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從小沒有父母關愛的人也一樣有出息,還很孝順
逆境能更好的山悔塌捶打鍛前物煉一個人;
沒有父母關愛;
並不代表他沒出息;
他更能感同身受;
所以很有出息是正常的;逗圓
⑵ 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對自己的父母好
不孝順的人終歸是少數,大部分人對自己的父母都是不錯的。
孩子孝順與否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系,父母本身就不是孝順的人,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也不會成為孝順的人的。
小時候,孩子自律能力差,相對來說,很多事情不能由著自己胡來,這個時候需要父母的監督,現在的社會確實競爭力大,父母們不管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出發點肯定是為我們的。
您好朋友
可以說
大多養父母都不會告訴他
如果不小心讓他知道了身世
他一定會去看看親生父母什麼樣
但是認不認就不好說了
大多都帶著被遺棄的恨
真誠希望能夠幫助您
如果滿意請採納,謝謝!
這個孩子個性太強,以後走上社會會吃虧,這種性格不可取。
如果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比較少,那麼隔閡就越大,所以,不管孩子多大,都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做父母的要做好榜樣。孝敬長輩的意識要從娃娃抓起。
一、愛情親情左右為難
今年大年初一正好是西方情人節,由此網上爆發出爭論,大年初一到底是陪家人,還是陪女朋友。這個選擇的難度不亞於女朋友問如果她和他媽同時掉進河裡先救誰,搞不好,可能把剛剛萌芽的感情小幼苗扼殺在襁褓里。
套用很久以前的一首《左右為難》的歌詞:一邊是親情,一邊是愛情,左右都不是為難了自己。愛情和親情到底孰輕孰重?誰能給出一個標准答案?
有人會說,連父母都不重視的男人,更別指望結婚了之後能顧家、疼老婆,有的人又會說,現在他都不重視我,那結婚以後豈不更完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趕上個野蠻女友,可能還真的說不清楚了。類似的問題還有某年的大討論,現在獨生子女小夫妻,到底是去婆婆家過年,還是去丈母娘家過年。愛情和親情,一次次的被擺在天平上,往往做決定的是男人,承擔惡果的也是男人。
在大多數人心裡,相信都是認為親情重要。在此筆者所指的親情是父母,七大姑八大姨,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暫不列入考慮范圍。什麼養育之恩啊,懷胎之苦啊,幾千年來都被誇濫了。而愛情之美好,從古至今也沒停止過歌頌。同樣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該如何取捨?
二、真愛比親情更偉大,更值得珍惜
在此,筆者只坦承自己的觀點,並不認為自己一定對,但也不認為全錯。相信沒有人能給給出正確的衡量標准,只在個人看法不同。每個人所經歷的事情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觀點自然有所不同。在筆者看來,愛情和親情都很重要,但是愛情比親情要偉大。這里所說的愛情,指的是真愛,兩個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對方,為對方著想,不摻虛假、不包含金錢、美貌、權利的感情。
可能因為筆者童年境遇涼薄,所以對親情有自己的一番體會。說我冷血也罷,不孝也罷,一笑置之。覺得愛情比親情偉大並不代表會忽略親情,而是一種態度。
首先,親情是以血緣為紐帶聯絡的,而愛情,在產生之前,兩個人相互之間毫無關聯。
▲ 父母養育子女,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需求,只要是動物,基本都會這么做,算是一種本能。而在人類,是一種責任。一對夫妻決定生孩子,除了是繁衍後代的需求之外,也是他們內心的需要。
因為是自己的骨血,父母愛自己的孩子,而又因為撫養孩子健康成長是每一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所以每個孩子,享受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是他們的權利。在筆者看來,這個階段,孩子不欠父母的,反而如果因為父母的疏於照顧而對孩子產生任何心理和生理的傷害,都是父母的不盡責。
正因為這樣,筆者十分鄙視那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強調「自己養育孩子多麼多麼辛苦,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這樣的父母。這些是你們應盡的責任,既然決定把孩子生下來,就該料到這是個非常困難的任務,既然你愛你的孩子,就應該無怨無悔,老強調自己辛苦有什麼意義?筆者倒是認為,強調這些的父母一定都不是好父母。如果不願意負責,可以不要孩子。既然生了他,就得對他負責任。
這是所謂養育之恩。大家心裡都明白。可是我們將來誰又不會做父母呢?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事,我們也會為我們的孩子做。說母親偉大,我想也就是和父親相比吧,因為男人完全無法體會女人為了生兒育女所受的痛苦。可生孩子,是每一個生理正常的女人都能做到也幾乎都會去做的事,誰又比誰偉大多少呢?
