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九九重陽節的名言

九九重陽節的名言

發布時間:2024-09-18 21:08:43

A. 九九重陽節古詩名句

九月九逢重陽日,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節就要到了,我收集整理了九九重陽節古詩名句大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

【唐】司空圖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於人。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重陽山居

【唐】司空圖

此身逃難入鄉關,八度重陽在舊山。籬菊亂來成爛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閑。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

重陽山居

【唐】司空圖

詩人自古恨難窮,暮節登臨且喜同。四望交親兵亂後,一川風物笛聲中。

菊殘深處回幽蝶,陂動晴光下早鴻。明日更期來此醉,不堪寂寞對衰翁。

重陽四首

【唐】司空圖

檐前減燕菊添芳,燕盡庭前菊又荒。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節更悲涼。

雨寒莫待菊花催,須怕晴空暖並開。開卻一枝開卻盡,且隨幽蝶更徘徊。

青娥懶唱無衣換,黃菊新開乞酒難。長有長亭惆悵事,隔河更得對憑欄。

白發怕寒梳更懶,黃花晴日照初開。籬頭應是蝶相報,已被鄰家攜酒來。

重陽阻雨

【唐】司空圖

重陽阻雨獨銜杯,移得山家菊未開。

猶勝登高閑望斷,孤煙殘照馬嘶回。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唐】韋庄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重陽日荊州作

【唐】吳融

萬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濁醪任冷難辭醉,黃菊因暄卻未開。

上國莫歸戎馬亂,故人何在塞鴻來。驚時感事俱無奈,不待殘陽下楚台。

重陽阻雨

【唐】魚玄機

滿庭黃菊籬邊拆,兩朵芙蓉鏡里開。

落帽台前風雨阻,不知何處醉金杯。

重陽宴集同用寒字

【唐】張登

錫宴逢佳節,窮荒亦共歡。恩深百日澤,雨借九秋寒。

望氣人謠洽,臨風客以難。座移山色在,杯盡菊香殘。

欲識投醪遍,應從落帽看。還宵須命燭,舉首謝三官。

重陽日至峽道

【唐】張籍

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

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陽夜旅懷

【唐】鄭谷

強插黃花三兩枝,還圖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後,惆悵多於未醉時。

重陽

【唐】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

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重陽日即事

【唐】趙嘏

病酒堅辭綺席春,菊花空伴水邊身。

由來舉止非閑雅,不是龍山落帽人。

重陽日寄韋舍人

【唐】趙嘏

節過重陽菊委塵,江邊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重陽日示舍弟

【唐】趙嘏

多少鄉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開。新霜何處雁初下,故國窮秋首正回。

漸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驅馬傍塵埃。侯門無路提攜爾,虛共扁舟萬里來。

旅中過重陽

【唐】朱慶餘

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

草際飛雲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

重陽日陪韋卿宴

【唐】朱灣

何必龍山好,南亭賞不暌。清規陳侯事,雅興謝公題。

入座青峰近,當軒遠樹齊。仙家自有月,莫嘆夕陽西。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唐】樊忱

凈境重陽節,仙游萬乘來。插萸登鷲嶺,把菊坐蜂台。

十地祥雲合,三天瑞景開。秋風詞更遠,竊抃樂康哉。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題塗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閏九月九日獨飲

【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

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九日與友人登高

【唐】鮑溶

雲木疏黃秋滿川,茱萸風里一尊前。幾回為客逢佳節,曾見何人再少年。

霜報征衣冷針指,雁驚幽夢淚嬋娟。古來醉樂皆難得,留取窮通付上天。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

【唐】崔國輔

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

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唐】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同徐侍郎五雲溪新庭重陽宴集作

【唐】獨孤及

萬峰蒼翠色,雙溪清淺流。已符東山趣,況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肅,黃花門館幽。山公惜美景,肯為芳樽留。

五馬照池塘,繁弦催獻酬。臨風孟嘉帽,乘興李膺舟。

騁望傲千古,當歌遺四愁。豈令永和人,獨擅山陰游。

重九日宴江陰

【唐】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月九日

【唐】李治

端居臨玉扆,初律啟金商。鳳闕澄秋色,龍闈引夕涼。

野凈山氣斂,林疏風露長。砌蘭虧半影,岩桂發全香。

滿蓋荷凋翠,圓花菊散黃。揮鞭爭電烈,飛羽亂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虛側月張。怯猿啼落岫,驚雁斷分行。

