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輕時怎樣做,到老了孩子才能主動孝順自己
年輕時怎樣做,到老了孩子才能主動孝敬自己?
說難也難,說易也易,做到兩件事,到老了孩子主動孝敬應該不成問題。
第一件事,無條件地愛你的孩子。
第二件事,無條件地愛你的父母。
先說第一件事,無條件地愛你的孩子。
樊登老師 說:要無條件地愛孩子。
1、無論你的孩子是俊還是丑,是聰明還是愚鈍,是優秀還是普通,都要毫無差別地愛你的孩子。愛你的孩子,不是愛他的優秀滿足了你的虛榮心, 只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而不是因為除此之外的任何原因。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溺愛在本質上不是愛。溺愛是不分是非,一味嬌慣;無條件的愛是是非分明,獎懲有度。
例如:當孩子打了人,溺愛的父母會說:「打了別人沒關系,我們有的是錢,可以賠醫葯費,只要傷不到自己就行。」
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會嚴厲地說:「打人是不對的,要向別人道歉,今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批評完了,依舊愛孩子,不會變,不會因為他做了錯事就嫌棄他。
如果你不能做到無條件地愛孩子,等你老了,孩子也會在你身上挑出一大堆毛病作為不孝敬你的理由,就像小時候你因為他的缺點不愛他一樣。
2、 內心拋棄掉「養兒防老」的觀念。
國學大師 曾仕強教授 說過:「 養兒防老不是件壞事情,但一定要強求就是不對」「只要你心中有所求,你就什麼也得不到」
是的,你只管真誠地愛你的孩子,懷著一顆無私的心全心全意地去愛你的孩子,「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你不求回報的時候,回報就來了。你越是求,就越是求不到。 這就是人性里的悖論。
再說第二件事,無條件地愛你的父母。
愛你的父母,無論他們貧窮還是富有,智慧還是愚昧;無論他們有再多的缺點,再大的不對。你只管想: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把我們帶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人世間,我們只有感恩。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重於言傳。 你怎麼對待父母,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天道輪回,孩子會學著你對待父母的樣子對待你。這不是迷信,這是真理。可惜,這么簡單的道理太多的人弄不懂啊。
答:努力學習,精緻自身,強身健體!
1、知趣老人受人敬愛!
2、努力學習,好學不倦,與時俱進。
3、改善生活,創造條件,精緻自己。
4、強身健體,風度翩翩,不添麻煩。
5、自尊自愛,自重自強,自娛自樂。
重要話講幾句吧,孩子將來待你們好不好,孝不孝,你們父母是最好榜樣,然後是 社會 上圈子看搭當人品,最後是自己老婆知識和素質,如果能達到以上三個條件,等你們以後老了不用擔心,你們孩子會主動孝敬你們。
說個故事,3個媽媽在井邊打水,一個長者坐在井邊的石頭上休息。甲媽媽說「我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都比不過他」,乙媽媽說「我兒子唱歌可好聽了,誰也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丙媽媽沒有說話,另外2個媽媽問她「你怎麼不說說你兒子?」
丙媽媽說「沒啥好說的,我兒子沒什麼特別的地方」,3個媽媽打好水,拎著水桶往家走,長者跟在後面也往回走。水桶真重呀,3個媽媽走走停停,不一會兒就腰酸胳膊疼了。
這時候迎面跑來3個男孩兒,一個翻著跟頭像車輪在轉,媽媽們看呆了;一個唱著歌,歌聲好聽極了;還有一個走到自己媽媽面前,接過水桶提著走了。
有個媽媽問長者「看見我們的3個兒子沒?」,長者答「3個兒子?不對吧,我只看到一個兒子」。
這個故事裡有4個成年人,3個孩子,他們的言行雖簡單,但 都明確表達出了各自的價值觀 。
價值觀是什麼呢?是信仰和態度。媽媽作為家長,在意的、看重的、想要的,就是她們的價值觀,很明顯,孩子的特長成了媽媽看重的地方,媽媽越引以為驕傲,孩子越表現的得心應手。
價值觀沒有好壞,不同家長的價值觀導致對孩子不同的期待,而孩子會在父母熱切的目光注視下一路前行。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開篇就提到了兒童教育的「三腳凳理論」,指出①父母明確價值觀②建立合理期待③尊重自身需求是對孩子施加正確教育的前提。
問題「年輕時怎樣做,到老了孩子才能主動孝順自己?」,我的答案是, 懂得正確呵護、疼愛孩子的人,必將獲得孩子發自內心的疼愛和呵護,親人之間互相疼愛呵護是很自然的事。
那麼從哪兒習得「正確地愛」呢,當然是從各種親子教育的書里,正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謝邀!