現在很多人都在感嘆,沒有時間陪父母,不能在身邊伺候他們,什麼子欲養而親不在之類的。孝順父母是應該的,必須的,這是我們成年之後對於父母應盡的責任。可是如果把這份責任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那是絕對不可取的。同樣我認為如果父母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一切那也沒有資格在孩子面前抱怨「為了你我如何如何」,因為你首先都不尊重你自己,你把自己看成孩子的附屬品。同樣道理,如果作為子女,我們把自己看成父母恩澤下的產物,為了孝順不顧一切甚至自己的幸福,那就是愚孝。
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首先要為自己活著。你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你的人生有自己的意義。為了所謂孝順父母,怕子欲養親不待,把自己的大好年華和機會統統浪費掉,這樣有何意義?養育之恩不是這樣報的,養育之恩其實是傳承,是人類一代代繁衍下去的根本原因。如果把養育之恩片面的看做父母為你做了多少,你就要為父母做多少,那是沒有意義的,而且這樣你永遠也報答不了父母為你付出的一切。
親情沒有那麼偉大。它的前提是相互履行責任,至於和父母的感情有多深厚,這個因人而異。一對負責任的父母和一個孝順的孩子之間互不拖欠。如果覺得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大不容易,那請看他們的孩子正是這樣一把屎一把尿拉扯他們的孫子孫女。親情是這樣傳遞的。
▲愛情,則完全不同。相愛的兩個人在相識之前,是毫無任何責任關系的。你的男/女朋友對你好,那你應該珍惜、感謝他/她。因為他/她愛你,完全就是因為他/她愛你,而不是因為你們有著某種關系。他/她完全可以不愛你,而把這種愛和關懷給另一個人,他/她沒有愛你的義務,但是卻愛了你、疼了你,忍受你的缺點,為你做出犧牲,難道不偉大嗎?
這是一種毫無來由的情感,卻可以讓人為之生、為之死,並且尋得不易。親情是每個人都有的,因為沒有人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親情只有溫暖、疏離之分,(孤兒暫且不提,因為無怨無悔養大和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孩子的人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可愛情,也許窮其一生,有的人都很難體會真愛的感覺。有的是因為自己不會愛,不懂愛,有的是因為對方不珍惜。這是一種比親情難得多了的感情,如果你現在擁有,就一定要珍惜、再珍惜。
其次。父母只照顧了你前二十年或者前二十五年,而你的愛人要陪你走接下來的三十到五十年或者更久。
▲作為一個正常的人來講,就算是一直讀書,讀到二十五歲,再讀博士、博士後,也很少是完全靠父母的供給了,自己至少會打工、幫教授做專案來換取一部分收入。有的十八歲出去打工,早就不靠父母養育,甚至還會補貼家用。只有在生命的前十年,父母對你投入的心血較大,當你漸漸成長、生活自理,漸漸懂事之後,父母就不會再那麼費心了,你學的知識他們已經輔導不了,思想狀態大家都有了代溝,生活上他們只需提供一日三餐和必要的零花錢、學雜費等等。雖然說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但是參照上面的論述,你也會為你的孩子這樣做,這是人類的傳承。
▲而真愛中的妻子和丈夫卻不一樣。當他們愛上你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為你付出了。在接下來的三五十年當中,他/她會照顧你,陪你一直走下去。不要強調你為他們也做了什麼犧牲、做了什麼努力,因為真愛都是相互的。你沒法比較誰對誰付出的多一點。一旦開始計較這些,這也就是不算是真愛了。
結婚之後,兩個人相互扶持,男主外、頂著事業和生存的壓力,女主內,同樣頂著自己事業和照顧孩子的壓力。其實很難分清男人女人在一個家庭當中到底誰付出多誰付出少,每個家庭都是不一樣的。但我們必須得承認,這都是不容易的。
兩個人就這樣、相互承擔著一路磕磕絆絆,你出事,他為你擔心,他出事,你更是著急上火。一起養育了孩子,走過風風雨雨,不指望跟你享福,但求一生平安。到了老年,孩子大了成家立業為自己的前途打拚,陪在身邊的還是老伴兒。兩個人都健康那是最好,可是萬一其中一個病倒了,另一個完全就得負起照顧另一個的責任,指望孩子是沒用的。
所以我們經常見到這樣感人的場面,一對頭發花白的老夫妻,牽著手在公園里散步,或者是其中一個偏癱,另一個推著輪椅。少年夫妻老來伴,中間沒換過人,兩個人白頭偕老,這都是一生很難得的追求。
▲父母養育了你,等長大後你回報他們以關心、或者較好的生活條件,可是你的妻子或丈夫陪你走了一生的艱難路,享福說不上,總算沒吃苦吧,到老了你病了還要給你端屎端尿,喂水喂飯,你又如何來回報他/她呢?真愛其實都是不需要回報的,你也無法回報,你能給予的,就是你自己全身心的愛和同樣用心的照顧,還有珍惜。
所以,愛情,比親情要更偉大。不要說父母給了你生命。那又如何,你尚且沒有要求過他們給你生命呢。而且,你也會給你的孩子生命。親情是可以一代代傳下去的,可愛情,真愛,就死於兩人死的那一刻。
