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孔子弟子中孝順

孔子弟子中孝順

發布時間:2024-07-03 05:44:26

㈠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在家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在外注重行為,要小心謹慎講究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㈡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就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少說話,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義道德的人。這樣身體力行親身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出處: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學而篇》第6章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首位,而將書本知識的文化學習放在第二位。在歷史上,由於階級的需要,無論是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尤其是對於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非常重視,把「德」排在「識」的前面。

孔子正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培養適應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德」重於「識」,要先把學生的道德品行提升起來,其次才能談學習。因此,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如果還有空閑時間,則用來研究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

(2)孔子弟子中孝順擴展閱讀:

《論語·學而篇》第6章賞析

在這一章中孔子講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入則孝,出則悌」:孝悌之義,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講的都是倫理親情之愛,要首先愛自己的父母兄長,這是做人的基本。

第二個層次,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走到社會上,則要言語謹慎,篤誠守信,用愛親人的心去博愛眾人,還要去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一個人能做到這些,他就走出了一己之愛,能夠有天下大愛,他就能為社會做更多事,走得更遠。

以上兩個層次如果都做到了,孔子才提出第三個層次,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要是還有餘力的話,就去學習文化知識,在這里,文、行是合一的,指自己去力行聖賢教誨。

這三個層次是不斷遞進的,孔子首先要求的,是對父母兄弟的血親之愛,做到行孝悌;然後發展到對天下蒼生的仁愛,做到「謹、信、愛眾、親仁」,培養出良好的德行後,再通過學習文化知識進一步教化自己,達到更高層次的進步。

實際上,這是孔子指出的一個人人格成長的正確過程, 「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七事具備,方以為人,這七事做到了,我們才能稱得上是個「人」, 要先立德學做人,然後再學習知識技能。

㈢ 求所有的孔子關於孝順的名言!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能輕松做到這些,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

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於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怎麼去區別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邊替他們高興,一邊擔憂

4、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當他父親活著(父在,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於父之道長期地不加以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做父母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意在做孝子的應該體諒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讓父母擔憂)

註: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

㈣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4)孔子弟子中孝順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歲時,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文章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
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㈤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的意思

意思:孔子說:「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出外要敬愛師長,說話要謹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親近那些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剩餘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的弟子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鄭國的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

㈥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第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出處《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6)孔子弟子中孝順擴展閱讀: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㈦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一則 屬於論語的什麼篇

出自論語的學而,《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7)孔子弟子中孝順擴展閱讀:

評析: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說明,孔子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點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文化學習只是第二。實際上,歷史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前,「識」排在後,這是階級的需要。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閱讀全文

與孔子弟子中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麻醉要體檢哪個地方 瀏覽:494
80歲護照 瀏覽:473
養生館的太空艙是什麼 瀏覽:601
退休人員生活補助評價 瀏覽:999
支付寶和微信的養老金 瀏覽:733
薑汁有什麼養生功效 瀏覽:742
新農保養老金為什麼按139個月算 瀏覽:194
90歲腦梗塞會不會死 瀏覽:402
企業退休沒轉正的工齡算工齡嗎 瀏覽:23
為將要退休人員升職講話 瀏覽:279
東港捷通駕校體檢在哪裡做 瀏覽:602
給父母蛋糕里放多少錢 瀏覽:354
老人家喝全脂還是脫脂 瀏覽:634
穎上縣政府最近退休人員 瀏覽:527
粽子老年人 瀏覽:712
北京戶口15年工齡退休金是多少年 瀏覽:602
老年人每次吃飯後頭疼 瀏覽:834
為什麼老是說養老的問題 瀏覽:949
合同制職工的退休時間 瀏覽:187
女人50歲後的活法 瀏覽:340