首先我要給你改變一下問法:怎麼做孩子才能孝順自己的父母?
這個問題,我認為凡是 父母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所謂差別就是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的問題。既然這樣,什麼時段兒女都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
沒有不孝順的爹和娘。
很早以前,沒有方法少生,一對夫婦生十幾個孩子,他們累的腰也彎了,背也tuo了,但是也要想辦法讓孩子吃飽,哪怕是一碗菜湯,稠的讓孩子喝,父母喝點湯水。
40多年前,我們老家發生了一件痛心的事。
一家八口全死了!原因是:丈夫給蘋果樹打農葯」落果」(據說這種農葯特別厲害),剩下了一點他背回家打打蚊子。妻子已經做好了一大盆雜面湯面,怕打上葯他在打葯之前把湯面端到裡屋炕上。就在外屋開始打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農葯從門簾縫落到了面湯盆里。
開始吃飯了,先吃的孩子和丈夫撈稠的吃,媽媽最後只喝了些湯湯水水。吃完了一家人開始肚子疼,第一個死的是媽媽,因為她最後一個吃只喝了點湯,吸收的快,最後一個死的是最小的孩子,因為他吃媽媽的奶水,其他人都在去醫院的路上和醫院里先後死了。
爸爸為了不讓孩子挨蚊子咬,沒想到把孩子們都葯死了!媽媽第一個死了,就是為了愛孩子多喝了幾碗面湯!
我不是要寫這件殘忍的故事,而是想說假若這六個孩子,父母含辛如苦把他們拉大,他們是否孝順呢?
孝順的孩子父母一分錢不留給他,他照常孝順;不孝順的孩子,父母給他一座金山他也不孝順!教養決定一切!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同事、鄰居、同學,有的家庭和和睦睦,父母明智,兒女孝順。
但是還有不少的家庭,為家務事打的不可開交,鬧到公堂?各說各的理,說了半天就是父母沒有理!有的父母老了,做事可能有偏差。但是他們也把你拉大成人,成家立業呀!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
我有一個大爺,四個兒子沒有一個孝順的。大爺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出來串門別人給我一塊糖,我放到嘴裡不捨得吃,回家吐出來給他們吃!
父母沒有給我留下一分錢,他們需要常年用葯治病,我們六口人要生活,孩子要上學。寧肯自己不吃也要盡力讓父母吃飽喝足。
妹妹在煙台,我經常跟媽媽說:」妹妹離你近,我離得遠,拍封電報給我,我三天才能到家。家裡的東西妹妹需要都給她,房子她要,拴上四個環也讓她抬走!」就這樣,父母在世她不來人不來錢,父母走了她來奔喪,一分錢的紙也不給父母燒!
一母生下幾百般!就是一個母親生下的孩子也不一樣!這與人的教養、素質有很大的關系!
孩子孝不孝順,不是父母哪個年齡段做的好與不好!他不孝順,父母給他留一座金山他也不孝順!
孝順父母必須有善心,愛心,孝心!否則」孝順」只是一句空話!
