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博愛縣孝敬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博愛縣孝敬鎮下轄村委會包括孝敬村民委員會、張村村民委員會、蔣村村民委員會、留村村民委員會、任村村民委員會、大岩村民委員會、小岩村民委員會、程村村民委員會、小王莊村民委員會、扒庄村民委員會、西王賀村民委員會、東王賀村民委員會、西內都村民委員會、中內都村民委員會、東內都村民委員會、東界溝村民委員會、西界溝村民委員會、吳庄村民委員會、徐庄村民委員會、南水屯村民委員會、北水屯村民委員會、趙郭村民委員會、東原庄村民委員會、塢庄村民委員會、唐村村民委員會、齊村村民委員會、雙廟村民委員會、木杴庄村民委員會。
B. 司馬卬的故里考證
魏美智
博愛縣孝敬鎮地駐孝敬村,是楚漢相爭時殷王司馬卬出生、成長的地方,司馬卬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十三世祖,是項羽分封的十八個分封王之一(即殷王)。他被封為殷王後在孝敬村不遠的內都村建立了內都城,現在尚有部分城牆遺存。司馬卬是一個以孝為本,以孝治軍的典型人物,他的事跡在博愛縣流傳很廣,有很大的影響。為了使古人的高尚品質在新時期發揚光大,筆者今年秋天,便專程到司馬卬的故里孝敬村,司馬卬的王都內都村進行了考察。
一、司馬卬出生的地方。到了孝敬村,一聽說來考證司馬卬的故里,許多行人駐了足。一位七十多歲的老漢將我帶到原博愛沁河段的門口,指著一株不大的楊樹說:「那棵小樹靠北一點,原是一座破廟。當年司馬卬的母親討飯到這里,在破廟的舞樓下生了他。生他的時候是冬天,好心人在破廟門前放了半包(袋)面,才沒把他母子二人餓死。靠討飯,他的母親把他拉扯大,後來參加了趙國的軍隊。楚漢戰爭時,被項羽封為殷王。」《項羽本紀》載:「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這段歷史與史書的記載相合,說明了民間傳說的可信性。
二、司馬卬出生時的信物--石羊。在孝敬村的四個大十字街口,古時有四個石羊,群眾稱為「石獅」,傳說為司馬卬誕生的信物。一聽說尋找司馬卬的石羊,馬上聚攏了四五個人,指指點點將我帶到一個十字街口的電線桿旁。這只石羊掉在電線桿下的河溝里。不是說有四個石羊嗎?怎麼才一隻?四五個老年人七嘴八舌告訴我:「孝敬村與張村相連,很早以前,張村有個年青人叫牛虎,膀大腰圓,力大無窮,他將石羊掂回家一隻,練武功用了,現在還在張村。另外兩只在大岩村。說是與牛虎同時,孝敬村有個年青人叫王楞,也是力大無窮。有一年,大岩村人不知為何要和孝敬村人打架,於是王楞兩手提了兩只石羊到了大岩村。大岩村的年輕人看孝敬村有能人,再也不敢提打架的事了。這兩只石羊還放在大岩村。
司馬卬為什麼要用羊作出生的信物呢?據群眾他分析:1.很可能司馬卬出生肖肖羊。十二生肖,六十花甲在我國周朝已有了。秦漢之際,司馬卬用羊來作出生的信物,很可能其肖羊。司馬卬被封為殷王時,為公元前206年,其干支為乙未,為羊年,據此推斷,司馬卬很可能出生於公元前170年,或公元前158年。2.司馬卬對母至孝,在村內四個大字街口放上四隻石羊,即用石羊來代表他自己,讓母親走到哪裡都看得到他,使他時時與母親相伴。
三、博愛縣有十一個村名、地名的來歷與司馬卬有關。其中孝敬鎮七個、張茹集鄉二個,青天河風景名勝區二個。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由司馬卬高尚品質產生的地名有兩個;孝敬村、扒庄村。因司馬卬對母親至孝,他在趙國當兵以及被封為殷王後,仍不忘母親生育養育之恩,特別是母親去世葬於孝敬後,利用戰斗間隙他常回家祭祀母親,每次回去,便在距孝敬村東5里遠的扒庄下馬,跪在地上叩三個頭(一說一步一叩頭),便步行到母親的陵寢處祭奠。為了張揚司馬卬的美德,人們便將生養司馬卬的村莊更名為孝敬村,將他每次開始叩頭的地方命名為爬庄(後人因因爬字不雅,又將爬庄改為扒庄)。二是由司馬卬王河內產生的地名共七處。據孝敬鎮內都村村志記載,司馬卬王河內後,在內都建立了內都城(有別於殷都河內——朝歌)。司馬卬所建的內都城,周長九里十三步,於解放初仍保持完好。到了一九五八年,縣里組織修沁河堤,便將南城牆作為堤基,東、西、北三面城牆被拆去,將土復到了沁河堤上。目前,唯存西城牆約三十米左右,被焦作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司馬卬被封為殷王後,許多官員前來朝賀。朝賀官員的駐蹕點形成了二個村莊,叫東王賀、西王賀。王都的糧倉建在王都的東邊,後來形成了兩個村莊,叫東糧食,西糧食。後人因這兩個名稱太土氣,便更名為西良仕、東良仕。
