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有關孝敬的論語

有關孝敬的論語

發布時間:2024-07-07 02:13:05

『壹』 十條論語中關於孝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第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第十》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第十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貳』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內,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容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2)有關孝敬的論語擴展閱讀: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

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叄』 論語中有關孝的論述

淺談《論語》中的「孝」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為先」這樣的傳統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孝」推崇備至。《論語》對中國人「孝道觀」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論語》中共有約二十條與「孝」有關的論述。在這些論述中,孔子第一次將人類的孝行為加以理論概括,並將之具體化為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1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論語》中,孝的地位是極高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它在第一章便給了孝一個「仁之本」的高度肯定。本,即為根本,由此可見,孝可謂是孔子「仁學」的基礎。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詩經·蓼莪》
「孝」一直是流淌在中國人骨血中的公理,從出生時,每個人都毫不懷疑地認定了孝的正確性,對於為什麼要遵從孝道似乎並沒有多少人思考過。《論語》中給出了一部分解釋。宰我在詢問孔子君子為什麼要守三年孝時,孔子是這樣解釋的,「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孝經》也有這樣一段話「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孔子認為「孝」這種情感是順從人的天性的。父母對於我們的體貼呵護照顧來自於一種血脈相通的情意,而我們感念這份情意,便自然有了「天經地義」的「孝」。之所以無人探討孝的正確性,就是因為作為「人」的我們擁有這樣誠摯而樸素的本能。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現在,很多人都在批評儒家思想中的「孝」是「愚孝」,但實際上,通讀論語後,我認為孔子在論語中所解釋的孝是很正常的一種情感表達,與當今社會並無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兒女的孝不應僅限於供養父母,讓父母有吃有穿,而是應該對父母抱有一種純乎天然的敬愛之情。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父母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吃穿用度,而是發自內心的慈愛。以敬愛報慈愛,是非常合理的。
其次孔子認為兒女應該體貼父母。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出門在外,應該讓父母知道自己在何方。除了像疾病這種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偶發事件,不應該做出讓父母擔憂的舉動。其實,不難想到,兒女應該做到這些正是建立在父母關心我們的基礎上,除了父母,又有何人會時時刻刻在乎我們去往哪裡,是否平安呢?我們又怎能去傷害這些真心愛護我們的人呢?
還有,兒女對待父母要和顏悅色,這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點。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正如《小戴記·祭法》所言:「孝子之憂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忍不住發脾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覺得父母會永遠縱容我們,永遠不會拋棄我們。但實際上,孔子告訴我們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我們能夠與父母相見的歲月並沒有多少,「子欲養而親不待』」對於子女來說是多麼無奈。所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對父母的態度好一點,讓每次相聚都是美好的回憶,這是孔子想要告誡我們的。
最有爭議的一點便是對於父母的過錯問題。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有人認為孔子在宣傳一種對於父母的無條件的順從,由此引申到臣子到君主的一種無條件的服從,以之為「愚孝」「愚忠」。但我認為孔子的本意並非如此。對於父母的應該勸諫,但正如上文所說,應當和顏悅色。至於「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則是表達對於父母的一種緬懷之情,就類似於今天我們在親人去世後會常常會在節日時吃他們平時愛吃的東西。而且,若是孔子真的認為應該無條件服從,又何必要勸諫,又何必強調三年。
最後,就是關於祭祀。我認為孔子所提倡的三年守孝,也是從情出發。守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子女在父母去世後寢食難安才用守孝這種方式寄託哀思,並非強迫,因此三年並非固定,地點也並不一定在父母的墓旁,心中有父母,時時可守孝,處處可守孝。正如《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所以後人將守孝作為一種必須遵守的戒律森嚴的形式,反而是誤解了孔子的本意。

父子之道,天性也 ——《孝經·聖治篇第九》 總而言之,我認為《論語》中孔子所倡導的「孝」是一種真性情的「孝」,是單純而樸素的情感表達,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肆』 論語關於孝的句子18則

一、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第一》

就是說無論父母在世還是去世,都要堅守志向,保持言行一致,永遠謹記父母的正確教導,這才叫孝。如果父母在世的時候老實聽話,父母一去世,就把父母那些教誨忘掉,開始任意妄為了,那就不叫孝了。

二、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第二》

父母在世的時候,要以禮侍奉;在父母去世後,要以禮安葬、祭祀他們,這些禮節是誠敬之心的體現,要認真對待,不可怠慢。

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第二》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孔子沒有正面回答,他說:為人父母最擔心的事,就是兒女生病。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珍惜身體,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不讓父母擔心憂慮,就算是盡孝了,這是最基本的。

四、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

孝養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保障的層次上,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要體諒父母的感受,尊重父母的意願。不然的話,那就跟養犬馬沒什麼分別了。

五、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第二》

這次是子夏問孝,孔子說孝敬父母最難的地方,就是能夠保持對父母的和顏悅色。所以說贍養父母只是應盡的本分,至於孝與不孝,主要還是看對待父母的態度。如果有事情就讓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就讓老年人享受,這難道就算是盡孝了嗎?