人老了後不要指望別人孝順,希望越多,失望越大。
人在年輕時,父母身體尚好,不需要過多陪伴,可以把精力用在工作和照顧孩子身上。
年輕時身體強健,精力旺盛,應該多學知識,認真鑽研業務,努力工作。
生活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不虛榮,不攀比,夫妻倆個互相關愛,互相包容。
父母的言談舉止,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盡量自己多陪伴孩子,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逢年過節,帶著孩子一起回家看望父母,父母年齡大了,盡自己最大能力照顧。不管在家在外,看到身邊有行動不便的老人,能幫就幫。
做自己該做的,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八十歲老年人,身體不能自理,疾病纏身,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吃喝拉撒睡都在床上。此刻,孩子也是四五十多歲,還要工作,還要照顧他們的孩子,每天勞累奔波,作為思維正常的父母你忍心讓孩子二十四小時床前照顧嗎?到了這天,去一個條件好的養老院養老,孩子們有空閑時間來看看都滿足了。
每個年齡段,都有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永遠不要道德綁架將來必須指望讓別人照顧自己,別人也要生活啊!
年輕不胡混,盡職盡責養護孩子,孩子的眼晴是雪亮的,給孩子做一個好向導,領正規路上,首先抓德性,無論做哪一行,德行不好都不行!
從來沒想過孩子是否孝順我的問題,我倒覺得我該感謝他。孩子的生命是我給的,但那是我的選擇,從不覺得是奉獻,也不覺得孩子該回報我什麼,相反卻因為這個角色收獲了太多。怕自己辜負了「母親」的稱呼,委屈了未經允許就被我帶到人世間的生命,所以我尊重和敬畏孩子,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共同享受生命中的彼此給予。
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媽媽,我所做的一切再正常不過,根本談不到偉大,更無需歌功頌德。我只管做好一個母親該做的一切,至於孩子將來如何對我,那是他的事。
換個角度,一個懂得尊重和敬畏孩子的媽媽,一定會收獲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身體力行,你是怎樣對待你年邁父母的,你老了,你的孩子就會怎樣對待你,記憶里母親每做一頓帶點油花的白面條總是自己先不吃,用沙鍋捂了端給村子另一頭的姥姥,隔三差五給姥姥洗頭,洗姥姥裹成三寸的小腳,洗裹腳布,把姥姥收拾得清清爽爽,後來搬到80公里以外的灌區,沒有電話,問候都是通過來往的人帶的,老家來人了,母親總問:我母親可好?答:你母親說你己經多少多少天沒回去了,問什麼時候回去?那時父親在外面搞副業,母親忙,走不起,毎每這時,母親總是紅了眼圈,偷偷抹眼淚,然後接下來某天安頓好家,凌晨3點多歩行出發去看姥姥,半夜三更再回來,一天一個來回,碰到生產隊集體改善伙食,做的肉面條和油餅,媽媽不捨得吃,總是從很遠的地方帶給姥姥。姥姥9丨歲過了,媽媽在脫拉機上褥了厚厚的草把姥姥接來家,伺候了一年多,回去後不久就去逝了,記得媽媽當時說過一句話,對你姥姥,媽沒有遺憾的了。
記憶里爺爺奶奶一直住三叔家,一直忙,抄沙地,種瓜,放羊,只要是生病了,父親就把爺爺、奶奶接到家裡,一則姐在醫院工作方便治療,再則,父親接過來也是伺候一段時間,爺爺、奶奶在家的時候,父親一直跟前跟後,每天讓母親開小灶給做好吃的,小碗端著,眼晴盯著,吃完了收碗,剩下了父親也不嫌棄自己吃了。爺爺、奶奶去逝都80歲了,去逝前的一段時間,都在我家住,父親端茶倒水,端屎倒尿一步不離伺候著。奶奶去逝時,父親一夜之間老了好多。多年過去了,就在今天用筆記錄這一幕幕當年的情景時,依然有淚流的沖動。就在剛剛,疫情期間被隔離在縣域的小弟回來了,給父親又重新拿遞頭刀給颳了頭,嫌我電推子推得不舒服,修腳還是後人會修,小弟給燙腳,修腳後走了。就在這不經意間,後人就跟上了,不用人說。
2. 你認為,怎樣才算是孝敬父母
定期帶父母去做體檢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幫父母完成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陪父母重遊故地與父母一起拜訪他們的朋友經常給父母拍照跟父親做交心的溝通帶父母去旅行認真回復父母的信息經常帶著愛人回家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親自給父母做飯解開父母的心結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要知道父母真正喜歡吃什麼仔細傾聽父母的往事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活動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給單身父母找個伴請父母去吃六餐讓父母對你有信心帶父母參觀你的學校或公司不要對父母指手劃腳帶母親去做美容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不要讓父母看你的臉色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讓母親穿得舒適讓父親穿得體面和父母一起去唱卡拉OK送給父母一個寵物教你的父母學會上網鼓勵父母設計家居環境和父母一起做家庭人事記帶父母看一場老電影讓父母經常見到子孫無條件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有些事,有些人,有些愛,都時經不起拖延的,好好地把握,讓我們生活中遺憾的事情少些,因為,有些愛是經不起拖延的。
3. 對於父母,怎麼才算孝順啊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謹慎遵守的。百善孝為先,行孝道不僅是作為兒女應盡的本分,也是在培養自己的福德。行孝,並不是說我們有多少錢才能夠行孝,也不是說有多少社會地位才去行孝,只要你真正的想去行孝,在哪裡,用什麼方式,都能夠表現出我們這顆孝心來,這個一定要落在心裡地上,在具體的事情上,那麼,行孝具體應該從哪幾方面開始去做呢?