四、孝敬村--司馬氏的家園。《晉書》《宣帝紀》載:「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此官克年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王立為殷王,都河內。後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變。量生潁川太守儁,字元異。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這段記載表明:1.司馬懿是司馬卬的十三世孫。2.孝敬村是司馬卬的家園,也是其子孫的家園--「子孫遂家焉」。到司馬懿時,司馬氏家園仍在孝敬里,即現在的孝敬村。毛傳:「里,居也,二十五家為里」。《懷慶府志》:「每里十甲,每甲五戶」。從孝敬里到孝敬村是村莊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五、溫縣孝敬里與博愛縣孝敬村,系同一個村莊。據考,博愛縣這片地方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和溫縣同屬一縣。據東方朔所撰《金傘山萬壽觀自然先生贊》碑載西漢元朔三年博愛縣地屬安昌;東魏《武德於府君等義橋石像碑》載,博愛縣地屬武德縣;《唐故青州副使裴府君墓誌銘》載,裴休的兒子裴滈葬於「河內武德縣酒封村」,即現在的博愛酒奉村。武德縣即今溫縣武德鎮,建於秦始皇東巡時,金時始廢縣為鎮。安昌縣舊址也在武德鎮附近。以上史料證明,在這些歷史時期博愛縣與溫縣隸屬相同。那麼,為什麼史載溫縣孝敬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沁河改道,孝敬村原在沁河南岸,與溫縣土地連片,因之,為溫縣孝敬里。經沁河改道後,孝敬村便到沁河北岸,與博愛縣(原河內)連成一片,這可能是孝敬村劃歸博愛縣的一個重要原因。司馬懿雖然為了招納賢士,謀大事舉大業,搬到遠在黃河之濱招賢鎮,但其故里仍為孝敬里即孝敬村。據《懷慶府志》中的碑銘記載:「孝敬村地接張村,煙火千家」。張村位於孝敬村西側,與孝敬村相連。這證明:孝敬村與張村均在博愛縣,而不在溫縣。
六、司馬氏的祖籍--柏壁寨。柏壁寨即現在的博愛縣唐村。過去,柏壁寨全村共姓一個姓:司馬氏。明洪武四年,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柏壁寨,才打破了司馬氏的一統天下。據村中的李姓長者言,過去常聽司馬家族的人說,司馬卬的母親就是從柏壁寨(唐村)出去,討飯到孝敬村,在那裡生下了司馬卬。司馬氏的祖墳在唐村西頭博愛內都公路旁,有好幾十畝大。
C. 內都村的歷史
有蘇氏作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一直活動於古河內地區的太行山前沿地帶。歷經夏商二代八百年的變遷,他們到了今焦作地區一帶。隨著部落的發展,人數的增多,活動范圍也變大了,西起濟源,東到獲嘉,北至太行山,南到黃河,都是該部落的活動范圍。
同時,該部落的一些人可能已由牧轉農,過起了定居生活。從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中,這里有許多與有蘇氏有關的傳說和遺址。
文獻記載,有蘇氏曾居於原(今濟源),又遷到溫。殷紂王曾伐有蘇,迫使有蘇氏獻出妲己。在當地有許多與有蘇氏相關的傳說和遺址。溫縣城內有蘇護、蘇全忠父子墓,即聯珠冢,今尚存大部。
聯珠冢西百米有雲團冢,為蘇護大將鄭倫之墓,在今實驗小學院內,已平沒。縣北的蘇王村,傳說為蘇護的家。
與溫縣亢村一河之隔的博愛縣內都村古稱中都城,有中都亭,隋文帝時因避父楊忠諱而改名內都,傳說即古冀州治,該村一直不準唱《反冀州》一部戲,認為是對冀州人的侮辱。在縣西夏庄蘇忿生家族墓地中,有一大墓在清末塌出一塊墓石,上書「商大將軍蘇全孝之墓」
溫縣解放路的中間,一堵灰色的圍牆將一座高大的土丘從鬧市中分割出來,顯得格外突兀。這里就是溫縣人常說的「聯珠冢」,據說是妲己的父親蘇護及兄長蘇全忠的墓地,相傳二人同時戰死於追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後來被葬在這里。
(3)孝敬鎮內都村擴展閱讀:
內都村位於官橋鎮政府駐地北8.4公里處。四面環山,山清水秀。村委會設在田芷,有田芷、內寮、洋庄3個自然村。聚落在連里寨、大帽山東麓,呈長帶狀分布。
聚落在連里寨、大帽山東麓,呈長帶狀分布,有3個村民小組,村民209戶、731人。內都村原與西庄村合為後半都。後拆分自立時,因其自然村靠近山溝內,故取名內都,成立內都大隊,1984年改為內都村委會。
內都村有耕地470畝,山地3400畝,主種水稻、甘薯。林果以薪炭林為主,還有楊梅、龍眼等。域內有蜜餞廠1家、果林場1家。村道連接南官公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內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