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個民族大團結的故事》
1 滿,蒙,漢,達斡爾,各民族共同抵抗沙俄入侵
沙皇俄國原本是一個歐洲國家,同中國並不接壤,中俄之間還隔著三個封建汗國。從16世紀80年代起,沙俄軍隊越過烏拉爾山,向東侵入遼闊的西伯利亞,在不到60年的時間里,佔領整個西伯利亞。清軍入關時,沙俄乘機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強佔了尼布楚和雅克薩,在這兩地修築城堡,作為向黑龍江中游實行殖民擴張的據點。
盤踞在尼布楚和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經常四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例如,1649年3月,沙俄侵略軍頭目哈巴羅夫帶兵從雅克薩城沿江東下,來到一座達斡爾族人的城寨。他們向當地居民宣布:必須向沙皇交納「毛皮貢賦」。達斡爾族人頭目桂古達爾嚴正地回答:「我們向中國順治皇帝進貢,哪有給你們的貢品?」野蠻的沙俄軍隊進攻城寨,達斡爾人萬箭齊發,迫使敵人無法靠近。後來,敵人用火炮轟開一個豁口,沖進城寨。達斡爾族人寧死不屈,用梭標抗擊敵人的槍炮。沙俄軍隊血洗城寨,達斡爾族人有661人被殺害,有361人被俘虜,倖免於難者只有15人。米登多爾夫在《西伯利亞旅行記》上曾說:沙俄軍隊頭目嗾使士兵在黑龍江流域「燒烤孩子」吃人肉。這種滅絕人性的暴行,激起當地各族人民的憤怒,他們稱沙俄侵略者為「羅剎」,意思是「妖魔」。
清朝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國領土,沙俄政府置若罔聞,並且不斷向雅克薩增兵遣將,加緊武力擴張。為了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不受侵犯,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亂」之後,於1682年春出巡東北,視察防務,又從福建調來戰鬥力極強的藤牌軍,決心組織自衛反擊戰。
1685年春,康熙皇帝命令都統彭春、副都統郎淡率紅衣炮隊和數百名藤牌軍急馳赴璦琿,與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會師,然後,由水陸並進,直抵雅克薩城。
六月二十三日,彭春所率部隊到達雅克薩城下。彭春將一封用滿、俄和波蘭文字寫成的招降書,交給戰俘,送進雅克薩城。招降書痛陳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警告他們:「欲相安無事,可速回雅庫,於彼為界,……倘執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破雅克薩城,除爾眾矣」(《十朝東華錄》康熙三十五年)。沙俄侵略軍自以為城防固若金湯,對彭春的警告不理不睬。
六月二十五日,清軍「列營夾攻,復移紅衣炮於前,積薪城下,示將禁焉」(《清史稿·彭春傳》)。不一會,彭春一聲令下,但見炮聲隆隆,震天動地,頓時火光沖天,俄侵略軍在強大攻勢的壓力下,龜縮在城內,喪失還擊的能力,處於被動挨打的窘境。與此同時,清軍戰艦密布城外的江面上,截斷敵人的退路。經過激戰、沙俄侵略軍傷亡慘重。沙俄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走投無路,只好遣使赴清軍大營乞降。彭春對敵人採取寬大政策,將願意回家的敵兵六百餘人放回尼布楚,受傷者妥善安排治療調養。托爾布津羞怯交加,發誓不再到雅克薩侵擾。清軍收復被沙俄侵略者霸佔二十餘年的雅克薩城。
然而,托爾布津退回尼布楚後,遇上大批沙俄增援部隊。他慶幸絕路逢生,把自己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凈。1685年八月,托爾布津率領增援部隊,卷土重來。第二年正月,托爾布津再次侵佔雅克薩,並在城裡重築炮台,再建軍械庫和防禦工事,企圖長久盤踞雅克薩城。
