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儒家,道家,墨家,佛教關於孝的思想
道家是這么認為的:
人作為生命體,有自身的「源」,就是——生吾身者;
人成長和獨立,有初始的「撫」,就是——養吾命者。
【我不在我,而在源我】
道家將對「源」我、「撫」我的回報樹立到生命的層次,也就說,感恩是順道。
感恩又分——私恩、公恩。
所謂公恩,簡單表述是這樣:勞得息養,大同益養。
------------------------------------------------------------------------------------------------------------
儒家的,我覺他們所有「仁義禮智信孝勇」什麼的,全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是借辭、假用。總結也不系統,很亂,不是專門話題。
『貳』 佛教如何看待孝順
生死只是幻想
當老和尚得道的時候 他的父親 不僅僅是當時的 而且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得到超生 得到比他短暫承歡膝下更大的利益
何來有罪之說?眾生只能看到眼前 不能用慧眼觀見輪回真相
所以有此錯覺
在佛教中最提倡孝道 它有多種表現方式 :
供養父母身 心以及慧命
最重要而且最殊勝的就是慧命的供養
阿彌陀佛
『叄』 佛教如何孝親
1、尊重
儒釋道三家都把孝道放到最首要的位置,父母是家中真佛,所以要學會尊重。
2、陪伴
漸漸成人後,我們和父母在地理和心裡上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要懂得犧牲時間去陪伴,給父母更多溫情的時光。如果身在異地,要會通過視頻和電話遠程陪伴。
3、耐心
不要動不動和父母頂嘴,讓父母生氣,不要認為父母思想陳舊,難以溝通……這世間其實沒有什麼恆常的真理可以執守。有的只不過是相互的遷就,而這不正是我們欠父母的嗎?
4、養志
這是儒家提出的孝親方案 —— 養父母之志。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幫父母完成他們的心願。
5、成才
讓自己成才,這將是父母最大的榮光,精神層面無上的寵耀。
6、分憂
回家多做家務,承擔父母能力以外的各類家庭事務。管好自己的生活和德行,不要讓父母擔憂。
7、養身
父母操持一生,漸漸衰老,要盡可能在物資、醫療和訊息方面給他們最好的資源,讓他們能多活幾年。
8、學佛
著名學者羅侯羅教授說過:佛教客觀地揭示了我是誰,我將到何處去,並提供了了生脫死的移民方案……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一定要讓父母知道。
【阿彌陀佛,答得不好,還請見諒。】
『肆』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孝道思想
孝敬父母長輩,是做人起碼的品德。儒、釋、道都大力提倡孝道,這是三教聖人的共同的言教。
佛教提倡孝道,還有更深的含義,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是前世父母,提倡孝道,等於提倡愛護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這正是菩薩救苦救難的精神,也是修行人必須具備的廣大菩提心。
『伍』 佛說,兒女為什麼要孝順父母
佛教是很重視孝順長輩與父母的。
如《盂蘭盆經贊述》中記載:「經曰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勞悴。懷恩既重。理須酬報。是以阿含經雲。佛告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涅槃經雲。寧於一日受三百鑽以鑽其身。不應起一念惡心向於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羅經。母懷子十月。如負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養之恩。號天罔報。縱令從地積聚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養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對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贊同的,認為父母生我養我,恩重如山,理應報答。因此在阿含經中也說,我們要常思念,孝順,供養父母。涅槃經中也說,寧願自身受三百鑽,也不應對父母起一個惡念,因為父母恩重難報,母親懷胎十月,如負泰山之中,哺乳三年養育之恩,用盡一生也難報,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寶用來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養父母的一分功德。
『陸』 請問佛教如何能對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來起信佛學佛,源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難免不同,這個時候媳婦對婆婆就要體現順,而婆婆對媳婦要體現愛。大家相互尊重,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下商討事情的處理方式。
學佛了,就要雙方都拿出愛心來,坦誠相待。當有好事的時候,婆婆要把兒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當婆婆批評兒媳婦的時候,兒媳婦要把婆婆當成自己親媽一樣的不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密和諧。
『柒』 釋迦摩尼佛說: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對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還是非宗教的家庭倫理關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擺在首位的倫理。
二十四孝之親嘗湯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倫理規范,對老年人的奉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障,父母、長輩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對他們的那份關愛之惰;同樣,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長輩表達他們的那份敬愛之心,只有這祥,雙方的心理才能獲得更大的滿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