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黑板報
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下面是我整理的重陽節黑板報,歡迎閱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推薦閱讀:
Ⅱ 關於重陽節的黑板報圖文內容
又是九九重陽了,孝敬老人是中華美德,可是你知道有關重陽節的黑板報該怎麼做嗎?下面我為你整理了一些關於重陽節的黑板報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重陽節的黑板報圖片鑒賞
關於重陽節的黑板報圖片1
關於重陽節的黑板報圖片2
關於重陽節的黑板報圖片3
關於重陽節的黑板報相關資料1:重陽節的詩句
1、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佳節若為梧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蘇軾《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2、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3、颯颯霜飄鴛瓦,翠幕輕寒微透,長門深鎖悄悄,滿庭秋色將晚。眼看菊蕊,重陽淚落如珠,長是淹殘粉面。鸞輅音塵遠。無限幽恨,寄情空殢紈扇。應是帝王,當初怪妾辭輦,陡頓今來,宮中第一妖嬈,卻道昭陽飛燕。——柳永《斗百花》
4、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張可久《折桂令》
5、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6、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7、此身逃難入鄉關,八度重陽在舊山。籬菊亂來成爛熳,家僮常得解登攀。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閑。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司空圖《重陽山居》
8、夜月樓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辛棄疾《踏莎行》
9、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 《採桑子》
10、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李煜《謝新恩》
11、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12、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王昌齡《九日登高》
13、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14、中秋才過,又是重陽到。露乍冷,寒將報。綠香催渚芰,黃密攢庭草。人未老,藍橋謾促霜砧搗。照影蘭缸暈,破戶銀蟾小。樽在眼,從誰倒。強鋪同處被,愁卸歡時帽。須通道,狂心未歇情難老。——李之儀《千秋歲》
15、上客南台至,重陽此會文。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陽曛。務簡人同醉,溪閑鳥自群。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參軍。——嚴維《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關於重陽節的黑板報相關資料2:重陽節描寫菊花的古詩
一、《南腔北調 寒菊》 宋 鄭所
花開不並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二、《和崔象之紫菊》 宋·韓椅
紫菊披風散晚霞,年年霜晚賞奇葩。
嘉名自合開仙府,麗色何妨奪錦紗。
三、《畫菊》明·戴進
黃花開滿院前坡,醉殺西江計汝和。
忽見錢塘著色畫,不知秋色較誰多。
以上,是我為你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黑板報的資料整合,希望你會喜歡!
這篇文章的還查:
Ⅲ 重陽節黑板報內容是什麼
可以寫些關於老人的內容,重陽節有的地方又稱老人節,還有的地方定為長壽節。
例如:
1、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2、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相關詩句
1、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3、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4、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5、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6、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鄭谷《菊》
7、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8、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龍山飲》
Ⅳ 重陽節黑板報花邊
九九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登高、賞菊的日子,本文就來分享一篇重陽節黑板報花邊,歡迎大家閱讀!
重陽節黑板報圖片一
重陽節黑板報圖片二
重陽節黑板報圖片三
重陽節黑板報:重陽節知識一
重陽節,它也叫敬老節,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黑板報:重陽節知識二
為什麼要將九月九叫做重陽節呢?
在中國一般將奇數像一三五七九稱為陽,而偶數稱為陰。在陽中九最大,有登峰造極之意,而九月九又是雙重九,陽最盛時,可驅邪避害。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很重視九月九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就是選擇在這一天登上王位。
Ⅳ 九九重陽節敬老愛老黑板報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糕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傳說
重陽
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