斜輪低夕景,歸旆擁通莊。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

【唐】李頎

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

雲入授衣假,風吹閑宇涼。主人盡歡意,林景晝微茫。

清切晚砧動,東西歸鳥行。淹留悵為別,日醉秋雲光。

九日登高

【唐】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重九日廣陵道中

【唐】羅隱

秋山抱病何處登,前時韋曲今廣陵。廣陵大醉不解悶,韋曲舊游堪拊膺。

佳節縱饒隨分過,流年無奈得人憎。卻驅羸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九日落星山登高

【唐】徐鉉

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會諸賓。黃花泛酒依流俗,白發滿頭思古人。

岩影晚看雲出岫,湖光遙見客垂綸。風煙不改年長度,終待林泉老此身。

九日雨中

【唐】徐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目極暫登台上望,心遙長向夢中歸。

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遙羨雁飛。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庚午歲九日作

【唐】齊己

門底秋苔嫩似藍,此中消息興何堪。亂離偷過九月九,頭尾算來三十三。

雲影半晴開夢澤,菊花微暖傍江潭。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風飛向南。

九日登玉山

【唐】錢起

霞景青山上,誰知此勝游。龍沙傳往事,菊酒對今秋。

步石隨雲起,題詩向水流。忘歸更有處,松下片雲幽。

九日閑居寄登高數子

【唐】錢起

初服棲窮巷,重陽憶舊游。門閑謝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盡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幾處管弦留。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

【唐】宋之問

鳳剎侵雲半,虹旌倚日邊。散花多寶塔,張樂布金田。

時菊芳仙醞,秋蘭動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蹕扈歸天。

九月九日望蜀台

【唐】蘇頲

蜀王望蜀舊台前,九日分明見一川。北料鄉關方自此,南辭城郭復依然。

青松系馬攢岩畔,黃菊留人籍道邊。自昔登臨湮滅盡,獨聞忠孝兩能傳。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五首

【唐】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葉於人既無分,

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

舊日重陽日,傳杯不放杯。即今蓬鬢改,但愧菊花開。

北闕心長戀,西江首獨回。茱萸賜朝士,難得一枝來。

舊與蘇司業,兼隨鄭廣文。採花香泛泛,坐客醉紛紛。

野樹歌還倚,秋砧醒卻聞。歡娛兩冥漠,西北有孤雲。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滻源。他時一笑後,今日幾人存。

巫峽蟠江路,終南對國門。系舟身萬里,伏枕淚雙痕。

為客裁烏帽,從兒具綠尊。佳辰對群盜,愁絕更誰論。

B.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譯文:「集重陽進入皇帝宮啊,造訪旬始星到清都參觀」。

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譯文:每年去月來,忽然又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太陽和月亮都應,社會贊許他的名字,認為應在長時間,所以用宴會宴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

譯文:我閑居,愛重陽節的名字。秋菊滿園,但無酒由,空服九華山,寄託我的情懷。

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2)九九重陽節的名言擴展閱讀

重陽節習俗:

1、重陽節登高遠眺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視,特別受老人重視,是因為人們認為登高意寓「登頂長壽「。除此之外,人們還相信登山能使人健康長壽。重陽節登高在唐代就開始盛行了。

2、重陽節賞菊花

菊花產自中國,最早記載始於公元前5世紀。菊花在陰歷九月盛開,它有一個美稱「長壽之花」。因此每年重陽節也是觀賞菊花的好時候。

3、重陽節飲菊花酒

菊花酒的釀造十分獨特。古時,人們在九月九日採摘新鮮的菊花和菊花葉,把它們和穀粒一起釀製成酒。等到來年的同一時間再打開品嘗。據說,菊花酒具有清神明目,減肥降血壓,治療胃病的功效。因此,可以飲菊花酒可以使人長壽。

C.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我們國家有著各種各樣的節日,而重陽節就是其中一個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來歷。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的相關內容。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1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

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民間傳說:

登高尋九節菖蒲: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葯,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2

九月初九重陽節來歷故事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縱觀整個重陽節的發展歷史,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最開始只是宮廷或者是官方的慶祝活動。直到唐朝,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的節日之後,宮廷和民間開始一同慶祝,在節日期間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宋朝的重陽節最為熱鬧,《武林舊事》一書中詳細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便第二天隆重玩樂一番。明清時期則是沿襲了傳統,並且從農歷九月初一就開始吃花糕慶祝,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帝王還要登高攬勝。