1686年二月,康熙皇帝命令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准備充足,率軍再次驅除沙俄侵略軍。七月,薩布素率清軍進抵雅克薩城下,並在城外「掘長塹,立土壘」,圍困敵人。在圍困期間,清軍不斷用重炮猛轟城內敵營,托爾布津中炮身亡。自1686年七月至1687年春,沙俄侵略軍被圍困在雅克薩城內達半年之久。為了躲清軍的炮火,敵人只得鑽進地穴。地穴陰暗潮濕,缺水斷糧,疾病流行,大多數人喪失了戰鬥力。八百多人的一支部隊,最後只剩下66人,只好投降。中國取得了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徹底勝利。
雅克薩之戰的敗訊傳到莫斯科,沙俄攝政王索菲亞公主(彼得一世之姐),被迫派專使赴北京,向清政府遞交國書,請求停戰。「乞撤雅克薩之圍」,表示願意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清朝政府答應了俄國的要求。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談判。經過平等協商,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2 滿漢軍民共同抗英
海齡
海齡(?——1842年),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鎮江,英勇抗英著名將領。郭洛羅氏,滿洲鑲白旗人。原為山海關駐防驍騎校,後任直隸張家口協守備。嘉慶十八年(1813年)八月,李文成領導天理教在河南滑縣發動起義,建立農民政權,直隸長垣、東明,山東曹縣、定陶、菏澤、金鄉等地,紛起響應。九月,海齡隨同直隸總督溫承惠前往河南鎮壓李文成,因「屢著戰功」,此後擢升都司、游擊、參將、副將、總兵。道光十五年(1835年)遭琦善奏劾,降為二等侍衛,充任古城領隊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授西安右翼副都統,九月調任江寧副都統。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軍侵佔定海,沿海北上白河,威脅京師,於是「天下紛紛議海防」,內河長江亦戒嚴。十二月,道光帝調海齡為京口副都統,並諭其「飭副將巡圌山,操炮練兵,以防京口門戶。」①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海齡抵鎮江赴任後,認真操炮練兵,積極從事京口備防。他從當地滿營一千一百八十五名官兵中,挑選八百名,加以操練,逐一指授臨陣機宜,訓練三個月,官兵皆知踴躍奮勵。並且,親到圌山,督率水師官兵,演放炮位,令其在沿海要隘,時常稽查英軍漢奸,還在象山東碼頭隘口,安設大炮四位,逐日演放,藉資熟練,以壯聲威。當時,他奏請「將沿江通商碼頭,暫時封閉」②,受到裕謙抵制,指出其「封港之議,徒有礙於安分商漁,而於杜絕接濟英船等弊,仍未得其要領。」③
同年八月,定海再次被英軍侵佔,鎮海、寧波相繼失守,兩江總督裕謙殉國。九月,海齡親率左右翼沿焦山而下,查看大江形勢,他認為焦山一帶只有旗兵一千六百人,不敷守御。便立即請求給所屬營兵預支半年錢米,「卒頗感之」④。並奏請添兵,增強設防。道光帝詔諭兩江總督牛鑒體察情形調派,毋誤事機,但牛鑒卻「以無庸駁覆」。⑤海齡不顧其阻撓,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一再奏請招募水勇在鵝鼻咀、圌山要隘,雇船隻,扎木排,攔江堵截,以期「水陸交嚴」⑥;並檄調四百名驍勇聞名的青州兵,屯駐京口南岸東碼頭,堅守炮台,以截陸路;同時還令京口副將孝順武、參將陳慶祥、游擊李澄,塞斷江口小港,以阻止英軍前進。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初,吳淞失守,英軍進入長江,江南各口防務癱瘓,「賊(夷)至官逃,舟臨兵潰」。英軍由圌山進逼鎮江,牛鑒、齊慎駐兵丹陽,互為瞻顧,不圖固守。六月五日英軍至鵝鼻咀,次日牛鑒帶兵一萬餘人到鎮江,即命道府延請富戶勸捐十二萬金「迎犒夷師」。住了一夜,便匆匆逃往江寧。海齡堅決反對牛鑒犒師妥協,竭力主張守城抵抗,「不與一議和事」⑦「獨謂宜力戰」⑧,並貼出告示,申明英軍如敢侵入,「本副都統立即提兵出擊」⑨。
