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魚膠放什麼好

重陽節魚膠放什麼好

發布時間:2024-08-22 15:59:47

Ⅰ 廣東客家人喜歡吃什麼呀

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做紅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東西」,每種小吃幾乎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反映了一種習俗。 正月元宵節 元宵節客家人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咸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在元宵節或早三幾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廳的樑上懸掛大花燈籠,並請親朋好友前來吃灑祝賀,期間戶主抱來去年出生的男嬰先向先祖神位參拜,接著參拜長輩,長輩給「利是」表示祝願,完畢後眾人開懷暢飲,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將名字注入族譜。一般是一個兒子掛一個燈籠,哪個圍屋掛的燈籠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興旺。 二月二 取下花燈,燒過年貼的對聯、「利是」,清理、吃完過年時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備開春干農活。 三月清明 這一期間野艾草比較鮮嫩,客家人就采來做成糍來吃。清明過後,就開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語說:「吃了野艾糍,肩頭磨得損。」 四月八 也叫水節,立夏節,因為是在表黃不接的時候,過節吃的食品較差,大多數吃的是傑米粉與麥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以表示紀念屈原,還吃釀苦瓜和用剛收成的黃豆做的釀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農作物的收成與下半年的耕種已基本結束,有喜慶豐收和放假休息的氣氛,這天家家戶戶磨豆腐、吃鴨子,還要吃多種做法的新鮮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月餅、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餅、田螺都表示團圓,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過節。以往還有放孔明燈作娛樂的傳統。 九月九重陽節 也叫鬼節,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這天進行。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 客家地區有句話叫做「冬(冬至)大過年(春節)」,意思是比春節還要隆重,因為秋收冬藏,農事已畢,一年耕稼,豐碩喜人。這天吃的小吃是蘿卜糍,由於這時天氣寒冷乾燥,所以客家人都在這一時節臘豬肉、腌鹹菜等,准備過春節,這天臘的豬肉可保存較長時間。 春節(過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不出遠門,忙著准備過年的食品、迎接遠歸的親人。過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籠糍,還有紅燒肉、釀豆腐等客家菜。特別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遠都要趕回家吃「團圓飯」,與親人團聚。 【客家釀三寶】 釀苦瓜、釀辣椒和釀茄子集於一盤,色澤各異,形態美觀,味道獨特。 【菜乾扣肉】 師傅將五花腩500克腌制入味,炸至甘香、微黃,與浸至稔綿的芥菜乾同燉90分鍾。由於採用的是河源芥菜乾製作,味道香濃,吸收了花腩的油脂,口感不肥膩,突出菜乾的原始香味和花腩的甘味,是對客家名菜梅菜扣肉的創新 【東江魚丸】 另外,還可以用大蝦、鴨腎、本港(惠陽澳頭港口出產的魷魚,當地人簡稱本港,質量最好)、火腿等料切碎與魚膠撈勻,搓成魚丸,叫「百花魚丸」。 【東坡肉】 東坡肉:又叫「扣肉」。相傳蘇東坡貶謫惠州時,十分喜歡用五花豬肉配上香料做成「扣肉」,吃起來余香滿口又不膩人,是上乘下酒菜。此後,客家人就稱「扣肉」為「東坡肉」。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以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為主,做成不同風味小吃,可佐酒可宵夜。其特點是牛柏葉不去掉黑膜,既爽口清脆,又可健胃。 【豆腐套餐】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在萬綠湖旅遊碼頭新港鎮的飲食店裡幾乎都能品嘗到這些風味各異的湖鮮。 【五指毛桃湯】 客家傳統靚湯中最常見者。五指毛桃是東江流域山中野生的特產,是一種葉似五指的樹根。取豬排骨或雞塊與五指毛桃根一起熬成湯,有誘人的椰奶香味,並且有平肝明目、滋陰降火之功效。 【豆腐乾】 豆腐乾是客家著名的「八大幹」之一。其大小約二寸半見方,薄如紙,呈金黃色,透明,嚼起來略帶鹹味,便於攜帶、保存,一般可保存兩至三個月。這便是客家人為適應遷徙生活而製造出來的一種特殊食品。

Ⅱ 閲嶉槼鑺傚悆浠涔 閲嶉槼鑺傚悆涓嶅悆鍗冧漢緋

1

鑿婅姳閰

閲嶉槼鑺傛f槸鑿婅姳寮鐨勬椂鍊欙紝鑿婅姳閰掔殑鍘熸枡綆鍗曪紝鍙鏈夎強鑺便佺朝綾熾侀厭鏇查吙鍒惰屾垚錛屽彜縐扳滈暱瀵塊厭鈥濓紝鍏跺懗鐢樼埥鍙鍙o紝鏈夋竻鑲濇槑鐩銆佺編瀹瑰吇棰滅殑浣滅敤銆