三、難尋的真愛
▲筆者是個愛情至上主義者。自己的姥姥偏癱之後,姥爺無微不至的照顧了她十多年一直到現在仍在繼續,短暫的請過幾個保姆都放棄了,姥爺照顧她一直是親力親為,一直到自己肺癌手術後,兒女們也都退休能夠分擔,才不那麼勞累。因為偏癱大小便失禁,姥姥要定時上廁所,見過老爺戴著老花鏡定鬧鍾的樣子,真的很感動。不論他脾氣、品格是否完美,能十幾年如一日的久伴病床前,已經是人生最好的伴侶。
另有,是同事的姥姥姥爺。她的姥姥去世後,姥爺因為悲痛欲絕,受不了這個打擊,竟然卧軌自殺。如此剛烈的老人,如此血肉相連的愛,怎麼能不讓人感動呢?
▲可是這種愛,到現在,越來越少了。我們的愛情,被金錢、前途折磨的無法喘息。有多少人,為了錢、為了少奮斗十年,離開一個真愛自己的人,投入到另一個人的懷抱里?愛情不是生命的全部?那是他們把愛情理解的太狹隘。愛情,並不只是花前月下的那短短半年一年的感情,愛情包括浪漫,也包括和你甘苦與共的決心和無悔的付出。
再次重申一次,我所說的愛情,是你們真心相愛,不論貧窮富有、健康疾病、順境逆境都生生不息的感情。至於現在人所謂「愛的是一個,娶的又是另一個」那種就絕對不是真愛。為了貪圖對方的美色、金錢之類的也不叫愛,是交易。
▲相愛,就結婚,不要以任何借口為自己開脫。覺得不能給她幸福?其實和你在一起就是她的幸福,別把幸福太物質化。父母不同意?你的人生要自己把握,你娶妻或者嫁人不是為了家人,而是你自己。那是你自己的生活,你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而那些不談愛情,就是為了找個伴兒,覺得時候差不多了隨便相幾個挑個合適的結婚的人,一輩子也沒法得到真愛的幸福。我無權說他們不會幸福,他們只是無法感受到與真心相愛的人在一起的那種幸福。現在,還有多少人看重愛情呢?找不到就自己一個人過,誰還有這種勇氣呢?在生活的困難挫折面前,大家都不想孤軍作戰,可是運氣好的人能夠找到一個性格相投的人,運氣不好的閃婚閃離,更差的還多了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世上無端多了一個受苦的生命。
四、真愛和親情永不矛盾
愛情還是比親情偉大得多,也比親情珍貴得多。其實筆者的這個結論對於今年情人節怎麼過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真愛你的人,不會讓你為難,在你們結婚之前,他/她會體諒你的任何難處。如果僅僅一個情人節不在一起過就跟你大呼小叫,順便找茬的話,這樣的愛人也不是真的愛人。筆者也只是藉由這個話題說出自己一直想說的話。每個人過的是自己的人生,不是給父母還債來的,只要盡心孝順,盡到最大努力,就足夠了。當然如果你也以同樣的熱忱和關懷回報你的愛人,你同樣也是不欠他/她的。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不欠別人地、理直氣壯地走好生活的路,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希望不愛的、交易的、武斷的婚姻少一點,再少一點,希望人人都能夠找到真愛。如果你現在擁有,請珍惜。
你自己看看吧
可以的
只不過是稽核手續麻煩些
比如說查家庭成分的時候
十周歲以上未成年子女,願隨另一方生活,該方又有撫養能力的,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變更撫養關系。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有關規定: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對子女撫養問題,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及有關法律規定,從有利於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出發,結合父母雙方的撫養能力和撫養條件等具體情況妥善解決。根據上述原則,結合審判實踐,提出如下具體意見:
15、離婚後,一方要求變更子女撫養關系的,或者子女要求增加撫育費的,應另行起訴。
16、一方要求變更子女撫養關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支援。
(1)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嚴重疾病或因傷殘無力繼續撫養子女的;
(2)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盡撫養義務或有虐待子女行為,或其與子女共同生活對子女身心健康確有不利影響的;
(3)十周歲以上未成年子女,願隨另一方生活,該方又有撫養能力的;
(4)有其他正當理由需要變更的。
孩子也有自尊的,不要動不動就罵他傻 。不然他就真的傻給你看。
⑶ 不受寵的孩子更孝順的原因
前不久挺火的電視劇《都挺好》,許多人是一邊看一邊心疼蘇明玉。明玉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最不受寵的就是她,母親寧願把房子讓哥哥出國留學,卻不願意花錢讓女兒讀大學。但明玉雖然不被疼愛,家裡遇到事卻總是出錢、出力最多的那個;相反,備受寵愛的兩個兒子卻只會在嘴上盡孝,實際上是啃老。