海齡採取閉城固守策略,保衛鎮江。在英艦抵金山之前,就開始作防禦准備,禁止運河通航,強令城內居民遷徒內地,從四鄉收集家禽、生豬和各種食物,供給城市守軍和城郊軍營,並將旗營官兵和青州兵調入城內,添布四門,並添設槍炮,晝夜嚴加防守。閉城後,海齡做了一定的肅奸工作,但因嚴厲阻止難民遷徒出城,並持民族偏見,肆意擴大索奸,造成滿城亂捉亂殺,一度引起恐怖和混亂。
六月十二日,英軍登岸攻城。當時,英軍集中一萬二千人,其中包括海軍陸戰隊在內的九千人,具有所謂「高度的作戰效能」,而且,大部分士兵有毛瑟槍裝備,又配備炮隊,其他各類軍用物資,也應有盡有;而海齡守城,只有旗兵二千四百人,其中當地旗兵一千二百人,青州兵四百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槍。敵我力量對比懸殊,敵人顯然佔有極大的優勢。
海齡發揚中華民族英雄氣概,無懼敵人優勢兵力,領導軍民保衛鎮江,堅決抵抗外國侵略勢力。他「親冒 矢石」「點兵上城」,並「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磚石」⑩,准備與侵略軍進行巷戰拼搏。守軍炮兵勇猛發炮,轟擊登岸英軍。侵略者說:「中國軍隊發來的炮火,曾對我方前進的船隻,給以致命的打擊。僅在十分鍾左右的戰斗過程中,我方十六名海員和八名炮兵都受了傷。」⑾當時,城外各地則由參贊大臣齊慎和湖北提督劉元孝帶兵防守。為了扭轉圍困局面,海齡曾一度派兵出城出擊。但在出擊失利後,便一味閉城自守,而且,對發動組織居民、鄉民助守也很不力。當齊慎、劉元孝敗退之後,英軍便於十四日全力攻城。海齡決心死守鎮江,與城共存亡。他親駐北門城樓,相機調度,並令協領武忠阿帶領青州兵,馳赴接應。
對海齡指揮堅守北門的戰斗情景,當時一位目睹者是這樣記載的:
「時余兄弟各持糗糧為走計,……望見北門城下槍炮火箭互相噴薄,白煙競射,濃霧旋蒸,想其下積屍如麻矣。竊幸我兵猶在上風,冀其或勝,但不知此是何兵,乃敢與之相抗如此,後詢之土人,則青州兵也。……俄而槍炮頓息,北門敵樓火發,……其上則郁為青煙不散,洵所謂遙望層城,丹樓如霞矣。……樓火未半,迤東一帶,堞間火箭又起,城上兵猶與之交射,良久則東城樓畔,火箭叢集矣。環顧城頭,不見一兵。惟夷人攻擊處,有兵數十伏堞間耳。時登山而望者,數十百人,……余知城必不守,急令人喚余弟出走,……至一山頭坐石上,回望城中,東城堞間守兵,猶發鳥銃火箭,知城猶未破也。」⑿
當時的侵略者也說:其登城部隊「利用雲梯登上了城牆。這支部隊沿著城壘分布開來,聲勢浩大,……滿軍仍然一點不怕。同時,城外我軍炮兵及步兵的炮火,不斷對著城門實施射擊,滿軍亦絲毫不見動搖。在一個相當時間以內,滿軍繼續勇敢地堅守在城樓上防守的地點,並守住城牆上每個城垛,從而保衛著通向城樓的通路。就是這樣,敵軍乃使我軍蒙受若干損失,他們並以極端堅決的態度,在我軍暴雨般的槍彈向其進攻之下,守住通向防禦工事的旁門。」⒀
在保衛鎮江的激烈戰斗中,驍勇善戰的青州兵,非常英勇頑強,被稱為全軍的「軍鋒」。當時人記載:「夷人登城,是取書院所貯修城長梯十數張,蟻附而上,時城中以青州兵為軍鋒,奮勇向前,槍炮競發,夷人墮梯者紛紛,乃略無退阻,攀堞者愈眾,旗兵怖而走,青州兵眾寡不敵,死者十七、八,城遂破也。」⒁在城內短兵相接,青州兵與侵略者拚搏尤其頑強,英軍攻打北門,受到青州兵沉重打擊,後來,侵略軍竄至南門,數十青州兵主動配合當地旗兵,與侵略者進行極為激烈的巷戰。整個巷戰中,青州兵狠狠打擊了敵人,但自己也付出高昂代價。當時人說:「青州兵巷戰,殺賊(侵略軍)數百,被殺者亦二百餘人。」⒂