一,悅親
悅親是養親的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在父母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無論我們的環境是順還是逆,都應該克制感情,以悅親為主。對於「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 亦敬之,」這是孝順父母應該有的態度。
二,幫父母做家務
佛說:孝順父母是最大的福田,我們在為父母做家務,其實是在為自己培植福報。想要學業順利、事業發展、婚姻幸福、都要先在父母這塊福田上下功夫,努力耕作。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在外地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那就更要珍惜這難能可貴的機會,多為父母做家務分擔辛勞。
三,禮敬父母
佛經中常說:父母是家裡的兩尊佛,我們要向禮敬佛陀,那樣禮敬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要知道我們的每一次頂撞,不耐煩,都會極大的減損我們的福報。永遠都不要和父母說:煩死了,真啰嗦,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等等這樣的話。這種行為言氣最傷父母的心,切記,在任何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要禮敬父母,尊重父母體會他們的感受。
四,對父母常懷恭敬之心
在父母面前要常懷恭敬之心,做人懂得禮敬退讓,也懂得心懷感恩,很多人覺得自己翅膀硬了,不需要父母照顧了,就不在理會父母,即使偶爾想起來,也只是象徵性的給父母買點衣服,送點錢,覺得自己孝順父母了,其實這種行為就是最大的不孝。真正的孝順不在貧窮,不在物質,不論何時何地,貴在那顆心。
五,給父母磕頭
這里告訴大家一個改變命運的訣竅,那就是給父母磕頭。曾經有一個人經常頂撞母親,甚至和父母對打,結果生活上出現了各種不順,頭莫名其妙的劇痛,想盡各種辦法治療就是好不了。後來,一位得道高僧告訴他,這是不孝順父母所造成的,讓他改過自新,回去給父母磕頭就好了。他知道錯了,回去後給母親磕了108個頭,頭痛的毛病立馬就好了。父母就是我們的根,如果我們對根不好,自己肯定也不好,營養輸送不上來。現在我們用跪拜的方式
4. 孝順的前提是順從父母嗎順著父母的心情才是孝順嗎
不是。父來母也有對和錯。源不分是非去順從那是愚孝。
首先你得要把自己與父母分開,你是你,父母是父母,你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念,自己的道德觀,不要讓父母用偏執的思想匡束你。
其次,理解他們。他們之所以要控制你說因為他們僅僅只能控制你,他們沒有安全感,一旦連你都不聽話了他們將會失去方向。
再而,樹立正確的三觀,評價自己以及父母的人格,地位,知識水平等等,弄明白這個家裡每個人的優缺點,去贊揚,去寬容,去體諒,去溝通,而後共同進步,讓這個家變得更好。
5. 孝順父母有前提條件
孝順父母有前提條件,是父母以身作則孝順長輩、在兒女幼時付出真摯的愛和陪伴、不成為兒女的拖累和負擔。
3、不成為兒女的拖累和負擔
即使再不願意承認,但現實就是如此:父母若能給予兒女物質或精神幫助,兒女往往會更孝順;如果父母不僅不能幫助兒女,反而成為兒女的負擔和拖累,那麼兒女多半會不孝。久病床前無孝子。當老人長時間卧床不起,需要兒女長期侍奉照料時,兒女往往會毫無耐心和孝心。
所以,身為父母長輩,也應該給予兒女多一些的理解和包容,盡量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保持平安與健康;另外,還要約束好自己的言行,別讓自己的不當言行和過激行為,影響到兒女的前程和未來,成為兒女後輩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6. 家長朋友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
謝謝邀請我來回答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所以,懂得孝順,是做人的根本。