鑿婅姳閰掔殑鍋氭硶

鏉愭枡錛氱朝綾熾佽強鑺便佹灨鏉炪佸綋褰掋佺敓鍦伴粍銆

鍋氭硶

1銆佺朝綾蟲礂鍑鍚庡姞娓呮按閫傞噺鐓庤嚦鍗婄啛娌ュ共銆

2銆佸叾浠栨潗鏂欏姞姘撮傞噺鐓庢眮錛岀敤綰卞竷榪囨護鍚庡緟鐢ㄣ

3銆佺朝綾充笌鑿婅姳奼佹販鍖钂哥啛錛屾媽鍏ラ傞噺閰掓洸錛岃呭叆鐡﹀潧涓錛屽寘濂藉彂閰點

4銆佺洿鍒版湁鐢滃懗鏃跺嵆鎴愩

2

妗傝姳緋

閲嶉槼鑺傚悗錛屽ぉ姘旈愭笎鍙樺噳錛屾ゆ椂浠呮湁妗傝姳鍜岃強鑺憋紝鑿婅姳琚閰挎垚鑿婅姳閰掞紝妗傝姳灝辮鍒朵綔鎴愭傝姳緋曪紝鍋氭垚鐐瑰績錛屼緵浜洪熺敤銆

鏉愭枡錛氶奔鑳剁矇15鍏嬶紝妗傝姳2鍏嬶紝鐧界硸60鍏嬶紝娓呮按300鍏

妗傝姳緋曠殑鍋氭硶

1銆佹傝姳鍔犲叆娓呮按鐓鐗囧埢錛堣╁叾宀鍛籌級錛屽姞鍏ョ櫧緋栥侀奔鑳剁矇鎼呮媽鑷蟲憾瑙c

2銆佸掑叆妯″叿鍐咃紝寰呭噳鏀懼啺鏌滃喎鍐誨悗鑴辨ā鍗沖彲銆

寤鴻錛

娌℃湁妯″叿鍙鐢ㄧ熷瓙浠f浛錛屽緟鍐峰喕鎴愬瀷鍚庡垏浠跺嵆鍙銆

3

鍚冭瀮錡

淇楄瘽璇粹滅嬮庡搷錛岃煿鑴氱棐鈥濓紝閲嶉槼鑺傚悗鋙冭煿鐨勫懗閬撳氨瑕佲滄b濅簡銆傗滀節鏈堝洟鑴愶紝鍗佹湀灝栤濓紝閲嶉槼鑺傛椂鑺傞泴錡瑰嵉婊°侀粍鑶忎赴鑵達紝姝f槸鍚冩瘝錡圭殑鏈浣沖h妭銆

娓呰捀鋙冭煿鐨勫仛娉

鏉愭枡錛氭瘝錡廣

鍋氭硶

1銆佸噯澶囨瘝錡瑰嚑鍙銆

2銆佹瘝錡圭敤鐗欏埛娓呮礂騫插噣銆

3銆侀攨鍐呮斁鍏ユ竻姘達紝鏀句笂姣嶈煿銆

4銆佺劧鍚庡ぇ鐏钂15鍒嗛挓銆

5銆佽捀鐔熷悗錛岀敤鍓鍒鍓鍘葷懷瀛愶紝鍗沖彲瑁呯洏涓婃屻

4

閲嶉槼緋

閲嶉槼緋曞張鍙鈥滆姳緋曗濄佲滆強緋曗濄佲滀簲鑹茬硶鈥濄佲滃崈浜虹硶鈥濈瓑銆傞噸闃崇硶鏄閲嶉槼鑺傜殑浼犵粺椋熺墿銆

閲嶉槼緋曠殑涓昏佸師鏂欐槸錛氱背綺夈佽眴綺夈傜背綺夈佽眴綺夌粡榪囧彂閰電簿鍒惰屾垚錛屾垚褰㈠悗鐢ㄦ澘鏍椼佽憽钀勫共銆佹牳妗冨姞緋栬捀鍒惰屾垚銆

銆婄帀鐑涘疂鍏搞嬶細鈥滀節鏃ラ愰サ錛屽叾鏃墮粛縐騫舵敹錛屽洜姝ょ矘綾沖姞鍛熾

Ⅲ 三門民俗知多少知道的就告訴我吧。。。。急用啊。越多越好。

三門除夕午夜之後,便有人起早開門放爆仗,稱為「開門炮」。中堂或庭前擺起八仙桌,設香案供品,放茶、果、米三碟,擺好香爐,點香燒燭,謂接天地又稱接年,意思是祝願舊年換新年,一年好一年。老年人半夜出門去當地寺廟敬頭柱香,求一年平安吉祥。

三門拜歲通常是從正月初一起至初八止。上門拜歲,在三門其實是有地域之分的。整個三門,以健跳港為界,以南的稱『下路』,以北的稱『上路』。兩地上門拜歲的時間各有不同。一般「上路」是從初二開始,「下路」則從初四開始。

三門石窗、三門青蟹和下謝魚燈都是該縣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歷史文化產物;下謝魚燈地方特色濃郁,是三門當地百姓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地方民俗舞。

(3)重陽節魚膠放什麼好擴展閱讀:

三門縣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繁衍生息。夏、商、周為甌越地。春秋戰國屬越國,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屬楚國。秦朝,三門隸屬閩中郡。

