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有吃糕、飲酒、登高、賞菊的風俗。
在唐、宋時代,還規定在重陽講武習射,稱為「賽馬節」。宋代蘇軾說道:「四時令節,惟清明與重陽,不宜虛度。」
明代,人們在這一天要接出嫁的女兒回家,所以又叫「女兒節」。
清朝時把重陽節稱為「夜作節」,人們在這一天要特別慰勞夜間工作的人。
❷ 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的習俗是曬秋,放紙鳶,登高,吃重陽糕,祭祖,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歸寧父母等。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歷史演變
重陽習俗普及於漢代,漢代是中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漢代作品《西京雜記》中收錄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在文字資料上關於重陽節求壽之俗的最早記錄,據說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
發展至近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中國政府將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將傳統與現代和諧地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佳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新式節日。
❸ 我國傳統習俗中重陽節經常吃重陽糕飲什麼
1、重陽佳節吃重陽糕,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葯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後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
2、重陽節自漢代以來就有傳統的飲食,這就是吃重陽糕,飲菊花酒。漢晉時將重陽糕謂之「蓬餌」,「餌」,《說文解字》釋為「粉餅也」。餌,又稱為糕,揚雄說:「餌,或謂之糕。」它是將熟米搗爛或先將米磨成粉子,然後做成糕餅。
3、漢魏時,用麥粉製作的叫餅,用米粉製作的就叫餌。《急就章》注雲:「漫米而蒸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粘而也;搜面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餅、餌的區分是很清楚的。
4、「蓬餌」是用蓬草加黍米製成。蓬草是一種菊科植物,用蓬草只是取其香味。據《玉燭寶典》雲:「九月食餌,飲菊花酒者,黍林並收,以因私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5、據《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的寵妃戚夫人有一侍兒名叫賈佩蘭,在宮中時,每遇「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茱萸,又命「越椒」,或者稱「艾子」,是一種葯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延年益壽等作用。
6、所以,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後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至於菊花酒,那是用菊花釀制而成的。菊花凌霜不枯,傲寒而開,氣味芬芳,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因此人們每當菊花含苞待放時,採花蕾葉莖,雜以黍米釀制,待到次年九月九日開壇取飲。無論宗室貴族還是達官商賈,無不喜歡。
7、到了唐代,重陽糕的名目就多了起來,據《唐六典》和唐《食譜》等書記載,唐代重陽節有麻葛糕、米錦糕以及菊花糕,《文昌雜錄》中說:「唐時節物,九月九日則有茱萸酒、菊花糕。」茱萸可「辟除惡氣,而御初寒」。顯然,佩茱萸、飲菊花酒已經成為唐代重要的節日習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