第一,爸媽要孝敬自己的長輩。為孩子做榜樣。我們家裡不僅有公公婆婆,還有90歲高齡的奶奶,而且是老年痴呆。每天在院子里搞「」破壞」,花兒被摘了,盆兒被摔碎了,豆角還沒長大就被吃了……甚至剛掰下的玉米,奶奶都會把它藏在被子里。但是,公婆很忙,很少在家。我和愛人只有把她當成孩子。反復給她說,這不能吃,那不能吃。每天晚上去他房間床上看看,有沒有雜物在她床上。無論多忙,早上為奶奶准備一杯豆漿,一個雞蛋。奶奶飯量一直很好!無論多忙,晚上時候總是和她聊聊她以前的事情。這些她總記得很清楚!我兒子看在眼裡,也記在心裡。平時放假總和太奶奶聊天,逗她笑,像哄小孩似的。所以,父母的的孝心,直接影響孩子對孝心的理解。父母做到了,孩子也會是一個有孝心的人!
第二,留一個有關「孝心」的作業」
有一年母親節,我給我們班孩子留一個家庭作業,就是為父母洗腳。等到周一班會,我讓孩子們說說洗過腳的感受。很多孩子說著說著就哭了。農村家長地里活兒多,甚至半個月顧不上好好泡一回腳。孩子們發現父母的腳有的裂開了大口子,有的指甲很長卻沒時間修剪,還有的腳上長滿了老繭……最後孩子們都表示,今後只要有時間就要幫父母分擔家務,讓父母少為自己操勞。那麼,老師的目的達到了。培養了孩子對父母的孝心,也漸漸明白孝的含義。
第三,不溺愛孩子,並鼓勵孩子的孝心行為。在孩子為家長洗腳這件事上,有的家長直接說:不用了乖,你把學習搞好就行,我自己會洗。當孩子吃完飯想刷碗筷時,家長會說:放那兒吧!別耽誤學習,我來刷。當孩子把好吃的送到你嘴邊時,你會說:我不愛吃,你吃吧……這些不經意的話正在慢慢的腐蝕孩子的心靈
,他就會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我們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對於孩子孝順的表現要加於鼓勵,讓他有成就感。讓他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一個孝敬長輩的孩子。
總之,百善孝為先。生活中處處皆學問,老師做好孝心教育,家長做好言傳身教。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和嘮叨,孩子一定會成為有愛心,有孝心的人。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行為是教育的極致。只有自己以身作則,孩子們看在眼裡,經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這種善良和孝心會滲透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有孝心的人,一直以來我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奶奶在世的時候因為輕度腦梗造成身體行動不便,爸爸媽媽伺候了好幾年,一日三餐,夜間陪護,我看在眼裡,只要我有空我就陪奶奶幫爸媽分擔,陪奶奶說話聊天,後來懷孕生子不能上班,我就在家帶孩子伺候奶奶,吃飯喂葯,端屎端尿,孩子們聽在耳里,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但不會嫌棄老人,而且還會有時幫我一起照顧。中國有句俗話,「前有車後有轍」,相信只要以身作則,孝心就會傳承下去。
言傳身教。很多大人要求孩子有孝心,而自己對老人專制。每個孩子都是有孝心的。孝心分很多種,例如幫助大人做事。每年到春節前,家裡要搞衛生,孩子放假了,我一定會要孩子與我一起搞衛生。小孩剛工作時,發工資,給我紅包,我一定拿著。因為孩子的孝心從開始大人就要接受,那會延續。有的大人想孩子攢錢不容易,沒有拿孩子孝心的錢,慢慢的孩子就認為大人無所謂。孝心也扼殺了。
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要想讓孩子今後成為一個有孝心的人,最關鍵的是用實踐磨煉他,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現在孩子的事務基本由父母爺奶包辦,很難完整體驗到做事的過程性感受,那麼也難以體會到成果的寶貴和收獲的歡愉,更難以體會其中需要的付出和努力,那麼就沒有應當的責任意識,收獲和成果對於他們就像天上掉下的餡餅,唾手可得,於是不再珍惜自己擁有的和長輩給予的,變得自私自我,這樣的孩子對待物質是這樣,對待別人也會如此,包括自己的父母長輩。今後他不會是一個溫情的人,不會懂得關心自己的父母親人。父母年老需要他時,他掛念不起父母,因為從小都是別人寵著他,為他付出,他已經習慣了被愛,很少想到愛別人。《孟子》中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吃苦受累能培養一個人能力和責任心,所以只有磨煉他,讓他多獨立做些事,吃些苦,他將會是一個更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更有孝心的孩子。