1949年2月17日三門解放,是浙江省第一個解放的縣,隸屬台州。1954年5月22日三門縣劃歸寧波管轄。1957年7月三門縣恢復屬台州。1983年5月,寧海縣沙柳公社劃歸三門縣。1994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三門縣隸屬台州市至今。

Ⅳ 朱家尖白沙鄉有什麼歷史文化

漁業
1、造船漁民造船,要擇吉日良辰。開工前,要用三牲福禮敬請天地神靈,向大木師傅敬酒、送「紅包」。新船梁頭(龍骨)定位時要披紅掛彩;裝淡水的「水艙」梁頭合攏處要襯銀洋(或銅板、銅錢),並用銀釘(或銅釘)釘合,漁民稱它為「船靈魂」,亦稱「水靈魂」。最後一道工序裝船「眼睛」,叫「定彩」。「定彩」也要選擇吉期,並付給大木師傅雙份工錢和「紅包」。施工時要在船尾欄板上貼上「海不揚波」的橫幅,由大木師博按五色彩條(五行)紮好的銀釘,嵌釘好「眼睛」,用紅布把「眼睛」蒙上。新船下水時,再揭去紅布,稱「啟眼」,由身強力壯、父母雙全(有福氣)的幾十名青壯年在敲鑼打鼓、鞭炮齊鳴的氣氛中將船徐徐「赴水」(推入水中),諧音「富庶」,以示吉利。赴水時,東家站在船頭上向木工師傅和圍觀者拋分饅頭,即謂「新船下水拋饅頭」。 2、船關菩薩漁船後艙,設有神龕,專供船關菩薩(老爺),叫聖堂艙。新船赴水時,要用三牲福禮向船關菩薩「祝福」。金塘流網船和枸杞等地的小對船供奉女菩薩,大對、背對、大捕船上供奉男菩薩。船關菩薩兩旁有兩個木雕小神像,一個叫順風耳,一個叫千里眼。「祝福」除漁船赴水時進行外,每汛出海時也要進行,漁汛結束時還要「散福」。每次「祝福」或「散福」,都要用豬頭、全鴨、鮮魚作供品。供畢,由老大從豬鼻上割下一塊肉拋人海中,大夥才分食。近洋張網漁民,則於每年立夏、端午、重陽節,到張網桁地「祝福」。 3、祭海舊時,漁船每汛出海生產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禮後燒化疏碟,稱為「行文書」。由老大捧一杯酒潑人海中,並拋少許肉塊人海,叫「酬遊魂」,以祈禱漁船出海順風順水。這天,船上眾人忌講不吉利的話,不許吵架。
農業
4、掛春牛圖立春日,農家都要掛春牛圖。圖中的牛棺或手牽牛繩緊走,或騎在牛背上悠閑吹笛,以示該年生產的忙閑;圖中還標著一年的生產節氣和潮水漲落時辰,實系一種古老的農事掛歷。 5、浸種農戶俗稱浸谷種為「秧子落缸(桶)」。秧子上要放一張紅紙,壓一把鐮刀「鎮邪」。 6、敬牛倌舊時春耕結束,東家要請牛倌(看牛囝)和長工、短工吃一餐酒肉飯,俗稱「打散」。看牛囝坐上位,東家要備兩只白煮雞蛋敬送牛倌。吃飯時先由作頭長工講幾句吉利話,如「先吃舌蹋,稻桶甩脫」等等。如果東家不請這一餐,牛倌就要到處唱「種田不打散,三畝田割攏吃一餐」之類的不吉利山歌。解放後,此俗廢。80年代土地實行承包後,農戶仍很敬重農忙時節的幫工,盡力給予款待。 7、迎龍求雨舊時遇久旱,農民習慣請龍求雨。由地保或村裡長為首,聚集村民,扎一稻草龍,備帶三牲禮品,執水幡(青竹棒上掛紙幡),到「龍潭」旁進行供祭,見潭中出現魚、蝦、蛇類等水族,捕得其一作為「龍王」替身盛於葫蘆(或缽盂)中,放入「龍亭」,抬回供奉,待下雨或七天以後才把水族送回龍潭。請了龍不下雨,農民便將「龍王」暴曬於烈日下,俗稱「烤龍王」。縣城附近的農民,還要將「龍亭」抬到縣衙中,叫縣官跪拜叩求。縣官往往親至衙門外迎接「龍王」。解放後,宣傳唯物主義,且境內陸續修建起了大小水庫及溝渠,基本解決了久旱不雨帶來的災荒,此陋俗乃絕。 8、打果樹如遇果樹不結果,主人便在除夕夜去鞭打,叫做「勿會生,年三十夜打」。如李樹不結李子,就在樹上掛一隻破草鞋,一人執鞭打草鞋,邊打邊問:「儂會生勿會生」另一人在旁連連應道:「明年會生了!明年會生了!」解放後,此俗不多見。 9、孵鵝禁忌孵鵝時農民要在窩旁放鐵器(刀、剪之類)「鎮邪」,要揀漲潮時辰落窩的鵝蛋作種,並且要將備孵的鵝蛋放在主婦用的圍身布衩里,然後一齊放入孵窩,以為這樣才可使小鵝一齊出窩。種鵝生蛋時,不能生一個拾一個,必須在窩里留一個,以為這樣可防鵝娘歇窩不生。
手工業
