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贛南採茶戲的相關詩文
據傳說,採茶戲萌芽很早。過去,一般老藝人們都說,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了採茶戲。根據是採茶戲班裡供奉的祖師爺田師父,是唐明皇時的宮廷樂師,原姓雷,叫雷光華,因和歌女產生愛情,犯了宮禁,於是相攜逃出宮廷,流落到安遠九龍山種茶為生,農事之餘,不忘所好,教農民唱茶歌,玩茶燈,編成了「九龍山摘茶」這出戲,這就是贛南採茶戲的起源。當然,採茶戲不可能是某個人發明的。一般認為採茶戲於明代中葉開始流行於民間。關於這一點,明代文人學士的詩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詩里,有「僻塢春風唱採茶」的吟唱。可見那時,偏僻的鄉村裡,已有「採茶」的演唱。他還有一首贈別的詩,更能說明當時「採茶」的發展情況:
「粉樓西望淚眼斜,畏見江船動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飲,庭前相憶石楠花。」
詩的題名《看採茶人別》,從詩中吟詠的情景看,所贈別的「採茶人」,不是指從事採茶勞動的人,而是指從事唱「採茶」的職業藝人。這藝人在「採茶」的演唱藝術上可能已有相當的造詣,才有可能受到當代名人如湯顯祖的深情眷注。可見採茶,已在當時的民間有了深厚的基礎,否則,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職業藝人的。 除上引詩文外,湯顯祖《牡丹亭》里「勸農」一出戲,其中有一段戲是表演採茶歌舞的:
……
[門子稟介:又一對婦人唱得來也。
[老旦、丑持筐採茶上,唱:
[孝順歌]:乘穀雨,采新茶,一旗半槍金縷牙。
(白):呀,什麼官兒在此?
(唱):學士雪炊他,書生困想他,竹煙新瓦。
(外白):歌的好,說與他,不是郵亭學士,不是陽羨書生,是本府大爺勸農,看你們婦女採桑採茶,勝如菜花,有詩為證:「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開百草精,悶煞女郎貪鬥草,風光不似鬥茶清。」插花去。
[凈、丑插花飲酒介]唱:
官里醉流霞,風前笑插花,採茶不煞俊。
……
這段戲寫的是南安府太守杜寶出城春遊,來到南安(今大余縣)的城郊清樂鄉勸農,清樂鄉的父老,帶領鄉民們到接官亭迎接。這種「勸農」的儀式,是歷代王朝的地方官吏,表示關心農民的一種例行公事;也是官吏們了解民情、採集民風的手段。清樂鄉的父老,准備了反映當地民風民俗的歌舞向太守獻演。上引這段歌舞,是一對採茶婦女表演採茶的。湯顯祖是明朝萬曆年間人,在他寫《牡丹亭》之前,曾兩次途徑南安,作過逗留,寫有詩文,對當地的民風民俗頗為了解。《牡丹亭》的故事,即是以南安府為背景,在選取反映當地民風的歌舞時,必須是民間流傳的,才足以表現劇情的地方特色。由此可見,湯所選取的這種採茶歌舞,早已在當時當地的民間流行了。它有歌有舞,有科有目,還有人物、故事,已具備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要素。這就足以證明,在明朝中葉,贛南採茶戲就流行於民間了。 贛南採茶戲發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間,清人陳文瑞(乾隆時人)有一首《南安竹枝詞》,反映了當時民間演出採茶的盛況:
謠哇小唱數營前,裘扮風流美少年;長日演來三角戲,採茶歌到試茶天。
營前,在今上猶縣,當時屬南安府,是一個山區小鎮。一個三角班,能在這樣的小圩鎮從採茶開始,長日地演,演到試茶結束,這在今日的專業劇團,也是很難辦到的,它說明那時的採茶三角班,已有相當的基礎,才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否則,是不可能在一個地方維持這么久的演出的。
關於當時群眾在觀看採茶時的狂熱程度,信豐縣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極為詳細:
「採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歷鄉里尋瑤,回眸一盼巧笑瑳。紈絝子弟爭打彩,持杯謔浪肆摩挲。可憐鐵石燕泣口,蚩民生計下煤窩。滿面煙灰十指黑,出看採茶也入魔。辛苦得錢歡樂灑,囊空歸去,學得『阿妹』一聲?。」
