美德少年張文華說,老師在小小的講台上,默默無聞的耕耘、澆灌,為我們打開知識的大門。父母的養育,長輩的關愛,為我的健康成長傾注心血。我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老師,對父母,對長輩,常懷敬重意,永裝孝盡心。
張詩林淳樸、善良、誠實、守信、富有愛心,這是他留給所有老師及同學生們的最深印象。老師的言傳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一粒粒積極向上的種子,使他一天天健康茁壯成長。
一、心懷感恩、孝敬長輩、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百善孝為先,孝敬要及時在生活中,張詩林每周都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件事,如給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做做酸奶、拌拌小菜、擦擦桌子、也會將自己優秀的文篇讀給長輩聽。
忘不了母親節那天媽媽收到他用自己的零錢買的那支康乃磬的情景;忘不了他寫的優秀作文《媽媽我懂你的心意》父母被感動淚流滿面的情景;忘不了姥姥在生病咳嗽時收到外孫子買來的兩個大白梨的情景;忘不了在放假時孫子幫忙爺爺澆灌蔬菜的情景……。雖然這些事不是什麼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每件事都是發自他內心對父母的孝敬,都很有意義。
二、勤奮好學、尊敬老師、心系班級的優秀少先隊員
老師的諄諄教導,使他每天都能夠茁壯、健康地成長。他熱愛文學,擅長寫作,是老師的教育和鼓勵,給了他強大的自信,他的文篇多次作為範文在班級展示。他說尊敬師長,要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敬愛,作為學生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讓老師操心,盡自己所能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早晨校園內總能聽到他清脆親切的「老師,您好!」;開學時,他會主動與其他男同學們承擔班級搬書「重任」;運動會烈日炎炎,他主動承擔為班級借遮陽傘、買礦泉水的責任;教師公開課上,他看見班級的電腦多次出現藍幕,無信號,他主動找到爸爸請救幫忙解決電腦問題;大清掃時班級里的垃圾滿了,他主動攬過這臟活將垃圾倒掉。
淳樸、善良、誠實、守信、富有愛心,這是老師和同學們對他最大的評價。多年來他多次被評為學校「三好學生」;在全市「我愛我家」作文大賽中他榮獲得全市二等獎。
三、誠實守信、富有愛心、熱心公益活動的好少年
社會上,張詩林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二年級時他便是「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小小志願者」,他把自己的壓歲錢捐給困難家庭,盡自己微薄之力;他跟隨媽媽到社區走訪、看望空巢老人王素梅、殘疾兒童邱爽;他把自己在圖書跳蚤市場里賣書所得錢捐給困難地區的兒童;他與岫岩困難學生結對子等等。他用一顆熾熱的心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家裡,他是個心懷感恩、孝敬長輩、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在學校,他是個勤奮好學、尊敬老師、心系班級的優秀少先隊員;在社會,他是個誠實守信、富有愛心、熱心公益活動的好少年。他就是勝利小學尊師孝親的美德少年張詩林。
努力,不放棄,總會成功,這就是薩拉齊第二中學史建新同學的信念。一米八的大個子,看上去有些呆,但事實他比別人都勤快,他一個人會擦乾凈教室里所有的桌子,拖干凈地面。別人在玩耍的時候他總是再向成績優秀的同學請教問題,早起晚睡,終於不算聰穎的他也成為學習的佼佼者。
建新同學堅信,只要努力、不放棄,哪怕是行動遲緩的蝸牛也能登上塔頂觀天暮雪。用汗水助夢想開花,影響著身邊的同學,5月份獲評土右旗第三屆「美德少年」。
勤奮學習,團結同學,尊敬師長……薩拉齊第一中學初二(1)班的王莎同學,在老師家長眼裡早成了「小大人」。班級里總有王莎忙碌的身影,清潔衛生、幫助同學解題、維持秩序……在家裡王莎也是個大忙人,洗碗、拖地、洗衣服……
王莎獲得過「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許多榮譽,但她不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她總是帶著大家一起前進,5月份獲評土右旗第三屆「美德少年」。
「尊師好學是一個中學生所必須堅守的美德。」這是桂小翔的口頭禪,也是她身體力行的標准。
在她看來,課堂上積極發言,是尊師;偶遇老師,敬個禮問聲好,是尊師;幫老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尊師。身為班幹部的她,是老師的小幫手,她經常幫助老師收作業,配合老師管理班級紀律,每一次都是認真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
尊師不是良好的品格,而是該有的品德。
桂小翔還是個好學上進的'學生,無論是在小測驗、月考、期中考成績穩居年級前三。同時她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對學習有著極大的熱情,習慣提前預習,雖然現在步入七年級,但她還想到向老師們借八年級的教科書,進行自我學習。她愛閱讀,經常參與讀後感、作文競賽、知識競賽等活動。課余時間,她還學習了鋼琴電子琴、中國舞拉丁舞、素描兒童畫、聲樂等等,這些學習經歷都豐富了她的生活。
學習中,一塊橡皮,她要用到不能再用為止;一枝鉛筆,她要用到握不住為止;一張紙,她從不會隨便丟棄。她不追求時尚學慣用品,將用過的紙張用來當草稿紙,並感染著身邊的同學,時常鼓勵他們要勤勞簡朴。生活中,當她走過洗手池的時候,她會主動扭緊滴水的開關;當她丟垃圾,看見有的同學隨手亂丟,一走了之的時候,她會一邊制止一邊揀起可回收的垃圾,家庭中,她更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每當父母給她零花錢時,她總會攢著。有時會用來買書,有時會用來買學慣用品,但更多時候,她會歸還給父母。
王譯嫻一個來自土右旗蒙古族小學的學生,一個很平凡很普通的未成年人,但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和影響了周圍許多同齡孩子,使得她成為勤勞儉朴的美德少年。
他,一個在家孝順長輩,在校尊敬師長、關心同學、熱心班級事務的孩子,讓我們對生命和愛有了新的認識。他叫粱忠堯,今年十二歲,是五一中隊的學習委員,同時擔任學校值周隊長。他品學兼優,善於團結同學,還積極參加班級管理,是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幾年來,多次在學校、區各級組織的各種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並且多次被評為「校園之星」「文明之星」,去年還被評為了「四好少年」。