10、祭溜頭神解放前曬鹽要經過引潮、刮泥、淋鹵等工序,鹽民對淋鹵的溜頭看得很神聖,要備三牲祭品祭祈溜頭神,祈求豐收。解放後,此俗漸止。 11、各種手藝的學徒拜師之日謂起師。學徒期中,學徒在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節,須向師傅送禮。若同席就餐,師傅坐上位,徒弟坐下位,且要先為師傅篩酒、盛飯。待師傅動筷,徒弟方可吃飯;師傅放下碗筷,徒弟也得放下。學徒期三年,學滿後謂「滿師」。 12、手藝業同行間不可拆台,一個作坊只可有一個包作師傅(即「作頭」);被邀參加工作的師傅無論手藝多高、資格多老,須聽從包作師傅調度;若東家請兩個以上包作師傅作業的(即「劈作做」),兩套人馬互不幹涉,但各顯手段,互相競爭,謂「別場」。 13、各種手藝的師傅同桌吃飯,座次應是:石匠坐上位,木匠坐東側,泥水匠坐西側,漆匠坐下位,並要給同桌各位篩酒。 14、上述習俗大都沿傳至今,但師徒同席已無嚴格的規矩,多可平起平坐了。 風禮習俗 15、婚禮新婚女子三日王傳說這是宋高宗立下的規矩。康王為紀念搭救過他的紅姑,下旨舟山女子出嫁,可戴鳳冠,披露帔,鋪紅氈,坐花轎,舉大宮燈,揚布讕旗,吹吹打打喜慶三日。解放後,坐轎等習俗消失,但喜慶三日熱鬧一番,一直被島民所沿襲。 16、定親舊時定親皆憑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且講究門當戶對,故有「牆門對牆門(指大戶),籬笆對籬笆(指以籬笆充院門的貧苦戶)」之說。先由男方托媒傳話,請算命先生卜吉,若「八字」相諧,則具果品遣媒人往請女方生辰,謂「請庚帖」,女方同意送「庚帖」給男方,謂「過帖」。男方把雙方生辰「八字」置於灶神龕,三日內卜之不吉,便送還女方庚帖,卜之吉,則婚事定。再請媒人持婚書及禮物送往女家,謂「納吉」,也叫「發送」。女方將預先為女婿及其父母等長輩准備好的鞋子、筆墨紙硯、綉袋等物放入男方禮擔中作回禮,叫「過書」。然後,男方將聘禮(錢幣)、樣紅(首飾,多為戒指、耳環和衣料)、酒餅(點心)送往女家,謂「下聘」或「下定」。解放後,提倡戀愛自由,不再有諸多繁文縟節,但少數人仍講究八字相諧和聘禮多少。 17、迎親由男方擇定吉日。婚期前日,男方要派人(一般為父母雙全的男青年)去女方搬奩物,謂啪「搬嫁妝」。嫁妝多少不一,多的十箱十櫃,最少也有夜桶(子孫桶)、火囪(取暖爐)、家工籃(盛放剪刀、尺、針線、零布等物的器皿)三件。男女雙方家中都要辦酒宴。女方辦「開面酒」,新娘要請墮民嫂絞面,謂「開面」,男方辦「豬肝花油蘿卜羹」。入夜,由一或三位爹娘雙全的未婚男青年與新郎(共二人或四人,以此湊成雙數)同宿新房。次日凌晨,男方具牲禮祀神,謂「享先」。迎親時,以墮民為使者,備花轎、請樂隊至女家。女方攔轎阻止。使者「以錢饋門」得以入,謂「開門鈿」或「開門紙包」。新娘上轎前,要吃「上轎飯」,第一口吐回父母床頭,示意不忘養育之恩。新娘或由兄弟「抱上轎」,或由童女「領上轎」,上轎後,女方兄弟或母親持一碗水潑於轎上或停轎處,意為「嫁出去的囡,潑出去的水」,不準回頭。中途,送娘要將轎內火囪灰倒掉一些。轎至男方,由童女請出轎,新娘要先過馬鞍(木雕小鞍),謂「跨鞍入華堂」,再踩著麻袋至堂前,謂「傳袋(代)」。解放以後,潑水、童女領上轎、跨鞍等俗已廢。新娘步行或用自行車(80年代多用汽車)送至夫家,但享先等俗廢而復萌。 18、拜見鈿拜堂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長輩。拜長輩時,新娘要致甜茶一杯,並與新郎一起跪拜。長輩都有包著錢幣的紅包相贈,謂「見面禮」,也叫「拜見鈿」。此俗在鄉村今仍盛行,但新郎新娘不再跪拜,改用鞠躬或合掌禮拜。 19、叩頭鈿新娘也要備一些裝有少量錢幣的紅紙包,准備在接受夫家主要親屬的小孩叩見時分送,謂「叩頭鈿」。相傳,在使用金屬幣時,新娘將銅幣用綵線紮好,系以纓墜,掛於前來叩頭的小孩胸前,故稱「新娘子銅鈿牌」。今此俗仍行,但小孩不再行叩頭禮,新娘只需把紅包交其婆婆分送即可。 20、討個「生」字拜堂後,新娘入洞房,由一長者捧喜果盤至堂前,將盤中十多樣乾果拋向華堂,讓賀客小孩搶食。各果都有吉祥之意,棗子謂「早生貴子」,桂圓謂「蟾宮折桂」。還故意摻進生的花生、瓜子、黃豆等,小孩食之,不約而同會喊「生的」、「生的」。新郎家圖的就是討個「生」字,意謂新娘不久就會生下貴子。 21、阿姑代拜堂在漁村,如遇新郎出海生產因風暴等情況不能趕上婚期時由新郎的姐妹代替拜堂,並在新房內籠養一隻公雞,公雞頸上懸一紅布條喂以飯食。新郎回來後,才將公雞放出,俗謂「阿姑代拜堂,公雞陪洞房」。此俗已廢。 22、賀郎有兩重內容:一、新郎的舅媽、姑媽等至親,在婚期臨近前要送老母雞、胖蹄等給新郎補養身體。