為什麼家裡越不受寵的孩子,長大後反而越孝順呢?
都說養不教父之過,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不僅僅要養育他們長大,對於他們的基本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味地去溺愛某個孩子,同時又百般忽略另外一個孩子,對於這兩個孩子的成長只非常有害。
⑷ 當初不被疼愛的孩子,為啥長大之後反而更孝順呢
前段日子去我姑家做客,姑姑說起來她的三個兒子,也就是我的表哥表弟,一臉感慨。大表哥是最不受姑姑他們待見的,反而格外有孝心。做了什麼好吃的就會給爸媽拿點嘗嘗鮮。反倒是姑姑最寵愛的二表哥,因為姑姑沒空給他帶第二個孩子跟父母翻了臉。要知道,他家老大可是姑姑從小帶到上小學的啊!
我發現不僅姑姑家如此,很多家庭都會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家庭里,越不受父母待見的孩子,長大後反而越孝順。這真是個怪現象。但仔細分析下原因,還讓人挺心酸。
不受待見的孩子已經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對任何人都如此,更別說對父母
如果用心理學來解釋這一現象,那就是,不受待見的孩子因為從小得到的父愛母愛較少,心裡安全感匱乏,小小年紀已經學會了如何察言觀色才能討好大人。不知不覺已經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這種人格的孩子會以別人的感受為主,忽視自己的感受。等自己長大了,對周圍的人都是一副“老好人”模樣,更別說是父母了。即使心裡受傷也會義不容辭地繼續孝順父母。
⑸ 為什麼有人說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
親子關系是人生的第一段親密關系。一般0-1歲半,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起親密的關系,這樣,ta才有安全感。一方面,ta會認為父母是最親的人,父母是可以依靠的人,有什麼困難都可以解決,因為父母就是他們的安全港灣。另一方面,由此ta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因為ta有依靠嘛,所以他會更勇敢地去 探索 世界。孩子在這段親密關系裡,不僅僅獲得安全感,也獲得父母對ta的接納和認同。這是很關鍵的。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ta缺乏這種接納和認同,在ta心裡,無論ta多大,其實都渴望被最親的人接納和認同。那麼,如果不被父母接納,ta就要更加努力地想讓父母接納,所以,ta的表現就是「孝順」父母,被人看起來,是孝順父母,討父母的歡心,當然ta內心究竟是怎麼想的,就很難說了。
這樣的孩子好像挺多的,最近熱播的【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就是那樣的孩子,在一個嚴重重男輕女的家庭,她不被父母愛。她成人以後,也只是被父母當成是賺錢的工具,源源不斷地給家裡寄錢。她雖然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苦,不過,因為她想讓父母接納她,愛她,說她好,就還是會「孝順」父母。
什麼是「孝順」呢?「孝順」沒有父母呢子女的平等關系,其實對子女來說很不公平。為什麼不講「愛」呢?「愛」是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發自內心的,父母對孩子的接納,以及孩子對父母的接納。而「孝順」這樣的關系,很難說是 健康 的關系。
希望孩子們能獲得父母真心的「愛」,也能去「愛」父母,而不是在不平等的關系裡去「孝順」父母。
孝順是一種心理疾病,來自於童年父愛母愛的缺失和內心的不安全感,幼年時受到過父母過多的苛責和壓迫,導致成年以後也永遠試圖去討好父母,努力獲取父母的肯定來滿足幼年時的缺口,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條真理,越打壓孩子、越苛待孩子,他們將來孝順父母的概率越高。相反童年得到過十足父愛母愛的人,反而在成年後沒有那麼孝順,因為他們得到過十足的愛和安全感,所以成年後不需要通過討好父母來彌補幼年的缺口。幼年時的安全感缺口過大時,人往往會把討好父母放在人生的首位,甚至超越了配偶和子女,這時就會產生扶弟魔和愚孝男,扶弟魔寧願吃糠咽菜苛待丈夫子女也要供養弟弟,以試圖獲取父母的認同感和肯定,這是她童年極度匱乏的;而愚孝男甚至會毆打妻子孩子來討父母歡心,這些都是童年的安全感匱乏所導致的變態行為。另一個說法「偏疼的孩子不得濟」也是從側面印證了這一觀點,幼年得到過十足父愛母愛的孩子往往並不十分孝順,因為他們幼年得到的愛足夠多,所以成年以後會優先考慮小家,更愛自己的孩子,這才符合人類百萬年發展的自然規律。孝順,從本質上講是宣揚君權統治的一部分,我以為,父母子女之間更應該講的是愛而不是孝順。