重陽節又是什麼節

重陽佳節到來,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這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陽必飲、消災祈福的「吉祥酒」,也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

我國釀制重陽酒的歷史很長,古籍《西京雜記》中就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那時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

重陽這天,人們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些青翠的枝葉,摻和在糧食中釀酒,放到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到時,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人們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

菊花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所釀造出的酒則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的功效。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荊楚歲時記》則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英,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因此,重陽這一天也成為人們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山東民俗·重陽節》中說,山東酒坊在這一天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台鎮,都要舉行古樸、隆重的祭水儀式,這是當地酒坊相傳千年的祭祀活動。

仁懷當地民歌唱道:「九月九,是重陽,重陽釀酒香滿江;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每年重陽,茅台鎮開始投料釀酒,這與其他白酒隨時投料隨時生產完全不同。

茅台酒採用九月重陽投料,一是正當高粱的收割季節;二是順應茅台當地氣候特點;三是避開高溫時節生產,便於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這些製作工藝正反映出重陽與酒之間特別的關系。

重陽節的各地習俗

【江西省】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干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陝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東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__年中國民協授予南陽市西峽縣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並在西峽建立了全國唯一的「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這里都會舉辦「中國·西峽重陽文化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3

九九重陽節幸福文案

1、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賞秋菊,身插茱萸思念長,美酒一杯敬親人,祝願家人皆平安,幸福生活萬年長,重陽節,願幸福圍繞,平安相隨!

2、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燕一向南飛遠,有人嫉妒。現在正是**爭艷的季節,願你的心情也和**那樣清爽、淡雅!重陽快樂!

3、 九月九日上酒樓,酒醉醉酒忘憂愁,久久凝思九九日,九九重陽想舅舅,糾結思念家中舅,久久未見離家久,帶酒一瓶送舅舅。

4、 九月九登高望,遍地茱萸**香;重陽節寄祝福,親朋好友暖洋洋。在這個美好的節日里,祝願你:事業豐收,薪水豐收,愛情豐收,重陽節快樂!

5、 九月九,重陽夜,酒讓思鄉情結九九久久,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6、 九月九,再聚首,重陽相老友;是親友,是朋友,一切盡在杯中酒;情也深,愛也久,佳節團圓來敘舊;念今昔,盼永久,每年相聚九月九。重陽節快樂!

7、 九月九,你是否因不能回家而難受;九月九,你是否因不能和親朋聚頭而難過。別忘了除了九月九,還有關心你的朋友,祝你重陽節日快樂無煩憂!

8、 九月九,杯中酒,重陽相聚會老友;是親友,是朋友,一切盡在酒中酒;情也深,愛也久,佳節有緣來敘舊;念今昔,盼永久,每年相聚九月九。重陽節快樂!

9、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10、 九月初九迎重陽,遍插茱萸賞秋菊,登高望遠悅心目,一杯美酒含問候,重陽糕里包祝福,一條簡訊表寸心,祝你重陽節快樂,闔家歡樂人團圓!

D. 2021重陽節手抄報內容大全簡單

很多同學都會寫重陽節主題的手抄報,我整理了一些手抄報簡單內容素材,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登高節、曬秋節、重九節、九九重陽等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傳統故事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名人名言

1、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戴維·德克爾

2、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印度諺語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俗語

5、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以上就是一些重陽節手抄報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E. 什麼是重陽節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有六大節日包括:賞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紙鷂,飲菊酒,吃重陽糕。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李商隱《菊花》

(5)九九重陽節的名言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來歷: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有個青年叫恆景,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

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

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F. 求節日對於民族有何關系的名言(急)