百善孝為先,培養孩子的孝心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家長朋友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主要從以下幾點來做:
第一、千萬不要溺愛孩子,在蜜罐和溫室中長大的孩子,經不起一點風雨和生活當中的苦,受不了一點點挫折,他們在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更不懂得什麼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哪裡還會懂得孝心,所以父母對孩子溺愛是百害而無一利。
第二、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父母對自己的長輩孝順,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孩子所模仿,想讓孩子將來有孝心,自己要先做到哦!
第三、讓家長帶孩子多去參加一些有關「孝心」的活動,不管是社區,還是學校或 社會 團體有組織的一些有關孝心和孝順老人的相關活動,多帶孩子去參加,這樣能讓孩子多多理解什麼是孝心,如何孝順父母,對此的認識會更深,活動當中也更能體會出何為孝心!
第四、多讓孩子做家務的好處是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多做家務才能明白父母的不容易,這樣也就能多理解做父親母親的艱辛,通過做家務也能讓孩子自立,自強,當他的精神力量足夠強大,又能明白父母親的付出多麼不容易的時候,他就能真正的明白「孝心」的含義了。
總的來說,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去培養孩子的孝心,父母千萬不要怕孩子受點苦,受點罪,世上所有的愛都是越來越近,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越來越遠,你越早的放手,他越早成長起來,能更快的明白事理,懂得何為孝心!這是我的一些親身經歷,希望可以幫到你!
怎麼實現總體的盡孝行為,總體而言,分兩步走。
一是實現大部分人的生存問題,而且是在自己的家鄉能存活,留在家鄉建設。這個前提就是消費和收入水平大致均衡。
二是傳統教育,家長言傳身教。從自己做起。
為什麼是這兩點,而不是其他的具體做法呢?
因為,生存問題決定了大人是否要背井離鄉,是否骨肉分離。如果能謀生,活得好,誰又願意背井離鄉,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父母成為空巢老人。天天打電話,年年搶火車票就能解決孝順了嗎?
留守兒童是感受不到太多溫暖的群體。和父母不親,很多是由非父母的長輩帶大的。教育也有缺失。
生存難就會導致養孩子功利性,為了考好大學,好收入工作,好養老。
女兒養大嫁人要多聘禮的,有房有車才能嫁就是因此導致的價值觀。
所以,盡孝要有前提條件。
義務教育要到位,尤其是女孩的教育。好女厚德載物,家好三代。女孩好的家教教養,婆媳關系融合,彼此之間理解。家和萬事興。言傳身教,孩子們也孝敬父母老人。
女人之間天天在一個廚房斗,年輕時為老公斗,年老時又為兒子孫子斗。電視劇還以此題材演宮斗劇,職場劇和婆媳劇……如果教育素養夠,婆媳也是朋友關系,彼此之間還學習到很多陽春白雪的部分。生命潤養不息。
如果生存沒問題,女孩教育好,孩子們就跟著好,孝敬父母,工作生存沒有懷孕就裁員沒法升職,也會得到更多養育條件。
一個家庭好,大多家庭好, 社會 就會更好。盡孝心不僅僅是愚孝,只聽父母之命,如果父母有的觀點都看不到問題所在,鬧矛盾,如何支持?孝敬父母是最應該做的事。生活身心志趣都要培養,生命相互啟發理解。也不是假孝,買禮物給錢回家過年就是孝順嗎?多少人和父母身在心不在?