第一次看到問題感覺心酸。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背後的原因就是想得到父母的關注,用加倍的孝順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從而獲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本質上,跟三四歲的孩子為了得到媽媽的抱抱使勁哭一樣,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在原生多子女家庭中,老大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還沒有其他孩子,自然獲得父母特別的關注,第三個孩子也是最後一個,老來得子,父母的年紀和閱歷都豐富了很多,自然會有不一樣的看待。而老二由於自身不突出,或所處家庭位置,就可能會受到父母的忽略, 這就是「千年老二」現象。
一大把年紀了,還在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可見父母對兒童的關愛是多麼重要。
我認為這個現象的根源在於不被喜歡的子女更想獲得父母的認同感
對於多子女的父母,難免會更偏愛跟自己性格趨同的孩子,而對其他的孩子有所差池,比如性格開朗的父母就更偏愛開朗的孩子,心細的父母更偏愛乖巧的孩子等等。
對於幼小期的孩子來說,因為父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特別看重父母對自己的認可,所以父母的態度也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如果長期不公平地對待孩子,那麼容易造成處於弱勢孩子的自卑,逆反。
1.容易產生自卑感的孩子往往比較膽小、怕事。這種自卑感會讓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他會時刻察言觀色,因為只有這樣,他才不會更多地被父母斥責,如若能偶爾得到父母的表揚,那麼他會更樂衷於演變成父母喜歡的樣子。
久而久之,這種孩子就變得心思細密,謹言慎微,那麼在長期細致地觀察中,他會更了解父母的所需所想,真正自己為人父母後,也能理解了父母的這種偏愛,所以相對就釋懷了很多。因為這種性格的孩子往往都比較心軟,面對年邁的父母,就會更孝順一些。
2.對於幼時因反抗父母的不公平待遇逆反的孩子,相對來說都是特別有主見的,而且也是相對大度的人,雖然年少時對父母意見很大,但真正成人後,往往都是很孝順的人。
另一方面這種孩子成為命運的主人公後,他往往也會用更孝順父母這種方式來向父母證明父母當初他們的錯誤。
第一, 這里的愛是孩子感受到的愛,還是父母確實不愛孩子。如果說父母確實不愛孩子,孩子也確實感受不到愛,那麼不被父母愛的孩子孝順父母,概率是很低的。
第二, 客觀上說,父母不愛孩子的可能性會非常小,只是表達的方式會有些不同。就是說,父母都有愛自己孩子的動機,但愛的能力可能還不夠,有時會用打罵的形式來表達愛,這並不是說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父母沒有學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愛孩子。
第三, 父母打孩子,孩子雖然也會有不舒服,但骨子裡是相信父母是愛他的,所以,即使看上去,父母是不愛孩子的,其實孩子是感受到父母的愛的。所以這樣的孩子依然會孝順自己的父母。
第四,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下,有句諺語叫「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成立的基礎是棍棒底下是有愛的,如果沒有愛,只有棍棒,孩子不理解父母,不堅定的認為父母是愛他的,很難出孝子。
第五, 在有很多孩子的家庭,有的孩子可能相比較起來,沒有兄弟姐妹獲得的愛多,但也會更孝順,這樣的孩子有兩種可能,一是把自己當成了家長,他會和父母一起照顧自己的兄弟姐妹,當然他也會很孝順自己的父母。還有一種就是父母一直覺得他不好,他就是想更改父母的想法,就是要告訴父母「我是最好的」,不斷的用孝順父母來證明自己是好的。
(作者:陳一香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心理咨詢與心理成長系系主任)
為什麼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我個人覺得,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期待以自己的物質條件貼補家人,以得到他們的關注。
更多的原因則是因為不被父母愛的孩子,知道父母溺愛另一個孩子將來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倒不如說,其實是貼補被父母偏愛的人,期待他們對自己父母好。
大家去看看,但凡是父母特偏心家裡其中一個孩子的,是從小到大都一直執著地偏心著他們所喜歡的那個孩子。
小的時候,家裡的其他孩子可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爸媽不疼愛自己,於是乎努力地迎合著父母。
