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古人為孝敬父母埋兒的人是誰

古人為孝敬父母埋兒的人是誰

發布時間:2024-08-10 22:29:52

㈠ 為什麼郭巨「埋兒奉母」被人們視為榜樣

想必大家打小就對郭巨這個人有所了解,書中記載他因為「埋兒奉母」被人們視為榜樣。整件事情大概是這樣:郭巨原本家道殷實。在父親死後他沒有拿半分資產,和妻子兩人贍養母親。不久後妻子生下個男孩,他母親十分喜歡這個孩子,於是就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孩子吃。

郭巨因此十分害怕,擔心養這個孩子會讓母親過得不好,於是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可是母親卻不會再有了,我們可以把兒子埋了,好好孝順母親。」可是當他們挖坑時,突然出現了一壇黃金,上面寫著:「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之後夫妻拿走黃金回家孝順母親,同時也可以照顧孩子。

現在看來,這個故事似乎是告訴人們「只要孝敬父母,就會有好運」。可是這個故事是摘自《搜神記》中的記載,而這本書本身是一本專寫怪事兒的書,真實情況是怎樣無人得知。

不過《宋書·孝義傳》則記載了另一個故事,原文是:郭世道,會稽永興人也。生而失母,父更娶。世道事父及後母,孝道淳備。年十四,又喪父,居喪過禮,殆不勝喪。家貧無產業,佣力以養繼母。婦生一男,夫妻共議曰:「勤身供養,力猶不足,若養此兒,則所費者大。」乃垂泣瘞(埋)之。

這段話的大部分翻譯過來和《搜神記》中的記載基本一致,可是唯獨結局不同,這里記載的故事中,郭巨並沒有挖出黃金,而是直接埋掉了兒子。那麼所謂的黃金呢?

筆者認為「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與其說是感人,不如說是荒謬。和二十四孝里其他的故事都不太一樣,這個故事試圖以一種道德規范壓制其他的道德規范。而為了拔高這個當時被稱為「百善孝為先」的孝道,甚至勾畫出了一種微妙的宗教化的傾向——只要你盡孝,你的困境就會有所改觀。

所以,可以說「埋兒奉母」這個故事就是宣傳孝道到達極致之後的一種表現形式。很多人反對的不是這個故事背後的孝,而是這個故事本身的荒誕離奇以及它反映出的一種扭曲的價值觀。這樣的故事完全不會對宣傳孝道有所幫助,反而它只能培養出三種人:一種如魯迅先生般欲做孝子而不敢的人,還有一種打著孝子名號胡作非為的人,再者就是一種宗教狂信徒。

其實就算是在古代,許多理智的人也都會批判郭巨「埋兒奉母」這件事。就如明朝林俊實在看不過這件事,居然作了一篇《郭巨辯》來批判郭巨;清朝李世雄罵也他「心無惻隱,非人也!

㈡ 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孝順的典故,其中包括:郭巨埋兒奉母、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米、郯子鹿乳奉親、姜詩湧泉躍鯉,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如下:

1.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2.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3.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4.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5.湧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㈢ 為何郭巨「埋兒奉母」被世人當做聖人傳頌百年

原因:「埋兒奉母」是一個關於孝道的典故,孝道是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出處:元代 郭居敬《二十四孝》

典故原文: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譯文:話說郭巨原本家境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留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親極為孝順。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了一個兒子,郭巨擔心為了養兒,不能很好地侍奉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郭巨挖坑時,地下二尺忽見一壇黃金,上書:「上天賜給郭巨,官方不能取走,民眾不能奪走。」原來是上天感其孝道,獎勵他的。夫妻帶著黃金回家,老母幼兒都得到照顧。

(3)古人為孝敬父母埋兒的人是誰擴展閱讀:

作品背景:

埋兒奉母,又名「為母埋兒」、「郭巨埋兒」,為中國傳統民間故事此故事在東晉干寶所著《搜神記》、宋代《太平廣記》、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時期的《彰德府志》等書中均有記載。

作品賞析:

埋兒奉母的故事,並不是要求廣大人民群眾盡愚孝,為了孝順父母,就為所欲為。而是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盡心盡力孝順父母的同時,棘手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

閱讀全文

與古人為孝敬父母埋兒的人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4孝敬圖 瀏覽:331
乙醯膽鹼與老年痴呆 瀏覽:519
不孝順老人的 瀏覽:414
修剪長壽竹 瀏覽:988
什麼人不想對父母盡孝 瀏覽:578
吉林養生粥加盟要多少錢 瀏覽:549
少林武僧長壽 瀏覽:774
因為父母沒本事兒子未成家怎麼辦 瀏覽:414
十二生肖假老人指的是什麼生肖 瀏覽:827
父母為什麼不同意女兒做餐飲行業 瀏覽:39
毆打70歲以上老人如何處罰 瀏覽:519
深圳長城養老院 瀏覽:587
老年人健康管理技術規范 瀏覽:743
老人去世戶口沒有注銷怎麼辦 瀏覽:953
養老保險這塊 瀏覽:820
敬老院活動體會100字 瀏覽:977
北京的養老金是怎麼算的 瀏覽:544
退休金存摺換成了卡 瀏覽:994
父母給兒子起什麼名字好 瀏覽:212
父母年邁時最想要的是什麼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