傳統節日與民族的文化認同
仲富蘭

近來,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話題在媒體上形成了熱門話題。繼去年亞洲某國家正准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祭」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全國人大代表紀寶成為傳統節日呼籲之後,在今年的兩會上,許多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紛紛建議,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節為我國法定節日和假日。有不少民俗學者近日還建議:應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通過官方干預,復興傳統節日。他們認為,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很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香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為五大傳統節日,被規定為法定假日。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不僅形式多樣,喜聞樂見,還是各家各戶乃至全民族都喜歡參與的節日,能發揮涵養中華民族之根,弘揚民族之魂的作用。還有人認為要建立一個經濟強國,必須要有強大的文化做支撐,過傳統節日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
但也有不少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國傳統節日之所以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其明顯的農耕時代特色,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人們對節日的需求。由於平時工作的繁忙和勞累,現代社會人們對節日的需求是溫馨浪漫,是徹底放鬆,是過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個性。但傳統節日帶給人們的正好相反,旅途的勞累和社交的應酬,老套的習俗和勢利的攀比,經常使人的個性淹沒在世俗的共性之中,將人搞得疲憊不堪,毫無樂趣可言。衰落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值此沸沸揚揚的保護中國民俗節日和傳統節日必然衰落的議論聲,筆者無意加入這兩種意見的爭論,只是想從另外的角度進行思考,提出一些問題,向學者通人請教。
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與我們民族歷史上政治、文化、宗教、特別是經濟等諸種因素糾纏在一起,盡管各個節日產生的背景各異,但一般而言,一經產生,它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往往一種節日風俗的產生,與民族心理特徵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所以年年相襲、代代相傳。以過春節而言,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庶民百姓,無不同日而慶。
中國傳統節日在中國民眾農耕生活中經過了幾千年的自在的、自發的傳承,早已經形成了世世代代傳習不斷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每一個節日的文化內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對穩定的完美和諧的特徵,表現出巨大的文化價值。
中國人生產與勞作的獨特印記。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歲時節令」的具體內容,在農耕文明語境中的節日是由年月日時和氣候寒暑變化相結合排定的節氣時令,它是以農作物生長周期的循環往復規律確認的。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經看到了十分完備的古代歷法紀年。與古老的天文、歷法、節氣、物候知識組成一個碩大的復合系統。古人說「四時八節」,其中二十四節氣時令在民俗節日構成中至關重要。在這里,「節」的概念正是把歲時季候的漸變過程分解成像草節、竹節一樣的間距,把節氣相互交接的時間叫做「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幾千年來,保持著農耕文化生產生活節奏與大自然季節氣象的節律、生態環境完美和諧的特徵。
中國人和合與圓滿的理念追求。回望中國的各種傳統節日,幾乎都與太陽與月亮的運行有關。歷史上民俗節日的排定,特別注重一年十二個月的朔望,這幾乎是中國農耕社會過節的最基本的約定俗成標記。望日月圓,是一個月的十五。古代秦漢時期的方士、道家測算月歷時,另有「三元」之說,認為「天官」之神主管「賜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為「上元」,於是古代約定每一年的第一個望日為「上元節」,大慶大祭,發展成為「元宵節」。又認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為「中元」,古代約定為「中元節」,家家舉行祖先大祭,成為大節。又認為「水官」之神主管「解厄」消災,生日在十月十五,是為「下元」,古代約定為「下元節」,也曾發展為節日。 最值得注意的是八月中秋,本來「仲秋」只指八月,後因八月望日正是三秋之中,於是八月十五成為「中秋節」。天上的一輪滿月,可以使壯夫垂淚;每年的新春佳節,天涯海角的遊子都要回家團聚。中國人幾千年來把自己的生活節拍與大自然的月圓月缺緊密協調起來,構成了完美和諧的節日文化。應當說這是人類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寶貴的非物質遺產。
中國人思維與記憶的符號代碼。中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歷法一直使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日法排列月日,十分繁復,許多被看作是吉日或祭日的日子,難以記憶逐漸消失;但是,人們卻在許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習慣性地選定了月日代碼數字相互重疊的日子,作為節日流傳下來。於是就有了「正月正」大年節;「二月二」春龍節,俗稱「龍抬頭」日;「三月三」上巳節,也是許多少數民族的歌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俗稱「曬蟲節」;「七月七」七夕節,俗稱乞巧節;「九月九」重陽節。在中國人的節日觀念中月日數字代碼的重疊是吉祥的神秘數字,其中「五五端陽節」、「九九重陽節」被看作是除年節以外的重大節日。
為什麼要有節日呢?不過節,地球不是照樣轉動,太陽不是每天升起又落下嗎?是的,我琢磨這個「節日」的最根本的意義,還是在這個「節」字了。它與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節奏律動有關。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在以農立國的國家裡,節日的起源往往與農事活動有關。「四時八節」,像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除夕城鄉人民共度的民俗節日,它們的起源都離不開農事活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時序推移,人們的生活要有節奏,並以此來適應大自然的節奏。「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民間的節日正是體現著這生活的節奏。節日之所以出現,除了種種動聽的傳說,美妙的闡釋之外,最基本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辛勤勞作的人們,需要調劑、休息和娛樂,節日是民眾為調節自己的生活而自然形成的一系列緩沖機制,人們也正是通過各種傳統的節日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喜悅與祝願以及對未來的嚮往。可以說,節日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與物質生活的需要,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沒有自己的傳統民間節日。
