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遊街

重陽節遊街

發布時間:2024-09-28 00:21:26

1. 海豐人的習俗是什麼

俗稱「老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神,然後掃塵、置辦年貨、做年糕等。年糕,大多地區炊甜果、發果、松果,小漠、鵝埠等地做水糍。
除夕,俗稱「三十冥」。是日家家戶戶貼對聯,更年畫,有的還置放柑桔、鮮花,下午備祭品祭拜天地、祖宗,晚上合家圍爐團聚。晚飯後,家中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在大湖等地老人還要給小孩「續須」。交子時,便打開大門,說聲「開門大吉」,燃爆竹,謂「放開門炮」。赤坑還有於除夕晚八九時放「安更炮」的習俗,以示一年來平安順利。放開門炮後,大多地方還要到神廟爭點「頭爐香」,以祈新的一年平安富貴。
正月初一,起早身,拜祖宗,穿新衣,並要吃素二餐、兩餐或三餐,各地不一。早飯後,親友往來;互相拜年,並帶幾對大柑等作為禮物。客人登門時,主人以糖果等甜食招待;以示圓滿甜蜜。如有小孩要賞給紅包。梅隴、後門等地,客人告辭時;主人以同樣的禮物回贈,謂「大桔(吉)來,大桔(吉)去」,表示互送吉祥。
初二至初五,到各地親戚家拜年,俗叫「相巡」,主人盛席款待客人。
初三(有的初五)客家地區是「送窮日」。人們把屋內污穢雜物打掃干凈,送到田野等處焚燒,同時燃上幾炷香,叩頭作揖,說幾句吉利話,以為可「窮去富來」。
春節期間,各地有舞虎獅、曲班走唱、猜謎、棋(球)類比賽等活動。

二、人 日

正月初七古稱「人日」。是日要吃「七樣菜」,即用大菜、芹菜、蒜、蔥、韭菜、蘿卜、春菜等,加上配料,放在一起煮。俗信吃此菜可拂邪氣,治百病,或謂可吉利得財。

三、元 宵

農歷正月十五日,古稱上元,夜謂宵,故名。從正月初十起,…些地方便陸續「開燈」,「泡燈茶」互宴;大多地方在十三日才「開燈」,兒童做「菜頭燈」遊街,今燃放煙花已成為時尚。元宵夜,海城等地有遊行燈會等活動;欲求子者,則到河邊「拾燈」(現不傳),廟前「串燈腳」。十六夜,男女嬉遊,謂之「走百病」;未婚姑娘跑到菜園里在大菜上坐一下,謂「坐大菜」,據說可選上好夫婿。

四、正月二十

正月二十日,特別在梅隴更為熱鬧,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盛節。據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這天,梅隴王堂竣工,梅隴圩遷新址。民間現有演戲、燈會、猜謎等活動,舊時還有「擎神」習俗。主人在這天盛饌宴請親朋戚友。汕尾、捷勝等地也有此日設宴款待親友的習俗。

五、清明節

時在陽歷4月5日前後。 民間有掃墓習俗,稱「拜祖」 或「掛 (音過)紙」。乾隆版《海豐縣志》載:「清明有事祖先,丞嘗多者,始祖傳下,無不遍祭,祭則置楮於墓,紅白滿山,曰『掛紙』。」民間掃墓分私祖、公祖兩種形式,祭拜時都要獻祭品或飯菜,焚紙錢,一些地方還要獻蚶殼。機關學校等於清明節前一二天上烈士陵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有獻花圈、致詞等儀式。

六、端午節

俗稱「五月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節前互送粽子拜節。節日有吃粽子、桃子、李子,門戶插艾、菖蒲、榕葉以驅邪,接午時水,賽龍舟(後門在初九)等習俗。接午時水,通常拿一個盆子或水桶加水放上菖蒲、艾、榕葉等置於路邊,過了午時,據說這水能長久保存而不腐,備日後配葯用;而那些菖蒲等再放於鍋內煮水,用以洗澡擦身,俗信可祛病去邪。賽龍舟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漸形成的 (實源於古越人驅除瘟神的宗教儀式),比賽形式,有海城的「牛踏稻」,各鄉鎮的「割索扒」,後門的則標青插成四角形,稱「四點金」;得頭標者,嗩吶伴奏,遊河(海)、遊街,並演「頭標戲」慶賀。

七、六月六

俗稱「日頭爺生」。古時有富家曬銀、窮人曝書衣的習俗;現民間大多於這天曬衣服。俗信此日午時水可配葯。

八、七月七

俗稱「婆生」,相傳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俗於是日做粉食、接午時水,夜玩「水上浮針」,葡萄架下「聽私語」、 「接牛女淚」次』日曉起「洗花水」。