當英軍用炸葯炸開西城門後,第十八團和四十九團沿著西門城壘,進攻城區。海齡親自帶領旗兵前往堵擊,戰斗非常激烈,他身受重傷,仍堅持戰斗。後來,旗兵撤退到旗營。在戰斗的危急關頭,海齡在旗營大聲疾呼地作戰地動員演說,鼓勵官兵做英勇戰士,血戰疆場,決不在侵略者面前苟延殘喘,他號召:「寧可自殺,決不投降!」⒃並且,親自帶領旗兵與英國侵略軍第十八團和四十九團進行殊死戰。連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滿兵作了一次最頑強的抵抗,他們寸土必爭,因此,每一個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⒄甚至在房子里也發生戰斗。海齡率領守軍奮勇抗戰,堅守兩日,打死打傷敵軍,據侵略者自己統計共有一百六十八人⒅。最後,守軍「拒絕投降和寬待」,全部壯烈犧牲,海齡自己自焚殉國,妻與孫同時死難。當時人贊揚海齡為「近日之矯矯者」,連侵略者也把頑強抵抗侵略的鎮江守軍稱為「保家衛國而光榮犧牲」的「英勇戰士」。
在全軍犧牲的殊危條件下,英雄的青州兵仍堅持戰斗,高呼打擊侵略者,他們無愧為中華民族的驕傲。正當「東西北三城樓,俱被焚燒,賊乘勢攀躋,……獨青(州)兵奮勇格殺,至血積刀柄,滑不可握,猶大呼殺賊。呼未己,而賊之由十三門登者,已蜂擁蟻附而至,猶復短兵相接,騰擲巷戰,擊斃賊且數十百人。直至全軍盡潰,力不能支,始奪門以出。」⒆他們的頑強抵抗侵略精神,受到當時鎮江人民的崇高評價,他們說:「自軍興以來,調防兵多為民病,獨青州兵與民相親愛,民恃以無恐,故戰死而民思之不置」⒇;並熱情贊揚他們不屈不撓的頑強戰斗精神,表現著中華民族「忠義之氣之常存於天壤間」一。
鎮江保衛戰,是中英鴉片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英國侵略軍投入這次戰役的力量,比歷次在中國戰場所投入的力量大得多;而他們在這次戰役中所遭受的損失,也比以往任何戰役都慘重。鎮江軍民英勇抗英,在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史中寫下了光輝一頁,而且,震動了當時的歐洲。恩格斯曾經極其熱情地贊揚鎮江抗英英雄們的「勇敢和銳氣」,歌頌他們「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人」,並且,指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二
鎮江被佔領後,英軍發揮其傳統「海盜」的野蠻獸性,對鎮江人民進行滅絕人性的報復和空前瘋狂的掠劫、燒殺,把鎮江洗劫一空,淪為廢墟。當時鎮江人民含著血淚曾對這群野蠻「海盜」進行強烈控訴。他們紛紛指出侵略者「毀城垣,焚衙署,縱黑鬼姦淫婦女,道路死傷枕藉。」三「婦女聞叩門,往往自戕,身殉者無算。奸民或導之,比戶劫略,無家不破。」四「斫門劫略,乘勢奪取,擔荷不勝,車載以返。」五「西門橋至銀山門,無日不火,市為之空,城鄉皆被蹂」六,「火焰沖天燒不斷」「各家鋪戶盡遭殃」「西門一帶更凄涼,大廈高樓變火場,只見路途堆瓦礫,難分巷口在何方。」七就連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招認:「只要是真實的回憶,就可覺得這顆心很難說是有人道的了。但即使是心腸最硬、資格最老,以殺人越貨為生的人,看到這種悲慘景象也不能無動於衷的。」八侵略者之所以如此野蠻的血腥報復,如此空前瘋狂的洗劫、燒殺,決不是偶然的。這完全是由其整個殖民掠奪政策的本質決定的。正如當時恩格斯所指出:「英軍作戰時自始至終採取了極端殘酷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和引起這次戰爭的走私貪欲完全相符的。」九
鎮江人民在水深火熱中,沒有祈求神天上帝,也不指望人間皇帝,他們把解除自己切身災難的希望寄託在當時能夠反映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英雄身上。當他們聞訊重新起用林則徐的時候,無不歡欣若狂,「人人舉首欣相告」十。其實,已被道光帝革職查辦的林則徐這時正在西戍途中,暫住西安調治病情。不過這個傳言,卻十分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鎮江人民對近代中國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充滿著無限懷念和敬慕之情,把他看作善於有效地領導組織當時中國人民進行反殖民斗爭的真正「天兵」!