六、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也會有犯錯的時候,兒女看到父母犯錯,應該委婉地勸說。即使父母沒有聽從我們的意見,也要保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可有怨恨之心。

七、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不要隨便到處亂跑。如果有事情必須出去,那就一定要告訴父母我們的去處,還有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大概什麼時候回來,這些都要提前交代清楚,免得父母給我們擔心。

八、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不多,所以父母的年齡,我們不可不知。一方面我們會為父母的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也會因為父母時日漸少而憂慮,提醒我們要及時盡孝。

九、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第十三》

兒子舉報父親,表面上確實是大義滅親,但卻不符合人情事理。出了事情,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情理之中,雖然可能不合法律法規,但其中也包含了正直的一面。

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第十七》

孔子的學生宰我,名予,覺得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太久了,服喪一年應該就可以了。所以孔子說了上面這段話:

『伍』 《論語·里仁》當中孝親敬老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翻譯:孔子說:「侍奉父內母容,(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2.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翻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3.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翻譯:孔子說:「若是一個人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翻譯:孔子說:「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另一方面該害怕。」

『陸』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長,做事情謹慎誠信,愛護眾人,親近有才德的人。這些都做到了,還有精力就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

品評:孔子認為孝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輕人要先學會做人再學習知識,這一點和現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觀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對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盡全力;對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品評:對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盡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誠。現在雖然沒有君主,但可以以國比君,對待自己的祖國,也要有必要時獻身祖國的覺悟。在父母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是孝的基本原則。如果父母做錯了,還需要完全響應和滿足么?下面一條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心內憂慮,但不要怨恨。

品評:孔子並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是可以勸解的,不規勸是陷父母於不義。即使沒有聽從,也要等待機會再次規勸,中間不要發脾氣,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們的子女都能做到這一點,家庭應該會和諧幸福吧。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游問怎樣做才叫孝。孔子說:現在的人,是說能奉養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馬之類的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待父母不尊敬,那和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

品評:所謂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來孝?養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與養牛馬無異。見過不少只給飯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問的子女,能夠想想自己如何長大的么?這幾碗飯真的能「報答三春暉」么?

5)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翻譯:孔子說: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真要出,則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評:這句話深層次的意思就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要盡力盡孝,不能隨便就遠游,讓父母牽掛擔憂。如果實在要去則要確定目的地,並做到」歸必有期「。這里雖不著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翻譯: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孝敬長輩的時候要保持和顏悅色。有事情要做的時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時,要首先拿來孝敬。你認為這就是孝么?品評:有事弟子服其勞,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給上輩師長孝敬酒食,也是應當的。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難的地方。最難的地方是在要這一過程中保持和顏悅色和恭敬的態度。如果不是心悅誠服,那就只有傳說中的」戲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品評:父母年紀大後,光有豐衣足食和恭敬的態度還不夠,為人子,還必須想到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實時關注,並適當提醒他們運動,供給他們補品,定時帶他們去檢查身體。這些是成年子女在盡孝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柒』 論語中有關孝心的名言

1、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為政第二》

譯文: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和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2、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為政第二》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里仁第四》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4、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 為政》

譯文: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讓父母對自己除開擔憂生病一事外,再無別的擔憂。」

5、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學而篇第一》。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

『捌』 論語中關於孝敬和仁愛的名言有哪些

論語中關於孝敬和仁愛的名言:

  1.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學而》

  2.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

  3.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4. 父母之,,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5.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6. 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為政》

  7. 以約失之者鮮矣。——《里仁》

  8.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9.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學而》

  10. 德不孤,必有鄰。——《先進》

  11.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12.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

  13.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14.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

  15.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為政》

閱讀全文

與有關孝敬的論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倒閉了農民怎麼辦 瀏覽:202
企業女幹部一定要55歲退休么 瀏覽:858
農村忘交養老保險了怎麼辦 瀏覽:991
賬戶養老金可以取出來嗎 瀏覽:796
女性立冬後如何養生 瀏覽:508
臨終的老人有痔瘡怎麼辦 瀏覽:812
老人冬天什麼病容易發作 瀏覽:541
為什麼夏末秋初養生 瀏覽:521
教師養老保險新政策2014 瀏覽:112
蔡氏養生館在哪裡 瀏覽:202
安慶農村養老保險一年交多少 瀏覽:917
帶父母去郊遊買什麼車好 瀏覽:225
女生如何養生減肥 瀏覽:319
石林養老中心一年多少錢 瀏覽:28
農村再就業養老金繳多少 瀏覽:30
濟寧市中區弘德老年公寓 瀏覽:308
摩羯座男對母親孝順 瀏覽:859
退休人員與原單位訴訟案例 瀏覽:418
老年人喝哪種蜂蜜好 瀏覽:236
深圳企業為員工繳納社保怎麼辦理退休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