長大以後,對這樣的情況看得多,他們也就悟出,父母這樣將來只會更悲哀。因為那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必須為父母的將來打點好。於是乎,一直不停地以物質與勞力幫助著父母,盡自己的能力為父母解決後顧之憂。
其實,我總覺得這樣不太好。這樣,會讓被偏愛的那個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照顧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了貪心、懶惰的行為。
我上初中花了壓歲錢30塊錢買牛仔褲 被我媽發現了。她很生氣。覺得我亂花錢。吵我 我就跟她爭辯起來。然後我爸過來一腳踹肚子上。把我罵一頓。還命令我把褲子剪了。我哭著做完了。獨生女!現在我結婚了。不能算孝順。但是絕對不給家裡添麻煩。因為並不是所有父母都甘心情願為子女付出的!
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有些人會覺得是個偽命題,有些人會覺得心酸,有些人則唏噓默認。人們常常說愛是相互的,感情是雙向流動的,可是之所以如此提問,一定是周圍有如此的案例,甚至就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們可以把這道題的問法調整一下方向,「 為什麼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反而沒那麼孝順呢? 」 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明朗了很多,而且身邊的案例更多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得到父母更多愛的孩子不願意很好地孝順父母呢?在我看來, 原因有三 :
一、從小一直 無條件接收愛和給予 的孩子,很容易習慣這種 毫無保留的愛 ,覺得大人對自己的愛是 理所應當 、 輕而易舉 、甚至可以 毫無顧忌地索取並輕松獲得 。而一旦習慣了索取,卻沒能同時學會給予,如果父母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做到無時無刻地奉獻或是資源傾斜,抑或父母把愛分給了家裡的新成員,他反而更容易 嫉恨 、 氣惱 ,覺得父母所為剝奪了他作為宇宙中心的地位。因此,在他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則會認為,父母本應無私愛自己,天經地義,然後他們卻因為其他的事情減少了對自己的付出,反而會 怨恨 父母,「孝順」就不一定會是他們願意行使的義務。
二、都說父母的 愛是港灣 ,我們可以休憩、逃避,也可以盡享港灣的資源和優勢。被寵愛的孩子一定從小就有 爸媽給他撐腰 , 什麼事情都可以交給父母去完成 。不好好學習,爸媽花錢讓他上好學校;學校里不好好讀書,父母找關系幫他畢業;到了 社會 不好好找工作,父母利用人脈替他敲定一份鐵飯碗;在工作中不能好好處理跟同事上司的關系,父母出面送禮進行協調;到了適婚年齡,自己也不願意出力,就連找女友的私事也要交給父母,還常常跟朋友抱怨說,我爸媽都給我介紹的什麼歪瓜裂棗啊,真是受不了。所以,當 殘酷的 社會 現實 把自己的 玻璃心擊碎 ,這個時候又要回過頭來 埋怨 爸媽,想要他孝順,估計也就沒那麼容易了。
三、 越是親密的人,越是要對他發脾氣 ;越是外人,我們卻要展現美好的一面。這不僅是我們很多人的表現,更是那些從小就得到萬千寵愛的孩子對待父母慣常的態度。感情是會相互影響,但是它有時就是單向的。就像一個男生非常愛一個女生,可是極盡所能地愛了一個輪回,還是沒能得到女生的心,這種結局不美好的 情感 故事大家也都聽到過不少。而對待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即使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你,你也可能根本不考慮他們的感受而把自己的熱情、善意和愛心都給了別人,卻只因父母的幾句嘮叨就跟父母大吵,毫不在乎他們的臉面。
那麼, 不被父母愛或者說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多的愛的孩子,為什麼最孝順或者說是依舊對父母行孝盡責呢 ?那是因為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一直 想通過父母給予的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以及父母對自己的認可 ,然而父母總是把更多的愛和資源給到其他的兄弟姐妹。不管他們怎麼做,最後父母還是更多更「偏心「地愛著姐姐或弟弟,所以他們開啟了一條一直想要得到父母承認的漫漫長路。 小的時候靠乖巧,長大了靠的就是對父母的愛和順從 。他們想要得到父母的心,其實也就是對父母的愛的體現,一個善良有愛的孩子最想要得到的難道不是自己的爸媽給予的信任與認同嗎?所以, 他們依舊會愛,就像從未失去過一般 。
歡迎關注「 小玉米麻麻 」,跟我分享 育兒 途中的得與失吧!