現實的巨大反差
傳統的歲時節日是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節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動,春節、元宵、清明……都是通過歷史傳承下來的,有幾千年的歷史,這些節日有的表達了人們對歷史人物的紀念,有的是配合農業生產和勞動生活的,有的來源於神話傳說,有的傳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總之,這些傳統的節令風俗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及道德風貌等,傳統節日是歷代民眾共同創造的精神文明的沉澱,是中華民族的「根」。
說傳統節日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是一回事,但現實中的巨大的文化反差又是一回事。事實上,新時期,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與傳統節日漸行漸遠,有許多傳統節日如今變成「美食節」,或者是商人促銷的「推銷節」,如今過節,商業炒作越來越火,通常都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節日本身的意義卻被越來越多的人遺忘。為拉動消費,勞動節、國慶節變成了黃金周,春節是「吃喝節」,「三·八」婦女節是購物節,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更是商家的必爭之日。節日民俗是一個民族的盛典,它絕對不是簡單的吃喝穿戴,或者簡單的物質消費。
大家都知道,人們對節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價值是節日里最主要的核心,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講表現得更為鮮明,更具特色,比如老百姓必定要吃的中秋團圓飯和春節年夜飯,即使不能來也要「千里共嬋娟」,心也是要在一起的,這也是中秋節和春節產生和被重視的原因,這個需求是一種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體現,是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來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內核。
一個節日是有很多載體的,它必需有傳說,必需有故事,比如中秋節有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端午節有屈原投江。二是它必須有活動和儀式,如歌舞、賽龍舟、踏青、登高、插柳、插艾、插茱萸等等。每一個節日都有豐富的內容,而且這些都是能創造和表現出中華民族那種文雅、雍容、浪漫的氣質。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這些節日是與大自然相和諧的,是天人合一的,在這些節日里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需求,寄予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理想和祝願,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
隨著社會的變革,時代的發展,尤其是面對全球化和商業化的沖擊,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們的很多傳統節日中斷了,有些甚至已經名存實亡。一些傳統節日之所以中斷乃至消亡,實際上是它的精神內涵被人們忘記了,它的精神載體不復存在了。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秋節是要賞月的,古時過節,人們在種滿桂花樹的院子里賞月,聽嫦娥奔月的故事,對月高歌,把酒問天,是非常美的。可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亮起來的城市,到處是閃耀的霓虹燈和林立的高樓大廈,被遮擋住的月亮不容易看到了,人和月亮疏遠了,所以人們賞月這種興趣也就漸漸地淡了。二是人們沒有自覺地認識到傳統節日的精神價值。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為節日不過就是吃點好東西,穿些好衣裳,由於忽視了這些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和精神價值,這些節日被我們人為地淡化了,尤其是進入商業化社會以後,傳統節日被推向了市場,成了商人賺錢的一個時機,這樣的結果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斷了,這是我們追求物化的結果。
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的傳統文化內涵被掏空了,注入了商業內容,貼上了「經濟」的標簽。鞭炮禁止了,年味兒也淡了,隨著節日興趣的衰減和節日氛圍的日益稀釋,傳統節日在人們眼中也變得單薄蒼白。現在很多時候老百姓過節時常常感到很失落,最多的感慨就是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不知道節該怎麼過了,這種失落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失落。許多人還埋怨年輕人,其實是埋怨不得的,它和整個民族的精神力量緊密相聯,摒棄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除夕之夜就是年夜飯;中秋節就是月餅;端午節成為粽子的展銷,元宵節成為湯圓的展示……你說,每一個節日都只剩下一種食品,即便它再有悠遠的歷史、動人的傳說、美好的儀式,老百姓也不會拿它當回事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再多的學者通人、民俗專家出面呼籲,請求國家立法保護,效果又會如何呢?真是發人深思。
傳統節日蘊涵的文化認同
在不同文化中,傳統節日都是特定文化的一種表徵,帶有自身文化的特色。比如,西方的聖誕節和中國的春節就具有明顯的文化差別。聖誕節與宗教傳統緊密相關,春節則是農耕文明和家族主義的產物;聖誕節是在宗教紀念日展開,體現為公共場所中的群體性狂歡,春節則在收獲後的農耕間歇期進行,體現為私人空間中的家庭聚會;聖誕節表達的是對人格神的崇拜,春節表達的則是對農業神和祖先的感激,等等。這種差別使過節成為不同的族群表達各自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
然而,近年來,中國人對過春節的興趣和熱情已經大大減少了,常常會聽到人們對年味兒淡了所發出的無奈感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聖誕節在中國民間似乎已經逐漸成為部分民眾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這種文化景觀的背後,商家和媒體的推波助瀾是很明顯的,巨大的商業利益使他們不遺餘力地發動一切力量來營造這些文化慶典的火熱氛圍。然而,中國民間並不缺乏節日文化資源,而且從經濟的可開發性來看,這些節日也並不比洋節差,在缺乏西方文化傳統的中國,洋節應該是處於劣勢的。如此一來,洋節在中國民間的盛行就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了。