二、喜日筵散後,主人於新房內設糖果、菜餚,邀親朋八人入房圍坐,互唱賀郎調,其餘賓客站立四周,笑鬧相賀,這是朱家尖婚禮中的傳統習俗之一。解放後,此俗仍存,但有變化,一般為晚宴後由男女儐相若干在華堂圍坐於「賀郎桌」(由三張八仙桌拼成)的兩邊,新郎新娘坐上位,二位郎頭儐(賀會的主持人)坐下位,賓客站立四周,以說唱嬉鬧相賀。男女儐相也可互賀以增加熱鬧氣氛。郎頭儐以唱賀郎調為主,「賀郎調」七字一句,多系演唱人即興之作,多數為祝賀新人早得貴子、長大有出息等吉利詞,也有要新郎新娘表演節目的。80年代起,此俗漸衰,多以放電影、錄像代之,並以此饗謝賓客。城鎮青年則有以茶話會形式代之。 23、鬧新房新婚三日內晚上,親朋可潛入洞房取出物件,翌日向新郎新娘索取煙糖果錢,再將質物歸還,也叫吵房。吵房者不論長幼尊卑,謂「三日內嘸大小」。 24、安心 婚後第三天,女方兄弟持新娘在家穿過的舊衣服與女紅工具及葷素菜餚,看望新出嫁的姐(妹),要她從此安心於婆家。 25、回門 新娘和新郎或在結婚當日午餐後,或第三天回娘家,謂「回門」。一些海島因交通不便,有在一月或一年甚至數年後才回門的。結婚當日回門的,要當晚趕回,婚後第三天回門的,多在娘家宿上幾夜。 26、死婚也叫「陰配」。父母為已亡子女尋覓配偶,舉行婚禮合葬。儀禮與生人結婚相似,只在拜堂時由生人捧死者的木主牌代替(一般由男方的姐妹代拜)。「新房」中供以茗果,朝夕更換,房內床席箱櫃一應俱全。女方「嫁妝」多用彩紙扎制。成「婚」後,由男方家人將女方屍骨遷來與男方合葬,並燒化「嫁妝」。解放後,此俗已不多見。 27、文明結婚民國時始流行。多以公共場所為結姻處,新郎新娘穿禮服立於下位,證婚人立於上位,介紹人(媒人)立於旁,賓客分坐左右。先由證婚人致賀詞後,雙方交換飾物並於婚書上蓋上章,再由主婚人、介紹人蓋章。新郎新娘互行相見禮,向來賓行禮作謝,時佐以樂歌。舉行文明結婚,見面鈿仍不可少。
生活習俗
28、留飯 娘海島居民崇尚節儉,在飯後(一般指午飯),要留下一些冷飯,摻入下一餐的米中,作為「飯娘」,可提高出飯率。解放後,此俗仍被島民沿襲,近年已不多見。 29、吊飯 平時以番薯干當飯的貧窮漁農民,一旦來了貴客,便在布袋裡裝少量米,放在番薯干湯飯里煮。開飯時,將袋中米飯撈起供客人食用,叫做「吃吊飯」,主人自己仍吃番薯干飯(湯)。70年代後,不再有此習,主、賓皆吃同樣飯菜。 30、進補 漁民嗜好煙酒外,對滋補別有講究。每逢漁汛開始,一般都以老酒浸黑(紅)棗、老酒芝麻煮胡桃肉、紅糖老酒煮雞蛋等進補。條件稍好的還用「神仙雞」(用三四斤重的全雞,去毛和內臟,放入缽內,加上老酒等佐料,連缽放入鍋中,鍋底放少許食鹽,不用水,用火烤)、「酒淘黃魚」(新鮮大黃魚加老酒、黃糖,用缽煮食)、「酒淘魚膠」(用黃鱘魚膠或毛嘗魚膠配全雞或豬肉,加老酒、紅糖煮食)等進補。 31、愛食膀臘腐臭食品 島上居民愛食腌冬瓜、臭莧菜梗等食物。待客時,除備鮮魚蝦外,必備咸魚、糟魚、泥螺、蟹醬等咸「下飯」。「鹹菜黃魚」是舟山名菜,流傳有「三日不吃鹹菜湯,腳娘肚(小腿)就酸汪汪(無力)」之說。解放後,此風仍沿,但已注重「吃新鮮」。 32、芋艿箍芋艿是朱家尖漁農村酒筵上必備的主菜。芋艿碗數越多,表示酒席越豐盛,酒席上的芋艿吃不光,赴宴者可用手帕或紙頭包回去。朱家尖居民辦酒席,一般用「湯十三」(連湯十三道菜),芋艿亦必備,吃完還可添加。80年代,筵席好壞已不以芋艿多少為准,而著重於海鮮、禽類的豐盛與否。 33、背單與龍褲 漁民習慣穿大襟布衫和背單(心),冬有棉背心,夏有單背心,春秋穿夾背心。下海生產時,亦上身穿背心,下身著龍褲(褲腳管特大),其布料均用栲網的栲皮栲過。民間流傳著「青浜廟子湖,菩薩穿龍褲」,「黃興東福山,菩薩穿背單」之說。海島婦女的衣著,其衣袖褲管也大至盈尺。近年,漁村青年衣著時興,穿龍褲和背心的已不多見。 34、造屋 居民造屋要先請風水先生擇地定向,破士、定磉、上樑等也都要擇吉日良辰。上棟梁日,主人給各作業師傅發雙工錢,向木作師傅送「紅包」,向親友饋送饅頭等物,以示慶賀。棟樑上掛紅布,貼橫披,兩頭各掛內盛穀物種子的麻袋一隻,棟柱上貼綠、藍紙楹聯,忌紅紙,以避「火上房」。上樑時,鳴放鞭炮,由木作師傅將正梁安上,拋下麻袋,由等在下面的子女接住,意為「傳種(宗)接代」,上樑時,最喜下雨,以應「及時下雨,生活富裕」之兆。居民在鄰居建房時,要在各自房屋上掛紅布或插紅旗,意可避免「風水」被造房戶獨占。 35、客居契約 到親友家作客,夫妻不可同房。女兒女婿到丈人家做客也不例外。如果要在丈人家同房,須寫好「客居租屋契約」,壓於枕下。現今,此俗已非舊時那樣嚴格遵循。 36、灶具 島民對灶和灶具十分講究。「家裡再窮,也不虧待灶公」。砌灶要請陰陽先生選吉日,付給泥水工雙工錢。新灶使用時,要供灶君。使用新鑊時,要先炒一鑊「新灶倭豆」分送鄰居,以祈「頭頭順利」。解放後,供灶君舊習逐漸消失,其餘一直沿襲,至80年代,才不多見。