這首《南安吟》,是縣里一個名叫謝肇禎的教諭寫的。教諭是學官,他的觀點,代表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對採茶戲的看法,盡管滿含貶意,但反過來看,正好說明當時群眾對採茶戲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挖煤工人(鐵石口出煤),對「採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來的錢全灑去,也帶著「學得『阿妹』一聲?」的歡樂心情歸去。 贛南採茶戲在明代自演自娛的「自樂班」時代,是受到社會上的尊敬的。因為當時演出《九龍山摘茶》這類燈戲,內容大都是歡慶昇平的,如戲中的擺字燈,就有「天下太平」的擺字表演,所以能為封建統治者所欣賞。到了演雜套戲的三角班時代,由於劇目的內容,大都是以男女愛情為題材,而表達愛情的觀點與方式,又往往與封建的倫理道德相逆悖。如《反情》、《睄同年》。有的還以喜劇的方式,從反面對社會的現實生活進行諷刺、揭露、批判,如《大勸夫》、《滿妹賀喜》等等,這就為封建統治者所不容了,認為是誨淫誨盜,有傷風化。從乾隆以後,歷代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演。如道光四年《寧都直隸州志·風俗志》載:
「查採茶亦名三角班,妖態淫聲,引入邪僻,最為地方之害。……近來竟有聽許搬演者,應拘該管約保重懲,以息此風。」
類似的記載,在贛南各縣的縣志里均有。禁令不僅寫在官文告示上,還刻碑勒石,立在鄉場墟鎮上。如1949年以前,在信豐的小江真君廟旁,還立有這種禁牌,把採茶和煙、賭、嫖、盜一律禁止。
贛南採茶戲遭禁演之後,交上了厄運,再不許進村坊和祠堂,只能在圩尾廟角搭台露天演出,在凄風苦雨中頑強地存活。
贛南採茶戲在其最盛的時候,發展到三十多個班子,之後逐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全贛南只剩下五六個班子,躲在深山角落裡,偷偷摸摸地時演時停,真是奄奄待斃,一息僅存了。 最能表現贛南採茶戲特徵的除了音樂,當數它的表演開工,歌、舞、戲三者並重。它的表演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奇三絕」。三奇是:傳統採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垂涎,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以動物的動作命名,此為二奇;歌舞戲相隨相伴,以致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此為三奇。
三絕是: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
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搖蹉步、驚步、滑步、鏟步。矮子步又分矮樁、中樁、高樁。這是天下戲曲中絕無僅有的矮子步。單袖筒,這又是一絕。一般戲劇中的水袖都是成雙成對、斯斯文文,唯獨贛南採茶舞中,只有一個左袖筒。但它卻創造了眾多的舞蹈術語。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陽袖、繞扇袖、腋下袖、鳳尾袖、穿針引線袖、花籃袖、上拋、下甩、纏腰、繞膝、側卷翻飛……
美是一種對稱,單袖筒似乎是對美的規律的一個忽視,但是,不,賞在舞台上用另一隻手的扇子花和它對稱起來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著特有的矮子步,顯得異常獨特而有情趣。
扇花的動作甚多,種類繁雜,其中有拋甩扇、裝摺扇、避風扇、遮日扇、遙望扇、聞花扇、遮面扇等數十種,表現力特強,其中有老藝人留下的有關扇子花的藝訣,如:
五指花頭朝天,四指花頭朝前。三指花打四邊,二指花搖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
三奇三絕的特徵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存於山林中的嚴峻生態環境中的產物。
比如矮子步,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出門爬山,彎腰屈膝,高人也成了「矮子」。聰明的客家人卻讓矮子步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舞蹈基本步。滿山的雲霧,滿山的雲霧茶,姑娘們手提茶籃,口唱茶歌,一邊採茶一邊舞蹈,小伙們肩擔茶葉踏著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樁、中樁、高樁。舞動著單袖筒、扇子花,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贛南客家採茶舞。