(黃保萬)
①《鴉片戰爭》,神州國光社,第4冊,第692頁。
②③《鴉片戰爭》,神州國光社,第6冊,第373頁。
④⑤同上,第3冊,第55頁。
⑥《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中華書局,第3冊,第1645頁。
⑦《鴉片戰爭》,神州國光社,第3冊,第53頁。
⑧同上,第217頁。
⑨同上,第75頁。
⑩同上,第79頁。
⑾《鴉片戰爭末期英軍在長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94—95頁。
⑿《鴉片戰爭》,第3冊,第80頁。
⒀《鴉片戰爭末期英軍在長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206頁。
⒁《鴉片戰爭》,第3冊,第80—81頁。
⒂同上,第105頁。
⒃《鴉片戰爭末期英軍在長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217頁。
⒄《鴉片戰爭》,第5冊,
3 高山族和漢族共同抗擊帝國主義入侵
高山族是台灣最早居民的後代,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根據考古發現,距今二、三萬年前,台灣就有原始人類在活動,三、四千年前中國大陸的新石器文化已傳入台灣,台灣新石器時代的居民主要來睚中國大陸古越人的一支。說明在很早的古代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已開發了台灣並逐步開展與中國大陸的密切聯系。根據文獻,公元230年,三國時代的吳國孫權曾派將軍率領上萬人到台灣,並帶回千人到大陸,此時的高山族先民過著母系氏族社會的生活,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高山族到七世紀初處於原始社會階段,開始農耕、畜牧,種植五穀,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結繩記事,不知歷法,學拜山神、海神。十一世紀時,宋代正式在台灣設治,將澎湖隸屬福建省晉江縣。元代開始高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歸屬泉州路的同安縣。到明代時,高山族除部分過著原始生活外,其農業、狩獵業都有進一步的發展,開始用鐵鏃,並與大陸沿海居民進行貿易活動。從十六世紀中葉之後,大量的漢族人民遷居台灣,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台灣西部沿海地區的高山族的社會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幫助高山族改進農業生產技術,開展貿易,設學校等,平地高山族開始進入封建社會。高山族人民在開發台灣的同時,還與漢族人民一道共同抵禦外國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早在1563年日本海盜(倭寇)侵入台灣基隆,高山族地區受到破壞。1593年日本封建統治者要高山族朝貢日本,高山族人民堅決拒絕。在1602年之後的二十多年裡,日本海盜多次侵犯台灣,均遭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抗擊而敗逃。
1642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台灣,對當地居民實行殘暴的掠奪,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多次進行反荷武裝起義,其中以郭懷一為首的起義斗爭給荷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661年,高山族和漢族人民積極支持鄭成功,歷經九個多月的艱苦戰斗,打敗了荷侵略者,收復了台灣,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直到1895年共212年。這期間高山族人民繼續不斷地抗擊外國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失敗,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訂立馬關條約,日本強行霸佔了台灣和澎湖列島,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漫長的50年裡,英勇不屈的高山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起進行頑強地斗爭,為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其中1930年的霧社起義,顯示了高山族的鋼鐵意志,300多人的武裝起義隊伍,在一小時之內把130多個日本侵略者全都殲滅。 1945年8月中國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台灣歸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在台灣設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國民黨政府到台灣至今。
4回民支隊 抗日戰爭爆發後,冀中地區勤勞勇敢的回族人民迅速組織起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武裝隊伍。
1937年9月下旬,河北定州市回族青年的劉文正(陳村營村)、馬永恩(號頭庄村)、馬國忠(楊家橋村)、白振武(唐家莊村)、白仲慶等,在中國共產黨員肖秉鈞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定州(原定縣)、安國一帶組織起了「回民抗日義勇軍便衣隊」和「回回鐵血抗日救國隊」,隨後又吸收了冀中各地回族指戰員組建了「人民自衛軍回民幹部教導隊」。隊伍主要以回族青年學生和青年農民組成,約350餘人,在冀中平原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斗爭。