時令習俗
37、春節凌晨設香案、陳果品「祭天」,並放爆竹。黎明開門放爆竹,謂「開門迎財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向長輩拜歲,去親戚朋友師傅家拜歲的,多攜帶荔枝、桂圓、紅(黑)棗等禮品,謂「挈拜歲包頭」。也有人家先去祖墳祭拜,謂「拜墳頭歲」。在嵊泗的一些小島,必先拜墳頭歲,在拜墳頭歲前,不到別家吃飯;有的先去宗廟禮拜,謂「拜菩薩歲」。初二始走親訪友。出門見人,忌講不吉利話,忌吵嘴;要互道問候、祝福。早上與人交談,禁忌「早」字,一為防生蚤,二為避遭災。現多不諱。早餐興吃糖年糕,多與酒釀混煮,以討「生活年年高」之兆。解放後,城鎮北方籍人口增多,吃水餃之風隨之引入。初一不汲水、不灑掃、不花錢購物、不動刀剪,食物都在除夕預先切好。婦女不去池邊、河埠頭洗滌。上述習俗現雖存在,但不一定都嚴格遵循。 38、舊時個別人家還在是晚取殘餚,插以殘燭,置於床下,曰「老鼠糧」,謂此夜老鼠成親,給以恩惠,日後不致為害,此習今廢。解放後,城鎮職工休假三天,假期中,親朋好友互訪互宴,歡度佳節。 39、上燈祭正月十三至十八。十三謂「上燈」,各祠廟懸彩燈,陳器玩供神,稱「燈祭」。晚上,常有小孩提燈出遊,鄉間多盛馬燈、船燈等。上燈祭以十四日為最盛,定海城關鎮的東管廟、內外太保廟都要開放娘娘菩薩房間,供人游覽。東管廟等還要舉行傳統性的古董博覽會,名曰「擺祭」,實是展示各廟的古董、書畫、文物、珠寶等。十八日燈散,謂「落燈」。解放後,此俗漸廢。 40、元宵正月十五。舊時多自製燈籠,或懸掛屋檐,或提燈外出遊玩。是夜,鄉間燈會進城,居民晚餐後皆上街看燈會,並多食糯米湯圓(也叫「元宵」),意謂團團圓圓。解放後,燈會不興,但城鎮居民仍要在這晚外出,名曰看燈會,實為散步或走訪。近年,文化部門和工會推行猜燈謎等活動,燈會也逐漸恢復。 41.立春舊時,在立春日,人們言行謹慎,不吵鬧打罵,不損壞器皿,以免沖神而遭不祥。是日,叫化子們捏泥成「春牛」,扎麥稈為「芒神」,由「小討飯」用露頂小嬌抬著「討飯頭腦」,去鄉村分送「春牛圖」。農戶出錢或糧為酬,俗謂「小討飯做春官」。民國時期,抬「討飯頭腦」之風已息。分送春牛圖之習沿襲至今。 42、清明各家持麻糍、菜餚等到祖墳祭祀,祀畢,於墳頂加土插竹,掛紙銅鈿、撒米飯、螄螺等物,謂上墳。如有兒童圍觀,須分麻糍或錢幣,謂分麻糍銅鈿,以囑兒童保護祖墳。舊時,同宗還行族祭,合族男子可吃「清明羹飯」,食後還分麻糍。族祭費用皆從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儀式多由族長主持。此俗解放後已止。清明前幾日,各家還要設祭祀祖,飯後往屋頂上拋螄螺殼,以驅蟲虐。清明日,家家戶戶插柳條於門壁,婦女插柳條、菜花、青篙等於發際,以求來世親人齊全。有「清明戴花,來世有媽;清明戴枝青,來世有親人;清明插楊柳,來世有娘舅」等語。 43、端午家家戶戶插菖蒲、蘄艾(俗稱「蒲劍」、「艾旗」)等於門檐,並用菖蒲根剪作人形,串以綵線,佩於兒童身上;制香囊放於箱籠或掛於兒童胸前;在蛋殼上畫兒童跨虎圖(謂「蛋殼老虎」),掛於床沿,並貼自畫端午老虎於大門、房門以祛邪。配製雄黃酒飲服及噴灑屋內外,驅邪消毒;燒白芷、蒼術以祛害蟲;用綵線紮成圓形辮子,系於小孩腕上(男左女右),叫纏手繩、長壽繩、端午籠,一直帶到七巧夕。用雄黃在嬰兒額上寫「王」字,以「辟祟」等。端午節還要裹棕子、做烏饅頭、團子等祭祖並饋送親友鄰居。農家要給看牛小囝分食雄黃豆(蠶豆)。解放後,除插菖蒲,裹棕子等俗仍行,余皆漸衰。 44、立秋立秋日吃西瓜或立秋時分喝一口涼水,意為可防中暑或腹瀉;兒童服用萊菔子(蘿卜)、蓼面、炒米粉等拌和食物,傳說吃後可防積滯。 45、七巧七月初七。鄉間婦女多用浸泡後的槿葉搓洗成汁,和水洗發,或用紫蘇葉加包葉,泡開水、滴食油而成的混和液洗發,洗後的頭發柔軟、光滑、有香味。據說七月七洗次頭,頭發不易因汗多而發臭(舊時女子往往一年洗一次發)。