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梅州地區客家風俗習慣,急急急!!請簡便回答、謝謝
客家人就是熱情好客,特別是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傳統
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後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斗、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閩粵贛地區,由於平原地區已被原住民占據,一般只能定居在貧瘠山區,因而生活艱苦,必須奮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婦女,以勤勞賢淑聞名天下,農活家務都出色,家庭觀念特別強,有「鐵漢」之稱;早期客家人作為移民,居住在人煙稀少、落後偏僻的山區,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團結互助共同克服困難的意識也就特別強,雖然生活艱苦,但養成了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數都有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因而文化素質較高,歷來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其中梅州表現最為突出,被譽為「文化之鄉」。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改稱漢劇。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它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崑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凈、烏凈、丑腳等九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 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八百多個。較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縣話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全省約有二十多個縣市屬客家方言區。它以梅縣話為標准,因為梅縣話影響大,語言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遷移中形成的一種漢語方言。東晉以前,客家先民原來聚居在中原一帶。西晉末,中原地區發生了各種戰爭和自然災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於湖北、湖南等地,後又經唐末五代十國的離亂,又有的進一步南遷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進一步移入廣東,逐漸入居粵東一帶。宋代戶口有主戶和客戶之分,分,後來者入客戶,故有客家之稱。在移居的過程中,由於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時間,至唐、宋時期方入粵,因此其方言較接近兩湖方言。在廣東四種方言中,也顯得與普通話差異最小。客家方言有六個音調,平、入聲分陰、陽,上、去聲不分,保留了六個古人聲韻尾。其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語音上有較大差別。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話,入居廣東後,受著不同廣東方言和地理歷史環境影響,因而逐漸消失了捲舌音。
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歷年頭一個月圓之夜,它象徵著幸福美滿。廣大僑鄉人民迎神賽會。鬧大鑼鼓,舞金獅,迎花燈,燒煙火,以祈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如意。豐順縣埔寨鎮元宵之夜迎鑼鼓,燒「煙架」、「火龍」,久負盛名,飲譽海內外。據傳,埔寨燒火龍己有二三百年歷史。起初是由硫磺、白硝、木炭未製成火葯,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經過幾百年來的不斷演變,煙架由原來的五七架發展到今十三架,高達十多米;火龍由原來的三四段發展到今十一段,長達三十餘米。並採用有聲有色的煙花,表演奇特,驚險壯觀。在廣場上,禮炮三聲巨響,在鑼鼓聲中,舞龍開始,百來個小夥子揮舞火炬,赤膊飛路登場,二十多個壯士高舉五米龍頭,由綉球引路,近百名勇士手擎「金鯉」、「龍蝦」、「鰲魚」漫遊廣場。由長者點燃引火索,龍口吐出金珠來後,各段火龍發出五光十色的火花,火箭呼嘯騰空,五彩繽紛。舞龍者在火海中翻騰,場面壯觀。現在,埔寨火龍已騰躍於揭陽、梅縣、深圳等地。人民畫報、中央電視台等十數家報刊、電台均作過報道。
最後我作為梅州人非常榮幸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歡迎來梅州!
❷ 重陽節到底是怎樣的怎麼可以去掃墓的呢掃墓不是在清明節的嗎
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謝一年來的賜福保佑.祭祀祖先還有春秋兩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節處於三慌四月時候,貧窮的客家人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也難於辦齊,更不要說其他祭品的操辦;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家家戶戶忙於插秧,一旦季節錯過,收成就有問題.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掛祖,或叫做釃地,都在農閑的農歷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後又有牲禮可祭祖.客家人把掃墓叫做「鏟地」,意思是把墓地的草鏟平。現在,梅州人掃墓的時間有多個,不一定是在清明,有些是在八月份,有些在重陽,還有在過年前後祭掃的。而按照舊的風俗,客家人清明是不掃墓的,一般有春秋兩祭,在農歷二月或九月;主要原因是清明節正值春耕忙碌時期,難以辦齊祭品,也不想耽誤農活。但如今客家地區在清明節掃墓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廣西陸川基本上都是重陽掃墓,叫燒紙或拜山。沒聽說和重陽真人有什麼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