又比如,眾多的以動物命名的表演身段,那是因為在悠長的山道上,客家人慣與飛禽走獸為伍,動物界無窮無盡的生命之趣,竟使得異想天開的客家人獲得了永不枯竭的藝術創作靈感。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乾脆用動物的動作來命名,如:猴子洗面、惡狼尋食、獅子開口、畫眉跳架、烏龜爬沙、龍頭鳳尾、蜻蜓戲水、狗牯擺尾、懶貓抓癢、狐狸過崬、蝴蝶采蜜、公雞啄米、猴子發驚、子(青蛙)過缺、烏鴉曬翅、貓兒探夜等,多達300多個名稱。
動物表現生命意識的動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不難想像,沒有大山,便沒有飛禽走獸,沒有來自對生活的觀察、提煉,這眾多的舞台表演身段又該如何來創造? 小丑分二:一是「醜行俊扮」,稱為「正丑」;二是「醜行丑扮」,稱為「反丑」。
正丑: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他們具有勤勞朴實、爽朗大方、樂觀風趣和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徵。演唱時,演員頭戴「一把抓(羅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燈籠褲」,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長袖筒」。載歌載舞,活潑輕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為主,高矮步法相結合,節奏明快,頗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煙鬼賭徒、流氓地痞、浪盪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動、含蓄、詼諧、幽默的語言和動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擬一些動物形象如:「猴子洗臉」、「猴子撒尿」、「蜻蜓點水」、「懶貓抓癢」、「雞公啄米」、「畫眉跳架」、「狗牯擺尾」「烏龜爬沙」等等。臉譜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動作與「正丑」表演大同小異。
小旦:主要是勤勞純朴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少婦。表演矯健優美、樸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為豐富,既能單手打扇子花,也能雙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動作有:梳妝挑簾、園手摘茶、傘花、開門關門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蹺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謂千姿百態。
B. 贛南採茶戲是如何發展的
在清代乾隆年間,贛南採茶戲進一步得到了完善,每逢喜慶節日以及豐收時節,採茶戲班就會變得非常繁忙。
這一年來自內務府管事的采購,來到了贛南采購茶葉,這個管事酷愛戲曲,在京城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要聽京劇,平時沒事的時候還要哼上幾句。
這一次來到了贛南,管事一路上寂寞極了,終於來到了贛南地界,他迫不及待地來到茶園,准備在最短的時間內采購完茶葉返回京城,好好地彌補一下這些天沒有聽到京劇的遺憾。
管事坐在茶園的樹蔭下,監督著採茶女從樹上採下新鮮的茶葉,然後將茶葉進行炒制,做成今年供應皇宮內院品嘗的茶葉。
在這個過程中,贛南本地的官員打聽到管事喜歡戲曲,於是他來到管事面前說道:「大人,下官聽說您喜愛戲曲,為您准備了採茶戲請大人欣賞。」
管事聽到本地官員的話後,看了看眼前正在忙碌的採茶女,心中想到:「唉,這活一時半會還不能結束,著急不得。不如聽聽小曲喝喝茶等待完工。」
於是管事對贛南本地官員說道:「那好吧,讓戲班子上來吧!」
贛南本地官員立刻找來了戲班子,為管事表演當地已經有數百年歷史的採茶戲。
表演戲曲的藝人是一男一女兩個人,以簡易的檯布布置了一下演出現場,而後兩人身穿戲服,開始表演採茶戲的傳統劇目《九龍山摘茶》。
男藝人登場,手中提著籃子,做出東張西望的姿態,口中唱道:
快步流星上茶山,急招二姐做商量,
好想以毒攻毒計,同心協力對蟊賊。
……
台詞簡潔明朗,管事一聽就明白這是一出抓蟊賊的戲劇,心中頓時來了興趣,放下茶杯伸手拂過頷下胡須,微微點頭。
男藝人與女藝人走到一處,女藝人臉上帶著擔驚受怕的表情,與男藝人說道:「茶童哥,你可知道那蟊賊是什麼地方的人。」
男藝人搖搖頭。
女藝人看著男藝人的表情,嘆息一聲唱道:
恨我眼中水不清,錯把鷂鷹當百靈。
指望你來將我救,誰知蟊賊哪藏身?