文化認同的問題只有在不同文化相遇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也就是說,只有在面對不同於自己的「他者」時,人們才會有「我是誰」的問題意識。通常的情況是,在不同文化的比照之下,對「我是誰」的追問非常容易在排他性情感的驅使下強化文化的自我認同,並表現為通過貶損其他文化來強調自己文化的優越性。不過,一個不可忽視的特殊情況是,當他者異常強大並被想像為學習或模仿的榜樣時,就可能使人們過分美化他者,甚至造成對自己的過度反思,從而形成一種「愛恨交加」的自我認同。從本質上來看,洋節在中國民間的興起,正是這種特殊自我認同的具體表現,雖然它是以比較溫和的面貌出現,而沒有過多地表現出對自己文化的明顯厭棄。
當然,如此看待當前中國民間的過洋節現象,似乎有過度解釋和小題大作之嫌,畢竟現在已不同於洋節初興之時,人們更多是抱著對異國風俗的好奇來「過把洋癮」,而且,他們似乎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就已經被商家與媒體推到了興高采烈過洋節的狂歡之中了。但是,不加思考與過度反思同樣是有害的,很難想像一個缺乏文化自覺的民族會在以文化多元為基本特徵的世界中健康發展。因此,對於那些熱衷於過洋節的中國人而言,冷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是極為必要的。
這種思考不僅應該針對過洋節本身,而且應該在根源上對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就需要培養民眾樹立起文化自覺的意識,使其以理性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和他人的文化。就當前我國的總體發展而言,物質文化上的相對落後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然而,盡管西方發達的物質文化不斷刺痛我們的自尊心,但是奮起直追並不意味著必然要以放棄作為民族根底的精神文化為代價。
或許我們不必過多指責民眾對洋節表現出的熱情,但是,對此進行深刻的思考卻是必要的。我認為,在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是一個根本性的任務。唯有如此,理性的文化認同才能得以實現,民族文化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對過節模式要革故鼎新
中國傳統民俗節日形成了自己有節律的排序,並分別擁有各自的豐富內涵,所以中國這部萬世一系的「農家歷」,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傑作,它本身連同它的重大民俗節日都應當列為重點保護的對象。它將繼續保持著它固有的文化活力。我以為眼下最重要的是要重新認識和建設我們的節日,要研究我們的節日文化,創造我們的節日文化,通過多種形式還原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還它們一個「本真面目」。一個民族的文化光靠幾個人呼籲是沒有用的,它需要整個民族的一種自覺,這種自覺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自覺。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驛站,是用來承載民族認同感的,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生命、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從去年「百餘委員建議增清明中秋等民族節日為法定假日」到考慮將傳統節日打包集體申報「世遺」等等,我們在復興傳統節日的時候,慣性地用「法」、拿制度來鋪設復興的道路,卻忽略了對傳統節日的根基——文化淵源的守護。
薪火相傳的節日總有一些含情脈脈的東西使我們的心變得柔軟,使人間充盈著溫情與暖意。傳統節日彰顯的儀節繁復、風雅精緻、彬彬有禮、視教養為文化生命、有高度審美的民族標識背後是高度的傳統文化認同。如端午節緬懷屈原,龍舟競渡,民謠所唱:「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種類似的節日自豪感遍及古典文化的每個角落。我們在怨尤現代人「崇洋節」時應該看到:正是不少人對自身文化的認知缺乏熱情,在文化理念上缺乏自信,才使得傳統節日「土氣十足」。文化自信心的強弱又與吸納外來文明的能力成正比,有足夠的文化自信,方有海納百川的文化品格,而不至於「棄我崇洋」。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國人的生活節奏日漸加快,高速公路、手機、電腦等辦公通訊用具的使用,由此帶來的便利雖然在不同程度上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卻也增加了每一個具體生命的負荷;各種名利場上風風火火趕場的窘迫,就業、職稱、升遷與養家糊口的種種壓力,加上日常的柴米油鹽,迎來送往……徜徉於城市的街頭,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一路上的好景色沒仔細琢磨,回到家裡還照樣推碾子拉礳……再也不能這樣活!」人們在疲於奔命中渴望能有一點閑暇,放下一顆浮躁的心;渴望走出鋼筋水泥的喧囂城區,在大自然的靜謐中細品一回人生滋味……總之,渴望生活多一點餘裕。
對傳統節日的過節模式來一番革故鼎新,關鍵是喚醒我們的文化自覺意識。春節是「法定」了,假日經濟也如火如荼了,但春節文化傳統的復興仍任重道遠。如果清明不上墳,中秋不賞月,重陽不登高,這樣的「法定」假日能復興什麼呢?文化是相連的,文化也是衍生的。缺乏文化自覺狀態下全面、系統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前提,「法定」只能淪為形式主義的一次文化操演——因為節日,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傳統的節日總是與宗教、祭祀、慶典、聚會等聯系在一起的,無法靠制度的壁壘延傳。我們要尋找、恢復的是歷史遺響,喚醒遺存的民間文化。
如果只是固執於自己的傳統,而沒有對新的異己文化吐故納新的本領的話,傳統節日文化只能貧困、萎縮。「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是三千年前中華民族的文化大度。節日的流傳是漫長歷史選擇的結果,社會發展了,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也要發展。如果我們不改進過節的節日理念和方式,依然吃喝當頭、人情送禮當道,那麼,即使法定了傳統節日,無非是又給了我們一個吃喝的借口和人情往來的理由、無非讓商家多了幾個狂歡節,把傳統節日的文化功能閹割殆盡,使之成為不倫不類的經濟獵物。在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理性的文化認同才能得以實現,復興傳統節日、重建禮樂神州才不只是夢想。如果只求熱鬧,只問經濟,忽略節日的文化內涵,缺乏文化自覺,我們該拿什麼復興傳統節日呢?
目前我國的法定假日中,春節、五一節和國慶節三個「黃金周」,只有春節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其他的傳統節日,雖然民間有所保留,但並未被規定為官方法定節日。根本出路在於革新傳統節日的過節模式,讓傳統節日更放鬆休閑,給人們更多的自由娛樂的時間和空間,讓其更加符合現代人對節日的需求。而傳統節日法定化,只是將傳統節日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而已,根本無法改變人們對傳統節日的喜好或者厭煩。既然人們對傳統節日缺乏興趣,想通過官方干預,讓傳統節日法定化,達到復興傳統節日的目的,自然無從談起。