孝心是從心底里愛父母,關心他們的身心 健康 ,有原則有理解的愛與尊重。大人做到,小孩自然也能做到。
對於孩子的教育有很多的說法,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等等,都是說家長自己要做好榜樣的作用,還有一點就是現在比較流行的正面管教的教育。正面管教就是:對孩子的正面引導,講究的是不懲罰、不驕縱,和善而堅定的有效 育兒 ,既要和孩子有比較好的 情感 連接,又要樹立一定的界限。培養孩子的孝心也可以用到正面管教的做法,既讓孩子學會孝順,又不愚孝。
01保持穩定
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情緒化,也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貼標簽,什麼你什麼事都做不好啊,你怎麼這么笨啊,不要輕易給孩子下結論。盡量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正面,這樣你的教育才不會前後矛盾、南轅北轍。在培養孩子的孝心上也要保持前後的一致,不要你要求孩子孝順,自己卻對老人大呼小叫。
02行大於言
言傳身教也是這個意思,對於孩子來說你就是榜樣,他們會模仿你的言行,另一層意思是我們想讓孩子學會的能力和技能,是需要示範和練習的,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抱有一種「生而知之」的想法,可是又有誰一生下來什麼都會呢。孝順是什麼,又要怎麼做,你可以藉助小故事或者就是你自己的故事讓孩子知道、看到怎麼體現孝心。
03樹立界限
要跟孩子建立起愛的連接,卻也要有各自的界限,孩子小的時候也許會依附於你,但他終究是一個獨立的人,總有一天要振翅高飛,離巢遠去,如何從他的人生優雅的退出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孝心不等於道德綁架,家長不能以孝順為由要求孩子放棄自我,不管是對於我們自己的長輩或者我們自己,都要做那個讓孩子離巢遠去的大鳥。
對孩子的教育更多是表達你對他的愛,應該像三月的小雨,緩緩地浸潤進她的心田,卻不留一絲痕跡,讓她在春天裡發出嫩綠的新芽;你的愛應該像暖和的陽光,讓她沐浴其中,卻不會灼傷她的嬌嫩;你的愛應該像和煦的微風,輕輕拂過她的身體,讓她自由自在的搖擺;你的愛就應該像冬天的白雪,覆蓋住她的憂傷,幫她儲藏能量,積蓄再次出發的力量。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做父母的首先那樣做就好了。
孝敬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特別是當我們長大以後,走向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更多的風景,而我們的父母還在原地。所以父母的思想與行為方式和我們的觀念難免會有沖突,這時,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評論父母的不是。而要更多看到父母的辛苦付出,自己不就是父母的偉大成就嗎?這是多麼值得贊美的事啊!贊美感謝父母的付出,也是對自我的認可,比單純的感恩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會讓孩子對家族文化更加自信,孩子會做得更好 。
總之,經常幫助父母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你對待父母的態度,就是將來孩子對待你的態度。
為孩子樹立榜樣,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人。讓他們懂得孝敬長輩是我們中國
7. 中國孝道到底 是不是有前提條件的
只有在我國才談孝了,我覺得這有利於增進老人與孩子的關系。但現代社會里養老應該是政府的事啊。
8. 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有孝順的名聲,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孝順不僅僅是表面的,不僅僅是隨時滿足父母的心願,而是從心裏面,他說如果如果父母餓了就給他吃的,渴了就給他喝的而不從心裏面尊重他們,那這樣和養牲畜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要從心裏面尊重父母,孝順他們,但是父母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如果這樣作為孩子的態度應該是可以不執行,但是一定要恭恭敬敬,聽著他們說,不能頂嘴
9. 兒子孝順父母是否需要前提條件父母必須要先給兒子買房買車娶媳婦嗎
肯定是不需要的。當然不是的,當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那麼就不需要做到這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