1938年1月,馬本齋在家鄉獻縣東辛庄組建抗日武裝----回民抗日義勇隊。同年3月,以馬仲三為隊長的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成立。同月,馬本齋率部到河間與馬仲三部合編,組建了「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約200人。馬本齋被委任為隊長,馬仲三為副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
1938年6月,人民自衛軍回民幹部教導隊與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合編,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為總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馬仲三為副總隊長。總隊分三個大隊,有馬永恩,馬國忠等擔任隊長,馬永彪、馬進坡、馬義、馬鳳舞、劉華林、白振武、馬德等分別任各中隊隊長等職。8月,回民教導總隊到河間縣沙河橋鎮整訓。不久,冀中軍區派丁鐵石任回民教導隊政治主任。
1939年7月,回民教導總隊改稱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隊伍進行了艱苦的系統軍事訓練,指戰員軍事素質大為提高,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野戰部隊。
1942年7月,回民支隊轉戰冀魯後,中隊長白振武帶武工隊返回冀中,繼續堅持斗爭。武工隊活動在交河、獻縣、建國地區,以隱蔽的方式,發動群眾擴大武裝,打據點,攻崗樓,打擊敵人。
1945年12月下旬,金民、馬進坡率回民支隊幹部從陝北返回冀中。金民、馬進坡及回民支幹部到冀中第八軍分區,以本齋大隊為基礎,組建冀中第八軍分區回民支隊,支隊長馬進坡,政委金民,副支隊長白振武。
回民支隊使用過的臨時指揮部遺址
1944年春,文新縣大隊回民中隊、肅寧縣大隊回民小隊及四十二地區隊的回族戰士,合編為冀中第九軍區回民大隊。馬志新任支隊長兼政委。
1945年5月24日,回民支隊參加了第一次勝芳保衛戰,與敵激戰7晝夜,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殺出了回民支隊的軍威。
1945年下半年,以定州大隊回民中隊為基礎,將藁城、無極等縣的回民武裝合編成立了冀中第七軍分區回民支隊,支隊長金清波。
1946年初,冀中第十軍分區將安次、固安、永清等縣縣大隊的回民武裝抽調出來,全編為冀中第十軍分區回民大隊。大隊長劉曉峰,教導員馬寶臣。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以三十萬大軍圍攻中原解放區。為了發揚冀中回族人民英勇頑強、敢於戰斗的革命精神,保持回民支隊這面光輝旗幟,重新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支隊。7月,冀中第七、八、九、十軍分區的回族武裝,與從陝北返回冀中的八路軍回民支隊的部分幹部戰士,在大城縣大尚屯合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鳳舞任支隊長,白振武任副支隊長。
回民支隊成立後,先後參加了第二次勝芳保衛戰、青滄戰役、子牙河東戰斗和南減河等戰斗,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部隊。
1947年3月,8月16日,在子牙河東禪房戰斗中,副支隊長白振武英勇犧牲。回民支隊和冀中軍民在任丘縣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1948年1月中旬,回民支隊和冀中第十軍分區七十五團、七十八團出擊大清河北,連續攻克雄縣、霸縣、昝崗、牛駝、白溝等城鎮,橫掃大清河沿岸堡壘20多座。國民黨河北保安部隊王鳳崗部在大清河苦心推行的"三角暗碉、點線封鎖"戰術徹底破產。5月,回民支隊調到第九分區活動,參加了徐水縣白塔鋪伏擊戰和北常堡阻擊戰,消滅了大批敵人。10月下旬,國民黨傅作義部襲擾石家莊,企圖突襲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隊協同冀中第九軍分區獨立營,在民兵的配合下,擔負保定至張登、溫仁一線的阻擊任務,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形式,阻敵3天,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11月上旬開始,回民支隊和冀中軍區部隊圍攻保定市,22日敵人棄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隊進駐保定市,擔任市內警戒任務。
1949年8月,河北省軍區成立,回民支隊改編為河北省軍區獨立警備二團,仍駐保定,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番號撤銷。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編入六十八軍開赴朝鮮戰場。
B. 新婚祝福詞
1、喜字請柬揚喜慶,映照愛情的甜蜜;鞭炮歡笑散熱鬧,新人嬌俏如花綻;相濡以沫攜手牽,譜寫生活的浪漫;我心祝福甜蜜送,高喊幸福的口號:祝你們相親相愛,一生一世永相依!
2、夕陽西下的美好,戀人相擁的溫馨,新婚燕爾的依戀,新生嬰兒的的喜悅,老人相依的永恆,久別重逢的感動,祝福真心的朋友永遠幸福、快樂。
3、春風和暖舞祥瑞,張燈結綵迎新人。新郎玉樹臨風好,新娘百里挑一俏。雙手相交今生定,兩心從此永相依。新婚快樂,願君與另一半甜甜蜜蜜一輩子。
4、原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視福你今天牽手伴侶踏上新的人生路,從此風雨無阻彼此照顧。原你和你的另一半白頭偕老幸福永駐,平安美滿比翼共度。
5、一樹碧枝吐芳香,一池春水展新顏。一對新人堂下站,一雙父母樂開懷。一次交杯一世愛,一番對拜一生情。從今鴛鴦沐愛河,自此鶼鰈結伴舞。恭祝新婚快樂,恩愛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