(本文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

G. 重陽節名人名言

答:重陽節名人名言

1、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2、子孝父心寬。

3、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4、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

5、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

6、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7、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8、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

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0、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

11、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

12、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

15、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閱讀全文

與九九重陽節的名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歐盟養老保險 瀏覽:297
為什麼城市裡人有養老金農村沒有 瀏覽:266
公務員退休後可以到企業做會計嗎 瀏覽:309
養老保險阿城咨詢電話 瀏覽:394
退休職工怎麼領取暖氣費 瀏覽:309
中老年人女裝馬甲背心 瀏覽:604
退休工資l幾月調 瀏覽:638
長壽補貼怎麼辦理 瀏覽:834
廣州街道辦有老年婚戀交友活動嗎 瀏覽:516
50歲生日蛋糕上的字 瀏覽:388
社保兩地重復退休證明處理 瀏覽:387
中日韓的養老金哪個多 瀏覽:723
自己不想念書父母讓念書怎麼辦 瀏覽:223
徵兵體檢外科下面小怎麼辦 瀏覽:592
老人家有腸炎怎麼辦 瀏覽:705
常看到有人對老年人 瀏覽:409
佛山市養老院 瀏覽:635
75歲老人能加多少養老金 瀏覽:988
公職人員退休可以做生意嗎 瀏覽:304
珠海市香洲區養老院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