……
男女藝人表演水平精湛,管事看的是有滋有味,一面微微點頭一邊一手指隨著樂器聲輕輕在桌面上敲打著。
隨著情節地推進,男女藝人與蟊賊鬥智斗勇,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兩人情感迸發,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兩個藝人將女人的含蓄,嬌羞;男人的真誠,機智表現得淋漓盡致。
管事深深地被戲曲吸引了,每每看到高潮的時候就會鼓掌喝彩。
太陽西下,已經到了傍晚時分,管事似乎已經忘記了時間,要不是下屬報告今天的任務已經完成,他還依然沉浸在戲曲之中。
管事回到城中,立刻找到了贛南本地官員,將監督茶廠的任務交給了其他人,他待在住所內繼續欣賞《九龍山摘茶》的戲曲。
時間很快過去,管事的任務終於完成,他到了返回京城的時候。管事臨走的時候對贛南採茶戲大加稱贊。
採茶戲班裡供奉的祖師爺田師父,是唐明皇時的宮廷樂師,原姓雷,叫雷光華,因和歌女產生愛情,犯了宮禁,於是相攜逃出宮廷,流落到安遠九龍山種茶為生,農事之餘,不忘所好,教農民唱茶歌,玩茶燈,編成了「九龍山摘茶」這出戲,這就是贛南採茶戲的起源。
明代中葉的時候採茶戲於開始流行於民間。明代文人學士的詩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詩里寫道:
僻塢春風唱採茶。
可見那時,偏僻的鄉村裡,已有「採茶」的演唱。他還有一首贈別的詩,更能說明當時「採茶」的發展情況:
粉樓西望淚眼斜,畏見江船動落霞;
四月湘中作茶飲,庭前相憶石楠花。
詩的題名為《看採茶人別》,從詩中吟詠的情景看,所贈別的「採茶人」,不是指從事採茶勞動的人,而是指從事唱「採茶」的職業藝人。這藝人在「採茶」的演唱藝術上可能已有相當的造詣,才有可能受到當代名人如湯顯祖的深情眷注。
可見採茶,已在當時的民間有了深厚的基礎並且產生了專門從事表演的職業藝人。
除上引詩文外,湯顯祖《牡丹亭》里「勸農」一出戲,其中有一段戲是表演採茶歌舞的:
門子稟介:又一對婦人唱得來也。
老旦、丑持筐採茶上,唱:
孝順歌:乘穀雨,采新茶,一旗半槍金縷牙。
(白):呀,什麼官兒在此。
(唱):學士雪炊他,書生困想他,竹煙新瓦。
(外白):歌的好,說與他,不是郵亭學士,不是陽羨書生,是本府大爺勸農,看你們婦女採桑採茶,勝如菜花,有詩為證:「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開百草精,悶煞女郎貪鬥草,風光不似鬥茶清。」插花去。
凈、丑插花飲酒介唱:官里醉流霞,風前笑插花,採茶不煞俊。
《牡丹亭》的故事,即是以南安府為背景,在選取反映當地民風的歌舞時,必須是民間流傳的,才足以表現劇情的地方特色。
由此可見,湯顯祖所選取的這種採茶歌舞,早已在當時當地的民間流行了。它有歌有舞,有科有目,還有人物、故事,已具備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要素。
贛南採茶戲發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間,清人陳文瑞有一首《南安竹枝詞》,反映了當時民間演出採茶的盛況:
謠哇小唱數營前,裘扮風流美少年;
長日演來三角戲,採茶歌到試茶天。
營前當時屬南安府,是一個山區小鎮。一個三角班,能在這樣的小圩鎮從採茶開始,長日地演,演到試茶結束,這在後來的專業劇團,也是很難辦到的,它說明那時的採茶三角班,已有相當的基礎,才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否則,是不可能在一個地方維持這么久的演出的。
關於當時群眾在觀看採茶時的狂熱程度,信豐縣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極為詳細:
採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歷鄉里尋瑤,回眸一盼巧笑瑳。紈絝子弟爭打彩,持杯謔浪肆摩挲。可憐鐵石燕泣口,蚩民生計下煤窩。滿面煙灰十指黑,出看採茶也入魔。辛苦得錢歡樂灑,囊空歸去,學得『阿妹』一聲?。
這首《南安吟》,是縣里一個名叫謝肇禎的教諭寫的。教諭是學官,他的觀點,代表了當時對採茶戲的看法,盡管滿含貶義,但反過來看,正好說明當時群眾對採茶戲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挖煤工人,對「採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來的錢全灑去,也帶著「學得『阿妹』一聲」的歡樂心情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