七月七用槿葉洗發之俗今仍盛行,但不再限於一年一度,平時多用洗發精、洗發膏、香皂等。 46、是日,凡兒童腕上套有端午籠者,都摘下扔於房頂,以供喜鵲銜去搭銀河橋,讓牛郎織女相會。至晚,婦女陳瓜果於露天,向牛郎織女「乞巧」。乞巧形式多樣,有在眉月明星下,用線穿針,成功的為得巧者;有用盂水映星光,觀看水中星星,以辨目力強弱者;有面對星空,認准一組七星,口念「七顆星,七七星,念過七遍會聰明」者;也有懸米篩於樹梢上,靜窺篩目,希望看到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此俗今已不行,偶有的僅作娛樂而已。 47、七月半俗稱「鬼節」、「中元節」。前後數日在村口設壇,請僧道打醮放焰口、高懸蜈蚣旗,路邊掛冥錠、紙衣,地上擺酒食,舍施野鬼;扎制鬼王、黑白無常、童男童女、紙塔等紙神、紙物,置於壇旁。祀畢,燒化紙錠、紙衣、紙神,於空中放天燈,在海上放水燈,敬送神祗,驅逐野鬼,祈求水陸平安。解放後,此俗一度泯滅,80年代,民間又有做七月半羹飯者。 48、七月三十俗謂地藏王菩薩生日,或地藏王菩薩開眼觀光大千世界的日子。是日夜,家家戶戶插香於地上、瓜果上或桅下、水缸、米缸邊,謂「插地香」。沿海居民還用稻草紮成浮盤,上點燈火,置浮海面,任海水漂流,叫放水燈,是仿效打醮時送逐遊魂的一種習俗。此俗民國時期已不行。 49、八月初三傳說為灶神生日。各家以素食、糕點、果品、面條祭灶。祭畢,合家吃「長壽面」。解放後,不再祭祀,僅在灶龕前擺上一碗熟面代供品,並多在這日吃面條。 50、中秋節朱家尖島民於八月十六過中秋。傳說其來歷有二:一說宋代宰相史彌遠,回鄉過節途中耽誤一日;二說方國珍忙於守城,忘了過節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過中秋節,後旁人相沿成習至今。中秋前,家家購備月餅,並饋贈親友及師長。中秋傍晚,陳月餅酒餚祀祖後,飲酒賞月吃月餅,謂「合家團圓」。 51、重陽九月初九日。鄉間有做團子、裹棕子祭祖並饋送親友之風。婿家要給丈姆家挑重陽擔,現多為饋贈一般性禮品,如酒、糕點等。城鎮居民多有登高習俗。 52、冬至舊時大節之一。是日,要由年滿花甲的老人舉行族祭,禮如清明節。農家普遍做「冬至湯圓」祭祖。官家、紳仕、儒生要祭孔、祭魁星,以求仕途暢順。解放後此風泯滅,但民間以「冬至湯圓」為節令食品之俗仍存。 53、祭灶農歷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戶戶炒豆、備糕點,陳祭灶果於灶上,扎草馬於灶前,供以草料、飲水。祭畢,燒化草馬、金箔與舊灶君像,換上新灶君像,謂「送灶」。然後,全家分食祭灶果。此俗現在鄉村中仍存,但不再扎草馬等。 54、謝年城鄉一些富戶一上臘月就忙起來,撣塵洗滌,殺禽畜辦年貨,擇日供三牲或五牲福禮,向神靈禮拜祝禱,謂「謝年」或「送年」。祭畢,割取少許福禮放入酒杯,在金箔火化時,灑向空中,分饗四方鬼神,謂「散福」。祭神後,要做「年夜羹飯」,敬祀祖宗,祀畢,邀親鄰長者共餐,謂「分歲」、「吃年夜飯」。舊時,城中大戶都把它作為拉關系、結人情的良機,競相請客,以致年夜飯越吃越早。一般居民則多在祭灶後始謝年,且形式較簡。解放後,此俗一度隱滅,今在鄉村又漸盛。55、除夕舊時,家家戶戶要貼門神、春聯、青龍紙。青龍紙為紅、黃、青三色,上畫雙龍戲珠或兼畫和合二仙及聚寶盆,青龍紙貼於谷倉,紅龍紙貼在門窗。是日,出門在外的都要回家,團團圓圓吃年夜飯;盡可能還清債務,水缸、米缸都要備得滿滿的,意為「滿櫃滿罐」,祈禱來年生活美滿。吃年夜飯後要坐夜「守歲」,給兒孫輩分「壓歲錢」,大人們坐夜到零時或通宵。解放後,貼門神、春聯、青龍紙一度斂止,餘俗皆仍盛行。80年代,又盛行貼春聯。
民間文藝
56、朱家尖的民間文藝內容十分豐富,如傳統的舟山鑼鼓、跳蚤舞、秧歌、剪紙等。
沙雕故鄉
中國國際沙雕發源地 1999年舉辦的首屆中國舟山國際沙雕節開創了我國沙雕藝術和沙雕旅遊活動的先河, 朱家尖
使朱家尖成為國內沙雕藝術的發源地。通過海洋文化和沙雕藝術的完美結和,每年的舟山國際沙雕節已成為中國濱海旅遊節慶的成功典範。近年來,沙雕節躋身「全國節慶活動五十強」、被中國節慶協會評為中國十大魅力節慶、「浙江省節慶活動金獎」,並被列為浙江省十一五旅遊規劃重點打造節慶活動。如今,沙雕節已成為舟山對外宣傳,提升城市旅遊形象一張靚麗的名片。