一、尊敬老師、理解老師
學校是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園地,在學校里,粱忠堯同學深知老師的不容易,明白老師對自己和同學們的辛勤付出,「老師的教育之恩終生莫忘」深深地記在心裡。班級里總是有些同學不讓老師省心,所以,他常常會幫助老師管理班級,幫同學們管住自己,盡自己所能去讓老師對班級更放心。在老師分配給自己的崗位上,他盡心盡力的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從收發作業到班級衛生打掃,從輔導同學學習到糾正同學的細小錯誤,盡管這些事讓同學們不理解,但他依然如舊。因為在他心裡,這是自己的職責,是對老師對自己和同學付出如此之多的回報。在一年年地成長、進步中,他知道了老師是一生中值得敬重的,老師是一生中不能忘懷的人。平時的校園生活中,他總是如父母般孝順老師,用心地用愛去回報老師。在老師疲憊時,默默遞上一杯水;在老師煩惱時,他會主動和老師說幾句寬心的話,讓老師開心起來。
記得有一段時間,粱忠堯的媽媽想給有些貧血的他補補身體,買了大棗和桂圓給他帶到學校吃。每當當他准備吃這些食品時,總是到老師面前說:「老師請您和我一起吃」老師笑著不吃時,他說:「老師,您每天為我們操碎了心,你也應該吃!」就是這樣的善解人意的話語是多麼溫暖老師的心呀!此時老師感到哪怕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用這樣的學生,當老師的還有什麼不能為他們做得呢!
二、學習刻苦,品學兼優
粱忠堯同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遵守紀律,模範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好評。對待老師,我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敬愛,是他們給予了我知識,幫助我成長,沒有老師的辛勤付出,就沒有今天我所取得的眾多成績,因此回報老師是我奮斗的一個重要動力。
從上學起就是個讓老師喜歡的孩子,他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勤奮、刻苦、努力,聰明好學,喜歡讀書,各科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五年來,在課堂上,他總是全神貫注地聽講,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高質量的完成各科作業。課下,主動預習,還經常熱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他對自己總是高標准、嚴要求。在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他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也養成了自強、自信的優良心理品質。
身為班級的學習委員,他不僅能率先典範、以身作則,而且總能盡職盡責的做好班幹部的職責。對待同學,他總能盡心幫助,對調皮搗蛋的同學,總是耐心地說服,用一些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跡感化他們,使他們養成守紀律、懂禮貌的好習慣;對於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我主動地和他們交朋友,教他們理解課文,使這些成績差的同學能及時趕上。在幫助同學,解答難題,關心班級貧困學生方面,我以一顆真誠的心,得到了全班同學的認可。
除了在學習上他表現得很出色,他興趣廣泛,唱歌、美術、書法樣樣在行,在體育方面也是嚴格要求自己的,除了認真上好體育課,業余時間還堅持練習跑步和跳繩、踢毽子,還是班裡的運動健將呢,跳大繩、踢毽子、跑接力一樣都不少。還代表學校參加市區組織的九連環、華容道、航模等科技比賽,都獲得了成績。
正是由於在各方面出色的表現,他便成了同學心目中的偶像,在班級中深受同學的喜愛。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良好的習慣加之頑強的性格,相信粱忠堯同學會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尊師孝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爸爸、媽媽給了我們生命,並費盡心血把我們養育;而老師又像辛勤的園丁一樣每天都會教給我們知識和本領。所以,尊師孝親是我們作為一名小學生首先應該做到的。
在學校,我尊敬老師,見到老師就會主動向老師問好。我還是老師的一名小助手。每個寒、暑假前我都會主動到學校幫老師抄寫成績單、打掃衛生。我經常在下雨天,放學回家取來雨衣和雨傘送到老師辦公室。還經常在班級活動時,幫老師做一些拉花剪紙等來裝飾美化教室。有一次,我們賈老師為了幫我們班的同學排練合唱比賽,嗓子累啞了,我就想到,每次我嗓子發炎時,媽媽會讓我喝些淡鹽水來消炎。於是,我就用小瓶帶了一些食鹽給賈老師也讓她在學校喝點淡鹽水,好讓她快快好起來。
從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就會背頌三字經里的「香九齡,能溫習;孝與親,所當執」。後來上了學,我又懂得了「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在平常生活中,爸爸、媽媽為了工作和照顧我會很辛苦。所以,我也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兩歲時我就能幫爸爸買報紙,幫媽媽買饅頭。在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因手指的關節疼不能沾涼水。我每天放學及之後就先來到廚房幫媽媽洗菜,然後再去完成作業。在這期間我還學會了煮麵條、包餃子、炒雞蛋、煮粥。。。現在我仍然經常幫媽媽到我家附近的饃店買饅頭,到放心肉店買肉、買油鹽醬醋等調味品。從五年級開始,我每天晚上都會為媽媽端洗腳水、拿擦腳布,把水溫調試好後讓媽媽洗腳。
每到節假日,我都和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向他們匯報我的學習情況,給他們看我的獎狀和成績單,跟他們聊天讓他們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
我想,無論我將來做什麼,我一定不會忘記老師和爸爸媽媽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所花費的心血。我會做到「飲水思源,常懷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