說的非常好,究其原因,兩個方面,父母也是人不是神,也有喜歡的和不太喜歡的,當然老人都不會承認,無意之中父母會找各種理由從精力財力多方面傾斜個別子女,形成子女間的強勢與弱勢格局。另一方面,得寵的孩子養成多吃少出的習慣,失寵的孩子從小已經養成吃虧的習慣,總希望多做些贏得父母的認可,父母對個別子女的溺愛他們已經習慣和認可。 等到父母需要子女照顧時,從小養成的品質決定了多數得寵的孩子付出很少還覺得吃虧,相反不被父母愛的孩子卻樂於付出還覺得是應該。 這一切都是長期無意識中形成的,父母一般不會故意去偏心的。不應怨恨任何人。我父母認為我身體不好怕以後沒飯吃,有意無意的不讓我亂花錢,就是這個節儉的習慣我受益匪淺,而其他兄妹父母希望他們出人頭地給再多還是天天沒錢。父母最後還是靠我付出。
反正一句話 父母不愛的不看好的孩子往往不會找老人的錯,只會陌陌照顧老人
這個,說起來都是淚!我在藤椅上搖晃著,敲這篇字兒哈!父母不愛孩子,不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甚至打擊算計和迫害,導致孩子情商低無技能,無法融入人群,在 社會 上立足。他們想掙脫環境,但是有心無力,也不敢維護自身權益,因為反而會有損利益。雖然心裡不情願,不孝順又如何生存?在這種情況下,輿論還是站在子女一邊的,譴責不良父母。就說我的親身經歷,我爸虐待過我,讓他坐牢容易得很,我媽倒是一了百了,離婚就完了,我呢?他是殘疾人,出獄後,一起吃低保住小破屋,他去世後我再去找我媽,她很可能不會收留我。當然這只是假設,我隱忍下來,我媽也沒提離婚。我也曾經想過,他們為什麼不喜歡我,是我不夠好嗎?我做的好一點會不會得到他們的認可?我甚至做過一些違背常理的傻事來討他們的關心,後來死心了,忍氣吞聲只是為了少受氣。我們現在有兩套房,過著安逸的日子。因為這個事,我媽不敢逼我去做全職工作,只求我給她養老送終。
⑹ 越不討父母喜歡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越孝順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成人,等到我們長大,父母老了,這個時候就換做我們去給父母養老,這就是「孝」。百善孝為先,懂得孝順父母、長輩的人,他們的品性也不會差。不過,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長大後都懂得去孝順父母,有一些孩子不僅不懂得孝順,還不斷地去啃食父母,成為可恨的啃老族。
雖然說孩子孝順父母天經地義,但是做父母的也應該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不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這樣只會讓親子感情、手足情變得支離破碎。
⑺ 為什麼會有「對孩子越差,他們越孝順」的說法
在老一輩,尤其是在農村裡,經常會有一種對孩子越差,他們越孝順的言論,尤其是在農村,這種現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
長期不受父母喜歡的孩子,在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中,很容易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總是會非常注重別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內心的需求,到了父母身上就會變本加厲,總是小心翼翼的討好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可以得到父母的愛,就算小時候很受傷,長大以後反而會加倍的孝順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