九、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或十三、十四)。原為佛門誕會,為追薦祖先孤魂而舉行,稱「盂蘭盆節」, 「盂蘭盆」意為「解救倒懸」。過去要建醮祭孤,祭祀後所有祭品讓人搶走,謂「搶孤」;另每三年做一次「祭孤戲」。現俗於是日祭拜祖宗。

十、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日。節前持月餅等登門祝賀,謂「拜節」。是日祭祖宗,夜祭月、賞月、晶餅剝芋,聽老人講「八月十五弒元番」的故事,舊時有「關仙姑」 「關蛤仔」等巫卜活動,現年青人時興於夜晚燃放煙花。客家人有於這天掃墓的習俗。

十一、重陽節

在農歷九月初九。海城等地有登高習俗,男女青年於這天備食物到蓮花山、銀瓶山等處登高;山區各地則擺席宴請親朋。是日大多地方有放風箏的活動,諺曰:「九月九,風箏半天走。」近年,又將重陽節確立為老人節,以表對老人的尊敬。

十二、十月朝

時在農歷十月初一。梅隴、後門等地作粉食;山區各地盛饌款待客人,諺謂「肚枵枵,山內人吃十月朝」。農村以粉食掛牛角,以報其勞。

十三、冬至節

俗稱「冬節」,時在陽歷12月22日前後。是日,家人團聚,備辦佳餚,祭拜先祖;祭祀時間福佬人大多在早上,客家則於中午。大多地方冬節前一天吃「冬節合」(冬節粿),謂可禦寒;冬節日吃「冬節丸」,謂添一歲。俗有「清明無轉無祖,冬節無轉無妻」之諺。農家要用萊葉包糯米丸填入牛口「酬勞」之。

2.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內涵

1、團圓親情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明人高啟有詩雲:」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即佳節思親猶如山之繞郭、水之東流一樣自然而然。因此,過去在傳統佳節來臨之際,人們就會如期去上墳掃墓,以示對亡故親人的懷念,而對於那些浪跡天涯的遊子,人們則往往遙對明月,以寄託情思,傾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撣娟」的心情。

2、歡慶喜悅

每到傳統佳節來臨之時,人們就會沉浸在普天同慶、萬民同樂的氣氛之中,而心中的溫馨喜悅之情也會如期而至。

現在有許多對都市生活產生審美疲勞的人們,常常借節日放假之機外出旅遊,在恬靜自然的山水間尋找一種好心情,盡管旅途勞累,十分擁擠,但許多人心甘情願地」花錢買罪受」。這是因為在遊山玩水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曲折地體驗到傳統節日固有的樂趣。

3、樂觀自信

首先,節日文化可以寄託乃至展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之情。如年節時的春聯、年畫、鞭炮等,都圍繞著團圓美滿、幸福吉祥的喜慶主題而展開;湯圓、月餅則象徵著團圓如意等等。

其次,從節日活動的信仰崇拜中,人們可以求得一種心理平衡。比如年節乞求神靈庇護及祭拜祖先等,看似無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靈凈化作用。

再次,節慶活動具有強身健體、益智娛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風箏、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其強身健體的意圖是十分明確的。

4、歷史意識

清明節掃墓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慎終追遠的道德意識。它的文化意義類似於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淚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

5、淑世情懷

比如民間流行的祭灶時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俗活動,就有明顯的淑世情懷的烙印:一些圍繞著老人、孩子、女性、戀人等而設的節日,將福祿壽禧和太平團圓、多才多藝的淑世情懷展示了出來,都是關注人自身的。

6、天人相諧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叼、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遊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齊白石重陽節賞菊花 瀏覽:644
今年退休教師有望漲工資嗎 瀏覽:280
易地扶貧搬遷老人有什麼補助 瀏覽:177
養老金從哪裡領取 瀏覽:176
深圳招50歲以下男工 瀏覽:70
溫泉美年大健康體檢有哪些地方 瀏覽:784
60歲做心臟支架後壽命 瀏覽:304
農民60歲後養老金 瀏覽:508
鄭州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登記表 瀏覽:228
老人80歲心率多少正常 瀏覽:428
公務員滿70歲發100元 瀏覽:990
常州掛靠社保辦理退休 瀏覽:171
孝敬公婆的事跡材料有感 瀏覽:413
婚後女方怎麼繼承父母的房產 瀏覽:491
居民體檢包括哪些項目 瀏覽:901
養老保險金是個人的嗎 瀏覽:615
贍養老人和孝敬老人有什麼不同 瀏覽:590
老人吃南瓜籽多少粒為宜 瀏覽:630
新農村一次性養老保險政策 瀏覽:114
義康敬老院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