Ⅳ 客家人有什麼特色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做紅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東西」,每種小吃幾乎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反映了一種習俗。如正月元宵節客家人吃湯丸,湯丸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主食是稻米,糯米製作成各式糕點稱之為粄。如發粄,把酵粉放入粄漿里蒸,粄面隆起而分裂,意為「笑」,是發財致富的好徵兆;再如清明節用艾草做成的艾粄。

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魚膠放什麼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0年養老金上調發放時間 瀏覽:641
退休公職人員從事營利活動 瀏覽:373
長壽一寶傳銷 瀏覽:87
明人孝順 瀏覽:579
快退休的服務人員先進事跡 瀏覽:329
社保退休管理崗位有哪些 瀏覽:289
養老服務社會化體系是什麼 瀏覽:970
江蘇單位提取養老保險比例是多少錢 瀏覽:74
江蘇宿遷養老金查詢 瀏覽:540
老人機如何裝卡才正確 瀏覽:328
想喝點養生粥都有什麼種類 瀏覽:205
涉軍人員養老保險 瀏覽:720
瑜伽養生器材有哪些 瀏覽:934
敬老院過新年條幅 瀏覽:423
老年痴呆顏色卡片 瀏覽:318
女兒看望父母買什麼 瀏覽:522
大偉養老資格認證怎麼打不開 瀏覽:883
海南漄州灣老年公寓 瀏覽:108
孝順天陸豐市古寨 瀏覽:181
養老保險醫療卡怎麼用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